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儿外科厌氧菌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85年2月以来,新生儿外科感染40例中,厌氧菌培养阳性为42.5%,其中腹部外科厌氧菌感染高于软组织感染(0.5>P>0.5)。软组织厌氧感染中坏死性筋膜炎高于皮下坏疽(P<0.25)。全组多为厌氧菌与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并存的混合感染(88.24%)。因此,对新生儿外科感染治疗应注意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脐血采分储存中细菌污染的种类、途径和规律性以及深低温冻存对细菌活力的影响.方法 在2000年至2007年脐血干细胞采分常规工作中,留取有核细胞分离后血浆-红细胞悬液10ml,分别注入需氧和厌氧细菌培养瓶,用BacT/ALERT 3D-480全自动血液培养系统培养7d,细菌培养阳性者作废弃处理.同时选取细菌阳性的新鲜脐血87份进一步培养24h,获得纯培养后,将革兰阳(阴)性菌鉴定卡放入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读数孵育器,分别进行需氧菌与厌氧菌鉴定.另外,为观察深低温冻存对细菌的影响,取出冻存6~7年的细菌阳性脐血96份,37℃速融后,取有核细胞浓缩物10 ml,用上述方法做二次细菌培养检测.结果 2000年至2007年采集脐血19 062份,细菌培养阳性336份,细菌污染率为1.8%;作细菌鉴定87份,发现兼性生长58份(67%),专性需氧生长38份(43.7%),专性厌氧生长17份(19.5%);革兰阴性菌占68%,革兰阳性菌占32%.细菌种类:大肠埃希菌最常见,占25.3%,其次为中间链球菌占14.9%,紫色色杆菌占9.2%.96份细菌鉴测阳性并移至液氮保存6~7年的脐血标本中,经复检仍有83份(86%)保持细菌活性.结论 2000年至2007年脐血采分过程中细菌污染率为1.8%,污染菌在液氮冻存6~7年后86%细菌仍存活.故在产房采集脐血时应加强无菌措施,在临床使用冻存干细胞时应加强细菌复检.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北京地区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对2000年秋冬至2002年夏收集的1402份临床标本进行了病原分析。所有标本接种Hep-2和MDCK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鼻咽洗液脱落细胞涂片后经间接免疫荧光检测7种呼吸道病毒。RT-PCR鉴定RSV亚型;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鉴定流感病毒型别;nested-PCR检测肠道病毒。1402份标本中672份咽拭子标本取自门诊患儿,730份鼻咽洗液标本取自住院患儿,结果:共有614份标本为病毒阳性,阳性率为43.8%。病毒阳性标本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占66.1%。并以A亚型为主;RSV阳性标本中91.4%来自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的住院患儿。2001-2002年冬春季RSV感染比2000-2001年同期高25.1%。流感病毒阳性标本占总阳性标本的24.4%,其中89.3%来自门诊患儿;2000-2001年以乙型流感病毒为主,2001-2002年以甲3型为主,在冬春季还可检测到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夏季检测不到以上几种呼吸道病毒,利用nested-PCR方法检测2002年夏季收集的标本,发现7月份肠道病毒感染率相当高。提示RSV是北京地区冬春季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首要病毒病原。流感病毒是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首要病毒病原,肠道病毒是夏季婴幼儿呼吸道感染主要病毒病原,病毒分离,免疫荧光和PCR等方法的并用提高了病毒检出率,病毒病原的诊断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厌氧菌感染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反复呼吸道感染 (RRI)患儿的厌氧菌感染状况。方法 采用双套管防污染毛刷在纤维支气管镜下对RRI患儿从下呼吸道刷取气管分泌物 ,进行厌氧及需氧菌培养。结果  79例RRI患儿中有 5 0例检出细菌 ,34例为厌氧菌占 6 8 0 % (34/ 5 0 ) ,其中厌氧菌及需氧菌混合感染为 18例。结论 厌氧菌感染在RRI患儿中占有很大比例 ,这一结果对RRI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儿童病毒性脑炎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病毒性脑炎(VE)的病原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2002年我院VE病原学资料。病原学诊断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病毒IgM抗体。结果 405例血液标本中检出阳性标本257份,阳性率48%;418份脑脊液(CSF)标本中检出阳性标本138份,阳性率33%。流行性腮腺炎病毒24.9%,居首位;其次为单纯疱疹病毒7.8%,肠道病毒4.3%。结论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是VE的首位病原。单纯疱疹病毒、肠道病毒次之,风疹病毒脑炎也呈上升趋势。改进实验方法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病原谱。  相似文献   

6.
婴儿先天性巨结肠与巨细胞病毒感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解婴儿先天性巨结肠(HD)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关系,对19例2~18个月的HD患儿(经病理证实)的血清、尿和组织块用病毒分离和DNA探针杂交方法进行CMV检测。结果:19例HD患儿分离CMV的19份尿标本中2份污染,在17份尿标本中7份阳性,阳性率为41.2%;正常儿尿标本阳性率为14.4%(P<0.05)。19例HD血清中,CMVIgM抗体2例阳性,阳性率为10.5%;正常儿阳性率为8.0%(P>0.05)。19例HD痉挛段组织块中无一例CMV阳性,但6例HD痉挛段组织块CMV-DNA探针杂交全部阳性,其中2例强阳性,阳性率为100%。说明婴儿HD与CMV感染关系密切,CMV感染可能是包括HD在内的一些先天性畸形的重要致畸因素。  相似文献   

7.
Deng J  Qian Y  Zhu RN  Wang F  Zhao LQ 《中华儿科杂志》2006,44(12):924-927
目的 对北京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监测并进行亚型分析,探讨其流行规律。方法 2000年11月-2006年3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采集因急性呼吸道感染就诊的门诊及住院的患儿咽拭子或鼻咽分泌物标本10048份,接种于Hep-2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同时用免疫荧光法对鼻咽分泌物标本进行呼吸道病毒抗原的快速检测,对部分RSV阳性的标本用RT-PCR进行了亚型鉴定。结果 (1)在10048份标本中,有2286份为RSV阳性,阳性检出率为22.8%。其中病房标本7176份,RSV阳性2153份,阳性检出率为30.0%;门诊标本2872份,RSV阳性133份,阳性检出率为4.6%。(2)2000~2001年冬春、2002-2003年冬春、2004-2005年冬春RSV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4.0%、18.2%和20.4%,而2001—2002年冬春、2003—2004年冬春和2005-2006年冬春RSV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2.3%、41.0%和40.5%。(3)对938份RSV阳性标本的亚型监测结果:A亚型691份,占73.7%,B亚型247份,占26.3%,2000-2001、2004-2005年冬春季RSV感染以B亚型为主;而2001-2002、2002-2003、2003-2004年冬春季以A亚型为主;2005—2006年为A、B亚型同时流行。结论 RSV是冬春季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毒病原,RSV呈现出隔年高峰的流行趋势,RSVA、B亚型是交替出现的,并且有时以相近的比例同时出现。  相似文献   

8.
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点变化及病原学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点变化及病原菌的变迁,为临床诊治提供进一步指导。方法回顾分析10年中我院73例14岁以下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患儿外科手术的临床资料。并将1995年1月-1999年12月的32例(Ⅰ组)与2000年1月-2004年12月的41例(Ⅱ组)做统计学分析对比,比较两组病例临床特点的变化及病原菌的变迁。结果73例患儿占同期同年龄组住院患儿总数的7.3%(73/998),Ⅱ组的比例(41/671,6.1%)低于Ⅰ组(32/327,9.8%,P〈0.05)。66例有基础心脏病,其中室间隔缺损(VSD)47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5例,其他4例。心脏赘生物的检出率,Ⅱ组的比例(27/41,65.9%)高于Ⅰ组(15/32,46.9%,P〈0.01)。59例血细菌培养阳性,14例血细菌培养阴性。总的细菌培养阳性率为73.9%(54/73),Ⅰ组为96.88%(31/32),Ⅱ组为68.29%(28/41)。心脏赘生物的检出率增高,由Ⅰ组的46.9%(15/32)增高为Ⅱ组为65.9%(27/41)。儿童IE的病原菌菌谱发生明显变化,革兰阳性球菌的阳性检出率明显减少,而革兰阴性杆菌的检出率明显增加。结论外科治疗的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点发生一定变化,血培养的阳性率降低,而心脏赘生物的检出率增高。儿童IE的病原菌菌谱中革兰阴性杆菌所占比例有明显的增高。  相似文献   

9.
儿童肺炎衣原体肺炎病原学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了解儿童肺炎衣原体(C.pn)肺炎的发病情况,探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及微量免疫荧光(MIF)检测肺炎衣原体肺炎的临床意义。方法:联合应用nPCR及MIF检测300例肺炎患儿及130例健康儿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随机选取2例nPCR阳性标本,进行DNA测序。结果:检测300例肺炎中,nPCR阳性且MIFT符合急性感染标准者30例,即确诊为肺炎衣原体肺炎,占肺炎总数的10.0%。nPCR阳性者42例占14.0%,MIF符合急性感染标准者31例,占10.3%,在年龄分布上,120例≤3岁者有16例nPCR阳性,阳性率13.3%,8例MIF符合急性感染标准,阳性率6.7%;180例>3岁患儿中26例nPCR阳性,阳性率14.4%,23例MIF符合急性感染标准。阳性率12.8%。130例健康对照儿童中,nPCR均呈阴性,虽有24例MIFIgG≥1:16(IgG滴度分别为1:16-1:28),但无一例符合急性感染标准。2例nPCR阳性标本nPCR产物之DNA序列与C.pn标准株(CWL-29)完全一致。结论:肺炎衣原体是儿童肺炎重要的病原,nPCR诊断肺炎衣原体感染快速、简便、敏感、特异性高,联合应用用nPCR及MIF可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在PICU院内感染中排首位或第二位。疾病控制中心(CDC)发布的诊断标准为具有临床症状或体征,且气管吸出物(TA)阳性,TA阳性定义为定量培养菌落形成单位超过每毫升10^4个(〉10^4cfu/m1)或革兰染色每低倍视野(1pf)多核中性粒细胞(PMN)数超过25个。我们假定TA培养及革兰染色结果和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无相关性,因此不能用于区分细菌定植和感染。设计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场所学院型三级医疗中心的PICU。对象气管插管超过48h的患儿。干预措施每日采集患儿TA标本行定量培养及革兰染色,并记录相应临床症状及体征。测量指标和主要结果插管时间和TA定量培养阳性率(〉10^4/cfu/m1)显著相关(P〈0.001),但CDC定义的VAP临床症状或体征则和其无相关性。相比于新型无菌吸痰管,嵌入式吸痰管所获TA标本细菌培养阳性率显著较高(P〈0.001)。多数标本革兰染色PMN〉25个/lpf;PMN阳性和细菌培养阳性相关(P=0.04)。定量培养阳性标本中77%菌株为致病菌。研究期间接受头孢吡肟抗感染者,其TA标本定量培养阳性率较低。结论气管插管后,TA细菌培养阳性率显著升高,且常包含致病菌。TA细菌培养及革兰染色似不能区分感染或定植。应用头孢吡肟抗感染降低TA细菌培养阳性率,但其意义并不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