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初步探讨新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总胆红素与外周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 357例新诊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有外周动脉内膜中膜增厚分为内膜中膜增厚组(178例)和内膜中膜正常组(179例),比较两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根据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浓度由低到高将患者分为四组:低胆红素组、较低胆红素组、较高胆红素组、高胆红素组,比较四组患者外周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新诊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的危险因素.结果 内膜中膜增厚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比内膜中膜正常组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根据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进行分组的四组患者,外周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低胆红素组高于高胆红素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总胆红素、年龄和收缩压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低血清总胆红素可能是新诊2型糖尿病外周动脉内膜中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危因素强化干预条件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新诊2型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预测作用。方法超声测量348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112例健康对照者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同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对156例病程1年以内、无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干预治疗,探讨影响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2型糖尿病有动脉粥样硬化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于无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干预后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下降幅度与糖化血红蛋白的下降幅度呈正相关(r=0.166,P=0.041),与基线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呈负相关(r=-0.189,P=0.024);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进展组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幅度明显小于非进展组(P=0.02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的下降幅度越大,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进展越慢。结论对新诊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多危因素强化干预条件下,基线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其干预后的下降幅度能够预测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与颈总动脉内膜厚度的关系。方法:将2008年10月至2009年11月青岛内分泌糖尿病医院收治的267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按血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组及正常尿酸组,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及颈总动脉内膜厚度,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与2型糖尿病正常尿酸血症组相比,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组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舒张压(DBP)、三酰甘油(T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肌酐(cr)水平明显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BP、Cr、TG、HDL—C、FINS、HOMA—IR是2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中,随着尿酸水平的增加,IMT亦增加,高尿酸血症加重了2型糖尿病的代谢紊乱,尤其是对大血管并发症起促进和加重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辉 《山东医药》2010,50(37):44-4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PR)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的关系.方法 根据CIMT将62例新诊断T2DM患者分为CIMT增厚组、正常组,检测并比较其血浆Fib、CPR及血脂水平.结果 与CIMT正常组比较,增厚组血浆Fib、CPR升高(P<0.05或<0.01),血脂水平相似.结论 T2DM伴CIMT增厚患者的血浆Fib、CPR升高,提示炎症可能促进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小管损害标志物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预测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6年6月在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的老年2型糖尿病无慢性肾病患者225例,分为低水平组(尿NGAL≤42ng/mg)100例和高水平组(尿NGAL42ng/mg)125例,记录与颈动脉硬化发生可能相关的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2组临床资料。采用ROC曲线下面积判断危险因素预测颈动脉硬化发生的准确性。结果低水平组与高水平组颈动脉斑块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0%vs 57.8%,P0.05)。年龄、尿NGAL、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LDL-C、TC和收缩压与颈动脉硬化呈正相关(P0.05),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与颈动脉硬化呈负相关。在调整了年龄、收缩压、高脂血症、eGFR等因素后,尿NGAL、尿ACR仍然是2型糖尿病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预测颈动脉硬化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0.78。结论尿NGAL是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独立危险因素,且其预测颈动脉硬化的准确性高于尿ACR。  相似文献   

6.
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02例2型糖尿病病人和55例非糖尿病者的研究显示,颈动脉的内中膜平均厚度和最大厚度与年龄和胰岛素抵抗正相关,与胰岛素敏感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和尿液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T2DM)患者57例,其中正常白蛋白尿组(NUAlb)16例、微量白蛋白尿组(MUAlb)19例、大量白蛋白尿组(CUAlb)22例;对照组(Con)17例。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和尿液中NGAL的浓度,并分析血清和尿液中NGAL的水平与肾小球滤过率(GFR)之间的相关关系。另检测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等指标。结果(1)糖尿病患者血清NGAL(SNGAL)和尿液NGAL(uNGAL)浓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1),其中CUAlb组患者的sNGAL及uNGAL浓度达到最高,与肾损害的严重程度相一致。(2)Pearson相关分析:糖尿病患者sNGAI。和uNGAL的水平均与GFR存在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862,P〈0.01;r=0.802,P〈0.01)。结论NGAL可能在DN的病理生理学方面起重要作用,检测血清和尿液NGAL浓度可能成为DN患者无创并有效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93例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和55例健康对照者,测定其正位腰椎L_(1~4)及左股骨颈骨密度,并根据骨密度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并发骨质疏松症组和无骨质疏松症组,同时测定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并收集三组患者的年龄、绝经年限、体质指数等资料.结果 骨质疏松症组与无骨质疏松症组比较年龄、绝经年限、病程及体质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无骨质疏松症组和对照组比较,骨质疏松症组正位腰椎L_(1~4)、左股骨颈骨密度下降(P<0.01),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P<0.01),斑块发生率增高(P<0.05).相关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正位腰椎L_(1~4)和左股骨颈骨密度与患者年龄、病程、绝经年限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呈负相关,与体质指数呈正相关.结论 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与颈动脉体质指数存在一定的联系,低骨密度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9.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是脂质运载蛋白家族成员。NGAL除了作为急性肾损伤的早期标志物外,可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形成复合物,参与血管重构和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的形成,具有判断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预后和评估疾病严重程度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相关大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威胁,其主要病理学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利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作为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替代指标,业已证实其为心脑血管病的强烈预测因素.文章将着重阐述2型糖尿病患者CIMT相关危险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subAs)的关系。方法对217例新诊T2DM患者测定血浆RBP4浓度、空腹及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空腹胰岛素及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髂总动脉IMT、股动脉IMT,分析其subAs的发生情况。结果合并subAs的T2DM患者平均年龄、空腹胰岛素、血浆RBP4浓度均高于非subAs组患者(均P0.05)。将患者按RBP4浓度三分位数分组,随RBP4浓度增加,患者颈总动脉IMT、髂总动脉IMT、股动脉IMT均增加,高浓度RBP4组患者的颈总动脉IMT高于其余两组(P0.05);随RBP4浓度增加,subAs患病率也逐步升高,高浓度RBP4组患者的subAs患病率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新诊T2DM患者RBP4浓度与颈总动脉IMT、髂总动脉IMT、体质指数、收缩压、血糖、空腹胰岛素呈正相关。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新诊T2DM患者subAs的发生与血浆RBP4、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相关。结论新诊T2DM患者血浆RBP4水平与subAs呈正相关关系,血浆RBP4升高可能是新诊T2DM患者subAs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T2DM住院患者164例,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浆内皮细胞微粒(EMP)水平及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收集相关临床指标,采用多因素LR 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根据超声测定IMT值分两组,T2DM伴颈动脉硬化(CAS)组(120例),T2DM无CAS组(44例)。与T2DM无CAS组比较,T2DM伴CAS组年龄较大,糖尿病病程较长(P<0.01),EMP、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体质指数(BMI)水平升高(P<0.05)。多因素LR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MP、LDLC、BMI是CAS独立危险因素(EMP OR=1.382,P=0.023;LDLC OR=5.992,P=0.050;BMI OR=1.837,P=0.017)。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的EMP、LDLC、BMI与IMT增厚有关,为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可用于预测、评估其大血管病变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内脂素和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73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组37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正常组36例;分别测定其血浆内脂素和脂联素,分析两者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变化的关系。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内脂素水平高于对照组,且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组高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正常组(P<0.01)。2型糖尿病组的脂联素水平低于对照组,且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组低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正常组(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内脂素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内脏脂肪厚度、空腹胰岛素呈正相关;脂联素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胰岛素抵抗指数呈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内脂素、年龄、糖化血红蛋白呈正相关,与脂联素呈负相关。结论血浆内脂素增高及脂联素水平的降低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H型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影响。方法入选50~79岁H型高血压伴颈动脉硬化患者1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92)及对照组(n=88),治疗组在常规降压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每天20 mg,对照组给予常规降压治疗。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前后血压、血脂、Hcy、高敏C反应蛋白、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从治疗前的2.69±0.44 mmol/L降至1.95±0.37 mmol/L,Hcy从治疗前的15.86±3.37μmol/L降至9.96±3.35μmol/L,高敏C反应蛋白从治疗前的5.88±2.82 mg/L降至3.75±2.37 mg/L,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从治疗前的1.97±0.76 mm降至1.47±0.68 mm(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对于H型高血压患者,在常规降压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抑制炎症反应,减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79例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和15例健康对照者,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瘦素水平,用高分辨二维颈动脉超声技术测定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平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慢性肾脏病伴颈动硬化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0mm,和/或颈动脉斑块)较无颈动脉硬化组血清瘦素(17.06±1.061ng/L比14.27±0.70ng/L)和C.反应蛋白(3.32±0.19mg/L比2.55±0.17mg/L)水平明显升高(P<0.01);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瘦素与尿素氮、肌酐、C-反应蛋白、体质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293,P<0.01;r=0.324,P<0.01;r=0.539,P<0.01;r=0.312,P<0.05);与肾小球滤过率、血红蛋白、白蛋白呈显著负相关(r=-0.389,P<0.01;r=-0.454,P<0.01;r=-0.246,P<0.05).瘦素(β=1.527,P<0.05)是慢性肾脏病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慢性肾脏病患者存在高瘦素血症,高瘦素血症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其可能参与了慢性肾脏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肾脏病患者48例和对照组16例,测定血清胆红素水平,用高分辨二维颈动脉超声技术测定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胆红素水平随肾功能降低而减低。平均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慢性肾脏病伴颈动脉硬化组较无颈动脉硬化组血清胆红素(5.38±1.95μmol/L比9.15±3.53μmol/L)水平明显降低(P<0.01);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胆红素与尿素氮、肌酐呈显著负相关(r=-0.611和-0.492,P<0.0001),与肾小球滤过率、血红蛋白呈显著正相关(r=0.693和0.602,P<0.0001)。血清总胆红素(β=0.918,P=0.004)是慢性肾脏病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慢性肾脏病患者存在低胆红素血症,低胆红素血症可能参与了慢性肾脏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内皮细胞微粒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90例,年龄45~75岁,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所有患者均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给予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岛素治疗,肠溶阿司匹林0.1 g qd,阿托伐他汀组每晚加服阿托伐他汀片20 mg,辛伐他汀组每晚加服辛伐他汀片20 mg,总疗程24周,观察治疗前后内皮细胞微粒、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颈动脉IMT的变化,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治疗前相比,阿托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IMT、内皮细胞微粒及LDLC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阿托伐他汀降低IMT、内皮细胞微粒及LDLC的作用强于辛伐他汀(P0.05),两组降低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内皮细胞微粒及LDLC的变化值与IMT的变化值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内皮细胞微粒及LDLC水平,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除与降脂作用有关外,可能还与抑制内皮细胞微粒释放有关。阿托伐他汀不仅在降低LDLC上优于辛伐他汀,而且在降低内皮细胞微粒上同样优于辛伐他汀,由此推测阿托伐他汀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强于辛伐他汀可能与此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