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银染PCR—SSCP法检测52例白血病患者p53基因点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红  阮励冰等 《铁道医学》2001,29(3):157-158
目的 通过检测白血病患者p53基因点突变,了解其与白血病的发展、治疗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银染PCR-SSCP法检测52例不同类型白血病p53基因第5、6、7、8外显子的点突变。结果 在4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有5例发生p53基因突变,其中3例对化疗不敏感;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1例有p53基因突变,此例患者在住院1个月内死亡,1例毛细胞白血病发生p53基因点突变。结论 p53基因点突变的检测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p53基因突变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应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技术,对p53基因第7,8外显子突变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在31例甲状腺癌中有10例发生突变,突变率为32.3%。p53基因突变在复发的患者中显著高于未复发的患者;p53基因突变与转移,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状况无显著差异,表明p53基因的突变可能是甲状腺癌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癌组织及外周血p53基因突变表达情况,评价p53基因作为胃癌患者术后预后判定、转移监测及指导临床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像多态性分析法(PCRSSCP)和银染技术检测32例胃癌患者外周血、癌旁正常组织、癌组织中p53基因外显子5、6、7、8位点及20例健康人外周血p53基因的突变情况,并比较不同组织类型、不同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p53基因的突变率。结果:32例胃癌患者癌旁正常组织和20例正常人外周血中未检出p53基因突变;胃癌患者癌组织中的p53基因突变率为37.5%(12/32),与癌旁正常组织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胃癌组织p53基因突变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胃癌患者外周血p53基因突变率为15.6%(5/32),外周血中p53基因突变阳性者其相应癌组织p53基因突变均为阳性,经过3个月随访,其中有1例确诊为肝转移。不同组织类型不同分期胃癌患者p53基因突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53基因突变对胃癌患者术后预后判定、转移监测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胃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p53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用多聚酶链反应和DNA双链直接测序方法进行p53基因外显子5、6、7、8序列分析,共检测33例胃癌、17例胃粘膜非典型增生、31例胃癌术后并转移性腹水标本。结果:发现9例胃癌和7例胃癌术后并发腹水标本存在p53基因碱基突变,突变率分别为27.27%和22.58%,且在7例腹水标本中发生p53基因突变的患者原病理切片组织中发现了相应的突变。17例胃粘膜非典型增生组织中亦发现1例p53基因突变。结论:胃癌与p53基因突变密切相关,p53基因突变是胃癌较早期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5.
p53基因突变和p16基因缺失与肝癌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胡娟  刘媛 《医学争鸣》2007,28(2):160-162
目的:检测肝癌患者血浆中p53基因突变和细胞核中p16基因缺失的机率,研究与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实验采用聚合酶联链式反应(PCR)扩增p53基因外显子5~8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p16,对其突变和缺失进行分析.结合临床患者有无肝组织以外转移来对比差异性.结果:33例肝癌患者中,有17例结果显示血浆循环核酸p53基因突变;有转移病灶组18例的突变率高于无转移病灶组15例.结论:血浆p53基因突变和p16基因缺失与肝癌的发生、与疾病的轻重及病灶转移有相关性,突变机率在临床鉴别诊断和治疗预后中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应用非同位素PCR-SSCP方法检测乳腺癌p53基因点突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p53基因点突变。方法应用非同位素PCR -SSCP技术检测 4 8例石蜡包埋乳癌组织中p53基因点突变。结果  4 8例乳腺癌中 2 0例出现异常电泳 ,表明这些病例相应DNA片段中发生了点突变 ,其中 8例位于第 5- 6外显子 ,9例位于第 7外显子 ,3例位于第 8外显子。免疫组化检测突变p53蛋白的表达 2 5例为阳性 ( 52 % ) ,其中 5例SSCP未发现基因突变 ,突变可能发生在所检测的基因片点以外。结论 非同位素PCR -SSCP是一简便、快速、有效的检测基因点突变的方法 ,特别适用于大量标本基因点突变的筛选 ;p53基因点突变与突变型蛋白表达呈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p53基因点突变。方法 应用非同位素PCR-SSCP技术检测48例石蜡包埋乳癌组织中,p53基因点突变。结果 48例乳腺癌中20例出现异常电泳,表明这些病例相应DNA片段中发生了点突变,其中8例位于第5-6外显子,9例位于第7外显子,3例位于第8外显子。免疫组化检测突变p53蛋白的表达25例为阳性(52%),其中5例SSCP未发现基因突变,突变可能发生在所检测的基因片点以外。结论 非同位素PCR-SSCP是一简便、快速、有效的检测基因点突点的方法,特别适用于大量标本基因点突变的筛选;p53基因点突变与突变型蛋白表达呈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p53基因突变与贲门癌的关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p53基因突变在贲门癌中的作用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银染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像多态性分析法(PCR-SSCP)检测贲门癌新鲜冰冻组织中p53基因5-8外显子点突变情况。结果 PCR-SSCP检测p53基因5-8外显子点突变率为52.6%(20/38),以第8外显子出现突变的频率最高。其中有淋巴结转移者的p53基因突变率(70.6%)较无淋巴结转移者的突变率(38.1%)高(P<0.05),除此以外,p53基因突变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及组织类型等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p53基因突变是贲门癌常见的分子事件,并可能是导致贲门癌野生型p53功能丧失的重要遗传改变,p53基因突变与贲门癌淋巴结转移之间有相关性,提示检测p53基因突变对估计该肿瘤的预后可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中p53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与化疗疗效、患者生存期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及测序检测45例初诊ANLL患者p53基因突变情况,分析比较p53突变组与无突变组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结果 45例ANLL患者中6例检测到p53基因突变,突变率为13.3%。2组患者初诊时的年龄、性别、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突变组患者诱导缓解化疗的CR率明显低于无突变组(P=0.022),OS明显短于无突变组(P=0.000)。结论 p53基因突变患者对诱导缓解化疗反应差、缓解率低、生存期短;p53基因突变与ANLL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0.
用PCR-SSCP及DNA测序法研究胃癌p53基因突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徐珊  单祥年 《医学争鸣》2001,22(14):1330-1333
目的 探讨p53基因突变与人类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运用PCR、PCR-SSCP结合银染法对25例胃癌组织p53基因第4、第5-6和第7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运用双脱氧链终止法对第7外显子阳性突变标本进行DNA测序。结果 在25例胃癌组织中检出突变5例,突变率为20%;在第7外显子阳性突变标本中发现了18bp的大片段缺失。结论 p53基因突变与人类胃癌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并且这种突变可能不仅仅局限于点突变,大片段缺失也是p53基因突变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1.
急性白血病患者p53和MGMT基因突变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p53和MGMT基因突变在急性白血病发病中的意衣以及p53基因突变与MGMT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莲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对36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2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23例健康对照组骨髓细胞的p53和MGMT基因突变进行了分析。结果:p53基因突变率在ANLL中为16.7%、ALL中为19.2%,MGMT基因突变率在ANLL中为13.9%、ALL中为15.4%;62例急性白血病中有4例为p53和MGMT2个基因同时发生突变;正常对照组均未发生p53和MGMT基因突变。结论:p53和MGMT基因突变在急性白血病发生与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急性白血病中p53基因突变和MGMT基因突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MICA基因的表达与p53、K-ras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6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半定量PCR-SSCP技术,对癌组织mdr1基因表达量与p53、K-ras进行检测,并分析结直肠癌MICA基因表达与p53、K-ras基因突变间的相互关系.结果:经研究发现,MICA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肿瘤部位、年龄、性别无相关性(P>0.05).于66例患者中,22例淋巴结转移者的MICA平均表达量明显高于淋巴结未转移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例K-ras、p53基因联合突变者MICA基因平均表达量高于非联合突变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12例K-ras基因突变者MICA平均表达量稍高于未突变者,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例p53基因突变者MICA平均表达量显著优于p53基因未突变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CA基因高表达已成为了结直肠癌的关键检测指标,而p53、K-ras基因与其高表达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应用银染PCR-SSCP方法对18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p53、p16基因点突变进行研究,共检出p53基因及p16基因点突变各1例,p53基因突变位于第5外显子突变热点区,p16基因突变位于第2外显子。结果表明CLL存在多种癌基因与抑癌基因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53蛋白表达和基因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5例NSCLC的p53蛋白表达,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方法检测31例肺腺癌p53基因5、6、7、8外显子突变,研究结果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本组NSCLC病人的平均年龄为55.6±8.4岁(中位数55岁),随访时间的中位数为47个月,3年、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6%和61%。p53蛋白表达与预后无关(χ2=1.00,P=0.8),而p53基因突变组病人的生存率显著低于无p53基因突变组(χ2=4.81,P=0.03)。同时,p53蛋白表达与PCR-SCP检测的p53基因突变的一致率仅为52%。结论:在NSCLC中p53蛋白表达和基因突变可能有不同的预后意义,p53基因突变可作为肺腺癌的辅助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解大肠癌p53基因突变与p53基因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用RT-PCR-SSCP方法检测100例新鲜大肠腺癌组织P53基因突变,以PAb1801单克隆抗体(单抗)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染色检测相同腺癌组织p53基因蛋白表达。结果在这100例大肠腺癌中,p53基因突变阳性率为51%,PAb1801单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级化)阳性率为62%。在p53基因突变检测阴性的49例中,24例PAb1801阴性,25例PAb1801阳性;51例p53基因突变检测阳性中,14例PAb1801阴性,37例PAb1801阳性,Fisher'sexacttestP=0.02。结论大肠腺癌p53基因突变是参与和影响p53基因蛋白表达的一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应用PCR- SSCP、Northern blot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30例临床各期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和K562、HL-60细胞系进行p53基因突变与表达的研究。结果发现,17例慢性期CML中仪1例有外显子6的突变和细胞内P53蛋白的聚积,所有病例均可检测到p53的mRNA表达。而4例加速期和9例急变期CML中各有2例分别在外显子5、6、7上发现突变,有p53表达的仅7例,1例加速期患者的P53蛋白呈强阳性。K562和HL-60细胞系中P53蛋白和mRNA均呈阴性。CML恶化进程中p53基因突变和表达频率的改变表明P53基因的改变至少在部分CML急变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53 protein accumulation and p53 gene mutation in the pathogenesis of glioma and to study the role of MDM2, P53 and P16 protein in glioma formation and progression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each other, LSAB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method and non-isotopic PCR-SSCP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MDM2, P53 and P16 protein and p53 gene mutation in 48 cases of glioma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 of MDM2, P53 and the negative rate of P16 was 22.9 %, 41.7 % and 60.4 %, respectively. The latter two in high grade (grade Ⅲ , Ⅳ) gliomas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rate than in the low grade (grade Ⅱ ) gliomas. Moreover, the co-expression of MDM2 and P53 protein was confirmed in only 1 of 48 case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he rate of the expression of MDM2 between high grade and low grade gliomas (P〉0.1) . PCR-SSCP results showed that mutation of 5 --8 exons of p53 gene was detected in 17 out of 48 cases (35.42 %) . Mutation was detected in 16 of 20 cases of positive p53 expression, and another one was detected in 28 cases of negative expression cas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53 mutation and p53 immunopositivity was observed in 89.6 % of the cases. P53 gene mutation and the level of MDM2, P53 and PI6 protein were not related to age, gender of the patients, tumor location and siz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utation of p53 and deletion of p16 might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tumorigenesis of gliomas and it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grade of tumor differentiation. P53 protein accumulation can indirectly reflect p53 mutation. MDM2 amplification and overexpression might be an early event in the growth of human gliomas.  相似文献   

18.
PreliminaryResearchonthep53GeneRearrangementsintheEvolutionofChronicMyelogenousLeukemiatoBlastCrisisCHENJing-chun(陈敬春);LIUShu...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p53基因在中国南方部分地区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中的突变位点及特征。方法:以中国南 方地区150例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提取静脉血基因组DNA,对p53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及外显子 与内含子拼接区进行扩增。 采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进行预筛后,应用DNA测序分析和证实基因突变的结果。结果: 150例患者中,9例的p53编码区域共发现6种不同的p53变异,其中869_888ins20(插入突变)为新发现的致病性突变, 643_660del18(缺失突变)为已报道的致病性突变,91G>A,215C>G,537T>G和743G>A为已报道有致病意义的错义突 变位点。此外,还发现了第4外显子区域的同义突变141G>A及第3内含子区域的缺失突变IVS3+54_70del16和9个基因多 态性位点。家族性及早发性乳腺癌的p53总突变率为6.00%,其中家族性乳腺癌的p53突变率约为6.81%。早发性乳腺癌 突变率约为6.25%。结论:中国南部人群家族性乳腺癌患者的p53基因胚系总突变率高于国内外文献报道,首次发现 的插入突变869_888ins20的致病意义有待今后的功能学验证。缺失突变643_660del18丰富了国人p53基因突变数据库, 有可能是中国乳腺癌人群的特有突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并建立一套适用于临床检测的p53基因突变的分析方法,探讨肺癌发生发展与p53基因突变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分子依据。方法:采用PCR-SSCP银染法对22例肺癌患者p53基因的第6、第7外显子进行分析。结果:全部患者组织标本经PCR扩增,均获得特异的p53基因扩增产物,进一步对第6第7外显子应用SSCP进行突变分析,不同组织类型肺癌的p53基因突变率各不相同,第7外显子的突变率(27.3%)高于第6外显子(9.1%)。结论:PCR-SSCP银染法是适于肺癌患者p53基因突变分析的简捷、快速而可靠的检测方法,通过进一步研究,将为肺癌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有价值的分子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