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聂文荣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1):154-155
目的:通过对监测各阶段慢性肾功能不全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浓度,观察高胆红素血症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36例不同程度的慢性肾脏病与16例健康儿童都测量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含量。结果:随肾功能减退,TBIL、IBIL浓度逐渐降低,但各组DBIL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肾功能衰竭透析组TBI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GFR重度下降组和肾功能衰竭透析组IBIL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随着肾功能的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逐渐降低,可作为临床检验的一个间接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联合抚触护理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新生儿黄疸60例,依据分层随机分组方法将患儿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茵栀黄颗粒冲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抚触护理,2组同时接受常规治疗,均治疗7d。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7d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胆红素下降幅度、黄疸消退时间、胎粪第1次变黄时间及2组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指标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7d后,治疗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及黄疸消退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治疗组的胎粪第1次变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组胆红素下降幅度则明显大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儿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茵栀黄颗粒联合抚触护理对于新生儿黄疸患儿具有更好地降低血清胆红素及促进黄疸症状消退的功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张继侠 《北方药学》2014,(10):34-35
目的:观察口服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7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确诊为黄疸的新生儿72例,将所有患儿随机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采用蓝光照射联合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试验组患儿采用口服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照射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儿的总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试验组患儿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口服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建议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结合蓝光治疗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新生儿ABO血型不符引起的溶血性黄疸患儿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所有患儿人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维持患儿生命体征平稳,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并注意补充营养,对存在感染因素者进行抗感染处理,观察组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连续3d,并进行蓝光照射,无论皮测胆红素是否正常均连续蓝光持续照射72h,之后停止照射24h,之后根据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则进行蓝光照射治疗,方法同观察组:比较两组患儿日均胆红素下降幅度及胆红素水平恢复正常时间,并统计两组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日均胆红素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且胆红素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皮疹、发热及腹泻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结合蓝光治疗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退黄效率高,治疗周期短,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药科学》2017,(8):73-75
目的分析比较多次间歇与持续性冷光源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方法将150例足月分娩的新生儿伴病理性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光源照射方式分为观察组(n=73)和对照组(n=77);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对症治疗,对照组采用持续性冷光源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采用多次间歇冷光源蓝光照射治疗;检测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及直接胆红素(DBIL)浓度,评价治疗效果并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TBIL、DBIL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BIL、DBIL浓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TBIL、DBIL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90.9%,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7%,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种蓝光照射方式均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疗效相近的情况下对患儿进行间歇蓝光照射治疗,可有效降低患儿体内胆红素浓度及不良反应发生几率,提高患儿治疗效果以及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彭春桃 《北方药学》2011,8(10):36-36
目的:探讨新生儿黄疸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及非结合胆红素(IBIL)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生理性黄疸组42例、病理性黄疸组46例,检测其TBA、TBIL及IBIL的水平,并做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病理性黄疸组的TBA水平比生理性黄疸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BA、TBIL及IBIL检测在新生儿黄疸的诊断及疗效观察中颇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蓝光照射合并白蛋白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来本院治疗的160例患儿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将其根据治疗时间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蓝光照射治疗,实验组采用蓝光照射联合白蛋白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以及间接胆红素(IBIL)等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实验组患儿治疗6 d后, TBA指标为(9.7±1.8)μmol/L、TBIL指标为(32.3±3.2)μmol/L、IBIL指标为(19.3±3.1)μmol/L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结论对病理性黄疸患儿治疗中采用蓝光照射合并白蛋白治疗效果显著,治疗后并发症也较少,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5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以及50例健康对照组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含量,同时分析它们间的关系。结果冠心病各组的TBIL、DBIL和IBIL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MI组的TBIL与UAP组、SAP组比较,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各组之间的DBIL、IBIL检测结果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对预测评估冠心病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三联活菌片联合高频短时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黄疸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均给予三联活菌片联合基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高频短时蓝光照射治疗。比较2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黄疸持续时间及治疗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黄疸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而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三联活菌片联合高频短时蓝光照射可显著降低新生儿黄疸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和黄疸持续时间,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多次间断蓝光照射联合肠道益生菌口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黄疸病例7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37例.对照组予以多次间断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予以口服肠道益生菌+多次间断蓝光照射治疗.统计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清胆红素水平及黄疸消退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89%(34/37)高于对照组的67.57%(25/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TBIL及DBIL均较低,黄疸消失时间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间断蓝光照射联合肠道益生菌口服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显著,能显著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并缩短黄疸消退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铁蛋白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实验组为冠心病患者(190例),其中高血压患者100例,非高血压患者90例,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100例)。测定各组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铁蛋白(Ferrit)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进行差别分析。结果实验组TBIL、DBIL、I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Ferrit、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组TBIL、DBIL、IBIL水平均低于非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组Ferrit、hsCRP水平均高于非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水平胆红素、高水平铁蛋白及超敏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和非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联合三项指标检测在冠心病的辅助诊断和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护理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3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综合序贯法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118例。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参照组护理基础上协同中西医联合护理。观察记录两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胎便变黄时间及干预总有效率,同时对患儿血清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非结合胆红素(IBIL)等指标急性测定,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实验组黄疸消退时间、胎便变黄时间与参照组相比明显要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实验组干预总有效率为97.46%,参照组干预总有效率为84.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实验组TBIL、DBIL、IBIL等指标与参照组相比明显要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显著,可准确改善其TBIL、DBIL、IBIL等指标,缩短临床症状消退时间,促使其尽快恢复正常,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许春莲 《北方药学》2021,18(3):105-106
目的:探讨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中,通过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协同蓝光照射的治疗方案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60例符合标准的病患,对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的原则分组,其中30例对照组采取保温、营养支持及蓝光治疗方式,30例观察组的治疗方法是除对照组所用治疗方式外,还增加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的给药治疗,治疗5d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与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73.33%(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TBIL、DBIL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常规采取蓝光照射的基础上配合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的治疗方案,对改善患儿的症状并且降低血清胆红素的水平效果突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抚触护理、新生儿游泳在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护理中的效果。方法将86例母乳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抚触、游泳等护理措施。比较2组患儿胆红素下降幅度及时间。结果 2组治疗后第3天、第5天血清胆红素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第3天、第5天血清胆红素水平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将抚触护理、新生儿游泳应用于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护理中,可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缩短黄疸消退时间,且不需母婴分离,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将 12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 60例,均予蓝光照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光疗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系统、精心的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的疗效及预后.结果 干预组治疗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日均胆红素下降值及胆红素下降 106.2 μmol/L以下天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结论 系统、精心的护理干预能提高蓝光照射黄疸患儿疗效,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贾秀平 《河北医药》2010,32(17):2376-237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浓度与血脂浓度变化的关系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OlympusAU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100例CHD患者(CHD组)与100例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血清胆红素浓度和血脂水平。结果 CHD组发作期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均显著减少(P〈0.01),低密度脂蛋白(LDL-C)显著升高(P〈0.01),胆固醇(TC)有明显升高(P〈0.05)。间接胆固红素(IBIL)、三酰甘油(T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恢复期血清TBIL、DBIL较发作期明显升高(P〈0.05),CHD组恢复期血清TBIL、DBI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D患者血清胆红素及血脂水平联合检测对CHD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茵栀黄口服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5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进行蓝光照射治疗,治疗组患儿进行茵栀黄口服联合蓝光照射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胆红素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及胆红素每天下降值.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高于对照组的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胆红素恢复正常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组患儿胆红素每天下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茵栀黄口服联合蓝光照射治疗能取得更加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菌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97例病儿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及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菌栀黄注射液治疗),检测日均胆红素下降幅度及观察平均治疗天数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胆红素的日均下降值及平均治疗天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 菌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黄疸,可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缩短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间断及持续蓝光照射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与安全性,指导临床安全、有效治疗新生儿黄疸。方法:选取12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病因及临床特点,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组60例和Ⅱ组60例,I组给予间断蓝光照射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茵颗粒治疗,Ⅱ组给予持续蓝光照射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茵颗粒治疗,5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患儿症状改善情况,检测血清胆红素及粪胆素水平变化情况,计算第1天胆红素下降值、日均胆红素下降值及黄疸持续时间,评价临床疗效,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1)新生儿黄疸以围产因素与母乳性黄疸为主,二者约占62.5%;(2)I组和Ⅱ组治疗5d后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3.3%、9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x2=0.37,P〉0.05);(3)治疗后I组和Ⅱ组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粪胆素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但两组患儿治疗后胆红素和粪胆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I组和Ⅱ组黄疸持续时间、第1天胆红素下降值、日均胆红素下降值、首次排胎粪时间、胎粪排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I组和Ⅱ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33%、5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37,P〈0.01)。结论:新生儿黄疸的主要病因是围产因素与母乳性黄疸,间断蓝光照射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茵颗粒能够促进新生儿黄疸胆红素分解与代谢,缩短病程,预防并发症发生,且具有比持续蓝光照射更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蓝光配伍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价值。方法1998年至2001年我科住院治疗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17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四组(蓝光治疗组、蓝光十鲁米那组、蓝光+菌桅黄组、蓝光十鲁米那十菌桅黄组),比较四组患儿的黄疸消退时间、平均每天血清胆红素下降值。结果四组患儿的黄疸消退时间、平均每天血清胆红素下降值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蓝光加用鲁米那或菌桅黄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无明确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