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院自2002~2005年针对近段胃切除,食管胃吻合术容易发生吻合口瘘,食管胃液返流和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这一临床课题,在我院食管胃植入式吻合的基础上,开展应用贲门胃底再造——食管胃吻合术116例,有效防止了吻合口瘘,狭窄及食管胃液返流并发症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食管癌及贲门癌切除后,有许多种食管重建的吻合方法,但是无论那一种吻合方法均有一定的术后吻合口并发症。为了预防吻合口瘘和狭窄的发生,我院从1987年1月至1992年2月共行食管癌、贲门癌手术切除386例,其中贲门癌及食管下段癌切除食管胃端端吻合术254例,占63.4%,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4.
观察30例成人尸体食管胃连接处的肌纤维排列形式,该处肌肉分为浅,深两层。浅层肌为纵简装排;虺支肌为环斜排列。在“食管前庭”上端的浅层,可见两条肌束,其肌纤维为管状食管纵肌的延续,斜行向下移行为胃纵肌。深层的环形肌纤维在管状食管与前庭连接处增厚,位于贲门切迹上方27。06±2。11mm外。在“食管前庭”中段,其深层环形肌纤维移行为螺旋形和扣状排列形式。在“食管前庭”末端,两条半环形肌束分别位于胃底测 相似文献
5.
改良胃食管吻合在食管癌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胃食管吻合术应用于食管癌切除术中预防吻合口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接受食管癌切除术98例病人分为两组,实验组49例施行改良胃食管吻合,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胃食管单纯吻合法,比较两组病人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49例病人术后随访3~30个月,通过食道吞钡或胃镜检查,提示无吻合口狭窄。对照组49例术后随访3~30个月,通过胃镜或食道吞钡摄片证实12例有不同程度的吻合口狭窄,其中吻合口宽度在0.5~0.7 cm之间8例,吻合口宽度在0.3~0.5 cm之间3例,吻合口宽度<0.3 cm有1例,吻合口狭窄发生率达2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发生吻合口狭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改良胃食管吻合术有降低食管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的优点,有效减轻病员术后的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食管胃机械吻合失败的处理和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食管胃机械吻合失败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1998年3月~2003年9月因食管(贲门)癌手术行胸内食管胃机械吻合共7l例,应用WGW-Ⅱ型(常州)管状吻合器62例,应用常州康迪公司生产一次性管状吻合器7例及美国强生公司生产SDH型圆形吻合器2例。结果:本组吻合成功者6l例,失败10例中有9例因处理得当而顺利痊愈,l例因勉强一期行颈部吻合而致严重并发症需二次手术,术后生活质量较差。结论:强调手术人员熟悉所使用的吻合器的基本结构、性能和使用方法,最好应用一次性吻合器,吻合失败后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补救措施,熟练掌握食管胃手工吻合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胃底,贲门及食管区静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测了100例成年尸体胃底、贲门及食管区静脉。结果显示:胃左、右静脉的出现率分别是96%和92%,在胃小弯侧的配布可归纳为五种类型,即胃左静脉型、胃右静脉型、胃左静脉优势型、胃右静脉优势型和胃左、右静脉均衡型。胃后静脉出现率为73.6%,多数汇入脾静脉左1/3段。此外还发现胃左静脉与左膈下静脉间有相对恒定的吻合。文最后讨论了门奇静脉断流术时可能造成断流不彻底的解剖因素。 相似文献
8.
1997年11月~2000年12月,对经左胸食管癌切除胃代食管颈部吻合的常规术式进行了部分改良,设计并应用胸膜顶外食管胃吻合方法,手术治疗了38例食管中、下段癌。经与常规术式对比,改良术式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手术方法。现总结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与手术方法 全组38例食管中、下段癌手术病人。年龄37~74岁,男29例,女9例。食管癌病变长度为4.3~8.6 cm,均属中晚期癌。 相似文献
9.
唐威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8,24(2):253-254
患者男,79岁,因吞咽困难,吃饭时有哽噎感就诊.胃镜检查见距离门齿35 cm处食管下段有巨大卵圆形肿块延伸至胃贲门.肿块表面光滑,胃镜活检组织病理检查为鳞状上皮和正常胃黏膜,未能钳夹到肿瘤成分.入院后行食管下段和上半胃切除,随访4个月健在. 相似文献
10.
11.
陈品中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15,(6)
目的:总结胰胃吻合术(pancreaticogastrostomy,PG)在临床的应用及并发症。方法:系统回顾国内外有关PG的文献,了解PG的定义、应用背景及相关实验研究,对PG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的研究作一综述。结果:由于研究对象的差异、术者的经验及习惯、样本量的大小、研究方法的不同及其他诸多因素,导致不同文献对于PG的优劣评价不尽相同。结论:目前大部分临床实验研究的结果显示PG优于胰肠吻合(pancreticojejunostomy,PJ),尤其在预防PD术后胰瘘的发生上,胰胃吻合有其独特的优点。PG术的安全性、易行性及其他优越性已经被越来越多临床医生所认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改良左胸入路在Siewert Ⅰ、Ⅱ型胃食管连接部腺癌(EGJA)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手术治疗的83例Siewert Ⅰ、Ⅱ型EGJA 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3例、女20例,年龄37~79岁。按手术入路的不同分组:65例为改良组,选择左胸第8、9肋间进胸,切口前方位于胸肋关节处,后方至正对肩胛骨下角处;18例为经腹组,取上腹正中切口,经腹入路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数量、纵隔淋巴结清扫比例和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改良组和经腹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86.40±19.45)min和(172.67±21.73)min,清扫淋巴结分别为(16.55±2.42)枚和(12.06±2.88)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85、7.553,P值均<0.05)。改良组和经腹组患者的纵隔淋巴结清扫率分别为100.00%(65/65)和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511,P<0.01)。两组输血率、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改良左胸入路适用于Siewert Ⅰ、Ⅱ型EGJA的手术治疗,具有术野清晰、手术过程相对简便的优点,能满足胃周及下纵隔淋巴结清扫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胸内段食管瘘常由食管或周围器官的恶性肿瘤引起,良性病变发生率较低。胸内段食管瘘发生后常引发较复杂的症状,且与周围器官形成相通性瘘后预后更差,故称为凶险性胸内段食管瘘。其治疗有一定困难,因为较易行的食管或气管内支架术对长期生存易出现并发症,而外科手术的创伤令很多患者无法安全度过手术关。作者所在单位经过多年的摸索,对此类患者采用不同的外科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在此进行总结。方法:从2002年1月至2007年11月共收治各种良性病所致的胸内段食管瘘9例,男5例,女4例,年龄从5岁~73岁(平均年龄:49.89岁)。其中交通事故外伤所致巨大食管气管瘘(均从胸廓入口到隆突平面)3例;误吞鱼骨致食管主动脉瘘1例,致食管纵隔瘘引发纵隔脓肿致胸椎破坏后引发高位截瘫1例,致食管右上肺形成右上肺巨大脓肿引发脓毒血症呼吸衰1例;食管重度不典型增生外院行光动力学治疗引发巨大食管气管瘘1例。肺癌术后纵隔淋巴转移行放疗致食管气管瘘1例,食管癌术后胸腔胃气管瘘1例。其中5例行分期手术治疗:对交通意外所至巨大食管气管瘘3例患者一期行胃造瘘和空肠造瘘术达到胃减压减少返流和经空肠管增加营养的目的,患者肺部感染减少和营养改善后,二期行食管原位代气管膜部、食管胃颈部吻合术;食管主动脉瘘患者发生两次量在2000 mL以上大出血,抢救成功后一期行主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二期行食管内翻剥脱、食管胃经胸骨后颈部吻合术;食管纵隔瘘致高位截瘫患者一期行经右胸纵隔脓肿清除、椎体部分切除椎管减压术,二期手术经颈上腹二切口将食管内翻剥脱并经胸骨后将胃拉到颈部行食管胃颈部吻合术。食管右上肺瘘并伴有脓肿形成,患者术前经抗菌素抗感染后脓毒血症渐好转,行经右胸右上肺叶切除食管局部修补术。光动力治疗后出现食管气管瘘患者先行食管内支架植入术失败,后取出支架并经右胸气管瘘口修补术,术中发现局部黏连明显,分离后瘘口较术前扩大,气管瘘口用肋间带蒂肌间瓣进行修补,并将食管切除,胃食管行颈部吻合术。放疗后食管气管瘘患者先行食管支架植入失败,取出支架后行术中分离并采用双肌瓣分别修补术。食管癌术后残胃气管瘘患者行气管内支架植入术治愈。结果:9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9 h(平均时长:5.5 h),术中出血280~900 mL(平均出血量:380 mL),术后住院7~20 d(平均住院天数:13 d),患者术后恢复好,经随访现有7例存活,可正常工作,生活完全自理。1例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较重,经呼吸机辅助通气15 d后肺部炎症出现好转,后转当地医院继续治疗,于术后第55天死于胃内容物误吸所致多器官功能衰。1例患者术后因修补的肌肉组织堵塞支气管,行支气管镜下电切时出现急性心衰,行体外循环膜肺支持疗法(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治疗,但患者于术后第18天死于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胸内段食管瘘的患者治疗应在积极改善全身状况的前提下进行,其中分期手术治疗为根治性手术创造机会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且从本组3例食管气管瘘的患者来看,利用“炎症”黏连的特性进行局部食管代气管治疗是一种创伤小的可行方法;而一期手术时会引起局部瘘口扩大,同时术后会合并较多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姜殿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0,8(1):53-54
随着内窥镜广泛应用于临床,许多作者报告,在部份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人中,不是由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所致,而是来自急性胃粘膜损害,由门脉高压引起的急性胃粘膜损害,亦称“门脉高压性胃炎”PortalHypertensive Gastritis简称PHG。近几年来,国内、外有些临床医帅主张对食管静脉曲张采用硬化剂注射疗法,由于阻断了胃左静脉→食管静脉→奇静脉间的侧枝循环径路,可导致异位静脉曲张的形成和破裂出血,临床上将食管、胃底以外的曲张静脉统称之为“异位静脉曲张”Ectopic Varices简称EV。熟悉胃和食管的血液供应情况,特别是静 相似文献
15.
胃贲门附近静脉的外科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100具尸体上,对贲门附近的静脉进行了观测.胃左静脉以3属支合成者多见(88.0%),其位于脊柱左前方者占89·0%,汇入脾静脉者占55.0%,外科干长2.6±0.9cm,终末部外经3.8±1.1mm。贲门食管支以1支型者最多(89.0%),汇入弓形部者占81.6%,末端距胰上缘2.1±0.9cm。胃右静脉出现率96.0%。胃后静脉出现率87·0%,1支型者92·0%,有76.6%汇入脾静脉中1/3段。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食管胃腔内弹力环扎吻合术的力学机理。这是一种不用任何缝合材料或吻合器进行胃食管吻合的新技术,我们已成功应用于临床。取临床所用的乳胶管按该材料多向异性特征、实验条件以及弹力环数目分为8组,每组3个样品进行各种体外力学试验。通过应力—应变(拉力—伸长)关系曲线和定伸长松驰试验确定它的力学特性是一种粘弹性材料。根据实验所得的应力换算为弹力环对食管和胃组织所施加的最佳压力(压强)是4.23±0.23Kg/cm~2,这样才能保证这一种新颖的吻合术可达到简便、安全、可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胃食管返流 (gastroesophagealregurgitation ,GER)是指由于全身或局部原因引起食管下端括约肌 (LES)功能不全 ,导致胃内容物返流至食管的一种临床表现 ,以新生儿多见。轻者引起呕吐 ,重者可致吸入性肺炎、食管炎、呼吸暂停甚至窒息死亡。现将我院自 1998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收治的 2 8例新生儿GER分析如下。临床资料病例 :2 8例病儿 ,男 17例 ,女 11例 ,其中早产儿 8例 ;胎龄 30w~ 4 2w ,平均 38 4± 2 4w ;出生体重 1 3~4 2kg ,平均 3 0± 0 2kg ;日龄 3h~ 2 8天 ,≤ 7天 16例 ,…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食管癌手术最佳的胸腔胃解剖形态与蠕动排空功能的关系,以正确指导食管癌的手术治疗,减少术后消化道并发症和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将70例食管癌病例依据手术中胸胃剪切后胃的形状不同随机分为2组,管胃组35例和全胃组35例.利用食管胃功能测试仪在术前和术后对食管癌病例进行了胸胃静息压、蠕动收缩压和蠕动频率的检测,以及术后胸胃排空功能的X线消化道造影评价.结果 2组胸胃功能术后较术前均下降,管胃组术后胸胃的静息压为(6.20±1.55) mmHg,蠕动收缩压(36.40±3.86) mmHg,蠕动频率(5.30±1.95)次/分;全胃组分别为(4.70±1.42) mmHg,(27.50±3.63) mmHg和(4.60±1.26)次/分.前者静息压和收缩压数值明显大于后者,但蠕动频率两者无差异(P分别是0.012,0.000和0.373).管胃组术后胸胃的排空率明显高于全胃组(P<0.05).结论 食管癌切除胃替代食管手术管状胃的胃动力学参数和胃排空功能等均优于全胃,管状胃的术后并发症也少于全胃,建议食管癌手术中尽量采取管状胃替代食管. 相似文献
19.
吻合口瘘是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其死亡率达30~40%以上。为此,我们采用食管、胸腔灌洗及逆行胃管对吻合口瘘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收到满意的效果。 一、临床资料:本组8例中,男6例,女2例,平均年龄58岁,食管下段癌2例,贲门癌6例,分别于术后第3、4、6日发现吻合口瘘,无一例死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在食管胃接合处(EGJ)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SMTs)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滨海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46例EGJ固有肌层来源的SMT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34~69(46.3±12.7)岁;肿瘤直径1.2~3.0 cm,中位直径2.1 cm。46例患者均行STER治疗,手术切除标本均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术后观察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随访疗效。结果 肿瘤完整切除率为100%。46例中,平滑肌瘤26例、胃肠间质瘤20例,切缘均阴性;手术时间42~125 min,中位时间85 min。术后7例发生少量皮下气肿伴气胸,未予特殊处理,保守治疗后痊愈;未发生迟发性出血、继发性感染及消化道瘘等并发症。46例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8个月(1~24个月),无局部复发或转移者,无一例患者死亡。结论 采用STER治疗EGJ固有肌层来源的SMTs,短期疗效好、并发症少,术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