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3.
动脉导管未闭术后由于体循环血容量增加 ,外周血管反应性痉挛 ,神经控制 ,反射因素、切口疼痛、情绪紧张、烦躁、兴奋等导致血压升高 ,严重者并发高血压脑病。因此应积极地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从而有效地控制血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我院于 1 995年 2月至 1 999年 2月共收治动脉导管未闭患者 58例。年龄 1 8个月~ 2 8岁 ,平均年龄 1 2岁。其中男 2 4例 ,女 34例 ,单纯动脉导管未闭 48例 ,合并其他先天心血管畸形的 1 0例。均在全麻下 (部分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 )行动脉导管结扎术或切断缝合术 ,治愈率 1 0 0 %。术后…  相似文献   

4.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 (PDA)以往的治疗方法是开胸做导管结扎 ,该手术创伤大 ,风险大 ,痛苦大 ,恢复慢。我科 1 996~ 2 0 0 3年 1月对 5例PDA患儿行导管介入治疗[1],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对象5例患儿都是在正常体检或疾病体检时被发现 ,经过心脏X线检查 ,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而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PDA。其中男 2例 ,女 3例 ,年龄 4~ 1 1岁 ,PDA内径 3~ 5mm。堵塞方法 :海绵塞法 2例 ,弹簧圈法 2例 ,动脉导管封堵器 1例。1 .2 方法在局麻或全麻下经皮穿刺股动脉或股静脉 ,行心导管术…  相似文献   

5.
6.
7.
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高原地区发病率尤高,占各类先天性心脏病首位,而且多合并有程度不等的肺动脉高压/一般多采取开胸结扎或切断末闭动脉导管手术,仅对个别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则在体外循环深低温微流量下,行动脉导管肺动脉端内口缝合方法。近十几年,青海地区施行上百例P、D、A手术,获得满意疗效。本文报告开胸结扎或切断P、D、A手术有关配合及护理方面体会。l手术前护理1.l心理护理:P、D、A患者以2~IO岁手术者较多,也有少数成年病人。虽然大多数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但由于家属或病人知道…  相似文献   

8.
动脉导管未闭堵闭术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国威  李德森 《广西医学》1993,15(5):401-403
  相似文献   

9.
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已经成为常规方法,但术后仍有一定并发症,其中急性溶血为最严重并发症之一,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护理尤其重要.笔者所在科2003年1月至2008年10月,使用不同类型堵闭器堵闭PDA 502例,发生溶血9例,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总结16例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患儿术后循环系统监护。术后护理重点为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及时处理高血压;严密观察胸腔引流量和颜色,及时发现出血征象;术后早期保持患儿安静,积极防治肺高压危象;严格控制出入量,加强营养支持,注意保暖及预防感染。16例患儿除1例因术后持续肺动脉高压家长放弃治疗而自动出院外,其余15例均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11.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按未闭导管的形态不同,Krichenko等将其分为漏斗型(主动脉端大、肺动脉端小)、反漏斗型、管型、多处狭窄型和不规则型,其中漏斗型和管型占各型PDA72.7%以上。自1967年Porstmann等采用经皮导管经股动脉置入塞子成功地堵闭动脉管未闭以来,由于该法具有非开胸、创伤小、较安全、疗效好、成功率高、患者痛苦少、康复快、费用不高等优点,故此治疗方法已在我国某些大、中型医院开展应用。现将有关资料作一综述。 1 PDA堵闭术的适应证及方法 1.1 适应证 ①大龄儿童(>6岁且体重>20kg)或青壮年;②适宜于漏斗型和管型PDA;③3mm≤PDA最小口径≤10mm;④股动脉内径>PDA最小口径,且股动脉内径>5mm;⑤无阻力型肺动脉高压;⑥PDA结扎术后再通;⑦PDA合并其它先天性心脏病需分期手术者;⑧PDA合并心内膜炎而感染控制后或有心肺、肾功能不全,不能耐受开胸手术者。此外,随着该技术器械的不断  相似文献   

12.
13.
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多单独存在,也可与其它心血管畸形并存。我院1970~1985年共施行动脉导管结扎术142例,男41例,女101例;10岁以下35例,10岁以上107例。其中单纯结扎术141例(226号线结扎),室间隔缺损加动脉导管未闭1例,在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缝合。142例经手术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4.
预防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术后高血压危象及高血压脑病胡占升郎贤平(附属第一医院)孟祥仁(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动脉导管未闭是先心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目前临床上对诊断明确的动脉导管未闭,除有严重肺高压和逆向分流及合并其它紫绀型复杂心内畸形者,原则上对小儿...  相似文献   

15.
金献萍  黄正会 《华夏医学》2005,18(4):651-652
动脉导管是在主动脉弓与肺动脉之间相连的管道.在胎儿时期,胎儿循环系统依赖其存在,但在出生后应自然闭合,如未能闭合,则存留一个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的通道,称之为动脉导管未闭(PDA),占先天性心脏病的5%~10%.临床上分为三型,即“窗型”、“漏斗型”、“管型”,其中以“漏斗型”多见.其传统的治疗方法是以开胸后行动脉导管切断缝合与结扎为主,对机体创伤大,并发症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动脉导管缝闭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 方法  89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 ,术中体外循环下控制鼻咽腔温度到 2 3℃ ,动脉灌注流量 13.6 3± 11.2 5ml·kg-1·min-1。 结果 术后并发症明显降低 ,除 1例术后气栓外 ,未出现其他脑、肺并发症。 结论 提高动脉导管未闭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质量应重点从 3方面入手 :(1)合适的手术方式 ;(2 )合理的心脑保护 ;(3)预防肺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巨大动脉导管未闭非开胸堵闭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巨大动脉导管未闭(PDA)模型的建立及自制带阀门血管内支架堵闭在巨大PDA动物模型的应用效果。方法 应用10只动物建立巨大戏8-12mm)实验模型,然后经股动脉插入血管内支架堵闭装置,完成堵闭PDNA。结果 所有的实验动物、堵闭均一次成功,术毕心脏超声、动脉造均未见有残余分流;于术后1 ̄180d动物解剖,见PDA堵闭完全,一个月以上动物的PDA两端内皮生长完全,达到永久性闭合。结论 该装  相似文献   

18.
周碧月 《海南医学》2002,13(12):202-203
我科自 2 0 0 1年 2 0 0 2年 9月共行小儿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5例 ,现报告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5例 ,男 1例 ,女 4例 ,年龄 2—10岁 (平均 7岁 ) ,体重 9~ 2 7kg(平均19.2kg) 5例患者术前均经心脏彩超确诊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 ,PDA属漏斗型4例、管型 1例。PDA最窄处直径 2 .5mm~9.5mm(平均 5 .18mm) ,5例患者均在局麻下行封堵术 ,封堵器置入均获得成功 ,封堵后即刻造影示 :有少量残余分流2例 ,无分流 3例。2 护理2 .1 术前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由于患儿及家属不了解该手术治疗的过程、疗效和预后 ,易…  相似文献   

19.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riosus,PDA)是先天性心脏病的常见类型之一,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肺动脉高压.近几年研究证明,早产儿PDA的发生率可达80%~90%,而且胎龄愈小,出生体重愈低,发生率愈高.本院于2004年对早产儿且体重在(1 050~1 200)g的极低体重儿实施开胸结扎未闭动脉导管手术3例,手术均获成功,现将手术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发病率为先心病的第二位 ,其手术治疗方式有两类 :动脉导管结扎术 ,简便有效 ,对全身影响小 ,但对一些情况处理困难 ,有导致导管破裂大出血的危险性 ,且有导管再通和形成假性动脉瘤可能 ;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缝闭术 ,安全可靠 ,但对全身影响大 ,手术较复杂 ,存在心肌再灌注损伤、气栓等问题。长期以来 ,如何选择手术方式存在分歧 ,本组报道 1991年至 1999年共 2 2例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缝闭术 ,探讨其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方法。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 2 2例 ,男 15例 ,女 7例 ,年龄 2~ 34岁 ,平均 19.2岁 ,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