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主动脉左冠窦室性早搏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1例起源于主动脉左冠窦的室早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采用激动顺序标测,靶点V波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提前20~45 ms,温控大头导管温度65℃~70℃,功率30~50 W,放电120~240 S。分别在左冠窦内或主动脉瓣下近左冠窦底标测消融,术中同时做左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靶点位于主动脉左冠窦内左冠状动脉开口下方1~2 cm者8例,消融室早消失,即刻成功率为100%。3例标测未见V波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明显提前,消融未见室早减少,在主动脉瓣下近左冠窦底标测到提前20~35 ms,消融室早消失,即刻成功率为100%。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内,11例患者复查动态心电图,室早消失,2例患者见偶发室旱(分别是26次/d和10次/d),但形态非左冠窦起源室早。随访6~36个月无复发。结论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主动脉左冠窦的室早安全有效,如窦内标测消融不佳,应在主动脉瓣下近窦底处标测消融可提高成功率,同时行左冠状动脉造影可有效的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和指导标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主动脉左窦室性早搏(室早)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8例起源于主动脉左窦的室早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采用激动顺序标测,靶点V波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提前30~50ms,温控大头导管温度65℃~70C,放电240S。结果:靶点位于主动脉左窦左冠状动脉开口下方1~2cm,即刻成功率为100%。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内,18例患者复查动态心电图均仍见室旱,由术前(28157±1360)次/日降低为术后(856±310)次/日。术后1个月后,除4例器质性心脏病者仍见室早(697±263)次/日,其余患者室早消失。随访3~24个月无复发。结论: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主动脉左窦的室早安全有效,器质性心脏病者也可以尝试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三维电解剖标测(Carto)系统探讨峰电位和舒张期电位对主动脉窦起源室性早搏射频消融的指导意义.方法 本研究病例为2009年5月至2012年2月流出道室性早搏射频消融125例,起源于主动脉窦(aortic sinus cusp,ASC)21例;在Carto系统下构建右心室流出道和/或左心室流出道三维解剖图,激动标测结合起搏标测对所有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观察峰电位和舒张期电位与成功消融靶点的关系.结果 21例患者射频消融成功,其中左冠窦17例,右冠窦2例,无冠窦2例.体表心电图特点:右束支阻滞图形7例为A组,左束支阻滞图形14例为B组.A组ASC最早激动点V波提前于体表心电图QRS波(earliest ventricular activation,EVA) 22 ~ 34(27.4±4.6)ms,B组右心室流出道EVA:22~38(27.4±5.2)ms,主动脉窦内EVA:18 ~40(25.9±6.0)ms,其中9例激动时间右心室流出道较冠状窦内提前,右侧起搏标测相似度90%以上.有17例患者在靶点处标测到峰电位,有19例患者在靶点附近标测到舒张期电位,舒张期电位呈区域性分布,面积1.0~ 1.5 cm2.16例记录到峰电位和舒张期电位,由Carto系统可见峰电位位于舒张期电位区域边缘,在峰电位处消融成功,1例记录到峰电位但未记录到舒张期电位,在峰电位处消融成功,3例只记录到舒张期电位,在舒张期电位区域内消融成功,只有1例既无峰电位又无舒张期电位.结论 峰电位与舒张期电位对主动脉窦起源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道经导管在左、右冠状动脉窦之间射频消融成功的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早)的一种独特的心电图特征。方法截取一段时间内在我中心行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射频消融成功的连续性病例168例,回顾性分析其心电图特征与相应成功靶点之间的关系。结果全部4例在主动脉根部左、右冠状动脉窦之间消融成功的病例,其室早心电图V1导联形态高度一致,均呈qs型。因此仅就本组资料而言,若以V1导联呈qs型来预测室早消融位点位于左、右冠状动脉窦之间,则其敏感度和特异性均达100%。结论对V1导联呈现独特qs型的流出道室早的射频消融,应首选在主动脉根部左、右冠状动脉窦之间标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主动脉根部室性早搏(室早)的成功消融,对其机制及复发因素、心电图进行分析。方法10例左心室流出道室早患者,通过激动及起搏标测,准确定位并成功消融,证实起源于主动脉根部。消融术前、术后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术中行腺苷试验及造影,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10例患者中4例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左冠状动脉窦,2例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2例起源于左、右冠状动脉窦交界处,1例起源于无冠窦,1例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心外膜,均成功消融。应用异丙肾上腺素后有1例诱发出同样室早,成功率90%。消融后有1例复发(10%)。结论主动脉根部室早多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根据体表心电图形态,结合腔内标测能准确定位,成功消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治疗起源于主动脉左冠状窦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12例起源于主动脉左冠状窦的心律失常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及起搏标测相结合,靶点V波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提前至少20ms,温控大头导管温度55℃,射频功率15~30w放电240s射频消融。随访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后的近期及远期疗效。结果靶点位于主动脉左冠状窦左冠状动脉开口下方1~2cm,即刻成功率为100。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内,12例患者复查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室早)的次数由术前(15273±2056)次/24h,降为消融后的(656±135)次/24h,射频消融前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11例患者室早消失,1例复发,再次行单导管法消融成功。结论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主动脉左冠状窦的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并能根治该类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主动脉窦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进行标测和消融需要准确和安全。本研究尝试采用EnSiteNavX标测技术对起源于主动脉窦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或室性早搏(室早)进行消融。方法运用NavX标测系统构建主动脉窦、升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开口的三维电解剖及激动顺序图,同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确认NavX导航的准确性。结合传统的电生理标测,射频消融治疗24例主动脉窦起源的室早和/或室速。结果24例均射频消融成功,其中,左冠窦内起源16例,右冠窦内起源4例,左、右冠窦问起源4例,术中和术后无并发症。消融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时间)分别为(56.1±18.3)min、(11.2±6.8)min。1例患者消融前发现合并左旋支中段狭窄,消融术后成功行支架术。平均随访(16_+12)个月,1例室速患者有室早复发,再次消融成功。结论NavX标测技术可以代替冠状动脉造影,指导主动脉窦起源的室早和/或室速的标测和消融。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射频消融治疗二尖瓣环附近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其心电图特征及对标测消融的意义。方法:入选二尖瓣环附近起源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患者48例,通过同步12导联体表心电图,分析其心电图特征及进行初步定位;在Ensite velocity 3.0Nav的导航下,利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相结合,确定消融靶点,使用温控标测消融导管进行消融。结果:本组手术成功率为95.8%,复发率4.2%,并发症发生率2.1%,二尖瓣环附近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体表心电图有一定的特征性。结论:射频消融治疗二尖瓣环附近起源室性心律失常是安全的、有效的;其体表发作图特征对其标测消融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左心室后乳头肌起源的室性早搏(室早)因其体表心电图与左后分支参与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一样,都表现为心电轴左偏,伴右束支阻滞合并左前分支阻滞,因此有相当一部分被误认为分支室早。为了明确二者起源点的异同,我们采用术中心腔内超声心动图(ICE)来实时监测消融靶点的确切解剖位置。方法选择3例频发室早患者(男2例,女1例),平均24h室早30000多次,超声心动图均未见心脏结构异常。在三维电解剖系统(CartoXP)指导下,跨主动脉瓣逆行送入3.5mm冷盐水磁定位标测电极导管于左心室,以激动标测构建左心室内膜图。以室早时提前最多;起搏时能得到12/12导联一致的QRS波以及放电20S内室早逐渐减少和消失作为理想靶点标准。在理想靶点确认后,经ICE确认消融导管在左心室内的确切位置,并记录和分析其局部双极电位图。以既往消融成功的经典左后分支室速作为对照,比较两者之间心电图的异同,为以后的标测和消融提供真实可靠的参照。结果ICE证实该3例室早靶点均位于左心室后乳头肌根部或中段,其解剖位置与左心室特发性室速靶点明显不在同一位置,其消融位点较特发性室速更靠心尖部;其局部双极电位在窦性心律时偶尔也可记录到浦肯野电位,但在早搏时都不能记录到浦肯野电位,说明其为肌源性起源,而特发性室速靶点无论窦性心律下还是室速时均可记录到清晰的浦肯野电位;体表心电图尽管可鉴别的特征不多,但后乳头肌起源的室早较特发性室速胸前导联(V:~V。导联)QRS时限明显增宽(前者平均124ms,后者仅86ms),R/S≤1移行也早于特发性室速(后乳头肌室早在V,导联移行为R/S≤1,特发性室速在V,导联才移行为R/S≤1)。消融10余小时后,室早复发。1个月时复查动态心电图,24h平均室早10000余次,二尖瓣功能未受到任何影响。结论通过实时ICE证实,后乳头肌室早无论起源位置、体表心电图形态还是局部靶点电图均与特发性室速有区别,这类室早消融效果较差,易复发。如何在增强消融强度、扩大消融范围和避免乳头肌损伤之间找到平衡点是该类室早消融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左冠状动脉窦及右冠状动脉窦起源的室性早搏(室早)心电图特征。方法:入选成功行主动脉根部室早消融的患者20例,按消融部位分为左冠状动脉窦室早组(LCC组)15例、右冠状动脉窦室早组(RCC组)5例,比较两组心电图特征。结果:RCC组患者Ⅰ导联均为R波;LCC组患者Ⅰ导联4例为QS波,10例为RS或rs波,1例为R波(χ~2=16.80,P0.01)。与RCC组比较,LCC组患者Ⅲ导联R波振幅增高[(2.01±0.45)mV对(1.45±0.33)mV,P0.05]、aVL导联QS波振幅加深[(1.20±0.24)mV对(0.65±0.21)mV,P0.01]、R波振幅Ⅲ/Ⅱ比值及QS波振幅aVL/aVR比值增大(1.09±0.12对0.80±0.12,P0.001;1.31±0.35对0.60±0.24,P0.001)、Ⅰ导联QRS波时限缩短[(78±32)ms对(120±13)ms,P0.05]、aVL导联QRS波时限延长[(128±14)ms对(100±24)ms,P0.05]。除1例患者因起源点临近左冠状动脉开口而放弃消融外,其余均消融成功。平均随访(13±6)个月,无复发病例及并发症。结论:对于体表心电图提示室早起源于左室流出道的患者,Ⅰ导联R波提示RCC室早,Ⅰ导联RS或rs波提示LCC室早;与RCC室早相比,LCC室早Ⅲ导联R波振幅较高、aVL导联QS波振幅较大、R波振幅Ⅲ/Ⅱ比值及QS波振幅aVL/aVR比值增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报道经导管在左、右冠状动脉窦之间射频消融成功的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早)的一种独特的心电图特征.方法 截取一段时间内在我中心行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射频消融成功的连续性病例168例,回顾性分析其心电图特征与相应成功靶点之间的关系.结果 全部4例在主动脉根部左、右冠状动脉窦之间消融成功的病例,其室早心电图V1导联形态高度一致,均呈qS型.因此仅就本组资料而言,若以V1导联呈qS型来颅测室早消融位点位于左、右冠状动脉窦之间,则其敏感度和特异性均达100%.结论 对V1导联呈现独特qS型的流出道室早的射频消融,应首选在主动脉根部左、右冠状动脉窦之间标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左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方法 及可行性. 方法 选择左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 24例,采用温控消融导管经主动脉途径对主动脉瓣上或瓣下(左纤维三角)进行常规标测与消融. 结果 消融成功21例,成功率87.5%,其中2例常规标测未能标测到理想靶点,在EnSite3000-NavX指导下经冠状静脉窦途径采用盐水灌注导管消融成功.21例有效靶点心室电位领先室性期前收缩体表心电图QRS波群起始点(38.04±7.95) ms,放电时间 (214.88±73.68) s.消融失败3例,其中2例在冠状动脉左主干标测到最早心室电位,放弃消融,1例在左冠状动脉窦前下方(距左冠状动脉窦约0.5cm)消融无效.随访(12.9±10.4)个月,复发2例.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 多数左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经主动脉途径采用温控消融导管进行常规标测与消融安全有效,少数患者需经冠状静脉途径采用盐水灌注导管进行标测与消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主动脉左冠窦(LCC)右冠窦(RCC)小叶间三角(ILT)起源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As)电生理特征和射频消融疗效.方法 入选2016年1月~2019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3A病房经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证实起源于RCC、LCC间ILT的28例特发性VAs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右室流出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道4例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3例频发室性早搏(室早)经主动脉途径在左冠窦和无冠窦内标测和射频消融的结果。方法对4例房速、3例频发室早进行常规心电图、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4例阵发性房速患者的标测靶点位于主动脉窦内,在无冠窦成功消融;3例频发室早在左冠窦内标测及消融成功。术中无并发症,随访3~31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在主动脉无冠窦、左冠窦内射频消融是可行的且能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目的。尤其适用于在常规、经典部位消融失败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室早)的心电图特征和评价单导管法消融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对52例心脏结构正常的右室流出道单形性室早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并行单导管射频消融。采用起搏标测法,以起搏时与自发室性早搏形态波形态完全相同点为消融靶点。结果:右室流出道的室性早搏体表12导联心电图特征,呈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形态,Ⅰ导联呈rs、m、QS及R型,aVR、aVL均呈QS型,Ⅱ、Ⅲ、aVF、V5~6导联均呈单向R波型,胸前导联R波移行区常在V3、V4导联之后。成功消融结果显示26例室早起源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其中前间隔7例、中间隔5例、后间隔14例,游离壁21例:其中前游离壁6例、后游离壁15例,希氏束附近1例,肺动脉瓣下1例。消融即刻成功率94%(49/52),未成功的3例。手术操作时间30~150 min,X线曝光时间5~29 min。术后随访2~48个月无复发。结论: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性早搏有其独特的心电图表现,单导管射频消融可有效、安全地消融心脏结构正常的右室流出道单形性室性早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道11例起源于主动脉窦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PVC)患者的心电生理特征、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患者术前体表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PVC的特点,测量V1或V2导联r波时限和振幅,计算r波与QRS波时限的比值及r波于S波振幅的比值。术中行主动脉窦内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确定PVC起源部位,并行冠状动脉造影辅助定位后行RFCA。结果11例均有频发PVC,5例有反复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下壁导联QRS波呈R形且高大直立,V1导联呈rS型,胸前导联多移行于V3以前,V6导联多呈Rs型或无S波。V1导联r波时限(84.6±9.8)ms,占QRS波时限的50%以上;r/S振幅比值0.72±0.31。有效消融靶点局部电图V波较体表心电图的QRS波明显提前(35.6±8.9)ms,有效靶点放电2~8 s见PVC减少至消失。结论起源于主动脉窦的PVC其下壁导联QRS波呈R形且高大直立,V1或V2导联r波时限宽(〉50%同导联QRS波),r波振幅高(〉30%同导联S波);主动脉窦内PVC的射频消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