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右室间隔部(RVS)主动固定电极对植入永久起搏器的老年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78例植入永久起搏器的老年患者,分为RVS起搏组(实验组,植入主动固定电极,n=42)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对照组,植入被动固定电极,n=36),以超声心动图评价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左室缩短率(FS)、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E/AI:L值的差异。结果术前两组心功能状况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RVS起博组与术前相比较,FS、SV、CO、EF、E/A虽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起博组在术后6个月FS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SV、CO、EF、E/A均高于RVS起博组(P〈0.05)。两组起搏阈值、感知、阻抗起搏比例及平均心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VS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  相似文献   

2.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具备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RVA组与RVS组,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左室短轴缩短率(FS)、心脏指数(CI),对比观察术前、术后3,6个月差异。并比较术前与术后心电图QRS波宽度。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QRS波时限均较自身心律时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VA组起搏QRS时限显著长于RVS组[(158±15)msvs(132±15)ms,P<0.01];RVA组术后3个月随访LVEF,SV,FS,CI较术前均显著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59±3)%vs(51±3)%,(79±15)mlvs(71±16)ml,(0.36±0.11)vs(0.31±0.09),(2.5±0.4)L/(min·m2)vs(2.1±0.4)L/(min.m2),均P<0.05];RVS组术后3,6个月随访LVEF,SV,FS,CI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RVS组3,6个月随访LVEF,SV,FS,CI均显著高于同期RVA组,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VS起搏尽可能的保证了心室激动和收缩同步性,实现了比RVA起搏较为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3.
冯霞  崔俊玉 《心脏杂志》2010,22(4):581-583
目的:评价右室间隔部(RVS)起搏的稳定性及对比RVS起搏和右室心尖部(RVA)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22例植入DDD起搏器患者,分为RVS组和RVA组,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起搏参数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RVS组术中测试起搏阈值及电流均高于RVA组,术后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VS组QRS波群宽度较RVA组小(P0.05);RVS组X线曝光时间较RVA组长(P0.05);术中阻抗及R波振幅无显著差异。术后6个月,RVS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较RVA组明显提高,术前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RVS起搏安全、有效,RVS起搏血流动力学参数明显优于RVA组。  相似文献   

4.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参数的差异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65例安装DDD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右室心尖部(RVA)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起搏进行置入时及术后3个月起搏参数、左室射血分数的分析。结果两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术后15min及3个月两组的起搏阂值、感知、阻抗均无差异,术后3个月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右室心尖部组(0.57±0.04vs0.50±0.03,p〈0.05)。结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可行,且对心功能的影响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  相似文献   

5.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核素心室显像位相分析及心电图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右心室间隔部 (RVS)起搏时的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同步性 ;评估在接受心室起搏的患者中心电图的演变。  方法 :慢性心房颤动伴长RR间歇或缓慢心室率需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 10例 ,男性 7例 ,女性 3例 ,平均年龄(64 2 0± 12 61)岁 ,均采用抑制型按需心室起搏 (VVI)模式先后顺序进行右心室心尖部 (RVA)和RVS。记录术前心电图、术中RVA和RVS起搏心电图 ;术后进行核素心室显像位相分析 ,对比自身心律与RVA和RVS起搏时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同步性的差异。  结果 :核素心室显像位相分析证实RVA起搏造成心室激动顺序异常和双心室失同步 ;RVS起搏时心室激动顺序、双心室同步性与正常基本一致。RVA起搏时QRS波群较术前自身增宽 [(173 0 0± 14 94)msvs (74 5 0± 7 62 )ms ,P <0 0 0 1]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RVS起搏的QRS波群宽度较RVA起搏缩窄 [(13 6 0 0± 13 5 0 )msvs (173 0 0± 14 94)ms ,P <0 0 0 1) ]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结论 :RVS起搏时心室激动顺序、双心室同步性与正常基本一致 ;与RVA起搏相比RVS起搏时心电轴、QRS波群与正常心电图相似或接近。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右室间隔部(RVS)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0年第1期)、PubMed、EMbase,同时检索CBM、CNKI、VIP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10年3月,收集右室间隔部(RVS)起搏对比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进行质量评价、资料提取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5个RCT,包括203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左室射血分数:RVS起搏在3个月和18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均高于RVA起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3.53,95%CI:1.02~6.04];[WMD=7.44,95%CI:5.46~9.42]。②QRS波时限:RVS起搏在术后即时和3个月的QRS波时限均小于RVA起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27.7,95%CI:-34.24~-21.15];[WMD=-17.02,95%CI:-24.14~-9.90]。③起搏参数:术后3个月时RVS起搏的起搏阈值与RVA起搏无差别。RVS起搏的感知阈值和阻抗均低于RVA起搏。结论右室间隔部起搏能给患者带来良好的近生理状态的双心室电传导,并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右室间隔部有望成为首选的心室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右心室心尖部(RVA)和右心室间隔部(RVS)不同部位起搏早期对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5例植入DDD型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3组,RVA起搏组、RVS起搏组、对照组,对比观察3组患者植入起搏器前及术后3个月血浆TNF-α的变化。结果术前3组患者血浆TNF-α水平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周3组患者血浆TNF-α水平两两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RVA起搏组与术前、术后一周比较TNF-α水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即RVA起搏组患者血浆TNF-α水平随时间增加而增加;RVS起搏组较术前、术后一周TNF-α水平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起搏组较RVS起搏组TNF-α水平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对心功能的影响较小,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起搏部位对高右室起搏比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新发心房颤动(AF)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我院心内科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置入 DDD 永久起搏器的缓慢性窦房结功能失调或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选择其中高右室起搏比例者(右室起搏累积百分比>50%)共120例,随机分为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n=47)及右室间隔部(RVS)起搏组(n =73)。随访内容包括起搏器置入术前、术后3年 AF 发生情况和超声心动图参数。结果:随访期间 RVA 组新发 AF 患者比例高于 RVS 组(23.40%对16.43%,P =0.03)。术后3年,与 RVA 组相比,RVS 组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明显缩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则明显升高(P <0.05)。结论:对于 DDD 起搏模式下高右室起搏比例患者,与 RVA 起搏相比,RVS 起搏可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 AF 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方法随机对照研究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ight ventficular outflow tract septum,RVOTS)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fight ventricul arapical,RVA)起搏心脏同步性和心功能变化,探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在主理性起搏中的临床意义。方法128例缓慢心律失常患者按单双数字随机分为两组,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功能正常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根据心电图PR间期时间将起搏器AV间期调整,暂时关闭AV搜索功能以保证心室起搏。所有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1、3、6个月定期随访,观察起搏参数、累积心室起搏百分比,同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RVOTS起搏组与RVA起搏组电极导线植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植入15min与植入即刻比较起搏阈值明显下降,分别为(0.76±0.21)mV和(1.13±0.25)mV(P〈0.01)。RVOTS起搏组和RVA起搏组QRS时限分别为(0.14±0.04)S、(0.16±0.03)S(P〈0.01)。随访6个月起搏参数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未出现植入并发症,随访6个月无电极导线移位、阈值增高。6个月RVOTS起搏组左心室同步指标明显优于RVA起搏组(P〈0.01)。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及舒张末内径两组比较无显著变化,左心室射血分数在RVA起搏组有所降低(P〈0.05),心脏做功指数(Tei)、RVOTS起搏组与RVA起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RVA起搏组随访6个月与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VA起搏导致心脏收缩不同步,损害左心室功能。RVOTS起搏保持良好心脏收缩同步性、保护左心室功能,是较好的右心室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起搏早期对内皮素-1(EF-1)及一氧化氮(NO)的变化情况,及其可能产生的机制和参与病理生理的过程。方法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适应证患者60例,按起搏比例和起搏部位分为3组,对照组术后3个月右心室起搏比例5%;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组,RVA起搏且术后3个月右心室起搏比例≥95%;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组,RVS起搏且术后3个月右心室起搏比例≥95%。分别收集各组患者术前、术后一周及术后3个月静脉血2 mL,分离出血浆,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浆ET-1含量,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浆中NO的含量。结果 ET-1水平,术后1周RVA起搏组较术前升高(P0.05),RVA起搏组较RVS起搏组升高(P0.05)。②NO水平术后1周RVA起搏组较RVS起搏组升高(P0.05);术后3个月RVA起搏组较术前升高(P0.05),RVA起搏组较RVS起搏组升高(P0.05)。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早期对血浆ET-1及NO水平影响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小,几乎接近于正常水平。可有效避免ET-1及NO的紊乱,减少因此而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间隔部和右心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apex,RVA)起搏对心脏收缩同步性、收缩功能的影响,探讨RVOT间隔部起搏的意义。方法 5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分为RVOT组(n=25)和RVA组(n=25),起搏器置入1个月后通过调整房室间期使心室节律全部为起搏节律或房室结自身下传节律,观察起搏参数,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RVOT组与RVA组电极导线植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未出现植入并发症。两组随访1个月时起搏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OT组和RVA组起搏后的QRS波时限较前明显增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VOT组:(135±8)ms vs.(88±8)ms,P<0.001;RVA组:(154±8)ms vs.(90±6)ms,P<0.001]。RVA组起搏后QRS波时限较RVOT组增宽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起搏后室间机械延迟(interventricularmechanical delay,IVMD)和室间隔-左心室后壁收缩运动延迟时间(septal-to-posteriowall motion delay,SPWMD)较起搏前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VA组起搏后IVMD和SPWMD绝对值较RVOT组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VMD:(38±7)ms vs.(24±5)ms,P<0.001;SPWMD:(118±21)ms vs.(60±11)ms,P<0.001]。两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室起搏会造成心室收缩不同步,RVOT起搏对心室收缩不同步的影响较RVA起搏小,提示RVOT起搏是较为生理的起搏位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房室顺序双心腔起搏、感知触发和抑制型(DDD)模式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20例DDD模式起搏器植入患者行右心室电极室间隔(RVS)及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其中最终10例行RVS起搏,10例行RVA起搏。术后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随访6个月及1年,观察左心功能变化,检测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结果术后6个月,RVS起搏组10例患者LVEF 54%±5%、SV(46.2±6.8)ml与术前LVEF 53%±6%、SV(43.2±5.4)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起搏组10例患者INEF46%±6%、SV(34.3±5.8)ml与术前INEF 54%±8%、sV(42.3±6.8)ml比较均减低(P0.05),此时两组LV-EDV、LVESV较术前变化差异不明显;术后1年随访,RVS起搏组10例患者LVEF 54%±6%、SV(44.1±8.4)ml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起搏组10例患者LVEF 43%±9%、SV(31.5±8.2)ml与术后6个月比较进一步减低(P0.05),RVS起搏组LVEDV、LVESV较术前仍变化不明显(P0.05),RVA起搏组10例患者LVEDV(71.2±8.1)ml、LVESV(41.8±6.1)ml均较术前LVEDV(68.5±10.7)ml、LVESV(27.1±3.4)ml增大。结论长期的RVS起搏对左心功能无明显影响,而RVA起搏可降低左心功能,并造成左心室重构的风险加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起搏QRS波时限与左心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方法入选106例右室心尖起搏患者,分成左室射血分数(LVEF)<0.55的病例组(n=48)和LVEF>0.55的对照组(n=58)。通过常规体表心电图测得起搏QRS波时限,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左房内径(LAD)、收缩末期左室内径(LVESD)、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及LVEF,评价患者的纽约心功能分级,同时检测患者的N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分析起搏QRS波时限与以上各指标的关系。结果①起搏QRS波时限与LVEDD(r=0.577,P<0.001)、LVESD(r=0.627,P<0.001)、LAD(r=0.241,P=0.013)、IVST(r=0.345,P<0.001)、LVP-WT(r=0.349,P<0.001)均呈正相关,与LVEF负相关(r=-0.570,P<0.001),与纽约心功能分级正相关(r=0.527,P<0.001),与NT-proBNP对数正相关(r=0.265,P=0.024)。②以起搏QRS波时限≥200ms诊断左室收缩功能不全,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42%和70.69%。结论对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患者,起搏QRS波时限是一个简便而实用的初步判断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起搏比例的右室间隔部(RVS)和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室事件和心功能影响。方法纳入置入双腔起搏器术满1年的患者96例,按照起搏部位不同分为RVS起搏组(n=48)和RVA起搏组(n=48),利用程控房室间期自动搜索功能的打开与关闭,结合患者自身反应,按照心室起搏(VP)比例分为VP≤10%组(16例)、VP11%~89%组(16例)、VP≥90%组(16例)。通过心脏彩超记录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由起搏器程控仪询问心室高频事件(VHR)和室性早搏(PVC)。结果 RVA起搏比RVS起搏PVC增多,VHR发生率无差异;随VP比例增加,两组VHR和PVC减少,RVA起搏组LVEF下降、LVEDD增大。结论 RVS起搏较RVA起搏可减少PVC、延缓心功能减退;降低VP虽可延缓新功能减退但会造成PVC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和高位右室间隔(HRVS)起搏对完全房室传导阻滞(CAVB)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118例因CAVB植入起搏器的患者,其中52例为RVA起搏(RVA组),66例为HRVS起搏(HRVS组)。分别对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2年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2年内因心力衰竭住院人数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1年随访,101例完成2年随访。术后6个月和1年时两组LVEF比较无差别(0.55±0.08vs0.55±0.08,P=0.926;0.54±0.09vs0.55±0.07,P=0.407),但是对于术前LVEF(0.50者,术后1年时LVEF两组有差别(0.40±0.04vs0.44±0.04,P=0.01)。术后2年,HRVS组优于RVA组(0.51±0.10vs0.55±0.06,P=0.01)。2年内,RVA组因心力衰竭住院人数多于HRVS组[31.1%(14/45)vs12.5%(7/56),P=0.02]。结论 HRVS起搏对CAVB患者心功能的长期影响低于RVA起搏。  相似文献   

16.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脏收缩同步性及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起搏与右心窀心尖部(riht ventficular apex,RVA)起搏对心脏收缩同步性指标及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在我院植入VVL/VVIR,DDD/DDDR起搏器的患者,随机接受RVA起搏和RVOT起搏。植入前检查12导联体表心电罔及超声心动图,记录QRS时限、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房内径(LAD)、左心事射血分数(LVEF)。植入后记录心室起搏状态下的QRS时限。随访时间为2年,随访内容包括LVEDD、LAD、LVEF,同时应用脉冲组织多普勒技术测定心室问激动延迟(IVMD)以及左心室内收缩同步性指标(Ts-SD)。结果共随访30例患者,其中RVA起搏17例,RVOT起搏13例,两组患者间年龄、性别及心血管疾病等基本情况筹异无统计学意义。植入前两组患者问QRS时限、LVEDD、LAD及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植入后RVOT起搏状态下QRS时限较RVA起搏明显缩短[(140.15±11.36)ms对(160.76±23.68)ms,P=0.033],植入后两组间IVMD[(25.7±9.1)mS对(36.7±10.0)ms,P=0.07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问Ts—SD(13.34ms对42.96ms,P=0.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植入后随访两年,两组患者间LA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6)ms对(42±9)ms,P=0.759],同RVA组相比,RVOT组LVEDD缩小[(5.10±0.76)mm对(5.28±0.40)mm,P=0.048],LVEF明显增加(0.56±0.04对0.52±0.02,P=0.001)。结论同右心窄流出道起搏相比,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患者心功能呈负性影响,且加重左心室内不同步收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起搏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71例病窦综合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随机分为HRVS起搏组(36例)和RVA起搏组(3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2个月通过超声心动图和起搏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患者左室收缩和舒张末期容积(LVESV和LVEDV)、左右室射血前时间差值(LRVPEI)、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收缩延迟时间(SPWM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相关指标进行观察随访。结果术后3个月、12个月时,两组各项起搏参数均无差别。术后3个月时,HRVS起搏组的LRVPEI和SPWMD均明显小于RVA起搏组(P<0.05),两组间其他指标在基础状态超声下无显著差别,在起搏负荷超声下HRVS起搏组的LVEF明显高于RVA起搏组(P<0.05)。术后12个月时,HRVS起搏组的LRVPEI、SPWMD和LVESV三项指标均显著小于RVA起搏组(P<0.05),LVEF明显高于RVA起搏组(P<0.01);LVEDV小于RVA起搏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RVS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不良影响明显低于RVA起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为参照,评估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双心室电同步性和血流动力学效应。方法20例患者植入全自动双腔(DDD型)起搏器,随机分组,一组10例行间隔部起搏(RVS组),一组行心尖部起搏(RVA组);分析两组有效起搏及1、3个月随访时各起搏参数差异;对比术中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线曝光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自身心律心电图、术后起搏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形态;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随访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差异。结果RVS组和RVA组起搏电压阈值、电极阻抗、R波高度无明显差异(P>0.05)。电极植入后第1、3个月随访,两组起搏参数之间无明显差异,且动态变化相似;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线曝光时间:RVA组为(203.0±127.3)s,RVS组为(581.0±124.7)s(P<0.05)。电极植入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前和术后心电图Ⅱ导联QRS宽度:RVA组分别为(0.11±0.03)s、(0.19±0.02)s(P<0.05);RVS组分别为(0.10±0.02)s、(0.12±0.02)s(P<0.05),术后QRS形态与术前心电图相似。间隔部起搏和心尖部起搏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对比,前者明显窄于后者(P<0.01)。术前2组LVEF、E/A比值无明显差异。与术前相比,RVA组6个月随访的LVEF、E/A均明显降低(P<0.05),RVS组无明显变化(P>0.05)。6个月随访RVS组LVEF、E/A均明显高于RVA组(P<0.05)。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是安全、有效的,比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不会给心功能带来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VVI单腔起搏器置入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对左室收缩同步性的近期影响。方法40例房室传导阻滞及心动过缓需置入VVI单腔起搏器的患者,按起搏部位的不同分为RVOT组(n=20)和RVA组(n=20)。观察并比较两组置入起搏器后1周的起搏参数;术前及术后1周左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等指标。结果术后1周,两组起搏阈值、感知阈值、电极阻抗以及心功能无差异(P>0.05),RVOT组左室同步性指标术前与术后无差异(P>0.05),RVA组左室同步性指标较术前升高,且RVA组较RVOT组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VVI单腔起搏右室不同部位,RVOT较RVA更接近生理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