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女性生殖道原发双癌约占所有妇科肿瘤的1%~2%,其中最常见的是子宫内膜与卵巢原发双癌(SEOC)。原发双癌约占所有卵巢癌的10%,约占所有子宫内膜癌的5%。相对于单发肿瘤,双癌发病时肿瘤期别较早、病理分级较低,预后较好,因此,临床上对于原发早期双癌的治疗原则也有别与于单发的卵巢或子宫内膜转移癌。但目前原发的诊断标准及与转移癌的鉴别诊断标准尚存在诸多争议。本文旨在探讨SEOC的临床及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特点,进而为临床诊疗提供更确切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胃下部癌患者常规病理阴性第11P组淋巴结微转移的情况,分析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连续切片法和端粒酶重复扩增-ELISA方法 检测43例胃下部癌常规病理阴性的43枚第11P组淋巴结,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本组43例胃下部癌患者常规病理阴性第11P组淋巴结经连续切片法检出有4例4枚淋巴结发生微转移,微转移发生率为9%;应用端粒酶重复扩增-ELISA法检测微转移发生率为44%,其中包括应用连续切片法检测出有微转移的4枚淋巴结.端粒酶重复扩增-ELISA法微转移检出率明显高于连续切片法(x 2 =13.07,P<0.05).胃下部癌第11P组淋巴结微转移与原发肿瘤大小(x 2 =8.488,P<0.05)、浸润深度(x 2 =6.473,P<0.05)及临床分期(x 2 =12.022,P<0.05)有关,与患者年龄、性别、大体分型、组织分化程度尤关.结论 胃下部癌常规病理阴性第11P组淋巴结中存在较高的微转移发生率,其微转移发生率与原发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3.
陆锋 《腹部外科》2000,13(2):101-102
目的 探讨胃类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 以手术后病理证实的 6例胃类癌进行分析。结果 胃类癌病变主要在粘膜下层 ,可呈多原发病灶。结论 应提高对胃类癌的认识 ,直径 >2cm的胃类癌多为恶性类癌 ,淋巴结转移高 ,应行根治性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我院1例罕见胃印戒细胞癌睾丸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织化学在睾丸转移瘤与原发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收治1例睾丸肿瘤患者,1年前曾行胃贲门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提示低分化印戒细胞癌,术后未予以放化疗,此次外院睾丸穿刺活检病理报告为低分化腺癌浸润或转移,考虑患者的病情及预后,行患侧根治性睾丸切除术。结果:术中见睾丸略增大,约4cm×3cm×2cm,质地硬,颜色呈淡红色,附睾大小、质地无异常。术后病理证实胃低分化腺癌合并印戒细胞癌转移。随访半年,临床症状好转。结论:胃印戒细胞癌睾丸转移非常罕见,特定的免疫组织化学指标可以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5.
脾转移癌3例报道及相关文献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3例脾转移癌病例,并探讨脾转移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报道本院3例脾转移癌病例,并系统分析相关文献。结果:脾转移癌可发生于多种恶性肿瘤;影像学检查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孤立脾转移灶可手术,综合治疗根据原发肿瘤而定;预后与原发肿瘤性质关系密切。结论:临床上应对癌症脾转移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影像技术水平的提高,肾上腺转移癌在临床上还是比较常见的,其原发肿瘤的来源主要包括肺脏、肝脏、乳腺、胃肠道、肾脏、黑色素瘤等。部分患者在原发肿瘤诊断时已经有肾上腺转移,大多数患者则是在原发肿瘤切除术后随访中发现肾上腺转移。肾  相似文献   

7.
一、胰癌T1:原发肿瘤限于胰腺。 T1a :肿瘤最大径≤ 2cm  T1b :肿瘤 >2cm。T2 :肿瘤直接扩散至十二指肠、胆总管及胰腺周围组织。T3:肿瘤扩散至胃、脾、结肠或邻近血管。N0 :无局部淋巴结转移。N1:局部淋巴结转移。Nx:局部淋巴结转移不能评估。M0 :无远处转移。M1:有远处转移如肝转移或腹膜转移。二、壶腹癌T1:肿瘤位于壶腹。T2 :肿瘤侵犯十二指肠壁。T3:肿瘤侵犯胰腺≤ 2cm。T4:肿瘤侵犯胰腺 >2cm或邻近器官。N及M分类同胰癌。胰癌与壶腹癌TNM分类@何振平InternationalUnionAgainstCancer(UICC);Spiess…  相似文献   

8.
肾上腺转移瘤七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上腺转移瘤七例报告蔡伟肖序仁李炎唐孟书礼肾上腺转移瘤少见,我们收治7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7例。年龄28~65岁,平均42岁。男5例,女2例。原发肿瘤为肾癌2例,肺肿瘤3例,乳腺癌双肾上腺转移1例,十二指肠壶腹癌1例。原发肿瘤距发现肾上腺转移瘤...  相似文献   

9.
肾上腺转移癌3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肾上腺转移癌的临床特征 ,以祈得到及时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 37例肾上腺转移癌的临床资料 ,2 6例于诊断原发肿瘤之后发现 ,4例于诊断原发肿瘤的同时发现 ,7例于诊断原发肿瘤之前发现。 5例有局部压迫或疼痛症状。 11例为双侧肾上腺转移癌 (2 9.7% )。 4例肾上腺转移癌经手术切除 ,31例采用化疗、放疗或免疫治疗 ;2例未作处理。结果 :16例 (4 3.2 % )为肺癌肾上腺转移 ,7例 (18.9% )为肾癌 ,5例 (13.5 % )为乳癌 ,3例 (8.1% )为胃癌 ,2例 (5 .4 % )为结肠癌 ,肝癌、胆管癌、甲状腺癌、绒毛膜上皮癌各 1例 (均为 2 .7% )。经手术切除者平均生存期为 (17.5± 2 .9)个月 ,比非手术者的平均生存期稍长 (P <0 .0 5 )。结论 :对肾上腺转移癌应争取早诊断 ;对未发现其他器官或淋巴结转移的孤立性肾上腺转移癌 ,应尽可能行积极的外科手术 ;对于原发肿瘤已无法完全切除或已多处转移者 ,应争取行放、化疗或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10.
前哨淋巴结是从原发肿瘤淋巴引流途中首先可能发生转移的部位。Cabana在阴茎癌中提出前哨淋巴结的概念后,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不断在多种肿瘤中广泛应用。目前,该技术已成功用于黑色素瘤、乳腺癌等手术。但在胃癌中,由于胃淋巴引流复杂、存在跳跃转移以及假阴性率较高,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应用于临床还为时过早,其可行性和适用性尚无定论。因此,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应用于胃癌,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回答。  相似文献   

11.
1963~1993年间共有2265例早期胃癌(EG)病人在东京国立癌症中心医院作了手术,其中1196例标本证实为单一的粘膜内癌。发现43例(35%)粘膜内癌有区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的分布为:第一站淋巴结转移(nl)对例(72%),第二站淋巴结转移(n2)7例(16%),不明5例(12%)。作者研究了与淋巴结转移可能有关的8个临床病理学因素,每个因素再分成2或3个亚组:年龄57岁以下或57岁以上(病人的平均年龄为57岁);性别;原发肿瘤的部位:C区(胃上1/3),M区(胃中1/力或A区(胃下1/3);肉眼类型(隆起型或凹陷型),肿瘤直径>30m…  相似文献   

12.
肾脏转移性甲状腺滤泡癌由原发于甲状腺的滤泡性癌转移而来,临床上罕见.由于肾脏转移性甲状腺滤泡癌与原发于肾脏的甲状腺滤泡癌样肾细胞癌的治疗及预后截然不同,因此两者的鉴别至关重要.本文报告了1例肾脏转移性甲状腺滤泡癌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过程,并复习相关中、英文文献,以期为该肿瘤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诊断、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至2007年6月间经手术治疗的41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有腹痛、腹胀、黄疸、呕吐以及上消化道出血等表现.术前纤维十二指肠镜确诊率为86%,十二指肠低张造影诊断率为90%,B超检查阳性率为20%,CT扫描诊断正确率为33%.对23例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6例节段性肠管切除术,9例短路手术,剖腹探查取活检术3例.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1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病理类型、原发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方式、原发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 十二指肠低张X线造影和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是诊断十二指肠癌的主要手段.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甲状腺转移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式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58至2010年收治的35例甲状腺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细胞学或组织学病理确诊.结果 35例患者中,除了3例原发肿瘤不明外,其余原发肿瘤依次为肺癌16例、食管癌9例、乳腺癌2例、肾癌2例、下咽癌1例、鼻咽癌1例、软腭腺样囊性癌1例.其中12例以甲状腺转移癌为首发症状,其余23例从诊断原发肿瘤到发现甲状腺转移癌,时间间隔为0~168个月,中位时间为24个月,其中有6例时间间隔>3年.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证实,其中细针吸取细胞学诊断7例,手术标本组织病理学诊断24例,两种手段结合使用诊断4例.发现甲状腺转移癌后,全部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1.5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3.8%、27.8%和11.9%.有28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7例接受非手术治疗,手术组整体生存率明显高于非手术组(P<0.01).在合并颈淋巴结转移患者中,接受甲状腺切除合并颈清扫组的中位生存期与接受单纯甲状腺切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状腺转移癌临床少见,细针吸取细胞学可以有效的诊断甲状腺转移癌.甲状腺转移癌是恶性肿瘤的晚期表现,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报告7例肾上腺转移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原发肿瘤肾癌2例,其中1例为在左侧肾癌右肾上腺发生转移瘤。肺肿瘤3例,肺腺癌1例,肺腺鳞癌1例,肺母细胞1例。乳腺癌双肾上腺转移1例,十二指肠乏特氏壶腹癌1例。转移瘤无特异的临床症状,结合病史和影像检查结果作出诊断,6例行转移瘤切除治疗,转移瘤病理与原发肿瘤相符。转移瘤切除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胃黏膜下层癌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 目的 研究胃黏膜下层癌淋巴结转移率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手术证实的181例胃黏膜下层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对病人年龄、性别、肿瘤组织学类型、形态学类型、大小、部位、浸润深度、脉管内癌栓等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 结果 胃黏膜下层癌淋巴结转移率为20.44%。影响胃黏膜下层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主要有肿瘤组织学类型(分化型 vs 分化不良型,P =0.0352)、直径大小(<2cm vs ≥2cm,P =0.0143)、部位(近端胃vs胃体vs远端胃,P =0.0254)及脉管内癌栓(无vs有,P =0.032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组织学类型与大小为胃黏膜下层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论 胃黏膜下层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组织学类型、大小、部位及脉管内癌栓等因素有关。临床上应参考上述临床病理因素判断淋巴结转移风险,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胃癌单个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单个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其临床价值,为进一步前瞻性检测胃癌前哨淋巴结并指导胃癌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发生单个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以求探明单个淋巴结转移的出现部位及其与原发病灶的关系,比较跳跃性淋巴结转移和非跳跃性淋巴结转移两组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差异.结果:本组非跳跃性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88.1%,跳跃性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11.9%.胃下部癌的淋巴结转移以第6组最为常见.与非跳跃性淋巴结转移组相比,跳跃性淋巴结转移仅与肿瘤大小有显著相关性.两组平均生存时间与5年生存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单个淋巴结转移以胃周为主.跳跃性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有关.胃癌D2根治术有利于清扫跳跃性淋巴结转移灶.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在胃癌手术治疗中可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残胃再发癌系指因胃癌行胃切除术后,残胃内再度出现癌灶,包括残胃的局部复发癌和残胃内新生痛[1]。1990~1999年我们对24例残胃再发癌患者行残胃全切术,临床疗效满意。现从手术角度探讨残胃再发癌行残胃全切术的意义。 1.临床资料:本组24例中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龄31~72岁,平均(46±17)岁。均经病理证实为残胃肿瘤。第2次手术即首次手术时间6~126个月,平均28个月。首次原发肿瘤位十胃窦部13例,胃体7例,贲门部4例;第2次残胃发现肿瘤位于吻合口处11例,胃底部8例,食管贵门部5例,…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尸体组织学检查,研究肉眼可见小的局限性胰腺癌(导管细胞癌)病人的淋巴转移和局部扩散的范围。局部扩散的研究则观察癌向淋巴管、神经和疏松结缔组织,以及大血管的侵袭,并观察胰内多发性癌灶和胰导管内癌细胞扩散,以判断全胰切除或部分胰切除可否作为胰癌根治切除手术。1980~1983年东京公立老年医院选有8例原发胰腺癌进行研究。根据美国癌肿协会(AJCC)的分类,4例属于 T_1型(原发肿瘤未直接扩展到胰腺以外),4例为 T_2型(原发肿瘤局限的直接扩展到十二指肠、胆管或胃)。肉眼均未见淋巴结转移。仅1例 T_2型有肝转移和腹膜种植。结果:①淋巴结转移:4例胰腺癌中,T_1型一例,胰体检查168个淋巴结,见胰体上、近主动脉和  相似文献   

20.
1962年~1983年马萨诸塞州总医院共收治76例小肠穿孔病人.该组病人不包括创伤或溃疡造成的肠穿孔,也不包括婴幼儿的小肠穿孔.76例病人中男性31例,女性45例.年龄15~87岁(平均年龄51.8±21.8岁).机械性原因、恶性肿瘤和克隆氏病造成的小肠穿孔占72%.机械性原因包括:肠粘连12例,疝4例,结肠肿瘤梗阻2例.该类病人平均年龄54.6±19.8岁.恶性肿瘤多发于老年人(65.7±16.6岁),包括小肠原发肿瘤(29%)和转移癌(71%).原发肿瘤中淋巴瘤3例,类癌1例和腺癌1例.2例转移癌来自肺和结肠.来自乳腺、肾脏、前列腺、胃、肾上腺和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转移癌各1例.另外还有1例何杰金氏病和1例腹膜后肉瘤转移到小肠.该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