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炎性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斑块纤维帽厚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入选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6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冠心病的临床类型,将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8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0例)。检测患者术前血清hs-CRP和YKL-40水平,术中在介入治疗前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观察病变斑块的特征,并分析血清hs-CRP、YKL-40水平与纤维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1)AMI组术前血清hs-CRP和YKL-40水平均高于SAP组和UAP组(P均0.05)。UAP组术前血清hs-CRP和YKL-40水平均高于SAP组(P均0.05)。(2)AMI组和UAP组的罪犯病变纤维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均小于SAP组(P均0.05),AMI组与UAP组之间的罪犯病变纤维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薄纤维帽斑块的比率和血栓形成的比率均高于SAP组和UAP组(P均0.05);AMI组斑块内钙化的比率低于SAP组(P0.05),与UA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术前血清hs-CRP(r=-0.265,P0.05)和YKL-40(r=-0.524,P0.01)水平与纤维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均呈负相关;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术前血清hs-CRP和YKL-40水平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破裂(r=0.462和r=0.499,P0.01)和血栓形成(r=0.218和r=0.263,P0.01)呈正相关。(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YKL-40水平与薄纤维帽粥样斑块独立相关(OR=6.341,P0.05)。结论 AMI和UAP患者的血清hs-CRP和YKL-40水平均高于SAP患者,AMI、UAP和SAP患者罪犯病变的纤维脂质斑块性质有明显差别,AMI患者出现薄纤维帽粥样斑块、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的比例较高,而SAP患者出现斑块钙化的比例较高;血清YKL-40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罪犯病变的薄纤维帽粥样斑块形成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比较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和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方法 对临床诊断的23例UAP和24例SAP患者,在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并确诊冠心病后进行OCT检查.根据OCT结果 回顾性比较分析UAP和SAP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包括富含脂质斑块(≥2个象限的脂质斑块)、斑块纤维帽厚度、薄纤维帽粥样斑块(TCFA)、斑块破裂、钙化和血栓等.结果 47例患者中有44例成功进行OCT检查,包括22例UAP和22例SAP患者.UAP患者冠状动脉富含脂质斑块为91%(20/22),多于SAP患者的73%(16/2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1).UAP患者冠状动脉脂质斑块表面纤维帽厚度明显小于SAP患者[(69.5±34.7)μm比(141.1±68.5)μm,P=0.000],纤维帽侵蚀比例为59%(13/22),明显多于SAP患者的9%(2/22,P=0.000);TCFA[73%(16/22)比14%(3/22),P=0.000]和斑块破裂[50%(11/22)比9%(2/22),P=0.003]多于SAP患者.UAP患者冠状动脉斑块表而可见血栓形成多于SAP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6/22)比9%(2/22),P=0.761].在斑块钙化方面,UAP与SAP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OCT技术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特征.与SAP患者比较,UAP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现为纤维帽更薄、更多的纤维帽侵蚀、更多的破裂斑块和TCFA.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炎性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水平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斑块纤维帽厚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6-08-2018-08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择期行冠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6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冠心病的临床类型,将患者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组(2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28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0例)。检测患者术前血清hs-CRP、YKL-40水平,术中在介入治疗前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观察病变斑块的特征,并分析血清hs-CRP、YKL-40水平与纤维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之间的关系。结果:①AMI组术前血清hs-CRP[(6.85±1.74) mg/L∶(3.86±0.18) mg/L∶(4.12±0.52) mg/L,均P0.05]和YKL-40[(65.16±24.34) ng/ml∶(38.65±10.36) ng/ml∶(54.81±20.58) ng/ml,均P0.05]水平均高于SAP组和UAP组。UAP组术前血清hs-CRP和YKL-40水平均高于SAP组(均P0.05).②AMI组和UAP组的罪犯病变纤维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均小于SAP组[(57.28±8.61)μm∶(68.56±16.57)μm∶(130.42±32.83)μm,均P0.05],AMI组与UAP组之间的罪犯病变纤维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薄纤维帽斑块[80.00%(8/10)∶18.18%(4/22)∶60.71%(17/28),均P0.05]和血栓形成[30.00%(3/10)∶4.54%(1/22)∶10.71%(3/28),均P0.05]的比例均高于SAP组和UAP组;AMI组斑块内钙化的比例低于SAP组[10.00%(1/10)∶40.91%(9/22),P0.05],与UAP组[21.43%(6/28)]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术前血清hs-CRP(r=-0.265,P0.01)和YKL-40(r=-0.524,P0.01)水平与纤维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均呈负相关;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术前血清hs-CRP水平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破裂(r=0.462,P0.01)和血栓形成(r=0.218,P0.01)呈正相关,术前血清YKL-40水平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破裂(r=0.561,P0.01)和血栓形成(r=0.239,P0.01)也呈正相关。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YKL-40水平与薄纤维帽粥样斑块独立相关(OR=6.341,P0.01)。结论:AMI和UAP患者的血清hs-CRP和YKL-40水平均高于SAP者,AMI、UAP和SAP患者罪犯病变的纤维脂质斑块性质有明显差别,AMI患者出现薄纤维帽粥样斑块、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的比例较高,而SAP患者出现斑块钙化的比例较高;血清YKL-40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罪犯病变的薄纤维帽粥样斑块形成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冠状动脉(冠脉)造影下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研究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斑块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住院且行冠脉造影及OCT检查的10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由两名有丰富经验的医师对OCT图像进行细致分析,判读斑块性质。结果两位医师的图像分析结果一致性高。经过统计学分析,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血管斑块中钙化斑块及脂质斑块糖尿病患者检出率更高(P<0.05),且糖尿病组血管脂质斑块纤维帽更薄[(110±60)μm vs.(160±130)μm,P=0.002]。结论糖尿病较非糖尿病患者的冠脉血管更容易形成钙化及脂质斑块,提示动脉硬化病变进展较快,而且脂壁相对较薄,在炎症因子等危险因素的作用下,更易进展为易损斑块,进而诱发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靶病变钙化的特征,并比较不同临床类型之间的差异。方法连续入选2011年11月至2012年12月于东方医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的171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30例(SAP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141例(ACS组),分析靶病变的钙化类型、分布和长度。结果冠状动脉造影发现,钙化患者48例(28.1%),而IVUS发现钙化患者为122例(71.3%)。按照造影来进行钙化程度的分组,使用IVUS测量的病变长度及斑块负荷,重度钙化组明显大于无或轻度钙化组,且有统计学意义[病变长度:(27.7±12.0)mm比(17.4±8.7)mm,P〈0.01;斑块负荷:(70.8±8.1)%比(67.2±7.0)%,P〈0.05],而重度钙化组和中度钙化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间靶病变外弹力膜面积(EEM-CSA)及最小管腔面积(MLA)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IVUS测定的钙化长度和最大钙化弧度,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度钙化组病变的钙化长度及最大钙化弧度大于其他两组(P〈0.05)。SAP组和ACS组之间,在EEM-CSA、MLA、斑块负荷及钙化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SAP组浅表性钙化与弥漫性钙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CS组,而ACS组深部或混合钙化、点状钙化明显高于SAP组(P均〈0.05)。两组最大钙化弧度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CS组病变最大钙化弧度小于90°者高于SAP组(47.5%比26.1%,P〈0.05);SAP组钙化弧度在90°以上者高于ACS组(73.9%比52.5%,P〈0.05),以上结果ACS的不稳定斑块钙化程度尤其在横断面分布程度低于SAP的靶病变。ACS组IVUS检出存在斑块破裂的18例患者中,17例(94.4%)为点状钙化或混合钙化;ACS组未观察到斑块破裂且存在钙化的81例患者中,点状钙化的发生率仅为45例(55.6%),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VUS对检出钙化的敏感性远高于冠状动脉造影。与SAP相比,ACS患者靶病变钙化弧度小、深部多见,存在斑块破裂的病变以点状钙化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与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SA)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斑块的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成像(virtual histology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VH-IVUS)特点.方法 入选81例确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VH-IVUS检查,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心肌坏死标志物水平分为NSTE-ACS组(47例,70处病变)和SA组(34例,46处病变).对所有病变进行IVUS影像定量分析,测量指标包括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坏死核心、纤维脂质成分、纤维成分、钙化部分、外弹力膜、斑块负荷及薄纤维帽粥样斑块发生率.结果 NSTE-ACS组斑块病变成分中坏死核心[(1.98±1.07) mm2vs.(1.18±0.81)mm2,t=4.312,P=0.000]、斑块负荷(73.35%±7.73%vs.68.00%±10.28%,t=3.193,P=0.002)及薄纤维帽粥样斑块发生率[45.7%(32/70)vs.19.6%(9/46),x2=8.306,P=0.005]与SA组比较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TE-ACS患者斑块成分与SA患者差异明显,坏死核心、斑块负荷明显增加,薄纤维帽粥样斑块发生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吸烟对于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T2D)冠状动脉内斑块形态、成份的影响。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因冠心病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就诊治疗的T2D老年患者。根据是否吸烟分为吸烟T2D组和非吸烟T2D组,以光学相关断层(OCT)影像检查评价冠状动脉内斑块,包括纤维帽厚度,不同种类斑块的比例,包括富含脂质斑块,钙化斑块,纤维斑块,以及巨噬细胞的分布,胆固醇结晶等情况。结果:吸烟T2D组年龄偏低,有更多的患者合并高血压。吸烟T2D组有更多数量的易损斑块(62. 5%vs. 28. 6%,P=0. 04),也有更多的巨噬细胞浸润(56. 3%vs.19. 1%,P=0. 02),纤维帽更薄[(74. 69±23. 53) vs.(105. 67±49. 47)μm,P=0. 03]。结论:吸烟增加冠心病合并T2D老年患者斑块破裂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血浆中性粒细胞明胶酶脂质运载蛋白(NGAL)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构指标,探讨血浆NGAL水平与SAP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结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1年11月至2022年6月于陕西省人民医院确诊SAP的患者,根据入组及排除标准,共入组患者72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资料,以及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数据。对比分析SAP患者的血浆NGAL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结构的相关性。结果 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NGAL水平在一定范围内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纤维帽厚度成反比(r=-0.563,P<0.01),与斑块负荷成正比(r=0.32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入组试验患者斑块纤维帽厚度数据分布特征,按M=0.4583 mm将分为薄纤维帽组和厚纤维帽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NGAL水平是粥样斑块纤维帽厚度的影响因素(OR=4,95%CI 1.501~10.658,P<0.01)。以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负荷70%为界值,将纳入研究患者分为低斑块负荷组和高斑块负荷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NGA...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胆固醇代谢标志物与罪犯血管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特点的相关性。方法:入选4周内未接受过调脂治疗的ACS的患者共55例,根据血管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检查确定有无薄帽纤维粥样硬化斑块(TCFA),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斑块组分及胆固醇代谢标志物水平的差异。结果:TCFA(+)组罪犯病变斑块的纤维脂质、坏死核心、钙化成分较TCFA(-)组显著增高,[分别为18.55(12.20,46.77)vs.12.60(4.31,16.39)mm~3,P=0.002;44.88(35.06,68.82)vs.25.97(15.23,28.98)mm~3,P=0.000;3.20(1.03,4.70)vs.1.30(0.80,2.50)mm~3,P=0.015]。谷固醇与罪犯病变斑块的坏死体积、钙化体积成正相关。结论:胆固醇吸收标志物水平可能与冠状动脉斑块的易损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血管内超声特征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病变基础。方法  113例患者 [男78例 ,女 35例 ,平均年龄 (6 3± 12 )岁 ]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 5 7例 ,急性心肌梗死 (1个月内 ) 34例 ,稳定性心绞痛 2 2例。血管内超声检查 :根据斑块回声的强弱 ,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软斑块 ,粥样硬化斑块的回声比血管壁外膜的回声弱 ;(2 )纤维斑块 ,粥样硬化斑块的回声等于或超过血管壁外膜 ;(3)钙化斑块 ,表现为比血管管壁外膜回声强并且后方有清楚的声影。软性斑块成分或硬性斑块成分超过 80 %判定为软斑块或硬斑块 ,否则判定为混合性斑块。结果 与稳定性心绞痛相比 ,血管内超声发现 4 8例 (84 % )不稳定性心绞痛及 30例 (8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目标病变为软斑块 (P <0 0 1)。 6例 (11% )不稳定性心绞痛及 6例 (1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目标病变含有脂质池。并发现 9例 (16 % )不稳定性心绞痛及 12例 (35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伴有斑块破裂 (P <0 0 1)。稳定性心绞痛的病变则以硬斑块、钙化病变为多。另外 ,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及急性心肌梗死组中半数以上的目标病变呈偏心性。结论 血管内超声可以识别不稳定斑块 (富含脂质池及薄纤维帽 ) ,并证实其破裂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  相似文献   

11.
D-二聚体定量检测对判定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栓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D-二聚体定量检测对于判定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血栓形成的意义。方法:选择住院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3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13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3例,采用胶体金标法动态检测患者静脉血中的D-二聚体含量。结果:D-二聚体含量:UAP组(0.95±0.32)mg/L,AMI组(1.82±0.63)mg/L,UAP组与SAP组(0.39±0.15)mg/L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AMI组与SAP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D-二聚体定量检测是判定ACS血栓形成相对特异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00例冠心病患者及20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Fg、hs-CRP和血清TBIL的定量测定。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Fg[(2.75±0.97)g/L∶(4.51±0.42)g/L]、hs-CRP[(1.64±0.57)mg/L∶(5.31±1.91)mg/L]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而血清TBIL[(26.71±3.72)μmol/L∶(14.26±2.44)μmol/L]水平明显降低(P0.01);按陈旧性心肌梗塞组、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塞组的排列顺序,血浆hs-CRP和Fg水平呈上升趋势,而TBIL水平呈下降趋势,组间差异显著(P0.05~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液中存在高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和低总胆红素的现象,以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最为突出,提示纤维蛋白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总胆红素水平降低可能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探讨冠状动脉重构的病变特征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3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与45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冠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对病变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包括外弹力膜血管面积(EEMA)、最小血管内膜腔面积、斑块面积、斑块体积及斑块的性状和重构指数,根据血管内超声斑块的性状分为软斑块和硬斑块(包括纤维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重构指数(RI)=病变处EEMA/平均参考血管处EEMA。若RI〉1.0为正性重构,RI〈1.0为负性重构。结果正性重构及负性重构两组年龄、性别及冠心病危险因素等无明显差别,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更多的表现为正性重构(61.4%vs30.0%,P〈0.01)。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更多的表现为负性重构(70.0%vs38.6%,P〈0.01)。与负性重构相比,正性重构一般狭窄程度较轻,但病变部位的血管面积及斑块面积较大[(17.8±7.0)vs(13.6±4.9)mm^2,(12.2±5.5)vs(9.5±4.8)mm^2,P〈0.01),同时正性重构多为偏心性软斑块,发生钙化的较少。结论正性重构及负性重构的病理特征不同,正性重构病变以软斑块及偏心性斑块多见,冠状动脉重构与临床表现及斑块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4.
血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通过检测85例冠心病患者血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与冠状动脉斑块形态特征对比分析,探讨血CRP与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相互关系。方法:入选诊断明确的冠心病患者85例,分为研究组5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NSTEMI组)21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36例;对照组为2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所有患者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CRP和心肌肌钙蛋白Ⅰ(TnⅠ)水平。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将冠状动脉病变斑块血管形态按照Ambrose分型分为Ⅰ~Ⅲ型,与血CRP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NSTEMI组和UAP组血CRP和TnⅠ水平均显著高于SAP组(20.2±8.3、8.6±4.2、15.6±5.3、2.56±1.38)vs(9.61±4.1、0.20±0.03,P<0.05);2.血CRP水平与冠状动脉Ambrose斑块形态分型有关,尤其是Ⅱ型不稳定斑块者明显增高,但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狭窄程度无关。3.NSTEMI组(95%)和中高危UAP组(92%)大部分患者的斑块病变为Ambrose斑块形态分型的Ⅱ~Ⅲ型。结论:ACS组患者血CRP水平显著升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可作为预测不稳定斑块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妊娠相关蛋白A(PAPP-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内皮素(ET)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临床诊断为ACS的患者102例,被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5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8例)。另选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为SAP组和20例健康人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PAPP-A、ET,采用超敏免疫透视比浊法测定hs-CRP水平。结果:①ACS组(AMI组和UAP组)血浆中PAPP-A[(20±6)mI U/L∶(15±4)mI U/L∶(6±4)mI U/L∶(5±5)mI U/L]、ET[(60.9±35.4)ng/L∶(52.4±33.4)ng/L∶(38.1±30.5)ng/L∶(35±19.0)ng/L]和hs-CRP[(22±11)mg/L∶(24±8)mg/L∶(3±2)mg/L∶(2±1)mg/L]浓度均显著高于SAP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②SAP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PAPP-A、ET和hs-CRP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ACS患者血PAPP-A水平与ET及hs-CRP有明显相关(r=0.68、0.63,P均0.01),而与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钙蛋白I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PAPP-A、ET与hs-CRP水平显著升高,与动脉硬化斑块不稳定有关,检测其水平有助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D-二聚体(D-D)、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脂蛋白(a)[LP(a)]含量检测诊断冠心病(CHD)的价值.方法:选择128例CHD患者(CHD组)及4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CHD组又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检测各组血清D-D、hsCRP及LP(a)水平,比较三项指标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诊断CHD的阳性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HD组血清hsCRP[(2.9±1.8) mg/L比(12.8±6.7) mg/L]、LP(a)[(203.6±95.4) mg/L比(398.7±146.8) mg/L]、D-D[(151.2±59.4) ng/L比(267.3±144.8) ng/L]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1),且AMI组显著高于UAP、SAP组,UAP患者显著高于SAP患者(P均<0.01);hsCRP、LP(a)、D-D联合检测诊断CHD的敏感性(95.3%)均显著优于各项单独检测(85.9%、82.8%、74.2%),P<0.05或<0.01.结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及D-二聚体的含量反映了患者病情程度,且三项联合检测更能提高CHD的诊断敏感性,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老年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经冠脉造影确诊的11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清hs—CRP浓度,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5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12例。以经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18例患者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间hs—CRP的浓度。结果:冠心病患者各亚组hs—CRP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0.58±0.27)mg/L]显著升高;冠心病患者各亚组中,UAP组血清hs—CRP浓度[(7.78±5.93)mg/L]显著高于SAP组的[(5.46±10.7)mg/L],P〈0.001;AMI组血清hs—CRP浓度[(32.75±22.12)mg/L]又分别显著高于UAP组及SAP组的,P〈0.001。结论:血清hs—CRP的浓度与冠心病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其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ACS患者48例,其中急性心肌梗塞(AMI)1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31例,稳定性心绞痛(SAP)18例,健康对照者20例,以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hsCRP,酶联免疫吸附法钡4定IL-10水平,ACS患者均行冠脉造影。分析冠脉病变程度与血清hsCRP、IL-10水平的关系。结果: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患者和正常对照组(P〈0.01),而血清IL—10水平明显低于SAP患者和正常对照组(P〈0.01),但AMI患者血清IL-10水平高于UAP患者(P〈0.05);ACS患者hscRP/IL-10比值(hsCRP/IL-10比值是一种表达斑块炎症及不稳定的准确指标)明显高于SAP患者和正常对照组(P〈0.01),AMI患者的高于UAP患者,UAP的又高于SAP(P均〈0.01);ACS患者hsCRP水平与IL-10水平成负相关(r=-0.52,P〈0.01),hsCRP和IL-10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均无相关性。结论: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升高,IL-10水平降低,二者比例失衡。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测定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清睾酮、血浆白介素-18(IL-18)、IL-10的水平,探讨睾酮与IL-18、IL-10的相关性,及在CHD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96例男性CHD患者被分为急性心梗(AMI)组(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2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9例),另选择30例经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患者为非冠心病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血清睾酮,血浆IL-18、IL-10水平。结果:血清睾酮水平在UAP组、AMI组均显著低于非冠心病对照组[(6.89±1.35)mmol/L比(5.02±1.87)mmol/L比(13.46±1.99)mmol/L,t=1.917~2.365,P均〈0.05],且AMI组显著低于UAP组(t=1.034,P〈0.05);IL-18水平在SAP组、UAP组和AMI组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对照组[(209.32±80.49)pg/ml比(316.78±75.63)pg/ml比(457.78±83.21)pg/ml比(146.72±79.36)pg/ml,t=2.016~3.167,P均〈0.05],且UAP、AMI组显著高于SAP组(t=2.173,2.596,P〈0.05);IL-10水平在SAP组、UAP组和AMI组显著高于非冠心病对照组[(116.45±42.76)pg/ml比(85.64±27.33)pg/ml比(70.26±18.55)pg/ml比(48.46±18.27)pg/ml,t=2.9972.018,P均d0.053,而AMI组、UAP组显著低于SAP组(t-2.034,2.291,P〈0.05)。Pearson直线回归分析显示,CHD组的血清睾酮水平与IL.10(r=-0.678,P〈0.01),IL-18(r=-0.579,P〈O.01)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冠心病血清睾酮及IL-18,IL-10水平有显著改变,且血清睾酮与IL-18,IL-10呈显著负相关,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等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中高敏C反应蛋白(h—CRP)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其裂解酶(vWF-cp)水平,探讨它们在AC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相互联系。方法:研究对象分UAP组和AMI组(入院即刻采血),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正常对照组(于入院次日空腹采血),各组均17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vWF浓度和hs-CRP含量,以残余胶原结合力试验测定血浆vWF-cp活性水平。所有入选对象均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结果:①UAP组和AMI组血浆hs-CRP与vWF水平均高于SAP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②UAP组和AMI组血浆vWF—cp活性水平均低于SAP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③ACS患者血浆hs—CRP与vWF水平间呈显著正相关(r=0.67,P〈0.01),而血浆vWF-cp与vWF、hs—CRP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①血浆hs—CRP、vWF水平升高可能是预测ACS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的指标;②血浆vWF—cp活性降低在ACS血栓形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