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于洋 《中国卫生产业》2013,(32):72-72,74
目的 探讨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两种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锥颅组50例行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开颅组48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锥颅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少于开颅组(P<0.05);脑功能恢复情况锥颅组优于开颅组(P<0.05);死亡率锥颅组低于开颅组(P<0.05).结论 早期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微创、操作相对简单、安全有效等优点,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颅内血肿微创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5年~201 5年间的20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按照病人或家属意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00例,观察组给予早期颅内血肿微创抽吸引流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保守内科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评分、死亡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早期颅内血肿微创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能明显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改善神经功能,疗效优于常规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锥颅抽吸血肿腔引流治疗自发性小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采用头颅CT定位 ,锥颅置管血肿腔抽吸引流和用生理盐水置换冲洗 ,并在血肿腔注射麻黄素 ,尿激酶治疗 46例自发性小脑出血。结果 治愈 2 7例 ,好转 12例 ,死亡 7例。结论 早期行锥颅抽吸血肿腔引流术 ,能明显提高病人生存率及功能恢复 ,该疗法操作简单 ,定位准确 ,细针穿刺创伤小 ,不受年龄及重要脏器功能限制 ,可在局麻下完成 ,便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侧脑室引流治疗重型高血压脑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行侧脑室引流治疗的重型高血压脑干出血患者89例(手术治疗组),另选择同期经药物治疗的重型高血压脑干出血患者89例(保守治疗组),出血量≥5ml,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 按照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对两组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手术治疗组患者中预后较好(恢复良好和轻、中度残疾)18例,重度残疾29例,死亡42例,生存率为52.8%(47/89);保守治疗组患者中预后较好4例,重度残疾22例,死亡63例,生存率为29.2%(26/89),手术治疗组术后生存率显著高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行侧脑室穿刺引流结合术后合理有效地应用脱水剂、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是治疗重型高血压脑干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别采用微创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术以及保守疗法完成治疗后获得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方法:对来自本院罹患高血压脑出血的80例患者进行抽取,时间介于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采用数字奇偶法完成本次治疗研究各组别划分,即包含40例接受保守治疗的参照组,与包含40例在参照组保守治疗基础上,接受微创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术治疗的.研究组;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血清水平[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白细胞介素-6(IL-6)]、并发症(肺部感染、尿路感染、静脉血栓形成、消化道出血)总发生率、BI指数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研究组经微创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术治疗后的95.00%总有效率较参照组经保守治疗后的75.00%总有效率数值更高(P<0.05);治疗前,研究组NSE水平以及IL-6水平较参照组差别不明显(P>0.05);治疗后,研究组NSE水平以及IL-6水平较参照组更低(P<0.05);研究组经微创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术治疗后的7.50%并发症(肺部感染、尿路感染、静脉血栓形成、消化道出血)总发生率较参照组经保守治疗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硬通道两种不同穿刺方式对继发性脑室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59例继发性脑室出血患者按照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采用硬通道经枕角穿刺尿激酶灌注引流术;对照组29例采用硬通道经额角穿刺尿激酶灌注引流术.观察两组患者脑室内积血吸收情况,并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脑室内积血吸收时间为(4.36±1.71)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5.42±1.83) d(P< 0.05).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有效率为90.0%( 27/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5%(1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硬通道经枕角穿刺尿激酶灌注引流术疗效优于经额角穿刺尿激酶灌注引流术.  相似文献   

7.
姜子荣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3):6329-6330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手术抽吸联合尿激酶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伴发脑水肿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10月高血压脑出血伴发脑水肿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立体定向手术组(n=58)和保守治疗组(n=58).立体定向手术组患者在三维立体定向下行血肿抽吸术,同时注入尿激酶50 kU进行引流;保守治疗组给予降压、降颅压、营养神经、改善脑代谢等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1、2、4周血肿周边水肿消散情况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治疗后1、2、4周血肿周边水肿体积立体定向手术组分别为(8.9±1.8)、(7.1±1.6)、(5.6±0.9) ml,保守治疗组分别为(16.6±2.8)、(14.9±1.8)、(6.6±1.2) ml,治疗后1、2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治疗后4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4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立体定向手术组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立体定向手术抽吸联合尿激酶引流治疗脑出血伴发脑水肿可明显减轻早期血肿周边水肿,而且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微创穿刺引流术与内科保守治疗老年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0例高血压脑出血的老年患者进行本临床研究,随机分为微创穿刺引流术组30例和内科保守治疗组30例;分别进行微创穿刺引流术与内科保守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微创穿刺引流术组治愈率(73.33%)明显高于内科保守治疗组(30.0%)(P<0.05);微创穿刺引流术组显效以上率(93.33%)明显高于内科保守治疗组(73.33%)(P<0.01)。结论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老年人高血压脑出血较内科保守治疗疗效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自发性幕上脑出血患者行锥颅抽吸血肿治疗术后 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 ,建立其死亡概率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 6年来病房收治的 113例行锥颅抽吸血肿治疗的自发性幕上脑出血病例 ,对影响自发性幕上脑出血患者行锥颅抽吸血肿治疗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 L 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13例病人 ,术后 30 d病死率为 2 7.4 %。单因素检验表明 ,意识水平、出血量、出血半球、伴发缺血性心脏病和锥颅手术时间是影响自发性幕上脑出血患者行锥颅抽吸血肿治疗术后 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 L 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意识水平 (OR =2 .6 0 6 ,P <0 .0 1)和出血量 (OR =1.0 38,P <0 .0 1)是重要的危险暴露因子 ,锥颅时间是保护因子 (OR =0 .6 4 5 ,P <0 .0 5 )。其死亡概率预测模型表达式为 :L ogit P =- 4 .0 35 +1.0 19X意识 +0 .0 38X出血量 - 0 .4 16 X锥颅时间 。该模型预测急性期行锥颅抽吸血肿治疗幕上脑出血患者术后 30 d生存的灵敏度为 90 .2 %。结论 急性期行锥颅抽吸血肿治疗幕上脑出血患者术后 30 d死亡概率预测模型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分析两种治疗方法治疗中等量(30~60 ml)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108例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穿刺引流组(A组)和内科保守治疗组(B组),每组54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A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A组的病死率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A组治疗后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同期B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论 微创穿刺引流术能够明显提高治疗的有效率,降低病死率,同时改善了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少量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2月在海洋石油总医院收治的70例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血量20-30 mL,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手术组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各35例,手术治疗组在CT引导下行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术后应用尿激酶溶解清除血肿;保守治疗组仅给予内科药物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治疗后NIHSS评分。结果:两组均无死亡病例,且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明显差异(11.4%vs 22.9%,P〉0.05)。手术治疗组的住院时间(19.6±4.2)d明显短于保守治疗组的(23.3±5.3)d,两组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手术治疗组治疗后2周、1个月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治疗后3个月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少量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创伤小,可以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神经功能早期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100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均分为保守组(行保守治疗)与微创组(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微创组的NIHSS评分低于保守组(P<0.0...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监视下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穿刺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近期死亡率及预后研究。方法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06年1月-2011年1月诊断为基底节脑出血患者(25-60 ml)300例,治疗手段:内科保守治疗90例(保守组),硬通道穿刺治疗180例(穿刺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30例(开颅组),随访3个月,比较三组患者术后死亡率及存活者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穿刺组术后死亡率(9.44%)显著低于保守组(26.67%)和开颅组(23.33%)(P〈0.05);穿刺组ADL1-3/ADL1-5%(85.28%)显著优于保守组(54.55%)和开颅组(65.22%)(P〈0.05)。结论 CT监视下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简单快捷、定位准确、创伤小的手术方式,术后死亡率低,显著提高了存活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精准立体定向术与保守治疗小量基底节脑出血的临床效价和资源耗比。方法选择北京市顺义区医院自2015年1月-2019年9月收治的基底节出血(15~30mL)患者共136例,采用随机﹑对照和盲评的临床研究方法,将其分成定向组(68例)和保守组(68例),根据动态CT﹑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价其早期临床疗效,根据住院日及住院费评价其社会耗资的比较效应。结果保守组的血肿排空率、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GCS评分、治疗6周后mRs评分低于定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小量基底节出血患者而言,精准立体定向术可明显改善其临床早期预后及资源耗比(如留院日数﹑耗费比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吡拉西坦联合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44例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为对照组,44例行吡拉西坦联合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MoCA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 <0.05);观察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MoC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吡拉西坦联合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脑出血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张晓阳 《现代保健》2010,(35):29-31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对高血压脑出血脑室血肿术后30d临床疗效影响。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8例高血压脑出血破人脑室形成血肿且血肿量大于30ml的患者术后30d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微创钻孔血肿抽吸及侧脑室前角穿刺外引流组和开颅血肿清除及侧脑室前角穿刺外引流组。对术后30d内生存状况、血肿消失时间、脑室扩大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微创组42例术后30d存活34例(81%),GCS评分平均10.1分,血肿平均消失时间为3.6d,脑室扩大6例;开颅组36例术后30d存活22例(61.1%),GCS评分7.2分,血肿平均消失时间为6.5d,脑室扩大16例。对两组存活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两组术后GCS评分、血肿平均消失时间、脑室扩大率比较:微创组疗效均优于开颅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微创钻孔血肿抽吸及侧脑室前角穿刺外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脑室血肿手术简单,创伤小,术后血肿消失早,脑室扩大率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骨钻孔置管引流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年6月至2007年8月采用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和置管引流治疗46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病人资料。结果46例病人中.45例治疗效果满意,死亡1例。结论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是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袁士翔 《现代医院》2012,12(6):30-32
目的探讨血肿量40~60 ml的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方法对54例高血压脑出血(血肿量40~60 ml)患者分别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和血肿穿刺引流术,术后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每例患者术后的双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MCA)、搏动指数值(PI),并抽血监测颈内静脉血与动脉血乳酸差值(VALa),将两组数据作比较。结果开颅血肿清除组的双侧VmMCA普遍高于血肿穿刺引流组,PI值均低于血肿穿刺引流组(p<0.05);开颅血肿清除组VALa均值小于血肿穿刺引流组(p<0.05)。结论对于血肿量40~60 ml的患者应选择开颅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骨钻孔置管引流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年6月至2007年8月采用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和置管引流治疗46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病人资料。结果46例病人中,45例治疗效果满意,死亡1例。结论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是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脑出血急性期控制性强化降压的疗效.方法 88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控制性降压组(48例)和一般性降压组(40例),分别给予积极降压和按指南降压治疗,比较两组入院后颅内血肿体积、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入院后24 h内手术率和入院后30 d内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两组初始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性降压组入院后24h颅内血肿体积、颅内血肿增长率、颅内血肿增大比例均低于一般性降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3±11.6) ml比(30.5±10.9) ml,(17.8±12.7)%比(37.1±25.7)%,16.7%(8/48)比47.5% (19/40)](P< 0.05或<0.01).两组患者分别在入院时和入院后1,7,14d行GCS和NIHSS评分,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性降压组入院后24 h内手术率显著低于一般性降压组[8.3%(4/48)比25.0%(1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入院后30 d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出血早期控制血压不能改变其近期神经功能恢复和降低病死率,但可以显著延缓血肿的扩大和减少手术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