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构建基于"互联网+"全程信息化慢性伤口管理系统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借助互联网技术,组建专业化的慢性伤口管理团队,搭建慢性伤口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比较系统应用前后医疗联合体成员单位护理人员处理慢性伤口的能力、患者伤口愈合程度及患者满意度之间的差异。结果应用全程信息化慢性伤口管理模式后,患者伤口愈合程度高于应用前,满意度显著提高,医联体护理人员处理慢性伤口的能力高于应用前(P 0. 05)。结论基于"互联网+"全程信息化慢性伤口管理系统的构建,可进一步优化慢性伤口诊疗流程,提高慢性伤口治愈率和护士处理慢性伤口的能力,提高患者对医疗护理的满意度,实现区域内慢性伤口的同质化管理。  相似文献   

2.
慢性伤口发病率高、病程长、难治愈,且多数慢性伤口患者出院后无法得到持续、有效的伤口护理服务,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续护理作为住院护理的延伸,满足了患者需求,有利于促进伤口康复和节约医疗成本。本文从“互联网+护理”背景下慢性伤口延续护理的干预手段、应用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我国慢性伤口的延续护理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基于互联网医院医联体慢性伤口云端管理模式在医联体慢性伤口患者管理中的构建和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不同病例前-后对照研究,将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医联体就诊慢性伤口患者90例设为对照组,将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医联体就诊慢性伤口患者96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伤口护理管理,观察组采用构建的互联网医院医联体慢性伤口云端管理模式,对10家医联体医院的患者进行全程同质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伤口愈合率、患者满意度,转诊率和伤口愈合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伤口愈合率、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转诊率较对照组低,伤口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基于互联网医院医联体慢性伤口云端管理模式的实施能缩短医联体慢性伤口患者伤口愈合时间,提高伤口愈合率、患者满意度,提高医联体医院慢性伤口护理质量,为实现医联体医院慢性伤口同质化护理目标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国内近10年慢性伤口护理的研究热点,探索慢性伤口护理的研究趋势。方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医学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2010年至2019年所有有关慢性伤口护理文献,采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和gCLUTO软件进行词频分析和共词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2297篇,通过双向聚类分析得出慢性伤口护理的5个研究热点慢性伤口的管理模式、慢性伤口的疼痛护理、负压治疗技术的应用、银离子敷料的使用、新型湿性敷料的应用。结论慢性伤口护理研究主题呈现多样化,研究内容趋向专科化方向发展,但在研究的全面性与深入性方面还有待提高,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顺应“互联网+”护理发展理念,不断探索与完善慢性伤口的专业化、信息化以及多学科协作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随着伤口湿性愈合理论在我国的推广和造口治疗师的培养,慢性伤口护理逐渐由医生为主导向以造口治疗师为主导转变。很多医院已成立伤口护理中心或伤口护理小组,由全职或双职造口治疗师或伤口专科护士全程负责病人的慢性伤口护理工作。由于目前国内还没有一种规范的伤口护理记录单,在伤口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城市医共体内社区护士开展"互联网+伤口护理服务"意愿及需求,为完善"互联网+伤口护理服务"模式提供参考。方法自拟访谈提纲对城市医共体内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1名社区护士进行一对一的深入访谈,采用Colaizzi现象学研究法分析资料、提炼主题。结果提炼出4个主题:(1)有较强的参与"互联网+伤口护理服务"意愿。(2)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的需求。(3)控制护理服务风险和保障执业安全的需求。(4)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和创新服务举措的需求。结论城市医共体内社区护士对"互联网+伤口护理服务"的参与意愿较强,健全法律法规、降低服务风险、完善配套制度及创新服务举措是当前主要需求。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应尽快推进法律法规、制度流程、风险防范及服务新举措的建设和完善,以促进"互联网+伤口护理服务"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标准化护理在门诊慢性伤口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伤口门诊2015年11月至2016年8月的慢性伤口175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将2016年9月至2017年2月的慢性伤口172例作为观察组,给予标准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护理质量、治疗效果、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告知签字率、案例收集率、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而护理投诉、院感缺陷率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化护理在伤口门诊慢性伤口治疗中的效果良好,推荐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高压氧疗在慢性伤口管理中应用的最佳证据, 为慢性伤口管理中高压氧的应用提供指导和参考。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高压氧疗在慢性伤口治疗中应用的相关证据, 包括指南、专家共识、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等, 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由2名研究员进行文献质量评价,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证据提取。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2篇, 包括2篇指南、2篇专家共识、3篇随机对照试验和5篇系统评价;从高压氧疗作用机制、应用范围、评估内容及使用建议4个方面汇总了14条最佳证据。结论本研究归纳了高压氧疗在慢性伤口管理中应用的最佳证据, 医护人员应结合慢性伤口患者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选择证据, 为慢性伤口患者制订科学合理且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慢性创面的治疗护理是临床伤口工作中的重难点,近年来国外针对慢性创面的伤口管理方案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即“伤口床准备”理论,成为慢性创面护理的指导性理论。本文对此理论的内容、发展和实践应用进行扼要介绍,以期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标准化伤口护理程序在慢性伤口护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11月在伤口护理中心就诊的慢性伤口患者15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76)和观察组(n=75),对照组实施常规伤口护理方案,观察组实施标准化伤口护理程序。比较2组伤口愈合时间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外伤性溃疡、术后切口延迟愈合、压力性损伤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慢性伤口采用标准化护理程序能有效缩短慢性伤口护理过程,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上海市社区护士及慢病患者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及服务项目的期望情况,以期为完善上海市"互联网+护理服务"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1年1—2月选取上海市静安区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55名护士及150例慢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调查问卷和患者"互联网+护理服务"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本研究共发放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调查问卷255份,回收有效问卷250份,有效回收率为98.0%(250/255);共发放患者"互联网+护理服务"调查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8份,有效回收率为98.7%(148/150)。结果250名社区护士中有31.6%(79/250)的护士了解"互联网+护理服务";29.6%(74/250)的护士愿意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148例慢病患者中有50.0%(74/148)的患者不了解"互联网+护理服务";48.0%(71/148)的患者表示愿意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慢病患者需求较多的服务项目为血糖监测(27.0%,40/148)、皮下注射(25.0%,37/148)、肌内注射(23.6%,35/148);社区护士执行意愿较高的服务项目为血糖监测(42.0%,105/250)、静脉血采集(41.2%,103/250)、肌内注射(40.0%,100/250)。社区护士与慢病患者在期望的执业护士职称、期望的执业护士工作年限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护士及慢病患者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有关部门应通过媒体、网络等手段提升"互联网+护理服务"知晓度,在完善"互联网+护理服务"规章制度时,应对护患供需双方进行充分调研,以数据导向作为政策的落脚点,切实满足患者需求,保障患者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影响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护士选择互联网+延续性护理的因素及其作用路径。方法:采用建构扎根理论方法,通过对11名有互联网+延续性护理经验的专科护士进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初始编码、聚焦编码、理论编码最终形成理论框架。结果:影响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护士选择互联网+延续性护理的因素围绕“安全”这一核心要义分为促进因素和制约因素。促进因素包括职业价值、资源优化和社区支持;制约因素包括患者安全风险、家属照顾水平、客观执业条件以及护士执业风险。其中患者安全风险受社区支持、家属照顾水平、客观执业条件的影响。结论:“安全”是影响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护士选择互联网+延续性护理的核心要义,应从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平台建设、制定规章制度、加强社区支持等方面,促进互联网+延续性护理的安全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我国近10年“互联网+护理”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其前沿,为研究人员全面和客观把握该领域的研究态势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近10年发表的“互联网+护理”相关文献,将纳入的文献题录应用CiteSpace软件对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486篇相关文献,年发文量呈增长趋势,王莉和孙鸿燕是高产作者,常金良、黄淑波等组成最大的合作共同体,北华大学是高产机构,热点关键词为“互联网+”、延续护理、护理服务、健康教育、生活质量等,可形成7个聚类群,共出现社区居家与智慧养老、护理服务的开展形式、互联网与护理教学、互联网与慢性病健康管理4类研究热点。结论:“互联网+护理”相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呈递增趋势,核心作者群未形成,机构合作网络松散,研究内容集中不够全面,未来应加强作者间、机构间的交流合作,以聚类结果为研究依据,深化“互联网+护理”研究的横向与纵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风险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为医疗机构进行互联网+护理服务风险管理提供参考意见。方法 以4 R危机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文献分析、质性访谈拟定评价指标体系初稿,通过德尔菲法对21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 2轮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为88%、91%;专家权威系数为0.813、0.848;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172(χ2=225.352,P<0.001)、0.135(χ2=164.312,P<0.001);变异系数为0~0.220、0.044~0.198。最终形成互联网+护理服务风险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46个三级指标组成。结论 研究构建的互联网+护理服务风险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较为可靠,且具有科学性,对互联网+护理服务行业进行风险管理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护理服务”可以为老年慢性病患者等出行不便的人群提供便捷、优质的护理服务。积极推动“互联网+护理服务”对于加快推动健康老龄化、助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剖析了国内“互联网+护理服务”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点:相关法律法规缺失,配套制度亟待完善;护士时间精力有限,且对人身安全与执业安全存在较多担忧;患者实际服务利用率有待提高;服务模式较为零星、单一;存在信息孤岛,且有数据泄露的风险等。本文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及建议,以期为“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依托医院现有专科护理门诊资源,引入第三方信息技术平台,成立以专科护理门诊为基础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开展伤口护理、造口护理、PICC维护、糖尿病足护理、胃管置管、尿管置管等17个护理服务项目,采取“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模式,对出院患者及孕产妇、新生儿、失能患者、高龄老人、癌症晚期等居家人群实施延续护理服务。2019年12月-2021年8月共进行“互联网+护理服务”509人次,服务对象满意度为88.80%,且有81.54%的服务对象表示愿意继续使用该平台进行网约护士服务。以专科护理门诊为基础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满足了居家服务对象个体化、多元化护理需求,提高了网约护士的综合能力与自我价值感。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方案的出台,预示互联网对护理工作的渗入从可能变为必须,因此专科护理建设提出变革的迫切需求。本文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从"点-线-面-体"4个层面系统论述专科护理生态圈的构建,阐述各级医院在此生态圈中如何找准定位,聚焦适合自身的护理学科建设方向,关注"互联网+"带来的新风险,以促进专科护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19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出台《"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医疗机构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出院患者或罹患疾病且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护理服务。本文旨在介绍浙江省台州市构建的区域网格化三级联动居家护理服务模式(以下简称"台州模式"),阐述该模式的具体做法及在落实分级诊疗中的作用和优势,为我国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构建互联网医院护理专科慢性病管理模式.方法 利用互联网医院网点和手机端连线互联网护理专科云门诊,选拔坐诊专科护士并培训,基于互联网医院开设慢性病管理专科门诊,建立慢性病管理专科门诊工作流程,开通互联网医院慢性病管理专科门诊服务功能,并完善互联网医院慢性病管理专科门诊运行的质量控制体系.结果 互联网护理专科门诊慢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