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斜视性弱视伴偏中心注视眼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特征性变化。

方法:收集2018-01/2020-12在我院就诊的斜视性弱视伴偏中心注视患者20例作为研究组(4例为外斜视,16例为内斜视),同时收集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散瞳状态下检查mfERG,记录P1波的振幅密度和潜伏期。

结果:斜视组弱视眼多焦视网膜电图P1波振幅密度与対侧眼相比第一环(P=0.001),第二环(P<0.001),第三环(P=0.001),第四环(P=0.009),第五环(P=0.026)明显降低; 与对照组相比第一环(P=0.033),第二环(P=0.002),第三环(P<0.001),第四环(P=0.014)明显降低; 斜视组弱视眼潜伏期与対侧眼相比第一环(P=0.017)、第二环(P=0.001)有明显缩短,与对照组相比第二环(P=0.007)明显缩短。

结论:斜视性弱视伴偏中心注视眼的多焦视网膜电图P1波振幅密度越靠近黄斑中心凹下降越多,且与屈光不正性弱视眼相比下降更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临床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37例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的患者经1~3a的治疗观察,按弱视的程度、不同年龄组及不同注视性质与疗效的关系进行回顾性研究,经统计学分析各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治疗总有效率是76%,治愈率是22%,31%的患儿恢复了立体视,治疗的有效率与弱视的程度,不同年龄组无相关性,与不同的注视性质有关(P<0.05)。结论:不同程度及不同年龄的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是有治疗的可行性,但要提高治愈率还需要更深的理论及临床研究,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微小斜视”和“单眼注视综合征”均可用以描述双眼视功能异常的小度数斜视,临床特征易混淆,应注意鉴别.两者均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失代偿性三种.此外,根据遮盖试验的结果可将微小斜视分为和谐性和非和谐性;根据眼位偏斜方向可将微小斜视分为微小内斜视、微小外斜视和微小垂直斜视.微小斜视和单眼注视综合征可能由大角度斜视的残余、隐斜失代偿、屈光参差、遗传等原因导致,但确切病因尚不明了.两者的临床表现包括小度数显斜、异常视网膜对应、旁中心注视、中心暗点、弱视、一定程度的立体视和视网膜周边融合功能等.微小斜视一定存在小度数显斜,但不一定存在中心暗点.单眼注视综合征一定存在中心暗点,但不一定存在小度数显斜.两者治疗方法基本相同,主要包括矫正屈光参差、遮盖治疗、同视机训练、三棱镜和手术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研究斜视性弱视不同注视性质患者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特征性变化,探讨弱视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德国Roland公司的RETIscan3.15多焦视觉电生理仪,提取FOK(一阶反应)。共记录和分析了不同注视性质斜视性弱视儿童52眼(中心凹型26眼;黄斑型21眼;黄斑周围型5眼),并与正常注视性质对照组儿童(60眼)作比较。结果斜视性弱视眼:中心凹注视眼图形中央区振幅下降陡峭,潜伏期最长。随离心度加大,周边区振幅下降平缓;黄斑注视眼中央区振幅下降平缓,潜伏期减小。随离心度加大,周边区振幅逐步下降;黄斑周围注视眼图形杂乱,中心至周边一侧可见多个小的异常波峰隆起,呈不对称分布。黄斑型注视组与黄斑周围型注视组在不同离心度mfVEP反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虽然旁中心注视眼mfVEP不能反映视网膜中心区真实机能,但是异常网膜对应区域受到的抑制还是重于周边区域。  相似文献   

5.
废用性斜视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炜 《眼科》2001,10(5):289-291
目的:了解废用性斜视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18例废用性内斜视及175例废用性外斜视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废用性斜视以单眼注视功能丧失为特征。弱视是引起视力障碍最多见的疾病。在废用性斜视的发生过程中,视力发育障碍在先,斜视发生在后。结论:废用性斜视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可以在共同性继发性斜视中独立分类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旁中心注视性弱视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后像法矫治旁中心注视性弱视儿童60例。结果:分析各年龄段的治疗率,4~5岁组治愈率为44%(12/27);6~7岁组治愈率为30%(6/20);>8岁组7%(1/14),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分析不同程度的旁中心注视弱视类型的治疗率,注视性质<3环组,治愈率为64%(7/11);3~5环组为50%(5/10);>5环组为18%(7/40),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后像法治疗儿童旁中心注视性弱视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7.
微小斜视是一类小度数斜视,遮盖试验有时为阴性,伴有异常视网膜对应、偏中心注视、弱视及粗略的立体视等临床特点的疾病。微小斜视性弱视特别是伴有偏中心注视治疗十分困难,临床诊疗工作中常常因斜视度数小,遮盖试验阴性未能及时发现这一疾病而误诊或漏诊,忽视患者伴有偏中心注视及固视不稳定的情况,将其作为普通弱视治疗,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时起到反作用。本文从微小斜视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该类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斜视性弱视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娜  李平华 《国际眼科杂志》2006,6(5):1139-1142
随着脑科学的蓬勃发展,弱视神经机制的研究进入到一个崭新阶段。研究证实:发育早期异常视觉经验可影响皮层神经元的空间特性,弱视视功能损害涉及多个脑区并与皮层神经元空间特性的异常密切相关,弱视是视觉神经通路多方位、多层次损害的综合。在此我们对斜视性弱视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斜视性弱视皮层损害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利用血氧水平依赖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探讨斜视性弱视的可能机制。 方法 以1.5T磁共振成像系统采集11例斜视性弱视、8例正常人枕叶视皮层BOLD-fMRI数据,比较斜视性弱视组与正常组皮层双眼像素指数以及斜视性弱视组两眼皮层神经元的平均活动水平。结果 正常组双眼像素指数:47.82%±5.34%,斜视性弱视组:14.13%±4.5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P<0.05)。选用高空问频率(1、2 cycle/degree)刺激时,弱视眼驱使皮层神经元平均活动水平较对侧眼降低(PO.05)。 结论 斜视性弱视可能与皮层双眼细胞减少以及弱视眼对高空间频率视信息存在采样、编码的异常有关。BOLD-fMRI为深入探讨弱视的神经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途径。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19-22)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旁中心注视性弱视治疗方法。方法:采用红色滤光片法加反转遮闭法矫治旁中心注视性弱视儿童50人,52只眼。结果:4~5岁组26只眼中治愈18只眼(69.23%);6~7岁组22只眼中治愈13只眼(59.10%);8~10岁组4只眼治愈1只眼(25.0%)。有32只眼转变为中心注视(61.53%)。结论:该方法对儿童有显著疗效,本方法是一种简单、经济、有效的弱视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弱视是由于视觉发育关键期内各种异常的视觉经验导致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远视力低于正常同龄儿童,而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目前普遍观点认为,弱视的发病机理主要源于视皮层。近年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作为一种先进的活体成像技术,促进了对视网膜形态结构的大量研究,同时也被应用到弱视的研究领域。陆续有不同的研究人员利用OCT发现弱视患者眼底视网膜、脉络膜等眼部结构存在改变。笔者将对弱视眼底OCT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氦氖激光联合后像法及广州视加弱视治疗仪治疗偏心注视性弱视的疗效分析.方法 对34例(56只眼)偏心注视弱视儿童进行氦氖激光联合后像法及广州视加弱视治疗仪治疗,其中男14例, 女20例,单眼弱视12例,其余22例为双眼弱视.年龄5~12岁,平均(8.18±1.85)岁.结果 34例(56只眼)弱视患者经第一疗程治疗后的治愈率为55.36%,第二疗程治疗后的治愈率为75.00%,第三疗程的治愈率达87.50%.结论 用氦氖激光联合后像法、广州视加弱视治疗仪治疗偏心注视性弱视的疗效肯定.较后像法联合遮盖,少数加用红色滤光片及光刷疗法(基本治愈率为37.72%),以及遮盖、增视疗法联合CAM疗法(基本治愈率为34.78%)治愈率提高,疗程缩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红色治疗镜片加健眼阿托品抑制并遮盖对旁中心注视性弱视的疗效,寻求一种简便、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筛选2007年8月至2009年8月我科门诊就诊弱视儿童中旁中心注视患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传统光学镜片矫正屈光不正并结合后像治疗加健眼遮盖,B组患儿行红色镜片矫正屈光度加健眼阿托品眼膏抑制并遮盖,两组患儿均辅以精细训练.患儿均追踪观察1年以上,观察旁中心注视转变为中心注视的例数.结果 2007年8月至2009年7月我科眼科门诊共筛查出旁中心注视弱视儿童53例,编入A组27例,B组26例.A组治愈14例,治愈率为51.85%,B组治愈21例,治愈率为80.77%.两组经x 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26).结论 红色镜片加健眼阿托品抑制并遮盖是治疗旁中心注视性弱视的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董平  袁志兰 《眼科新进展》2007,27(6):446-447
目的探讨大角度斜视伴弱视患儿早期手术的疗效。方法35例35眼大角度斜视伴弱视患儿中,24眼斜视度〉20°以上、视力〈0.3者,尽早行斜视矫正术;其余注视性质不良者11眼,先行后像增视或红色滤光片法训练,改善其注视性质后尽早行斜视矫正术。术后均进行强化综合弱视训练。结果术后6个月眼位正位25眼,欠矫8眼,过矫2眼;弱视基本痊愈12眼,进步19眼,无效4眼,总有效率88.6%.1a后眼位正位24眼,欠矫10眼,过矫1眼;弱视基本痊愈16眼,进步19眼,无效0眼。术后6个月和1a的眼位正位率分别为71、4%和68.6%,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别(P〉0.05),眼位控制稳定。结论大角度斜视伴弱视患儿,早期手术矫正斜视,有利于视力、双眼视功能恢复.且眼位控制稳定。  相似文献   

15.
重度斜视性弱视32例的手术时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重度斜视性弱视的手术时机,以寻求尽快提高视力,缩短弱视治愈时间。方法:对32例重度斜视性弱视患儿先行强化后像增视训练后,使其注视性质改善后,斜视度>20°以上,视力0.2~0.3之间尽早行眼位矫正术后,再进行弱视训练。结果:术后0.5a眼位正位23例(72%),欠矫7例(22%),过矫2例(6%);视力治愈10例(31%),有效18例(56%),无效4例(13%),总有效率87%;1a后眼位正位22例(69%),欠矫10例(31%),视力治愈14例(44%),有效18例(56%)。术后0.5a和1a的眼位正位率分别为72%和69%,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眼位控制稳定。结论:重度斜视性弱视,尽早手术矫正眼位,有利于视力恢复,同时眼位控制稳定。  相似文献   

16.
远方视力训练法治疗斜视性弱视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远方视力训练法治疗单眼斜视性弱视的疗效。方法:对240例患病儿童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组,与传统遮盖疗法进行对比,随访3mo。结果:远方视力训练法促进弱视眼视力提高显著优于传统遮盖法。与传统遮盖疗法在治愈率(18%)、显效率(60%)及有效率(93%)方面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远方视力训练法是治疗单眼斜视性弱视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左旋多巴对14例猫斜视性弱视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左旋多巴对猫弱视眼模型的作用,以探讨弱视的发病机理。方法:对14只猫斜视性弱视模型,分20mg/kg 40mg/kg左旋多巴及安慰剂灌胃给药,观察猫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结果:左旋多巴能一定程度地缩短猫斜视性弱视眼的P1波峰灌时及提高P1波幅值。结论:用左旋多巴对猫斜视性弱视模型灌胃给药12周,能一定程度地改善其弱视眼的传导和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检测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探索弱视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发育状况。方法: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系统(OCT)检测弱视组17例20眼及正常对照组14例20眼黄斑中心区及黄斑周围区视网膜厚度。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视网膜平均厚度的差异。结果: 黄斑中心区厚度弱视组比正常对照组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周围区内环弱视组鼻侧视网膜厚度与正常对照组鼻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弱视组颞侧及上、下方视网膜厚度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而黄斑周围外环各区视网膜厚度弱视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眼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增加,OCT技术为非侵入性、结果可靠、安全。能否用于客观评估弱视预后及检测弱视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学龄前儿童弱视及斜视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弱视、斜视及其他眼病,减少可预防盲及低视力。方法济南市部分幼儿园内随机检查健康3~6岁6085例学龄前儿童,检查其标准远视力、近视力、屈光、眼位、眼前节及眼底。结果3~6岁儿童远视力低常率为12.16%,近视力低常率为4.40%;弱视患病率为5.23%,其中初次发现者占86.48%;共发现斜视患儿96例,其治疗率仅为14.58%。结论近视力可作为发现患儿视力不佳的线索之一,发现后重点核实其远视力。我市3~6岁儿童的弱视斜视的漏诊漏治情况相当严重,对幼儿尽早进行眼科普查意义重大,保健预防及宣教工作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斜视性弱视患者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fVEP)的特征性变化,探讨弱视的发病机制,对弱视预后的判断给予临床指导.方法 收集斜视性(内斜)弱视患者30例、正常人30例,分为斜视性弱视组、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组3组,采用多焦电生理系统进行图形mfVEP检测,分析潜伏期与振幅密度.结果 6个离心度上弱视组反应振幅密度较对侧组和正常组均显著降低.弱视组及对侧组的鼻侧视网膜反应振幅密度均低于颞侧视网膜,潜伏期延长.斜视性弱视患者斜视度与弱视眼视力及mfVEP波形异常程度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斜视性弱视患者mfVEP表明弱视患者的视皮层与视觉传导通路均存在损害,mfVEP检查可为弱视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