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析呼唤式护理干预措施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35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7例,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68例给予呼唤式护理干预,比较两组1个累积月转清醒例数及两组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评分.结果观察组1个月后的GC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P<0.05;观察组经呼唤式护理干预后,其四周的清醒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呼唤式护理干预措施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明显,促进患者清醒,改善GCS评分,改善预后,优势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脑性昏迷患者采用感知水平的唤醒干预对其觉醒意识及预后价值。方法研究对象均来自于2017年8月-2018年8月期间西藏林芝市人民医院,共52例脑性昏迷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26例患者。参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唤醒干预组行感知水平的唤醒干预。研究两组患者平均苏醒时间、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意识状态恢复有效率。结果唤醒干预组平均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唤醒干预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唤醒干预组意识状态恢复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性昏迷患者采用感知水平的唤醒干预对其觉醒意识及预后价值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易江红 《现代养生》2014,(14):227-228
目的:对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ICU转出后的康复护理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月-7月间的颅脑损伤ICU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于患者转出ICU后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于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采取康复护理。对两组患者治疗后GCS、MMSE及MBI水平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中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于相应护理干预后其气管切开封管情况更为良好,且患者MBI、MMSE及GCS评分改善情况更为良好,p<0.05。结论:给予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ICU转出后护理干预时给予有针对性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疾病情况,有较好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临床医学工程》2019,(5):613-614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脑苷肌肽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352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176例。联合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脑苷肌肽治疗,对照组给予脑苷肌肽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GCS评分、 ICP、颅脑损伤标记物(S-100B、 GFAP、 NSE、 UCH-L1)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GCS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的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CP、颅脑损伤标记物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的ICP、颅脑损伤标记物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脑苷肌肽治疗重症颅脑损伤可显著提高患者的GCS评分,降低ICP,改善颅脑损伤,且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肖婕 《智慧健康》2022,(8):145-147
目的分析予以气管切开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综合护理对其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于本院开展气管切开的重症颅脑损伤昏迷病患共8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划分成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和观察组(予以综合护理)分别40例,统计并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评分、并发症出现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出现少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GOS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健康教育、心理支持、护理主动性、护理技能以及住院环境方面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予以气管切开重症颅脑损伤昏迷病患综合护理能减少其并发症出现,改善其神经功能,提升其护理满意度,值得采用。  相似文献   

6.
《临床医学工程》2018,(3):371-372
目的探讨颅脑监测护理干预对额叶脑挫伤手术患者中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40例额叶脑挫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颅脑监测护理干预。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 d的颅内压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 d、5 d、7 d的颅内压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 d、3 d的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5 d、7 d的GC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恢复良好率较高,甘露醇使用量较低,住院时间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监测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的颅内压水平,改善昏迷程度和预后情况,降低脱水剂使用量,缩短住院时间,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呼唤治疗-护理模式(call-mode)对颅脑外伤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颅脑外伤昏迷且颅内无活动性出血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90例)行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9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呼唤治疗-护理模式,于伤后3天、1周、2周、1个月检测BA-EP波形和脑电图(EEG),并进行GCS评分和GOS预后评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GCS评分、脑电图、BA-EP转阴率清醒率和清醒时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call-mode治疗护理颅脑外伤昏迷患者,能加速患者清醒,促进病人脑神经功能恢复,提高复苏的成功率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徐彬彬  王中 《中国校医》2006,20(1):14-17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促苏醒作用及机制。方法严重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并于第一次治疗前行首次STECT显像,显像结束后立刻给予正中神经电刺激30min。刺激结束后在同一体位,同一条件下进行第二次显像,用视觉分析和利用BFCR%数学模型的半定量分析方法对刺激前后病灶部位的rCBF进行分析和比较。每天给予正中神经电刺激30min,持续电刺激7d后,两组治疗相同。刺激一周后通过GCS评分评价二组的治疗效果。对比伤后三月时的GCS评分、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语言功能情况,并同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刺激前和刺激结束后昏迷患者脑脊液中β-EP的含量。结果治疗组患者刺激后病灶局部脑血流量明显增多。持续刺激一周后,治疗组GCS评分平均提高(4.81±1.21)分,对照组GCS评分平均提高1.99±0.64分。伤后3个月时,刺激组患者GC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刺激组患者语言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也明显优于非刺激组。脑脊液中的β-EP下降速度较对照组快。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对颅脑外伤后昏迷患者确有促苏醒作用,减少致残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刺激后病灶局部脑血流量增高及脑脊液中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可能是正中神经电刺激促苏醒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仪干预配合“一病一品”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3年3月医院收治的70例颅脑损伤患者资料,根据干预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给予“一病一品”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亚低温治疗仪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和干预15 d后的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与意识状态[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评估],干预前和干预7、15 d后的日常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以及预后情况与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前,两组NIHSS评分、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5 d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GCS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15 d后,两组Barthel指数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5 d后,观察组总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开颅术联合高压氧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指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开颅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开颅术联合高压氧治疗,术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昏迷指数(Glasgow comascale,GCS)评分,并与高压氧治疗前、治疗4周及治疗3个月随访时治疗结果分级(GOS)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6.67%(26/30)和76.67%(23/30),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压氧治疗后1周GCS评分无明显差异,第2、3、4周高压氧治疗后GC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第4周、3个月随访阶段的GOS预后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颅术联合高压氧治疗不仅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意识改善和预后有显著效果,而且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中运用精细化护理的临床干预效果。方法 共选取医院在2019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5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肠内营养支持。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精细化护理,比较两种护理模式对营养学指标、并发症发生率、GCS评分、生活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产生影响的异同。结果 经护理后,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总蛋白均显著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护理后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总蛋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两组的GCS评分均明显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护理后的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护理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对照组相比更高,并且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整体满意度也较对照组高,并且两项指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中运用精细化护理有利于改善机体营养状态,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降低...  相似文献   

12.
康珍  张瑞 《中国校医》2022,36(2):133-136
目的 探讨基于FMEA理论的干预模式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急诊人院流程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59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施常规人院模式期间急诊收治的176例患者为对照组;实施FMEA理论指导下入院干预期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83例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护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管理方案应用于神经外科昏迷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昏迷且建立了人工气道的重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人工气道管理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管理方案。比较两组的肺部感染率、痰液性状,以及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痰液性状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肺部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气道管理方案能够显著改善神经外科昏迷患者的痰液性状,降低患者的肺部感染率,提升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建立人工气道后给予集束化护理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惠东县人民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1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两组患者均早期建立人工气道,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接受集束化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ICU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机械通气时间、肺部感染情况以及肺部感染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ICU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和肺部感染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应用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能够明显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及病死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分析在ICU护理管理工作中采取层级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5月-2018年5月该院ICU护理管理工作情况,并抽选8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抽选2018年6月-2019年5月该院ICU患者88例列为实验组,探究层级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意义。结果护理前,两组焦虑、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护理人员理论考核成绩和操作考核成绩,病房管理、急救安全、文书书写、护理流程等护理工作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CU护理管理工作中采取层级护理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升ICU护理管理工作质量,改善患者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危重症专职护理干预在ICU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我院ICU收治的3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纳入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另将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我院ICU收治的3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纳入观察组,行危重症专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腹痛消失时间、低血压消失时间、首次进食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9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65%(P <0.05)。结论 危重症专职护理干预可有效缩短ICU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康复时间及ICU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方位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应对方式及自护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护理干预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38)和观察组(n=42)。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全方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医学应对问卷(MCMQ)及自护能力量表(ESCA)评分。结果干预后,两组的回避、屈服评分低于干预前,面对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的回避、屈服、面对评分优于对照组(P <0.05)。干预后,两组的ESCA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的ESCA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全方位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应对方式,提高其自护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针对颅脑外伤患者以获得性肺炎(AP)管理为主的护理干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5月于某院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将符合标准的60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行以获得性肺炎管理为主的护理干预,两组均护理1个月。比较两组获得性肺炎发生率、肺功能和肺炎感染程度、免疫指标水平差异。结果两组获得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43.33%和23.33%,研究组明显更低(P<0.05);对照组机械通气相关获得性肺炎(VAP)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P<0.05);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估水平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住院天数明显更少,2周内撤离机械通气成功率明显更高(P<0.05);干预后,对照组CPIS(临床肺部感染评分)明显高于研究组(P<0.05),FVC(用力肺活量)和FEV1(一秒用力呼气容积)明显低于研究组(P<0.001);干预后,两组免疫和炎性指标水平均明显异于干预前(P<0.05),研究组指标变化均较同时间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对于颅脑外伤患者,以获得性肺炎管理为主的护理干预能够降低AP发生率,减轻感染水平,抑制炎性反应,恢复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护理选取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接受脑池造瘘术与控制性引流治疗的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的本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脑池造瘘术)与观察组(脑池造瘘术+控制性引流)各50例,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同期颅内压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同期GC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sTBI患者接受脑池造瘘术+控制性引流能有效改善颅内压,改善患者的昏迷状态,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人性化护理模式对急诊心绞痛患者心理状态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急诊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的心理状态、疼痛程度、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的SAS、SDS评分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