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宁乡县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特征及因素,为预防和控制钩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方案》开展人间疫情监测以及对宿主动物带菌率与带菌种群调查,对疫情资料、实验室检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7-2011年宁乡县共报告钩体病1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17/10万,死亡病例1例。病例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7、8、9月,共12例,10月发生1例。13例病例分布在9个乡镇,主要分布在沩水流域沿岸。发病人群主要是中老年人,男女性别比是12:1,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发病总数的92.3%。5年共采集鼠肾、猪肾、蛙肾923份,未检出钩体菌株;采集健康人群血清511份,检出9个血清群9个血清型。采集钩体病例恢复期血清13份,检出4个血清群4个血清型。结论宁乡县钩体病近年发病大幅度下降,说明之前所采取的防控措施有效,但仍然存在钩体病暴发流行的风险,仍需继续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长江三峡水库坝区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因素和疫情。方法选择调查点,收集1996~2006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进行钩端螺旋体病病原分离和抗体检测。结果2003~2006年长江三峡水库坝区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比蓄水前低,采13份散发钩端螺旋体病人双份血清,用交叉吸收实验检测出临海、致热、乳山3个新的钩端螺旋体血清型;水库坝区清底后,鼠密度2.09%。室内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57.1%;户外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66.67%。分离钩端螺旋体菌36株,分属5个血清群7个血清型,其中黄疸出血群占47.22%,波摩那群占27.78%,鼠肾、猪肾和蛙肾带菌率分别为2.67%、0.81%和0.25%,健康人群黄胆出血群阳性率为31.12%。结论长江三峡水库坝区蓄水期间没有发生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采取水库坝区清底可以有效降低鼠密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了四川省江油市1995年9月,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暴发流行期间,首次从33例病人血液标本检出钩体7株,阳性率为21.21%,分属二个血清群三个血清型、黄疸出血群黄疸出血型5株,赖型1株,七日热群棉兰型1株。培养鼠肾225份,检出钩体31株(待定1株,失传1株),阳性率为13.78%,以黄疸出血群赖型为主要血清型,病原体带菌宿主以黑线姬鼠为主,为我市稻田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携带钩体与本次钩体病暴发流行人间主要流行菌群和型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掌握湖南省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主要种类、密度,以及感染率和感染类型等情况,为防治钩体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按照<2008年湖南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方案>,在全省4个国家级监测点开展钩体的宿主动物带菌率与带菌种群调查.以夹夜法在室外捕获鼠类,采用无菌操作采集鼠肾,Korthof方法进行培养;应用分群血清与新分离的钩端螺旋体做凝集试验确定菌群(型). 结果有效培养鼠肾334份,总感染率为1.80%.湘潭县、沅江市的宿主动物钩体感染率分别为4.55%、2.56%(P<0.05).黑线姬鼠、小家鼠、褐家鼠的感染率分别为0.51%、4.48%、4.35%(P<0.05).6株钩体分别是赛罗群1株、秋季群2株、澳洲群2株、爪哇群1株.蛙肾和猪肾中未能培养出钩体. 结论湖南省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密度和感染率差异较大,菌型以秋季群和澳洲群为主,因此必须加强综合防制措施,预防暴发和流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监测蓄水后坝区重点人畜共患病,为制订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监测1996-2005年钩端螺旋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乙脑疫情;调查库区鼠类种群和病媒生物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健康人群抗体水平监测。结果三峡库区蓄水后各种动物随水位升高而上迁,库区蓄水前的鼠密度在1%以下,蓄水后库区鼠、蚊密度维持在较低水平;4种宿主动物钩端螺旋体菌带菌率为0.16%,钩端螺旋体菌分属5个血清群7个血清型,检测小兽肺548份,肾综合征出血热带病毒率为0.36%;三峡库区没有发生钩端螺旋体病、乙脑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暴发流行,均以散发为主。结论随着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加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监测蓄水后坝区重点人畜共患病,为制订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监测1996-2005年钩端螺旋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乙脑疫情;调查库区鼠类种群和病媒生物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健康人群抗体水平监测。结果三峡库区蓄水后各种动物随水位升高而上迁,库区蓄水前的鼠密度在1%以下,蓄水后库区鼠、蚊密度维持在较低水平;4种宿主动物钩端螺旋体菌带菌率为0.16%,钩端螺旋体菌分属5个血清群7个血清型,检测小兽肺548份,肾综合征出血热带病毒率为0.36%;三峡库区没有发生钩端螺旋体病、乙脑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暴发流行,均以散发为主。结论随着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加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规律。分析存在问题。方法 用MAT法检测病人、水鸭和蛙血清抗体;同时分离培养病原体。用夹夜法捕鼠,采集鼠肾,猪肾,牛中段尿,蛙肾、水鸭肾和蚂蝗血分离培养病原体。结果 1997-2000年全省共发生钩体病789例,平均发病率为0.44/10万,死亡12人,平均病死率为1.52%。衢州、丽水和台州市的发病数占全省发病总数的93.28%。病例主要分布在7-10月,占95.06%,病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65.43%,菌群主要为黄疸出血群和七日热群。病人血培养阳性率为1.20%。鼠密度为5.08%,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占47.34%,鼠带菌率为6.90%,黑线姬鼠带菌率为13.19%,蛙肾阳性率为0.17%。水鸭血清抗体阳性率为50%,菌株主要为秋季群;蛙血抗体阳性率为13.64%,菌株为秋季群。结论 钩体病防制工作不能放松。要加强对该病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钩端螺旋体(钩体)病暴发后人群和宿主动物钩体菌群分布和变动情况,为其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患者静脉血,利用显微镜凝集试验,对临床确诊患者和宿主动物血清进行抗体测定.采集鼠、蛙、猪、鸭肾脏和牛中段尿,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并用显微镜凝集试验鉴定菌株.结果 磐安县2009-2012年共报告5例钩体病例;共检测40份鸭血清,阳性8份,其中56601群钩体抗体6份,56608群2份;共检测439只鼠形动物,分离到14株钩体,均为56601群;共检测鸭肾80份、青蛙肾390份、猪肾244份、牛中段尿160份,未检出阳性.结论 磐安县宿主动物中钩体广泛存在,并可能发生疫源地流行菌株变化,要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浙江省2005—2014年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监测资料,探索浙江省钩体病流行规律。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人间钩体病疫情数据;采集鼠肾、蛙肾、猪肾、牛尿、鸭肾、鸭血和蛙血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临床确诊病例和宿主动物采用显微镜凝集实验检测抗体,分析宿主动物和人群中钩端螺旋体流行菌群携带和变动情况。结果浙江省2005—2014年累计发病131例,死亡3例,报告发病率为0.025 2/10万,死亡率为0.000 6/10万,病死率为2.29%。2007年发病率最高,为0.108 4/10万。除舟山市和湖州市外,其余各市均有病例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浙中和浙南山区。40~65岁人群是钩体病的高发人群,占75.57%。宿主动物以携带黄疸出血群为主,占68.50%;鸭血阳性率最高,为23.94%。人群血清抗体种群以秋季群和黄疸出血群为主。结论 2005—2014浙江省钩体病疫情维持在较低水平,宿主动物携带菌群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0.
江油市1995年钩端螺旋体暴发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发生的一起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暴发流行,经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后,疫情终止,流行期为32天。波及有22个乡镇发病,共计发病471例,发病率为65.33/10万,死亡20例,病死率为4.25%,临床类型主要是流感伤寒型和肺出血型。流行式为稻田型。对采集的33例病人血液标本及225支鼠肾组织,经培养分离出钩体38株,阳性率分别为21.21%、13.78%,主要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赖型是重要的血清型,该型为我地区首次发现新血清型。病原体的带菌宿主以黑线姬鼠为主,携带钩体与人间主要流行群型一致。系我市钩体病主要传染源。另对本次钩体病暴发流行特点及形式、爆发流行的因素进行了讨论。上述结果为本地区制订钩体病防治措施和控制传染源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磐安县野鼠、牛、猪、鸭和青蛙钩端螺旋体(钩体)带菌情况。方法对野鼠鼠肾、猪肾、鸭肾、青蛙肾和牛中段尿等进行钩端螺旋体分离培养,并对鸭血清进行抗体测定。分离的钩端螺旋体菌株进行LS-PCR鉴定。结果2011年磐安县从野鼠分离到钩体菌株5株,检出率为4.85%。牛中段尿、猪肾、蛙肾和鸭肾均未分检出。不同鼠种的检出率分别为社鼠10.00%、褐家鼠3.33%、白腹巨鼠2.27%、黄毛鼠50.00%。鸭血清中检测到抗体1份,检出率为10.00%。结论野鼠为磐安县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传染源,黄疸出血群为主要的感染菌群。鸭也有钩端螺旋体感染,应进一步加强钩体病综合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规律,分析其存在问题。方法:用MAT检测人群血清抗体。捕鼠、蛙,采集鼠肾、蛙肾、牛中段尿分离培养病原体。结果:免疫前2004年是以黄疸出血群为主,阳性率2.5%(2/79);2005年则以波摩那群为主,阳性率为5%(3/60)。免疫后,2004年钩体仍以黄疸出血群为主,阳性率为23.8%(10/42),2005年以黄疸出血群为最高,阳性率为36.4%(12/33),比免疫前高出11倍多。2004年共解剖分离培养鼠肾201对、蛙肾200对、牛中段尿20份。鼠肾阳性率为0.5%,蛙肾、牛中段尿均未检出。2005年共解剖分离培养鼠肾196对、蛙肾200对、牛中段尿20份均未检出。结论:钩端螺旋体病防治工作仍然不能放松,尤其在洪涝灾害后,应列为防治重点。  相似文献   

13.
2006年龙游县钩端螺旋体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规律,分析其存在问题。方法用显微镜凝集试验检测鸭血清抗体。捕鼠、蛙,采集鼠肾、猪肾、牛中段尿、蛙肾、水鸭肾分离培养病原体,PCR检测鼠肾、蛙肾标本。结果2006年龙游县共检测鸭血清20份,检出黄疸出血群1份。共解剖分离培养鼠肾113对、蛙肾132对、猪肾17对、鸭肾20对、牛中段尿20份。鸭血清抗体阳性率为5.00%,鼠肾分离培养阳性率为2.65%,蛙肾为1.52%;PCR检测鼠肾阳性率为8.00%,蛙肾为4.00%。结论钩体病防治工作仍然不能放松,在洪涝灾害后,应列为防制重点。  相似文献   

14.
2001-2003年广东省钩端螺旋体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监测,了解广东省人群及宿主动物中钩体病菌群的变化,为预防钩体病的爆发流行,合理有效地制定预防措施。[方法]采集相关人群及宿主动物血清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进行抗体测定;采集相关人群全血、宿主动物脏器做钩端螺旋体分离培养及分群鉴定。[结果]健康人血清、疑似病人血清、宿主动物血清平均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3.90%、4.59%、36.69%;在疑似病人血中分离培养出秋季热群钩体1株;在鼠肾中分离培养出21株钩端螺旋体,其中爪哇群14株、秋季热群4株、黄疸出血群2株和澳洲群1株;在猪肾、蛙肾中均未分离到钩端螺旋体。[结论]广东省人群及宿主动物钩体隐性感染水平较高,人群中血清抗体阳性的菌型以黄疸出血群为多,而宿主动物以爪哇群为多。鼠类动物脏器分离培养及血清抗体阳性率较高,显示老鼠仍然是传播钩体的主要传染源之一,提示我们要警惕由于菌群的更迭而引起钩体病的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1990-2005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浙江省钩端螺旋体病监测资料的分析,了解人群和宿主动物钩体菌群分布和变动情况,为浙江省研究钩体病流行规律,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显微镜凝集实验,对临床确诊病人和宿主动物血清进行抗体测定。采集鼠、蛙、猪、水鸭肾脏和牛中段尿,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结果1990—2005年全省累计发生钩体病例5653例,死亡68例,各地市除舟山外,其余各地均有病例报告。病人血清抗体对应菌群以黄疸出血群和七日热群为主。宿主动物感染秋季群的构成比2000年以后较1990—2005年有较显著的上升,秋季群和黄疸出血群一起成为主要菌群。继1996—1997年龙游县赛罗群钩体病疫情暴发后,2002年浙江省又在蛙血清中检测到赛罗群抗体阳性。结论宿主动物携带钩体菌群发生变化,其带菌情况与病人带菌血清学检测对应的菌群不完全一致。因此,钩体病监测仍不能放松,尤其在洪涝灾害后应列为防制重点。  相似文献   

16.
建德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菌型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建德县自1958年发现疫情以来,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疫情波及到全县43个乡镇中的41个乡镇,成为建德县主要的传染病之一。经过几十年的防治,流行基本得到控制。但近几年来,疫情又有所回升,同时发病及流行菌型也发生了变化。为此,我们于1989年8月至10月,对本县钩体宿主动物及其钩体感染情况,发病及流行菌型进行了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宿主动物及其带菌调查根据本县钩体流行特点及以往的调查结果,选择鼠和蛙为本次调查对象。在发病较多的千鹤乡、马目乡、杨村桥镇等地,由专业人员夜间去田间、水沟边捕蛙。用鼠夹法进行室内外捕鼠。1.2 培养和菌型鉴定将捕获的蛙鼠无菌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2005~2008年四川省钩端螺旋体病监测资料的分析,了解人群和宿主动物钩体菌群分布和变动情况,研究钩体病流行规律,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用显微镜凝集试验,对临床诊断病例、自然人群和宿主动物进行抗体测定.采集临床诊断病例血液和鼠、蛙、猪肾、牛中段尿,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 [结果]2005~2008年全省累计发生钩体病1316例,死亡11例,除攀枝花市、德阳市、甘孜州和阿坝州外,各市州均有病例报告.病人血清群以黄疸出血群为主,自然人群血清群以黄疸出血群和澳州群为主,宿主动物主要携带黄疸出血群钩体. [结论]近几年我省钩体病处于最低发病水平,主要宿主动物携带钩体菌群与病人感染主要菌群基本一致,主要流行菌群稳定.但培养分离出钩体的宿主动物主要为高山姬鼠,而不是黑线姬鼠.因此,钩体病监测仍不能放松,需密切注意主要传染源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黄金英  孙小康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0):1846-1848
目的:探讨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规律。方法:对清远市1988~2004年钩体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全市钩体病年均发病率为1·67/10万,死亡率为0·09/10万,病死率为5·31%;钩体病发病有明显的地区、时间和人群分布特征。(2)从病人血和动物脏器中分离鉴定了16株钩体,分属4种菌群,分别为犬热群、秋季热群、赛罗群和爪哇群;健康人血清和疑似病人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5·25%和12·86%,菌群均以黄疸出血群为主;鼠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7·84%,菌群以爪哇群为主;水禽(鸭)血清抗体阳性率为4·00%。结论:清远市人群钩体隐性感染和鼠带菌率均处于较高水平,从人群中分离出赛罗群钩体以及从水禽类(鸭)血清检出拜伦群和致热群钩体抗体在广东省属首次报告。需继续对钩体流行菌株和流行特征进行监测调查,控制钩体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峨眉山市2005-2014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动态、鼠密度及鼠带菌率和健康人群对钩体病的免疫水平,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钩体病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方法按照全国钩体监测方案要求,进行鼠密度、鼠带菌率和健康人群钩体抗体水平调查。结果 2005-2014年峨眉山市监测点平均鼠密度为2.46%,春季略高于秋季,密度较低;在鼠种构成中四川短尾鼩居首位,占总数的82.51%,黑线姬鼠位列第三;仅2007年从蛙肾中培养出一株流感伤寒型钩体菌株,其它培养结果为阴性;健康人群钩体抗体监测显示,黄疸出血群是峨眉山市人间钩体病流行的主要血清群,占42.93%,其次为澳洲群。结论峨眉山市钩体疫情呈下降趋势,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和种类均在减少,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适合钩体的繁殖和生长,增加了钩体防制的难度,需加大监测工作力度,加强综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因素与防治策略。方法 对疫情监测资料、病人、家畜动物进行病原学、血清学研究。结果  18a中全省发病 150 3例 ,年均发病率为 0 10 /10万 ,年最高发病率为 1 14 /10万 ;此间有 5次钩体病局部爆发流行 ,病例主要分布在鲁南、鲁中地区 ,农民和农村学生发病较多 ,集中 7~ 9月份发病 ,8月为发病高峰 ,占 80 % ;临床病例以流感伤寒为主 ,流行形式为雨水型 ;猪是主要传染源 ;流行菌群多是波摩那群 ,在局部爆发点的猪肾、猪尿及疫水培养出病原体 3 5株 ,可确定菌群的 19株分属于波摩那型 18株 ,犬型 1株。局爆发点的病人、猪血清检测分属 5个血清群 ,优势血清群为波摩那群 ,占 76 16%。健康人群抗体水平GMT部为 11 2 7。结论 在 18a监测中鲁南、鲁中地区发病人数占全省发病人数的 89 91% ,几乎每年发病率都较高 ,是山东的重点防治区域。现症病人及流行疫点的猪感染血清菌群单纯 ,符合山东省主要流行菌型 ;发病率与传染源的数量和带菌率、人群免疫水平、降雨量密切相关。对历史老疫区特别是鲁南、鲁中局部爆发疫点应加强监测 ,积极采取管猪改圈 ,圈养更新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