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漳平市化肥行业的职业卫生现状,为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辖区内5家化肥厂进行职业卫生调查,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并对1028名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化肥行业职业卫生管理不善,职业病防护措施未能落实到位,职业病防护用品使用率较低,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合格率较低(81.9%),接触组症状发生率和阳性体征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化肥行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确定山东省某石膏矿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的效果,提出相应的职业病控制措施。方法采用职业卫生检测法、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法、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等方法收集数据和资料,结合调查结果,进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结果该石膏矿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为粉尘和稳态噪声。工作场所中石膏粉尘的8 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总尘0.3~29.3 mg/m3,岗位合格率88.9%;呼尘0.3~20.1 mg/m3,岗位合格率85.7%。工作场所中岗位8 h等效声级合格率为76.0%。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硫化氢均满足国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值要求。结论该石膏矿对生产工艺过程及生产环境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别采取了相应的防护措施,且防护结果基本达到相应的卫生要求。有比较完善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职业健康监护资料,职业卫生管理体系能有效地运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连云港市某环氧模塑料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情况,提出合理的防护措施,提高该企业的职业病防治水平。方法对该生产环氧模塑料产品的电子企业开展基本职业卫生情况、职业卫生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使用及劳动者职业卫生培训情况等调查,收集企业2012年工作场所中职业性危害因素检测数据和接触职业病危害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检查资料。采用Excel 2003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录入,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较健全,管理的实施尚不到位。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矽尘、酚醛树脂粉尘)、化学毒物(丙酮、环氧树脂)、物理因素(噪声)等。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中噪声岗位超标率为43.7%,粉尘(总尘)超标率为36.4%,矽尘(呼尘)超标率为37.5%。部分作业场所设置了防尘、防毒设施。503名工人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中,检出X线胸片和电测听异常共143人(28.43%),其中胸片异常人员主要集中在预成型、配料和包装岗位,电测听异常人员主要集中在球磨、配料、预成型、挤出等岗位,有26人属于职业性噪声聋观察对象。讨论该企业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噪声,均有不同程度超标现象,发生职业病的风险较高,应采取综合防护措施,有效保护劳动者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常熟市氟化工业园氟化工企业实施的综合干预措施,为探讨涉氟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措施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7家大型氟化工企业为干预对象,采用干预前后对比的方法,对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情况、涉氟工人职业健康监护情况、职业病危害知识知晓率等进行分析。结果干预前后作业场所空气中氟化氢、氟及其化合物检测合格率均98%;作业工人血常规、尿氟、骨密度等指标异常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经干预后接触的职业病危害、氟化物的主要毒性、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应急救援措施的知晓率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对提高职业人群职业卫生知晓率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5.
常熟市胶带企业职业病危害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利强  陈阳 《职业与健康》2012,28(20):2460-2461
目的了解常熟市胶带企业职业卫生现状,为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按相关标准规范对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和对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6家胶带企业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苯、甲苯、二甲苯。作业场所空气检测发现甲苯的合格率为50%,与苯和二甲苯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苯合格率偏低。健康检查结果显示,在岗工人血常规异常率(25.0%)偏高。结论胶带企业职业卫生现状不容乐观,应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监测、加强防护措施和工艺改造。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某铅酸电池厂职业病危害整改的控制效果,预防、控制铅的危害。方法运用职业卫生调查法、职业卫生检测法、职业病防护设施检测、职业健康检查法等方法,对湘潭某铅酸蓄电池厂2015年采取工艺改革、职业卫生培训、卫生工程防护、职业健康监护等职业危害治理措施1年后的治理效果进行评估,以整改前后的作业场所铅烟(尘)浓度合格率、铅作业工人的自觉症状阳性率、血铅超标率和答题正确率等指标,对治理效果进行综合评估。问卷调查设计30题,内容为:基本知识(铅的理化性质、接触途径、铅中毒临床表现)、卫生保健、卫生工程防护措施。结果培训前有112人参加问卷调查,培训后有106人参加问卷调查,培训前作业工人答题正确率从45.43%提高到培训后的62.23%,培训后铅作业工人职业卫生知识掌握程度有显著提高(P0.05)。整改前铅粉制造、浇铸板栅、电池装配3个岗位的铅烟(尘)PC-TWA检测合格率分别从52.6%、50.0%、25.0%提高到整改后的100%、100%、100%,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岗位采取的综合治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铅作业工人11项自觉症状8项整改前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改前血铅≥1.9 mmol/L的21人,超标率18.8%,整改后血铅≥1.9 mmol/L的4人,超标率3.7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湘潭某铅酸电池厂采取工艺改革、职业卫生培训、卫生工程防护、职业健康监护等职业危害治理措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该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运行情况及其效果,对未达到职业病危害防护要求的系统或单元提出职业病控制措施的建议。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并通过检查表分析法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和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对工作场所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与评价,对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与评价。结果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和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有毒化学物质、粉尘及物理因素,其中催化剂配制岗位苯(CSTEL3.85~42.53 mg/m3)、二氯乙烷(CSTEL<2.20~71.97 mg/m3)、氯化氢(CMC0.10~8.00 mg/m3)均超过职业接触限值要求。经对催化剂配制岗位防毒设施改造后检测,以上物质检测结果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职业健康检查未发现疑似职业病或职业病患者。结论该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有效,管理制度得到落实,能有效保护劳动者健康。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劳动者岗前及在岗期间职业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情况及态度、行为、需求的状况,为制定职业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取惠州市7个辖区内的电子电器生产企业,按规模抽取大中小型企业21家的劳动者1 680名,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职业卫生相关知识、职业卫生相关态度、职业卫生相关行为、获得职业卫生知识的途径及健康需求6个方面。结果岗前劳动者掌握的职业病防治法知识、有机溶剂、噪声、粉尘的危害及防护知识知晓率均低于在岗期间劳动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岗前及在岗期间劳动者职业卫生相关态度评分前者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岗前及在岗期间劳动者职业卫生相关行为评分前者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对于正确执行操作规程的评分最高,按要求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的评分最低。结论建议提高用人单位遵法、守法意识,加大职业卫生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力度,提高劳动者预防职业病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某卷烟生产企业一线生产工人职业卫生安全防护知识进行干预,分析效果,降低该企业工人可能发生的职业病危害。方法选取该企业作为调查对象,整群抽样选取650名生产工人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调查表法进行基线调查;内容包括对职业卫生防护知信行的相关知识等进行问卷调查。依据基线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制定相应综合干预措施,提供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改造及工艺改进的建议、加强对生产工人的健康与安全培训等。结果通过职业卫生综合性干预,一线生产工人对职业卫生服务知识知晓率均显著增高(P0.05);干预前、后6种职业卫生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所采取的预防控制干预措施提高了企业生产工人对职业卫生知、信、行的认知。采取有针对性的职业危害预防控制干预措施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某涂料厂油性涂料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程度以及职业健康体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相应的工程控制措施和管理措施,为加强企业职业健康监护和个体防护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调查法、检测检验法、工程分析法对公司制漆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 结果 现场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树脂粉尘、苯、甲苯、二甲苯、溶剂汽油,检测浓度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职业健康检查中血常规异常人员逐年增加,占一线作业人员总数的47.6%;现场职业卫生管理有待完善,职工个人保护意识淡薄。 结论 该项目属于职业病严重危害项目,公司需落实相关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提高职工个人的自我防护意识,进一步完善职工职业健康监护工作,保护劳动者健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珠海市某小型企业员工的职业卫生状况,对其实施职业健康促进干预,并评价干预效果。方法 2018—2019年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选取珠海市某小型企业的160名从业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并按照工作场所健康促进(WHP)理论和实践对其干预,干预后对83名调查对象进行第2次问卷调查,评估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调查对象除对职业病基本概念以及用人单位责任的正确理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均P0.05),其他8个知识条目(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可防可治、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职业紧张属于职业危害、职业病诊断机构、健康教育重要性、职业健康检查分类等)以及职业卫生知识的总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员工认为应佩戴个体防护用品的比率由干预前的89.4%显著提高到97.6%;员工通过职业病危害告知栏和职业危害警示标志/说明获得职业病危害因素认知的比率由干预前的60.0%和50.0%分别提高至77.1%和68.7%;干预后从业人员的职业紧张程度(8.4%)显著低于干预前(18.1%),干预前后在应付能力得分和工作满意度得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工作场所健康促进干预能有效提升员工的职业卫生知识水平,有助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并能降低员工的职业紧张程度,对于探索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干预模式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识别某刹车片生产厂建设项目工作场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以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其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运行效果,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点控制和防护措施。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现场检测与实验室分析、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收集资料,结合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与评价。结果该项目存在的空气毒物、噪声、粉尘的检测合格率分别为:100.0%、85.7%、100.0%。根据对本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防护设施检测结果可知各岗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强)度均能符合职业卫生标准,职业病防护措施正常运转,隔声、通风、除尘设计效果良好。结论本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较重的建设项目,项目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和管理措施可行且有效。  相似文献   

13.
舒春燕  邓力 《职业与健康》2013,(19):2461-2463
目的评估重庆市璧山县制鞋企业职业卫生现况,提出监管建议。方法对制鞋企业劳动者近5年参加职业健康检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并对相关企业的作业场所空气中苯及苯系物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制鞋业劳动者职业健康整体状况不佳,2008年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合格率最高,为83.99%;2012年合格率最低,为75.04%。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以上岗前和在岗期间检查为主,离岗时检查几乎为零。作业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苯及其苯系物)检测合格率均不高,主要为苯超标。2012年检测合格率最高(61.70%),2010年检测合格率最低(17.81%)。结论该县制鞋业职业病防治形势严峻,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不力,应着力提高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防护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一例职业性布鲁氏菌病的职业卫生学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在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加强农林系统职业卫生监管提供参考。方法对发生在温州市某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职工中的一例职业性布鲁氏菌病进行职业卫生与防护情况调查。结果该病例具有明确的兽医职业史,职业活动中存在接触布鲁氏菌的机会。该检查站未在检疫工作场所设置排风机等职业病防护设施;检疫人员虽配备一次性使用口罩等防护用品,但口罩不符合GB2626—2006《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的要求,且检疫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并未完全按照要求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检查站未制定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未配备职业卫生管理员,未在劳动合同中写明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未组织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卫生培训,未对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定期检测。结论浙江省职业卫生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林领域职业病防治的监管,加强生物因素类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机构建设。  相似文献   

15.
周文茹 《职业与健康》2013,29(5):564-565
目的 了解沧州市某塑料厂噪声作业危害情况,为该厂的职业病防治和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接触噪声作业的352名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噪声组听力高频损害、心电图异常和高血压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该企业应改善作业环境及对噪声的防护措施,加强听力保护培训,控制有害因素的浓度和强度,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专项整治在电镀行业职业卫生监管中的作用,为其它地区或相似行业的职业卫生监管提供借鉴。方法制定电镀行业职业卫生专项整治检查表,从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场所职业病防护情况等方面调查分析深圳某地电镀行业专项整治的效果,并于专项整治结束一年后观察整治的持续效果。结果专项整治时,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检查等方面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专项整治一年后,用人单位职业健康检查率、职业卫生检测率、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率均较专项整治时有所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专项整治在电镀行业职业卫生监管中短期内能起到重要作用,但其持续性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识别某氧化铝建设项目工作场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其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运行效果,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和防护的特殊要求。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收集数据和资料,并结合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职业病防护水平和定量分级结果,采用检查表分析法进行评价。结果对该项目工作场所存在的8项化学有害因素和2项粉尘进行了检测,共检测165个点,合格率为100%;29个产生稳态噪声的工作场所进行了噪声强度的测量,并计算工种的8 h等效声级,结果 2个工种的8 h等效声级超过85 d B(A),合格率93%。结论该项目风险分类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应加强工作场所职业病防护设施的维护和检修、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管理,提高劳动者的自我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18.
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对某电子废弃物处理企业进行职业危害评价。该企业的选址与总体布局、生产设备布局、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卫生辅助设置等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生产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粉尘、毒物、噪声、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部分作业场所噪声危害较大。该企业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可行、有效,但部分作业场所仍需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金伯坤  吕旭峰  沈逸 《职业与健康》2006,22(15):1156-1158
目的 验证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在化工企业中运行的效果,为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在用人单位中全面推行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干预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比较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实施前后各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工作,评价本职业卫生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结果 职业病防治机构设置率和职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指定率,职业病防治计划、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率、实建率,职业病防护用品配备和使用配备率和正常使用率,就业前和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实检率,职业病防护设施实设率和职业病危害因素实测率、合格率,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公告栏实设率,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实培训率,职业卫生个人防护及应急救援知识知晓率,干预后均高于干预前;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实检率、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实建率和职业病危害合同实告知率,干预前后变化不大。结论 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在化工企业中运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对某铁矿2017—2019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检查资料以及现场职业卫生调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苯系物定点及岗位检测合格率均为100%;总粉尘检测点合格率以及噪声、粉尘岗位检测合格率呈逐年升高趋势。2017年职业健康检查诊断职业性尘肺病1例。提示该铁矿应继续改进职业病防护设施,全面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加强对个人防护用品正确佩戴的监管及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有效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