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探讨复发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方法对48例复发性脑梗死及62例初发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分析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颈动脉斑块等因素与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高尿酸血症、颈动脉粥样斑块是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复发脑梗死和192例首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脑梗死首次发病与复发组危险因素比较,复发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与首发组有着显著差异(P<0.05~0.001);脑梗死首发组和复发组比较,血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上有显著差异。(P<0.05~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影响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病,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结论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主要是高血压病,高纤维蛋白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积极防治高血压病,高纤维蛋白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防止脑梗死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高尿酸血症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脑梗死患者1 026例为脑梗组,选同期887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分别记录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血尿酸(SUA),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及高尿酸均可能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0);且影响强度依次为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年龄高尿酸血症性别。结论高尿酸血症可能是脑梗死新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3—8月在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46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135例和斑块组211例。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检测其空腹血糖、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阳性率,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患者年龄大于无斑块组,血清三酰甘油水平低于无斑块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无斑块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斑块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与Crouse积分呈正相关(r=0.141,P=0.01;r=0.142,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二者共同参与了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78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并随访18个月,脑梗死复发64例(复发组),脑梗死无复发214例(无复发组),比较2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结果复发组患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明显高于无复发组(P0.05,P0.01)。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脑梗死复发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及颈动脉轻度狭窄患者(P0.05)。软斑患者脑梗死复发率明显高于无斑块及硬斑患者(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复发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可作为脑梗死复发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高血压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病变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胆固醇的相互关系 ,选择149例高血压患者 ,根据病史及检查将患者分为高血压并缺血性脑卒中组 (74例 )和单纯高血压组 (75例 )。对上述患者测定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和胆固醇水平 ,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发现 ,高血压并缺血性脑卒中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胆固醇水平明显增加 (P <0 .0 5 ) ,颈动脉斑块发生也较单纯高血压组明显增多 (P <0 .0 5〉。这提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加重了高血压和高血脂对血管壁的损伤 ,促进了血栓的形成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动脉硬化和高血脂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246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218例非脑梗死患者(非脑梗死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分析入组者年龄、性别、伴发疾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的关系,观察不同等级的斑块在各组中的分布。结果高龄、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症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较非脑梗死组明显增加;有斑块组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症等因素有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不同分期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分别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79例为急性脑梗死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30例为脑梗死后遗症组,共109例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7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年龄、性别、危险因素均与病例组相匹配。根据颈部动脉彩超结果又将病例组分为无斑块组、有斑块组、颈动脉狭窄组三个组。采用病例组-对照组对比研究法,测定并比较各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叶酸、维生素B12水平。结果 病例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急性脑梗死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后遗症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病例组中无斑块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有斑块组、颈动脉狭窄组三者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例组血浆叶酸、维生素B12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梗死有密切关系,是促进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在不同分期脑梗死中无明显差异;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随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男女青年缺血性卒中发病危险因素及病因分型,为预防青年缺血性卒中提供参考.方法 青年(18~45岁)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215例,其中男176例(81.86%)、女39例(18.14%).回顾性分析男女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吸烟史、饮酒史、卒中家族史,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卵圆孔未闭、房颤等可致心源性卒中的心脏疾病)、睡眠呼吸暂停、高尿酸血症病史,血液指标(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肝功能、肾功能、同型半胱氨酸、尿酸等).比较男女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上述各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男女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影响因素.据临床特点及影像学[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头颅血管CTA和(或)MRA或DSA、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实验室检查进行病因分型(TOAST分型),比较男女青年缺血性卒中的TOAST分型比例.结果 男女性青年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睡眠呼吸暂停、高脂血症所占百分比比较,P均<0.05;糖尿病、心脏病、家族史所占百分比比较,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高尿酸血症为男女青年患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影响因素.TOAST病因分型中,男性、女性青年缺血性卒中均以SAA、LAA多见,两组比较,P>0.05.两组SOE比较,P<0.05,均以烟雾病多见.结论 青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青年缺血性卒中男性患者吸烟、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睡眠呼吸暂停、高脂血症方面的暴露高于女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高尿酸血症为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男、女青年缺血性卒中均以SAA、LAA多见,女性SOE型患者多于男性.  相似文献   

10.
阿尔茨海默病的血管性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莘瑜  梁红霞 《山东医药》2010,50(11):84-85
目的为阿尔茨海默病(AD)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思路和方法。方法研究对象为1200例郑州大学一附院的体检人群,其中确诊AD48例,排除AD者1116例,详细记录其年龄、血压、血糖、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数值;明确有无冠心病、心肌梗死、房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慢阻肺、吸烟、饮酒、脑卒中病史;有元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脑白质疏松。先行单因素分析从总体上评估血管性危险因素对AD发病的影响,设置P〈0.10的单因素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脑白质疏松、高龄与AD发病相关。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脑白质疏松、高龄是A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针对性的对其干预可减少A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颈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128例,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长多态性技术检测MTHFR基因多态性。应用彩色超声心动仪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简称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比较两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MTHFR基因多态性。结果斑块组TT基因型(35.8%比17.0%)及T等位基因频率(58.6%比40.4%)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5)。斑块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22.42±11.04μmol/L比17.89±5.96μmol/L,P<0.05)。各组内MTHFR 677TT纯合子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显著高于CT型和CC型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校正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仍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160(95%CI 1.034~1.301),P<0.05]。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是脑梗死患...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CS)的危险因素对其发病的影响。方法:在哈尔滨市动力区40岁的12 241人中,选择既往已确诊ICS的患者350例为卒中组,另随机抽取该地区经查体的40岁以上非ICS人群350人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ICS危险因素,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C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除饮食口味(P0.01)外,两组的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等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高血压病(OR=5.853,95%CI:3.188~10.673)、高脂血症(OR=5.601,95%CI:2.378~9.635)、颈动脉斑块(OR=4.963,95%CI:2.350~9.843)、心脏病(OR=4.568,95%CI:2.535~7.74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4.076,95%CI:3.001~8.270)、明显超重(OR=3.421,95%CI:1.598~6.476)和脑血管病家族史(OR=3.065,95%CI:2.543~4.236)为IC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1)。根据OR值的大小,ICS的危险因素由大到小依次为: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颈动脉斑块、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明显超重和脑血管病家族史。结论:除了传统的高血压病史、血脂异常和脑血管病家族史等危险因素以外,颈动脉斑块、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明显超重也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已受到广泛重视,其主要通过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脂质代谢、促进血栓形成等途径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大量研究证实,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更易出现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狭窄及斑块形成,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本文就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心肌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的比较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为了比较包括同型半胱氨酸在内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对心肌梗死的作用,应用荧光偏振检测技术测定104名心肌梗死患者及104名对照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值,同时测定冠心病的传统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家族史,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年龄,尿酸,肌苷和体重指数等。结果发现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吸烟史(OR=1.066),高血压(OR=1.128),高胆固醇血症(OR=6.511)和同型半胱氨酸(OR=2.875)等因素与心肌梗死的OR值有显著性,提示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的传统危险因素相比对心肌梗死的影响较大,与心肌梗死呈较强联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首次发生脑梗死与复发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回归模型以脑梗死为因变量,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三酰甘油(TG)、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尿酸、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斑块及吸烟为自变量,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合并2型糖尿病的缺血性脑卒中首次发生脑梗死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复发性脑梗死100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年龄、糖尿病、LDL-C、颈动脉斑块及吸烟是缺血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的缺血性脑卒中首次脑梗组年龄63.26岁±9.93岁,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复发脑梗死组,收缩压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脑梗组胆固醇、TG、LDL-C均高于复发组(P<0.05);复发脑梗组年龄66.35岁±9.51岁,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均高于首发组(P<0.05)。颈动脉斑块性质分析,两组均以硬斑为主,结果无统计学意义。首发组入院及出院时NHISS评分均低于复发组(P<0.05)。合并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首发组以部分前循环梗死(PICA)比例最多,而复发组以腔隙性脑梗死(LACI)比例最多,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2型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首次脑梗死组收缩压高,血脂明显异常,而复发脑梗组血液黏度升高;首次脑梗组以部分前循环梗死为主,复发脑梗组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呈多灶病变;复发脑梗组患者预后差,遗留神经功能缺损较明显,住院时间延长,卒中相关性痴呆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3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的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60例为观察组,同时期非进展性脑卒中病人60例为对照组。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高血压、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颈动脉狭窄等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脂及空腹血糖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对青年脑梗死的影响,以及同型半胱氨酸与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50岁以下的脑梗死病人43例,对照组为与脑血管病无关的同期住院病人31例,对所有研究对象都检测血糖、血脂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彩色多普勒观察颈部动脉血管壁变化。结果 脑梗死病人的血清Hcy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血清Hcy浓度与TC、TG、LDL具有相关性。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青年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且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加重而增高。  相似文献   

18.
新的冠心病危险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不能完全解释所有冠心病的病因。目前,对新的危险因素如炎症、促凝物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感染、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等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深入研究,加深了对冠心病发病机制的认识,提示临床上治疗冠心病时,除了控制传统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外,应加强对新的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初发与复发脑梗死病人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及其与脑梗死复发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50例初发脑梗死病人及50例复发脑梗死病人,3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3组人群血小板聚集率水平,比较初发与复发脑梗死病人的危险因素。结果脑梗死病人较正常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增高,复发脑梗死病人血小板聚集率较初发脑梗死病人显著增高,复发脑梗死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比率高于初发组。结论血小板聚集率对临床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脑小血管病及其亚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脑小血管病及其亚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比较,阐明其相关性,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对脑小血管病的影响,为其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登记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疏松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压、血糖、血脂、吸烟、饮酒、纤维蛋白原、腹围及体质指数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和吸烟;脑小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②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小血管病比较,年龄、高血压在脑小血管病中的作用更为突出,而高胆固醇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更为密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和吸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非脑小血管病的危险因素。③年龄和高血压在脑白质疏松中的作用更突出,而高胆固醇血症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更为密切。④腔隙性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于脑白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脑小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虽然有很大程度重叠,却不完全相同;腔隙性脑梗死与脑白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也不尽相同;②脑小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程度相关,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较脑白质疏松更为密切,但颈动脉粥样硬化并非脑小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