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5年Campbell等发现不同导联间QT间期的差异有其规律性,提出了QT离散度(QT disper-sion)这个概念。1990年由Day等首先证实QT离散度具有重要临床价值。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体表心电图存在QT离散度(QTd)增大。心电图这种QT离散度增加反映了  相似文献   

2.
文献报道QT离散度(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心脏的猝死关系密切。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往往与局部心肌复极的不均一性有关,而QTd可以简单地表达出心室肌复极不同步的差异。现对AMI者QTd变化与高危室性心律失常之间关系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溶栓前后QT离散度(QTd)的变化,分析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40例老年AMI病人的QT间期,计算其QTd及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dc)。结果QTd及QTdc>100ms病人中,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发生率明显高于QTd、QTdc<100ms者(72.7%及6.9%,P<0.001)。溶栓再通组溶栓后QTd及QTdc分别为51.2ms±21.4ms及62.8ms±21.9ms,较溶栓前缩短(分别为77.4ms±21.1ms及90.0ms±30.6ms,P<0.05)。结论老年AMI病人QTd、QTdc延长者,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发生率增高,溶栓后QTd及QTdc缩短提示溶栓后血管再通。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心肌梗死 (MI)后期不同时段 QT离散度 (QTd)变化对判断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5 6例MI患者病情好转后 ,于入院第 6周 9时、2 1时各做同步 12导联心电图 1份 ,当日 8时进行 2 4h动态心电图检查 ,了解 QTd变化及其他检测结果 ,重点分析 6~ 12时及 18~ 2 4时室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与 QTd改变之间的关系并随访 1年。结果 :患者 QTd、QTcd明显高于国内报道正常值。且 9时 QTd高于 2 1时 QTd(P <0 .0 1) ,91.1% (5 1例 )有室性心律失常 ,85 .7% (4 8例 )有心肌缺血。 6~ 12时为上述情况出现的高峰期 ,与 QTd密切相关。随访期内死亡 12例 ,心源性猝死 9例 ,6例死于 6~ 12时。结论 :不同时段 QTd延长 ,可能与心肌缺血有关 ,及时了解其变化 ,有助于预报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前后QT离散度(QTd)的变化,分析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40例老年AMI患者的QT间期,计算其QTd及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d)。结果 (1)AMI组QTd及QTdc大于100ms患者中,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发生率明显高于QTd、QTdc小于100ms者(73.0%及6.8%,P〈0.001)。(2)溶栓再通组溶栓后QT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 (QTd)与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分析 6 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与心律失常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QTd大于对照组 ,急性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律失常组QTd明显大于无心律失常组。结论 QT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关系.方法:观察64例AMI患者发病24小时内的QT离散度,并观察其与两周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QT离散度较对照组增大;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QT离散度与未发生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增大对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预测性.  相似文献   

8.
宋皆  乔玮 《高血压杂志》2007,15(12):1032-103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QTd)的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关系以及有效的溶栓治疗对QTd的影响。方法AMI病人42例与正常健康者50例进行对比,所有对象测量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最长与最短的QT间期QTmax和QTmin,QTd=QTmax-QTmin,根据Bazett’s公式,校正QT间期QTc=QT/RR,校正QT离散度(QTcd)=QTcmax-QTcmin。结果AMI病人QTd、QTcd分别为(68.7±16.3)、(74.8±20.1)ms,对照组QTd(32.3±11.4)ms、QTcd(36.4±13.3)ms,P<0.01,有心律失常组QTd(70.4±19.5)ms、QTcd(79.4±22.5)ms,无心律失常组QTd(54.4±16.3)ms、QTcd(63.2±20.1)ms,P<0.01。溶栓有效者与无效者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结论有效的溶栓治疗可使QTd明显减小,减少危险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AMI患者病死率。QTd对预测AMI患者溶栓疗效以及早期危险性心律失常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皆  乔玮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12):1032-1033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QTd)的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关系以及有效的溶栓治疗对QTd的影响.方法 AMI病人42例与正常健康者50例进行对比,所有对象测量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最长与最短的QT间期Qtmax和Qtmin,QTd=Qtmax-Qtmin,根据Bazett's公式,校正QT间期QTc=QT/(√RR),校正QT离散度(QTcd)=Qtcmax-Qtcmin.结果 AMI病人QTd、QTcd分别为(68.7±16.3)、(74.8±20.1)ms,对照组QTd(32.3±11.4)ms、QTcd(36.4±13.3)ms,P<0.01,有心律失常组QTd(70.4±19.5)ms、QTcd (79.4±22.5)ms,无心律失常组QTd(54.4±16.3)ms、QTcd(63.2±20.1)ms,P<0.01.溶栓有效者与无效者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结论 有效的溶栓治疗可使QTd明显减小,减少危险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AMI患者病死率.QTd对预测AMI患者溶栓疗效以及早期危险性心律失常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的QT离散度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32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接受溶栓治疗,有效15例,无效17例。无效组溶栓后6的QTc离散度较溶栓后2小时更长,有效组溶栓后6小时较溶栓后2小时QTcd明显下降两组溶栓后6小时的QTcd差异有显著性。发病一周后两组QTcd基本恢复。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QT间期离散度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 (AMI)引起的 QT离散度 (QTd)变化备受人们关注 [1 ]。但 AMI后 QTd在病程中的变化特点尚不明确 ,本文作者测定 AMI不同时段的 QTd,旨在探讨 AMI患者 QTd动态变化与临床病情的关系。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选择发病 72 h内入院的 AMI患者 5 8(男 42 ,女16 )例。年龄 5 8± 9(47~ 72 )岁 ,其中前间壁心梗 8例 ,广泛前壁心梗 2 6例 ,下壁心梗 2 2例 ,前壁加后下壁加右室心梗 2例。有 45例患者并发恶性心律失常 (L OWN 级以上 ) ;并发心衰者 35例 (killp 级 2 1例 , 级 12例 , 级 2例 ) ,3例患者因严重心衰而死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倍他乐克对急性心肌梗死 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5 0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n=2 5 ) ,治疗组给予倍他乐克 5 0~ 2 0 0 mg/d,共 3周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3周。比较两组治疗 3周前后 QT参数。结果 对照组治疗 3周后 QTd、QTcd、QTmax、QTmin、HR均无明显变化 (P>0 .0 5 ) ,治疗组治疗 3周后 QTmax无改变 (P>0 .0 5 ) ,QTmin延长 (P<0 .0 1) ,HR减慢 (P<0 .0 1) ;QTd、QTcd缩短。结论 倍他乐克可延长 AMI患者的 QTmin,对 QTm ax无影响 ,使 QTd减小 ,有利于 AMI患者心肌电活动的一致和稳定 ,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 ,QT离散度(QTd)明显增加易引起恶性心律失常[1 ] 。近年来研究表明 ,成功的溶栓治疗可降低AMI患者的QTd。我们对 40例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的QTd、JT离散度(JTd)进行了观察 ,以探讨溶栓治疗对AMI患者QTd、JTd的影响及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选择本院 1995年 4月~ 2 0 0 0年 8月符合溶栓适应症患者 40例 ,其中男 3 2例、女 8例 ,年龄 ( 5 0 .4± 16.8)岁。均无电解质紊乱、室内传导阻滞。未使用对心肌有影响的药物。诊断采用WHO标准 ,溶栓的适应症、禁忌症和判断溶栓成功与否的…  相似文献   

15.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普通体表心电图QT最大间期(QTmax)与QT最小间期(QTmin)的差值,与左室射血功能有关[1]。本研究主要通过观察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老年及非老年健康人者QTd测定,以探讨QT间期变异情况及其与心肌供血之间关系。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组为心内科住院患者,老年与非老年健康者为干部或厂矿职工健康体检正常者。其中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9例(男39例,女10例),年龄60岁~93岁,平均70.2岁。老年健康者51例(男26例,女25例),年龄60岁~…  相似文献   

16.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QT离散度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变化特点,QTd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以及QTd对预后的意义。方法测量老年AMI组和非老年AMI组各50例及老年无心脏病组54例12导联心电图QTd(JTd),即QT间期(JT)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计算出QTcd(JTcd)。结果老年AMI组QTd(JTd)与其他2组分别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5~0.001)。两AMI组死亡与生存者QTd(JTd)均有显著、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0.01)。老年AMI组重度泵衰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死亡率高于非老年AMI组。结论QTd(JTd)可作为判断AMI患者病情与预后的一项有价值的指标,对老年AMI患者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武晓东 《心脏杂志》2002,14(6):487-487
通过对健康人和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 QT离散度(QTd)特点的研究 ,探讨该项指标对预测心肌缺血所致危险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的临床应用价值。1 对象和方法  1999~ 2 0 0 1年我院心内科收治的 5 2例首次患 AMI的患者。诊断符合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并符合下列条件 :1无明显心脏扩大 ;2无电解质紊乱 ;3无束枝传导阻滞 ;4未应用潜在影响 QT间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正常对照组选用 5 0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 ,无心血管病症状与体征 ,无服用心血管药物史。入院后首次记录QT间期的常规 12导联同步心电图 ,同一医师首先测出每一…  相似文献   

18.
老年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QTd)和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QTcd)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FVA)及心衰(HF)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了8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QTd及QTcd,其中心原性猝死(CSD)9例,FVA23例,非FVA61例。有HF47例,无HF37例。结果CSD组QTd、QTcd显著大于FVA及非FVA组(P<0.05;P<0.01),FVA组QTd、QTcd大于非FVA组(P<0.01),HF组QTd、QTcd显著长于无HF组(P<0.01)。本文QTd和QTcd呈显著正相关(r=0.9720,P<0.01)。结论作者认为QTd和(或)QTcd可作为评估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FVA和(或)HF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自1985年Compble等发现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以来,有关QTd的研究大量出现,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急性期QTd的研究。但AMI后数月甚至数年后QTd的演变则少有报道。本组追踪观察64例AMI患者急性期至发病后3年内QTd的变化规律。 资料和方法 选取AM患者64例,男性47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63.77±11.15岁)岁。再随机选取30例其他类型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  相似文献   

20.
测定71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QT离散度(QTd)、QTc离散度(QTcd),以探讨其与泵衰竭的关系。结果显示泵衰竭室颤组(n=10)的最大QTc间期、QTd、QTcd显著大于泵衰竭无室颤组(n=21)和对照组(n=40),泵衰竭无室颤组的QTd、QTcd显著大于对照组。提示最大QTc间期延长和QTd、QTcd增大与AMI泵衰竭患者室颤的发生密切相关,观察QTd和QTcd对判断老年人AMI早期泵功能和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