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探讨2型糖尿病人群(T2DM)24小时眼内压(IOP)均值及其波动特征。方法:分别对60例T2DM患者及一般情况匹配印例非糖尿病患者进行24小时IOP测量,分析其昼夜均值及昼夜波动值特征。结果:1r2DM组昼夜IOP均值及波动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2DM人群昼夜IOP均值及其波动值大于非糖尿病人群。  相似文献   

2.
150例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研究高血压(EH)者24h动态血压(ABPM)变化的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150例患者进行24h ABPM,观察血压水平、波动幅度及昼夜变化规律.结果 150例中杓型组62例,非杓型组55例,白大衣高血压组33例;前两组的24h昼夜均值、日间均值、夜间均值、夜间血压下降率均明显异常,且以非杓型组为著.结论 ABPM可较准确地帮助诊断高血压病,并对血压分型有指导意义,对临床治疗用药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脉压指数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脉压指数特征及其对心脑血管事件危险性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65例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按脉压指数水平分层:≤0.400(103例),0.401~0.500(124例),≥0.501(38例),分析高血压患者昼夜及不同脉压指数的动态血压特征及心脑血管事件危险性。结果高血压患者夜间脉压较昼间明显降低(P<0.01);脉压指数昼夜变化幅度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脉压指数增加,高血压患者平均收缩压(24 h、昼间、夜间)、平均脉压(24 h、昼间、夜间)、收缩压最高值、收缩压变异性(24 h、昼间)、夜间收缩压负荷值明显升高;而平均舒张压(24 h、昼间、夜间)、舒张压最低值、昼间舒张压负荷值、夜间血压下降率均明显下降(P<0.01)。随脉压指数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增高(P<0.01)。结论脉压指数较脉压更有利于对患者动脉硬化做出准确评估,且对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危险性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比较高血压脑出血与脑梗塞患者的昼夜血压变化特征,对34例高血压并发脑出血及9例高血压并发脑梗塞的患者行24小时动态血压检查,结果显示,脑出血与脑梗塞两组患者日间血压均值接近,而夜间血压均值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显著(P<0.005),同时收缩期血压负荷值及夜间血压非波动者所占比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大患者和单纯高血压(不伴有左心室肥大)平均心率、平均心率血压乘积及其昼夜变化规律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大31例、单纯高血压30例和对照组30例,比较各组24h平均心率、24h平均心率血压乘积及其昼夜变化规律。结果单纯高血压组24h平均心率(75.1±10.8/次/min)、24h平均心率血压乘积值(9531.2±1321.8/次/min.mmHg)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大组(79.1±10.9/次/min,11027.2±1562.7/次/min.mmHg)则较后两组更高,同时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结论平均心率、平均心率血压乘积增高及其昼夜节律减弱对高血压及其左心室受累程度有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陈晓婕  黄颖  唐文红  田晓芬 《内科》2013,8(3):274-275
目的通过检测分析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动态血压的特点,为临床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128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观察组)及139例单纯高血压患者(对照组)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观察组24 h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昼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收缩压和舒张压非杓型比例、晨峰出现频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4 h动态血压监测能够有效监测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血压及其变化规律和波动情况,通过对其血压的检测有助于疾病治疗方案的调整及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的动态血压监测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研究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变化的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5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其昼夜变化规律。结果 250例患者中杓型组63例,非杓型组145例,反杓型组42例。结论 24h动态血压监测可以确定高血压分型,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8.
李振龙  张燕  陈志强 《山东医药》2012,52(45):34-36
目的 探讨早期发现高血压家族史血压正常子女在高血压发生前的异常表现,延缓甚至预防其未来高血压及一些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方法 选择高血压患者子代亲属194例(观察组),其中父母中仅一方患高血压者101例(单亲组),仅父亲患高血压者62例(单亲父亲组),仅母亲患高血压者39例(单亲母亲组),父母双方均患高血压者93例(双亲组);另选血压正常的非高血压子代亲属157例作为对照组.对各组受检者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血脂、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抵抗指标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 双亲组和单亲组的血脂、BMI、24 h舒张压、24 h收缩压、24h平均动脉压比较,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双亲组和单亲组的24 h平均及昼夜血压负荷值、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敏感指数、空腹血糖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结论 有高血压家族史而血压正常的子女,在血压正常时已出现血压负荷值升高,并在早期出现胰岛素抵抗现象.因此,检测血压负荷值与胰岛素抵抗指标可能预测有高血压家族史而血压正常者的血压发展倾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健康人心率减速力(DC)和心率加速力(AC)的昼夜变化规律及其与心率变异性(HRV)之间的关系.方法 80例健康人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按其时间段不同而划分为昼间(15:00~20:00)和夜间(00:00~05:00)两个时间段.计算机自动测定其昼夜24h的DC、AC值及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R...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80岁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对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68例年龄≥80岁的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血压节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其分为2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2组患者IMT。结果 非杓型组24h收缩压、24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型组(P〈0.01)。非杓型组IMT比杓型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 非杓型血压节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较杓型血压节律者的颈总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特点及其与靶器官受损程度的关系。方法对80例年龄≥80岁的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杓型组38例和非杓型组42例,比较2组惠者收缩压、舒张压、血压负荷值及靶器官受损的情况。结果与杓型组比较,非杓型组24 h、昼间和夜间收缩压均明显升高(P<0.05),非杓型组和杓型组24 h收缩压负荷值分别为(72.0±11.0)%vs(32.0±8.0)%,P<0.01。非杓型组服用降压药的种类数、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肾功能不全及外周动脉疾病的比例显著高于杓型组(P<0.05)。结论高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平均收缩压、收缩压负荷及靶器官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杓型患者,这类高血压患者更需合理控制血压。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的昼夜规律及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昼夜规律及血压波动程度即变异性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65例EH患者24 h动态血压(24 h ABPM)监测报告.将65例EH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大(LVH)30例,另一组为高血压不伴左心室肥大35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为正常血压对照组.对下列参数进行分析:①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与舒张压(24 h DBP);②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与舒张压(dDBP);③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与舒张压(nDBP);④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SD)与舒张压标准差(24 h DSD);⑤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与舒张压标准差(dDSD);⑥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和舒张压标准差(nDSD);⑦夜间/白昼平均收缩压比值(nSBP/dSBP)与舒张压比值(nDBP/dDBP).结果 高血压伴LVH组与正常对照组或高血压无LVH组比较,24 h各时间段的血压均值及血压变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昼夜(清醒/睡眠)规律性不明显,nSBP/dSBP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无LVH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压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大多有较明显昼夜(清醒/睡眠)变化规律,血压变异性比较除白昼收缩压变异性有明显差异外,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血压不合并靶器官损害时,血压的变异性不显著,有明显昼夜规律性;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时,血压的变异性增大,无明显昼夜规律性,nSBP/dSBP比值明显增高.利用这些指标可评估高血压患者是否有靶器官损害,以便更有效地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80岁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loodpressurevariability,BPV)与左室质量指数(1eftven—tficularmassindex。LVMI)的变化。方法入选〉80岁老人155例,按照血压情况分为无高血压(normotensive,NH)组、高血压未治疗(hypertension,HT)组、高血压治疗达标(treatment,TG)组,比较其24h动态血压参数和LVMI。结果HT组与NH组、TG组LVMI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HT组与NH组在日间收缩压变异率、夜间收缩压变异率、夜间舒张压变异率、24h收缩压变异率、24h舒张压变异率、24h平均压变异率及夜间平均压变异率方面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TG组与NH组比较,夜间舒张压变异率及24h舒张压变异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80岁老年人群血压水平决定左心室重构,同时高血压患者较无高血压者血压变异明显,尤其日间、夜间、24h收缩压变异,24h平均压变异、夜间平均压变异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白大衣高血压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特征(附80例对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白大衣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的特征,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测量白大衣高血压80例、高血压病Ⅰ级80例和正常血压60例的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对其均值、负荷值、昼夜节律和变异性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白大衣高血压组的诊室血压均值高于高血压病Ⅰ级组诊室血压均值(P<0.01),白大衣高血压组白昼及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昼夜血压类型比率均介于正常血压组和高血压病组之间(P<0.01,<0.05),白大衣高血压组动态血压各时段变异性明显高于高血压病组和正常血压组(P<0.01,<0.05),高血压病组亦高于正常血压组(P<0.01)。结论:白大衣高血压是血压异常状态,降低其变异性和负荷值,调整昼夜节律是防治白大衣高血压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肾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规律与降压药物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TM-2420,日本)观察40例肾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变化规律、苯那普利联合苯碘酸氨氯地平治疗后血压变化及其降压谷:峰比值。结果发现肾性高血压患者丧失了正常人体血压波动规律,夜间血压与白昼血压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无论是24h平均血压、白昼血压与夜间血压以及24h血压负荷值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联合用药降压谷:峰比值为收缩压(72.6±11.3)%,舒张压(64.1±9.6)%。治疗过程中发现咳嗽及头痛各2例,轻度腹泻1例。提示:①肾性高血压患者无论是白昼还是夜间大部分时间处于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状态;②联合应用盐酸苯那普利和苯磺酸氨氯地平可有效地控制患者24h血压水平,降低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糖尿病患者的血压状况,为糖尿病患者靶器官损害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1997年7月至1999年10月在我院诊断的、偶测血压不高的Ⅱ型糖尿病患者43例和46名健康对照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取24 h平均收缩压(24 h MSP)、24 h收缩压负荷值(24 h SPL)、24 h平均舒张压(24 h MDP)、24 h舒张压负荷值(24 h DPL)、白天平均收缩压(dMSP)、白天收缩压负荷值(dSPL)、白天平均舒张压(dMDP)、向天舒张压负荷值(dDPL)、夜间平均收缩压(nMSP)、夜间收缩压负荷值(nSPL)、夜间平均舒张压(nMDP)和夜间舒张压负荷值(nDPL),对受检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波动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糖尿病组的24 h MSP、dMSP、nMSP、24 h SPL、dSPL及nSP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非杓型血压及血压波动检出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24 h MDP、dMDP、nMDP、24 h DPL、dDPL、nDP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在临床上出现高血压之前已经出现收缩压升高、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及血压波动,故控制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应首先控制高血压,调整其异常的血压节律.动态血压监测能早期发现血压节律的异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的动态血压特征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高血压患者150例,行动态血压监测及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检查,根据ABI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高血压合并外周动脉疾病组40例和单纯高血压组110例,比较两组动态血压情况.结果 高血压合并外周动脉疾病组较单纯高血压组患者24h、昼间和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动脉压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非杓型血压发生率较单纯高血压组也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ABI值与24h、昼间和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动脉压均呈负相关(r=-0.29~-0.39,P<0.05).结论 持续血压升高是发生外周动脉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且外周动脉疾病更易引发血压昼夜节律调节紊乱.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中的发病机制及其在MCI向痴呆转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已得到认可.有研究显示,血压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是个复杂的过程,昼夜血压水平、负荷及波动变化较偶测血压更能反映血压对人体的影响,高血压对大脑的损害在一定程度上由昼夜血压变异性的大小决定.我们观察老年MCI患者与认知功能正常老年人24 h动态血压的变化,旨在探讨MCI患者血压异常变化的情况及其对发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为2组:血压晨峰值≥55 mm Hg(1 mm Hg=0.133 kPa)为晨峰组,血压晨峰值<55mm Hg为非晨峰组,每组40例,均常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晨峰组24h、昼间、夜间收缩压及血压晨峰均明显高于非晨峰组(P<0.05),晨峰组LVMI明显高于非晨峰组;左心室肥厚比例明显高于非晨峰组(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左心室肥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与高血压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节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东营市河口区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门诊高血压患者80例(高血压组)、高血压并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高血压并2型糖尿病组)。比较两组患者动态血压监测指标[包括24 h收缩压(24 h SBP)、24 h舒张压(24h DBP)、昼间SBP(Dt-SBP)、昼间DBP(Dt-DBP)、夜间SBP(Nt-SBP)、夜间DBP(Nt-DBP)、昼夜SBP下降值(ΔSBP)、昼夜DBP下降值(ΔSBP)、杓型血压发生率]和标准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测试(SCAFT)指标[包括Valsalva动作反应指数、呼吸差、卧立位血压差、30∶15比值、SCAFT评分],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SCAFT评分与高血压并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指标、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24 h SBP、24 h DBP、Dt-SBP、Dt-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并2型糖尿病组患者Nt-SBP、Nt-DBP高于高血压组,ΔSBP、ΔDBP及杓型血压发生率低于高血压组(P<0.05)。高血压并2型糖尿病组患者Valsalva动作反应指数、30∶15比值低于高血压组,呼吸差、卧立位血压差、SCAFT评分高于高血压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CAFT评分与高血压并2型糖尿病组患者Nt-SBP、Nt-DBP、糖化血红蛋白呈正相关(rs值分别为0.433、0.372、0.583,P<0.05),与ΔSBP、ΔDBP呈负相关(rs值分别为-0.315、-0.448,P<0.05)。结论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与高血压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节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