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主要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 (CAG)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和或支架术 (STENT)。它们具有损伤少、诊断准确、疗效显著、恢复快等特点 ,但术中容易出现应急情况 ,需要医护之间默契的配合 ,以排除不利因素和术中并发症。本文总结了 3 4 0例冠心病介入诊疗术术中监测与配合护理的体会 ,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 :我院于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6月共为3 4 0例病人行冠心病介入诊疗术 ,其中CAG 3 4 0例 ,PTCA STENT 161例 ,(植入支架 170个 ) ,男 2 2 6例 ,女 114例 ,年龄2 9岁~ 90岁 ,平均年龄 :59 6岁±…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 ,应用Angio Seal血管闭合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76例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 ,立即应用Angio Seal装置闭合动脉穿刺点止血 ,记录止血时间、下肢制动时间及局部血管并发症。结果 :Angio Seal血管闭合成功率为 97 2 % ,止血时间(2 0 4± 1 81)min ,制动时间 (4 17± 2 0 5 )h。 3例术后少量渗血 ,1例术后即刻迷走神经反射。结论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应用Angio Seal血管闭合器止血安全、有效 ,并发症发生率低 ,对高危患者同样适用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基层医院开展经桡动脉途径介入诊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389例的临床和手术情况,根据Allen试验结果分为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记录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手术成功率为95.4%,经桡动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成功率为92.6%,2例经桡动脉手术失败患者改股动脉入路手术成功,1例因病变复杂,需要较大支持力而改股动脉途径。术后局部出血2例,桡动脉痉挛2例,桡动脉闭塞1例又自发再通,无其他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不影响术后患者活动,降低住院费用,可在基层医院开展。但手术医师需要掌握一定的手术技巧和预防处理血管痉挛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4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出现的47例假性动脉瘤病人,结合临床表现和超声多普勒显像,进行临床分析,记录治疗方法和结果。结果43例行人工压迫法,4例超声引导下行腔内注入凝血酶方法,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早期发现,及时诊断与治疗,人工压迫法和超声引导下行腔内注入凝血酶方法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联合介入诊疗技术在心血管内科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连续住院的21例拟诊为两种或两种以上心血管病(称为复合心血管病)的患者,经术前讨论拟定个体化联合介入方案,制定手术成功标准、手术并发症及不良反应防治预案,观察手术成功率、近远期临床效果、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接受2项联合介入诊疗手术的患者20例;接受3项联合介入诊疗手术患者1例。1次手术成功率90.5%,1例穿刺部位血肿。近期手术效果15例患者的术前症状和/或心律失常消失,4例症状减轻;1例合并频发室性早搏和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术后12h心律失常复发。远期效果随访期内2例心绞痛复发,1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支架内再狭窄并再次接受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无心源性死亡病例。结论在手术设备和术者技术、经验具备的心脏中心可谨慎开展联合介入诊疗手术。联合介入手术成功率与单项介入手术相似,并不增加手术并发症,近、远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优点和可行性.方法 对2006年5月-2009年12月住院的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患者1 3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 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成功率98.9%,术后并发症:桡动脉痉挛7例;术后穿刺部位小血肿16例,前臂肿胀11例,术后拔桡动脉血管鞘时发生血管迷走反射1例,桡动脉搏动减弱5例,桡动脉闭塞1例,无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局部感染和迷走神经反射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是安全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正>自1977年首例冠状动脉成形术诞生以来,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目前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重要方法。然而,随着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发展,介入相关医源性冠状动脉夹层的病例越来越多。据相关报道,冠状动脉成形术相关夹层的发生率约为1.7%~[1]。冠状动脉夹层也是介入术中严重并发症,一旦评估及处理不当,将会诱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远端(鼻烟壶)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可行性。方法连续选取2019年9—10月在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心内科住院并拟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患者34例,记录其穿刺及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情况。结果本组34例患者中29例(占85.3%)经桡动脉远端(鼻烟壶)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成功,平均穿刺时间为(1.8±1.9)min,平均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完成时间为(34.1±20.4)min;9例患者行支架植入术,1例患者行药物球囊扩张术;术后1例患者出现右前臂轻微出血,未见穿刺点出血、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手背及手腕肿胀/疼痛、手指感觉异常等。5例患者(占14.7%)经桡动脉远端(鼻烟壶)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失败,其中3例穿刺失败、1例穿刺成功后反复尝试但导丝不能送入桡动脉、1例穿刺成功后置入鞘管时疼痛感明显。结论本研究初步证实经桡动脉远端(鼻烟壶)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安全、可行,在国内人群中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评价经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临床应用的优缺点。方法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40例,与股动脉径路42例比较。结果与股动脉径路对比,桡动脉穿刺时间稍长,术后血管加压包扎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经股动脉进行同类手术时间短,术后出血并发症少,住院费用相对减少。右侧头臂千和锁骨下动脉变异、弯曲导致2例手术困难,1例改由股动脉径路手术。缺点是经右侧桡动脉途径无法进行左侧颈动脉及左锁骨下动脉选择性造影,常规导管亦无法进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结论经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方法有一定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桡动脉途径失败后经同侧尺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6年1月于徐州矿山医院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失败的患者81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经股动脉穿刺术,观察组患者经尺动脉穿刺术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时间、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等。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失败,改经尺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陈立  林红华  王风云 《山东医药》2007,47(11):33-33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PTCA)、支架置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临床研究证实,低血压反应是冠心病介入诊疗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及时发现和处理非常重要。2000年2月~2006年10月,我院共为1108例疑诊冠心病患者行介入诊疗术(单纯冠脉造影术820例、急诊PTCA术26例、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血管径路并发症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是诊断冠心病的重要依据,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型术(PTCA)、支架置人术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但均为有创手术,处理不当可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可导致死亡。冠心病介入诊疗术的血管径路并发症主要包括:血管迷走反射、出血(皮下淤血、血肿、腹膜后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动脉血栓形成、栓塞、感染。2001年2月~2003年2月我科共施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240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皮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患者早期下地活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130例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断和治疗的患者在拔除6F动脉鞘管6h后下地活动,观察其穿刺点并发症的发生。结果:130例141个穿刺部位中发生小血肿8处,皮下淤血8处,小渗血3处,发生腹膜后血肿1处,随访1~3d,无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经皮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6h下地活动是可行和安全的,可以减少患者的不适和降低患者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4.
经皮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动脉止血是手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本研究观察了经皮股动脉用6F动脉鞘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130例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情况。1资料和方法2004年7月10日-8月15日在墨尔本Epworth医院维多利亚心脏中心连续有175例患者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使用6F动脉鞘,除外使用止血装置及术中血肿,术后人工压迫止血者入选。共130例患者人选,男性92例,女性38例,年龄68.1±12.0(42-88)岁。130例患者行股动脉穿刺141例次,7例患者穿刺同一动脉2次,1例患者穿刺同一动脉3次,有2例患者虽有2次穿刺,但分别是左、右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98例,择期和造影同时介入治疗32例,操作时间8-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尺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疑似冠心病患者30例,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观察组患者行股动脉穿刺术,观察组患者经尺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尺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诊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损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术中的监护经验与并发症处理。方法回顾121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行导管介入术的监护资料,分析术中的并发症。结果术中出现并发症16例(13%,16/121),其中15例经及时处理症状消失,1例因心脏停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术中进行严密监护和及时处理并发症,是保证手术安全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冠脉介入诊疗术后假性动脉瘤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冠脉)介入诊疗术后假性动脉瘤(PA)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冠脉介入诊疗术后出现的16例PA患,结合临床表现和超声多普勒显像,进行临床分析,总结其治疗经验。结果:9例在超声引导下压迫修复,3例采用重复绷带加压法治愈,4例压迫失败而行外科手术修补,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冠脉介入诊疗术后假性动脉瘤的早期超声引导下压迫法和重复绷带加压法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包括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对比剂肾病(CIN)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对比剂肾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我院择期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手术患者145例,记录患者基本资料,留取冠状动脉造影术前清晨空腹血常规及生化,记录术前血红蛋白(HGB)、白蛋白(ALB)、空腹血糖、血脂、尿酸、基础肌酐值以及hsCRP等资料;分别于术后24 h、48 h、72 h留取血样,测定血肌酐值.术后即刻记录手术所用对比剂剂量.结果:①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对比剂肾病的发生率为10.3%,其中53.3%发生于术后24 h,26.7%发生于术后48 h,20.0%发生于术后72 h;②单因素分析发现有对比剂肾病的患者对比剂剂量及hsCRP明显高于无对比剂肾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hsCRP对对比剂肾病的发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对比剂肾病的发生率为16.1%,术前hsCRP在对比剂肾病患者中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前hsCRP水平对对比剂肾病的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过程中对比剂剂量是影响对比剂肾病的发生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经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超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血管超声对经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及其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方法选择152例拟行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的患者,应用血管超声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测量其右侧桡动脉舒张期内径并结合血流频谱评价有无血管狭窄并发症。结果152例患者中148例(98%)成功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介入治疗,所有患者均无动脉血肿、假性动脉瘤或动静脉漏,所有患者均无手部缺血症状。术后出现桡动脉血管并发症21例(局限性狭窄18例,占12·2%;弥漫性狭窄3例,占2·0%)。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后桡动脉内径无明显差别(2·51±0·56mm对2·47±0·60mm,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术后1个月出现桡动脉局限性或弥漫性狭窄的危险因素为桡动脉内径与动脉鞘管外径之差、操作时间和糖尿病。结论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安全可靠。应用高频超声对桡动脉进行检查,术前有利于导管和动脉鞘的选择,特别是对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更有意义;术后有利于血管并发症的发现。  相似文献   

20.
2015年6月—2020年 6月期间,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急诊胃镜检查和治疗的52例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急诊胃镜出血病因诊断、止血治疗结果和诊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其中,47 例(9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