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对体外受精失败以及虽已受精,但无卵裂的人卵母细胞与卵裂不规则并有细胞质碎片的胚胎进行染色体研究。发现其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胚胎,同时也发现了多种染色体异常,其中包括多核卵裂球、多倍体、单倍体、嵌合体、非整倍体等异常。  相似文献   

2.
昆明小鼠成熟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及受精卵体外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通过比较获能受精液成分及成熟卵母细胞的处理方法,观察对昆明小鼠体外受精(IVF)效果的影响和用于早期胚胎培养的三种发育培养液培养效果,探讨并建立起适合于昆明小鼠卵子体外受精与受精卵体外发育的实验体系。方法用T6或FM两种获能受精液对采自昆明雄鼠附睾尾的精子与成熟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受精(IVF),受精前对成熟卵母细胞选用透明质酸酶去除卵丘细胞和不去卵丘细胞(对照组)两种方法进行处理,受精卵分别用M16、改良的CZB液(mCZB)和改良的M16液(mM16)三种发育培养液对体外受精胚进行培养。结果选用FM获能受精液的受精率极显著高于T6液(92.3%对64.7%),且体外受精前先用透明质酸酶处理的成熟卵母细胞比对照组成熟卵母细胞受精率要低(59.2%对64.7%),但差异不显著;用mM16培养液进行培养时桑胚率及囊胚率(55.3%和35.6%)显著高于mCZB(13.3%和8.1%)和M16培养液(17.3%和14.7%),后两者差异不显著。结论昆明小鼠卵子体外受精时宜选用FM受精获能液,不宜用透明质酸酶去除卵丘细胞,且宜选用mM16培养液对昆明小鼠体外受精卵进行早期培养,其中的亚硫磺酸钠可有效的克服2-细胞胚后的体外发育阻滞现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 挑选出一种较为理想的体外受精(IVF)培养体系。方法 90例(91个周期)接受IVF/单精子胞浆内注射(ICSI)技术治疗的患者,卵母细胞的IVF及胚胎的体外培养分别采用GⅢ体系(A组, 51周期, )和Quinn体系(B组,40周期)。结果 A组和B组分别获得683枚和652枚卵母细胞,IVF后,受精率分别为63 .25% ( 432 /683 )及66 41%(433 /652),无显著性差异(P>0. 05)。体外培养24h后,A组414枚受精卵发生卵裂,卵裂率为95. 83% ( 414 /432 );B组397枚受精卵发生卵裂,卵裂率为91 69% (397 /433) ,无显著性差异(P>0 .05)。继续培养,行第3天胚胎移植,A、B两组分别获得优质胚胎220及140枚(53. 14%和35. 26% )。最终,A组共有26例获得临床妊娠,B组15例获得临床妊娠,妊娠率为50. 98%和37. 5%,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 .05)。另外,B组中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方面,IVF周期与ICSI周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 05),而A组中优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48. 97%和63 .11%, 45 .71%和56 25%,P<0 05),受精率和卵裂率方面两周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 05 )。结论 Quinn系列似乎有助于卵母细胞的体外受精,而GⅢ体系更有利于胚胎的早期发育及后期的着床方面。对于GⅢ系列采取ICSI授精方式似乎更能提高试管婴儿的  相似文献   

4.
施维  许波  童先宏 《安徽医学》2013,34(12):1879-1882
受精是精卵相互作用严格有序而又协调发育的复杂过程,而人类卵子受精过程中透明带(zona pellucida ,ZP)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ZP是哺乳类动物卵母细胞外围包裹一层半透明丝状体酸性糖蛋白膜,保护卵子和受精卵免受外界的伤害;在受精过程中,精子必须要穿过ZP这一阻止种间受精的屏障.ZP异常可能导致卵母细胞受精失败,多精受精,胚胎质量、发育潜能下降等一系列问题.ZP在生育中的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导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都开始关注ZP,并深入的研究其结构和功能特性.本文就ZP的组成、分子结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卵母细胞及胚胎发育潜能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组蛋白精氨酸甲基化酶(PRMT)在体外受精的人类胚胎发育阻滞中的作用。方法收集丢弃的70枚体外受精人类胚胎,选取12枚正常发育的胚胎为正常组,12枚发育阻滞胚胎为阻滞组。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检测2组PRMT6蛋白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组蛋白H3第二位精氨酸二甲基化(H3R2me2)和组蛋白H3第四位赖氨酸三甲基化(H3K4me3)水平。敲除46枚发育阻滞胚胎中的PRMT6(PRMT6敲除组,n=46),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阻滞组和PRMT6敲除组的PRMT6RNA、PRMT6蛋白、H3R2me2和H3K4me3水平,多能性标记Oct4、Nanog和Sox2,观察阻滞组和PRMT6q敲除组胚胎培养7d的情况。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阻滞组的PRMT6蛋白水平显著增加[(1.160±0.054)比(1.530±0.13)],H3R2me2升高[(1.340±0.019)比(1.710±0.011)],H3K4me3水平下降[(1.650±0.030)比(1.220±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阻滞组比较,PRMT6敲除组PRMT6 RNA[(1....  相似文献   

6.
表皮生长因子与卵母细胞、胚胎的体外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培  彭弋峰 《医学综述》2003,9(11):653-655
表皮生长因子 (epidermalgrowthfactor,EGF)是StanloyCohen于 196 2年从成年雄鼠颌下腺分离提纯出的一种单链多肽。EGF作为一种局部调节因子 ,广泛存在于人体的体液和组织中 ,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近年研究表明 ,EGF在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等方面有重要意义。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精子卵胞浆内注射(ICSI)对于常规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IVF-ET)受精失败的次级卵母细胞实施补救受精的效果。方法:对在常规IVF-ET中没有得到受精卵的病例的次级卵母细胞实施ICSI,观察受精、卵裂、胚胎种植和受孕情况。结果:2000年1月~2000年12月在我院生殖中心接受常规IVF治疗的夫妇中,12例在授精后12~20 h卵子全部不受精,在取卵后24 h实施ICSI。12例患者有卵111个,对其中的69个次级卵母细胞实施ICSI, ICSI 20 h后检查,56个受精,受精率81.2%,形成胚胎50个,卵裂率89.3%,移植11个周期共38胚胎,临床妊娠1例(双胎)。胚胎着床率为5.3%。结论:在常规IVF无受精的情况下,应当立即实施ICSI以补救。但在此情况下,胚胎的着床率低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后胚胎停育患者绒毛染色体异常与精子活力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IVF-ET后胚胎停育的117个周期,按绒毛染色体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子核型检测结果分为绒毛染色体正常组(A组)和绒毛染色体异常组(B组),比较两组间精子活力指标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未限制女方年龄时,A组女方年龄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精子活动率、前向运动精子比率、a级精子比率、b级精子比率、c级精子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方年龄<35岁时,两组间上述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子活力对IVF-ET后胚胎停育患者绒毛染色体是否异常无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人类不同成熟阶段的卵母细胞及体外受精发育阻滞胚胎中的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的变化规律.方法 收集接受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ICsI)治疗的患者废弃的卵母细胞生发泡(GV)期、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MⅠ期)和经体外成熟培养发育至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MⅡ期)的卵母细胞,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对人类不同成熟阶段的卵母细胞及体外受精阻滞胚胎中的组蛋白的(H4K12和H3K9)乙酰化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人类GV期卵母细胞中组蛋白H4K12和H3K9均强表达.74.1%的MⅠ期卵母细胞中H4K12和H3K9的乙酰化水平显著降低.79.2%的MⅡ期卵母细胞中组蛋白H4K12乙酰化呈微弱表达或不表达,而来源于高龄妇女的MⅡ期卵母细胞仍维持较高的H4K12乙酰化水平.在MⅡ期卵母细胞中几乎检测不到H3K9的乙酰化表达.83.3%的发育阻滞胚胎中组蛋白H4K12和H3K9的乙酰化水平较高.结论 人类卵母细胞的成熟经历了一个组蛋白乙酰化到去乙酰化的动态修饰过程,体外受精后又重新建立新的组蛋白乙酰化修饰.  相似文献   

10.
①目的探讨不同形态胚胎的发育潜能。②方法对222对夫妇242个周期的胚胎着床率进行了分析。③结果4~5细胞胚胎着床率为10.34%,6~7胚胎着床率为15.84%,8细胞胚胎着床率为34.95%,≥9细胞胚胎着床率为11.11%。8细胞胚胎着床率高于其他细胞组。无碎片胚胎着床率为33.89%,碎片〈20%胚胎着床率为17.81%,碎片〈50%胚胎着床率为11.11%。无碎片胚胎着床率高于其他组。④结论胚胎中卵裂球数目及胚胎内碎片对着床率有明显的影响。胚胎形态可作为评估胚胎发育潜能的参数。  相似文献   

11.
用克罗米芬(CC)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MG/hCG)或hMG/hCG超排处理28名妇女,得到了48个卵母细胞-放射冠细胞-丘细胞复合体(OCCC),按OCCC的丘细胞及放射冠细胞的分散程度将卵母细胞分型。经24h左右受精培养后,在受精培养基中出现大量孕酮和雌二醇,其中以中间型卵母细胞的分泌量最高,成熟型次之。未发现这些激素的分泌量与该卵受精成功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异常受精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57个IVF-ET周期的临床资料,共3423个卵子,分析异常受精组与无异常受精、多原核受精、单原核受精、晚卵裂受精各组间年龄、获卵数、卵裂率、妊娠率、种植率等的关系。结果:各组比较年龄、卵裂率、可移植胚胎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种植率、无显著性差异;获卵数、可移植胚胎数、优质胚胎数、异常受精各组均显著高于无异常受精组;2pn率显著低于无异常受精组。结论:获卵数是影响异常受精的因素之一,异常受精可能导致新鲜周期妊娠率偏低,但可移植胚胎数较高,最终可能获得更好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小鼠配子体外授精法与2-细胞胚胎收集法所得鼠胚体外发育情况,探讨适合人类体外受精实验室的质量控制系统。方法采用雌雄小鼠配子体外授精和体内受精收集2-细胞胚胎,同时对2-细胞胚胎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体外培养,观察胚胎发育情况。结果小鼠配子体外授精法的受精率为82.2%;对两种方法所获2-细胞胚胎进行培养,48 h卵裂率及72 h囊胚形成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体内受精2-细胞胚胎收集法较小鼠配子体外授精法操作简便,是较理想的人类胚胎实验室质控方法。  相似文献   

14.
人卵体外受精、胚胎培养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从15个用药物诱导周期和21个自然卵泡发育周期的妇女抽吸了175个卵泡的卵泡液,获得不同成熟度的卵母细胞74个,孵育后以丈夫或供者的精子体外授情,共得受精卵42个,受精率为56.7%,34个发生卵裂,发育至2-细胞至桑椹胚阶段,体外受精卵裂率为45.9%。卵母细胞以成熟度分类,中间状态卵的体外受精率(76.2%)及卵裂率(64.3%)为最高。  相似文献   

15.
采用放射免疫法对21例行人卵体外受精的23个卵泡的卵泡液进行激素测定。结果发现FSH、LH、E_2在中间型与成熟型卵母细胞的卵泡液中含量明显高于闭锁型与缺卵母细胞的卵泡液中的含量(P<0.05),且与受精有明显关系。P在各型中变化不大。PRL的含量在成熟型较高,T在中间型稍低,三者与受精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6.
①目的探讨体外授精(IVF)及胚胎移植(ET)工作中培养液准备与早期胚胎发育的关系。②方法分别检测普通法、微滴法和人脐血清培养液中鼠正常形态胚泡形成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③结果单纯Ham'sF10培养液(普通法,Ⅰ组)中正常形态胚泡形成率为35.89%,而微滴法(Ⅱ组)的胚泡形成率为74.01%,两者相比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χ2=90.282,P<0.001);用微滴法准备培养液时,含有10%人灭活脐血清的Ham'sF10中(Ⅲ组),胚泡发育率为68.02%,与第Ⅱ组比较无显著差异(χ2=2.971,P>0.05)。④结论液状石蜡油具有稳定微培养环培作用;人脐血清无改善早期鼠胚发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获卵数对40岁以上高龄不孕妇女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后的助孕结局的影响.方法对行IVF-ET治疗的40岁以上高龄妇女的229个移植周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获卵数分为3组,A组:获卵数<5个;B组:获卵数5~9个;C组:获卵数≥10个.分析3组IVF-ET治疗的妊娠结局.结果统计229个移植周期,48个周期获临床妊娠,23个周期获活产,临床妊娠率为20.9℅,活产率为10.0℅.A、B、C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5.7℅、23.0℅、22.1℅,活产率为5.9℅、12.1℅、10.6℅.结论40岁以上高龄不孕妇女IVF治疗活产率低,临床妊娠率以及活产率不随获卵数增多而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技术在常规体外受精失败后卵子再受精中的有效性。方法在12个体外受精失败周期中应用ICSI对未受精的MⅡ期卵子进行再受精,将获得的优质胚胎冷冻保存,选择适当时机复温后移植,移植前均行胚胎辅助孵化。结果106个未受精的成熟卵子接受ICSI,注射后92个卵子存活。其中75个卵子正常受精,受精率为70.8%(75/106);12个卵子出现三原核或单原核。69个正常受精卵发生分裂,卵裂率为92.0%(69/75)。最后获得优质胚胎58个,冻融后共移植胚胎38个,其中1个周期的7个冻融胚胎均破碎而未移植,其余11个周期均有可供移植的胚胎。1例孕3月时流产,1例单胎临床妊娠分娩出正常婴儿,临床妊娠率为18.2%。结论ICSI使常规体外受精失败的卵子再受精,配合胚胎冻融及辅助孵化技术实现临床妊娠,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对DAB诱癌早期(1~5个月)大白鼠肝细胞核染色质非组蛋白含量和磷酸化作用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发现:①诱癌1个月的鼠肝细胞核各部分蛋白质含量和非组蛋白总磷含量没有有意义的变化;②诱癌3个月的鼠肝细胞核各部分蛋白质含量和非组蛋白总磷含量显著增加,鼠肝出现肝硬变的趋势;③诱癌5个月Ⅰ组的鼠肝已形成癌块,非组蛋白含量增加,总磷含量增加,有显著意义。Ⅱ重组鼠出现肝硬化,非组蛋白含量降低,总磷含量比Ⅰ组低。这些结果提示:非组蛋白磷酸化作用与基因表达的调控和癌肿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受精失败后,对未受精卵母细胞进行补救性单精子卵胞浆内注射(ICSI)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超促排卵获得的卵子进行常规体外受精,16小时后对全部或>70%卵母细胞未受精的病例,进行补救ICSI,所获得的优质胚胎进行宫腔内移植。结果:7例患者51枚未受精卵母细胞行补救ICSI后,受精37枚,卵裂30枚,优质胚胎17个,受精率72.5%,卵裂率81%,与20例单纯行ICSI治疗者比较,受精率、卵裂率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补救ICSI组1例获临床妊娠,并分娩健康新生儿,随访1年余未发现异常,临床妊娠率(14.3%)较单纯ICSI组(35%)显著降低(P<0.01)。结论: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受精失败后,对未受精卵母细胞进行补救性ICSI,有机会获得健康新生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