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中附子的运用特点及应用近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新政  任文辉 《陕西中医》2002,23(8):757-758
〗附子是中医临床中一味常用的主要药物 ,古代医家对其功效、配伍、煎服方法等进行了详尽的地描述。《伤寒论》亦不例外 ,其 1 1 3首方中有附子者主要有 2 0首 ,且用法独特 ,配伍严谨 ,极大地发挥了附子的临床疗效。   1 运用特点〗   1 .1 附子的功效及配伍 :《伤寒论》用附子主要为温阳而设。《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阳气者 ,若天与日 ,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仲景遵经 ,重视温眼阳。善用附子是其所长 ,上煦头项 ,下温元阳 ,外暖皮腠 ,内煦脏腑 ,骨节作痛推之为主 ,据证缓急 ,生炮分用。如治表里同病 ,用桂枝附子汤 ,其用附子温经…  相似文献   

2.
笔者通过在临床中的经验总结,在文中指出:凡处方中的附子、川乌、草乌、半夏、南星等药,不论生熟,均应配以适量的干姜或生姜,以确保医疗安全,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3.
4.
《伤寒论》中配伍有附子的方剂有20首,占其方剂总数的六分之一,条文有33条。其附子用量,多者3杖,少者1两,或是生用,或是熟用,或是久煎取其性,或是为丸取其味。现就此探讨其运用规律。一、回阳救逆,取其生用附子生用,大热有毒,急走而不守。《伤寒论》用其抢救阴盛阳衰之危重证。对于阴盛格阳之危证,用生附子大者1枚,配干姜3两,以大辛大热之重剂破阴散寒。《证治要诀》曰:“附子无干姜不热”。如317条、369条的通脉四逆汤与389条的通脉  相似文献   

5.
在《伤寒论》中,附子是一味使用率颇高的药物。共有18张方剂中应用了附子。在这18张方剂中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附子生用与炮用的配伍不同,其主证主脉也不同。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中附子运用甚广,配伍严谨灵活,药量变化不拘,丝丝入扣。究其附子的运用,对学习《伤寒论》大有裨益。全书运用附子达40余处,涉及方剂20余首。其主要运用方法,有如下几点。一、附子伍桂枝,温经通阳除湿“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174条)伤寒八九日,卫阳不固,风寒湿相搏,乘虚客入,留着肌腠,气血运行受阻,故身体虚烦而疼;湿为阴邪而重浊,湿淫所胜,经脉郁滞,则难以转侧。治以桂枝附子  相似文献   

7.
贾新立 《中医药学刊》2005,23(8):1482-1483
分析《伤寒论》中运用附子的方剂,从中学习张仲景对附子的用法及配伍规律。  相似文献   

8.
李维洁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0):49-49,37
附子是临床上常用的温里祛寒中药之一,被历代医家视为补火要药,明?张景岳将附子与人参、熟地、大黄列为“药中四维”。古称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言为立国安邦之要;药中四维,即治病保命要药。古今医家用其组方很多,用法也颇多。但我认为,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于附子的应用,如组方、配伍、炮制、剂量、煎煮、服法上颇有独到之处,很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附子应用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和义 《中医研究》1995,8(1):13-14
《伤寒论》附子应用浅析江苏221006徐州市儿童医院刘和义主题词《伤寒论》,附子/治疗应用附子乃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之要药。仲景善用之,用药严慎精简,配伍有一定之法度,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伤寒论》《金匮要略》运用附子甚多,《伤寒论》太阳篇方11首,阳...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所载方剂中应用附子的达十余首之多,用法可分为生用和炮制。其中应用生附子的方剂有干姜附子汤(原文61)、四逆汤(原文29,323,324)、茯苓四逆汤(原文69)、通脉四逆汤(原文317)、白通汤(原文314)、白通加猪胆汁汤(原文315)。应用炮制附子的方剂有附子汤(原文304,305)、真武汤(原文82,312)、桂枝加附子汤(原文20),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原文22)、芍药甘草附子汤(原文68)、桂枝附子汤(原文74)。生用附子的功效多是以其大辛大热之性而达急救回阳之功,多用于阴邪内盛格阳于外的急证、重证。而炮制附子则是取其温经复阳的功效,多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理、法、方、药、剂、工、质、效八个方面论述《伤寒论》干姜附子汤方证的临床意义,分析整理出张仲景"重阳气"之学术体系,并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2.
高连印 《北京中医药》2005,24(3):174-175
<伤寒论>用附子之方有20余首,其用药特点主要体现在与干姜为伍,回阳救逆生用;与酸寒药味的药物相配,助阳散寒炮用;佐使甘草姜蜜,减少其毒性.附子的用量、煎煮时间因证、因人而宜.配伍附子的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其应用精当,颇具特色,值得后人效仿.  相似文献   

13.
张仲景将熟地黄、人参、大黄、附子称谓药中四雄,熟地黄、人参譬若治世之良相,大黄、附子比作乱世之良将,用之得当,各有专长。附子在《伤寒论》中入十八方,医圣张仲景在使用附子的方剂中,配伍严谨,用量讲究。现就附子在《伤寒论》中的应用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李毅  刘艳 《中医药导报》2009,15(12):9-11
总结了<伤寒论>中附子的功效,包括以下14个方面:回阳救逆;破阴回阳,通达上下;破阴回阳,通达内外;回阳益阴;复阳固阴;温阳解表;扶阳固表;温阳消痞;温经散寒;温阳化湿;温阳利水;温阳化饮;温脏安蛔;温肾益脾.  相似文献   

15.
杨枫 《光明中医》2008,23(4):414-416
附子,辛甘大热有毒,性燥刚烈,人心脾肾经,具有温阳补火,散寒除湿之功。仲景在《伤寒论》中对附子的运用,是通过与麻黄、桂枝、干姜、白术、茯苓、人参、大黄等不同药物的配伍,而产生众多功效,以治疗众多病症,本文拟对此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在遣药组方中,擅长于相反相成的配伍用药之法。常将其两种性味迥然不同的药物,有机组合,融为一体,使其相互制约、相互调节,从而达到相成的治疗作用。兹就其药味的组合特点,浅探如次:1 辛酸相合 散中寓敛 散,即发散之意。具有能散、能行、能活等作用;敛者,收也。具有收、敛、固、涩之功能。于发散之剂寓收敛之药,使其散不太过,敛勿滞邪。如被誉为群方之魁的桂枝汤,治风寒客表、营卫不和之太阳中风证(12条、13条)。方中以辛温之桂枝为君,辛温而散,解肌发表,驱邪于外;佐以酸寒之芍药,敛阴益营于内。此乃散敛互佐,开中有合,使辛散而不伤阴,酸敛不致碍邪,表邪得解,营卫调和而病愈。正如吴谦所云:“名曰桂枝汤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温,辛能散  相似文献   

17.
附子大辛、大热,有毒,虽入心脾肾,而善通十二经,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临床上对急重症、疑难杂症有着广泛地运用,每能获得起死回生之效。《本草汇言》云:“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  相似文献   

18.
从干姜与附子的性味作用特点、脾肾之间关系、水火之间关系等方面的分析出发,探讨了仲景在《伤寒论》中干姜与附子配伍治疗阳气衰微证候的用意,对"附子无干姜不热"的传统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应用附子的规律和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伤寒论》一书〔1〕应用附子遍及六经病各篇章 ,涉及条文 38条 (占 9.6% )。按用药出现的频率 ,排列在第 7位 ;配伍附子方剂 2 3首 (占 2 0 .5% ) ,其中2 0方为原方中配伍 ,另有 3方在方后注加减用药配伍的 (小青龙汤、四逆散、理中丸 ) ,显其价值非为一般。拙文就学习与应用体会 ,略陈管见。1 炮 制《伤寒论》使用生附子 ,有四逆汤等 8首方剂 (占34.8% ) ;使用炮附子 (熟附子 ) ,有附子汤等 1 5首方剂 (占 65.2 % )。这些成功的范例为附子的使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根据 ,附子既可制用又能生用。视附子为“大毒之品”,“虎狼之药”,则…  相似文献   

20.
郭一多  刘静毅 《河南中医》2009,29(9):839-840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运用附子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十分丰富,组方用药,十分巧妙,用法用量缜密权衡,如附子生用,取其回阳救逆,附子炮用,取其温阳散寒,炮附子重用,取其祛寒湿痛,炮附子轻用,取其寒热错杂,炮附子常用,取其温肾化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