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火针的起源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火针是用火将针尖烧红迅速刺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内经》称为“刺”、“燔针”。《伤寒论》称为“烧针” ,《千金要方》称为“火针” ,《资生经》称为“白针” ,民间蜀人称为“煨针”。明以来《针灸大成》、《针灸聚英》、《针灸集成》等均相沿称“火针”。一般认为火针由《灵枢 九针十二原》中之大针发展而来 ,古代相沿均用比较粗长的金属针 ,针柄以竹木固定隔热 ,把针尖在灯上烧红 ,刺向气穴病所。故可以说火针是针刺与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素问 异法方宜论》讲灸的起源 ,“北方者 ,天地所闭藏之域也 ,其地高陵居 ,风寒冰…  相似文献   

2.
元·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载有“九宫尻神歌诀”。其内容是从《黄帝明堂灸经》“胡侍郎奏过尻神指诀”而来。此后,《针灸聚英》、《秘传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大成》、《针灸集成》等均有“尻神”记载。《针灸聚英》虽没有“尻神”之说,但在按语中谓:“尻,尾底骨节,即臀尖。曰尻神即臀尖神矣!何人之一身独臀尖为神  相似文献   

3.
郑魁山教授,师承祖业,献身针灸五十余年,治学严谨,经验丰富,在针刺手法及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研究上颇多创新,兹就笔者随师所及,整理如下。 辨证立法 善用八法治病 郑老认为,针刺治病应在正确辨证立法的前提下,得当配穴,再施以不同的针刺手法,以达到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的目的。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高者,因而越之;中满者,泻之于内”。《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寒者热之;清者温之;温者清之;坚者削之”。《灵枢·经脉篇》说:“虚则补之”。历代医家对治法有很多补充和发展,如《医学入门》中说:“吐,针内关入三分,先补六次,泻三次,  相似文献   

4.
<正> 曲鬓本穴出于《针灸甲乙经》(以下简称《甲乙》),“在耳上入发际曲隅陷者中,皷颔有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铜人》)、《十四经发挥》(简称《发挥》)、《针灸大成》(简称《大成》)、《针灸聚英》(《聚英》)皆云:“在耳上发际曲隅陷中,鼓颔有空”。《类经图翼》(《图翼》)描述同《甲乙》,惟“陷者中”作“陷者”。《医宗金鉴》(《金鉴》):“从悬厘后行耳前入发际曲隅陷中,鼓颔有空”。  相似文献   

5.
<正>《标幽赋》是金元时期著名针灸医家窦汉卿的代表作,原载于《针经指南》[1],因其采用歌赋的形式将深晦幽冥的针灸理论加以阐释而广为流传。后世王国瑞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徐凤的《针灸大全》以及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均收载并对此赋加以诠释,由此可见历代医家对其喜爱及推崇的程度。笔者就《标幽赋》中有关影响针刺疗效的内容作一探析,为临床提供参考。1气至病所,针效彰显窦汉卿在《标幽赋》中高度概括了得气与针刺疗  相似文献   

6.
针刺的深浅     
针刺的深浅属于针灸学的刺法范畴,是直接影响针刺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灵枢·官针篇》所载“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素问·刺要论》更有“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之说。近代针灸专...  相似文献   

7.
火针疗法是将针体烧红,然后刺入人体穴位或部位,从而达到祛除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火针疗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称为"燔针",张仲景称为"温针"、"烧针",晋《针灸甲乙经》强调了火针的适应症及体质因素,唐《千金方》记载了火针能治疗热证,宋《针灸资生经》开创了火针记载医案的先例,明《针灸聚英》从针具选材、加热方法、刺法、针刺深度、适应症等进行了深入论述,标志火针疗法的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界的巨著,对针灸学的理论临床发展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论述了杨继洲及该书的成书情况,对《针灸大成》中所体现的部分学术思想进行了阐述,认为杨氏重视针、灸、药、按摩并重,各施其宜;重取要学,效专力宏;善用手法,荟萃百家之长;重调气治神,倡导针刺与导引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9.
“独取一穴”(即每次只取一个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古已有之。《灵枢·九针十二原》已有“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的记载;仲景《伤寒论·142条》中也有“太阳与少阳并病,……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的记载;明·杨继洲在《针灸大成·标幽赋》中亦有“胸满腹痛刺内关,胁疼肋痛针飞虎(支沟)”的记载。这些都是“独取一穴”针刺治病之古鉴。针灸传至今日, 能以“独取一穴”两见  相似文献   

10.
头针,又称头皮针,是通过针刺人体头皮(头部有发部位)组织中的特定刺激点(区、带、腧穴)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头针治疗疾病历史悠久,早在《内经》就有关于头针治疗各种疾病的记载.后世《针灸甲乙经》及《针灸大成》等文献中记载头部腧穴治疗全身疾病的内容更加丰富.目前头针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现将近十年头针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概况作一综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百会其穴位在《针灸甲乙经》定位于“以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十四经发挥》等均遵此说。百会在历代的针灸文献中,有诸多名称,如《针灸甲乙经》称百会为三阳五会;《针灸资生经》称为天满;《普济本事方》称为泥丸宫;《针灸聚英》称为巅上。尚有称五会、三阳、岭上、维会等名称。百会穴是足太阳,手、足少阳,足厥阴,督脉5条经脉的交会穴,故称三阳五会,又是百脉朝会之穴,有输出输入、宣通气血的功能。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百会在临…  相似文献   

12.
关于虚证和补法的概念,本文从略.笔者仅就针灸治疗虚证的特点谈一下个人看法. 自古即有针治多泻、灸治多补的说法,但验之临床,无论是针刺还是艾灸都可补可泻,主要是根据具体操作方法(手技)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13.
针刺的深浅属于针灸学的刺法范畴,它是直接影响针刺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针刺深浅的问题上,有强调深刺的,也有强调浅刺的,那么,究竟是深刺效果好,还是浅刺效果好,我们认为在决定针刺的深浅时,一方面要看病情的适应,另一方面要按局部穴位的解剖特征而定,如与体质、年龄、形体、季节等有着密切关系。正如《灵枢·它针》篇所载“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外浅、病气不泻,反为大脓”,“分刺者,刺分肉之闻也”,“毛利者,刺浮痹皮肤也”,“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及半刺、短刺、浮利等刺法,都是直接对针刺…  相似文献   

14.
杨旭光  陈媛  王琼芬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8):276-276,279
1四关及四关穴的历史源流“四关”一词始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藏。”金元时期窦汉卿《标幽赋》云:“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明·徐凤在《针灸大全》中对《标幽赋》注云:“四关者,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太冲、合谷是也。”明·杨继洲《针灸大成》曰:“四关者,五脏有六腑,六脏有十二原,出于四关,太冲、合谷是也。”可见,徐、杨均认为四关即太冲、合谷。杨氏《针灸大成》的《经外奇穴》进一步明确:“四关四穴,太冲、合谷是也。”此后,开四关成为固定配伍,四关…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针灸作为中医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领域大放异彩,《针灸大成》是明代杨继洲从众多医籍中广泛参考吸收针灸学之论述,并附以自己的针灸治疗病案,编撰而成,从针灸治疗、针药配合等多方面对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的治疗进行论证.目前,针灸治疗小便异常的机制尚未探析完全,因此,整理《针灸大成》中与小便异常相关的条文论述,探析小便异常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及针刺规律,为临床诊治小便异常提供了理论依据及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6.
马丹阳,金代著名道家、针灸家,山东宁海(今牟平)人,为"全真七子"之一。元代王国瑞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首载"天星十一穴歌",且首创担截法,历代医家对此有针刺补泻手法、行气手法和配穴方法三种认识。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首载《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之后的《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类经图翼》等书加以转载。天星十二穴之足三里和内庭、曲池和合谷、委中和承山、太冲和昆仑、环跳和阳陵、通里和列缺除环跳位于臀部,其余均在肘膝关节以下,易于取穴,易于操作,成对配伍,对急危、重症和常见病、疑难杂病有较好的疗效。天星十二穴配伍机制严谨、少而精,为腧穴配伍之典范,至今仍在临床实践中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析张景岳针灸学术特色,为针灸学术的发展提供借鉴价值。[方法]应用中医文献学方法,以张氏所著《类经图翼》《类经》《景岳全书》等医籍中收录的针灸文献为研究对象,从灸法、经络、腧穴、针法四个方面进行整理研究。[结果]张氏重温补,崇灸法,总结灸法宜忌,博采隔物灸、麦粒灸等特色灸法,注重交叉选穴灸法的运用,推崇灸法的温通作用;绘图表以明析全身11个部位的经络联系,整理35副经络图并配以文字说明,促进了经络辨证的灵活运用;博采多种针灸文献,完善腧穴主治,详分骨度,取穴灵活,提倡骨度分寸法和中指同身寸法的结合使用;详论得气在针刺补泻中的重要意义,阐发“针有泻而无补”之说,注重针刺的泻实作用。[结论]张景岳对灸法运用的总结发挥,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对经络的辨析、腧穴主治和定位的归纳创新、针刺补泻的阐发,都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发,并不断地被借鉴和引用,其针灸学术思想对今天的临床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 腧穴亦称“气穴”、“孔穴”,或称“穴道”,或名“穴位”,《史记》称为“砭灸处”。它是人体脏府、经络之气输注、转输聚集的部位,也是针灸治病的主要刺灸位置。人身腧穴众多,包括“十四经腧穴”“奇穴”(别穴)和“阿是穴”(天应穴)三大类。不同的腧穴,除阿是穴外,各有不同的位置、名称和主治病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在临床上运用针灸治病,要求取穴恰当,定位准确,《灵枢·四时气》载:“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针灸聚英·百症赋》也说:“先究其病源,后功其穴道,随手见功,应针取效”由此可见对腧穴定位的  相似文献   

19.
秩边穴位于人体躯干与下肢交接处的的背侧,且居脏腑气血输注于背部背腧之最下端,附于最长的经脉足太阳膀胱经背部排列边侧最下处,故名秩边。本穴不仅治疗范围广,疗效显著、更为突出的是它具有其他腧穴所不能替代的某些独特治疗作用。如腰腿痛、下肢痿痹、阳萎早泄、带下、月经不调、痔疮、阴痛、阴痒、大便秘结、小便不利等病证,疗效显著。秩边穴的定位取穴针刺深度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临床疗效,然历代著述对此穴的定位取穴针剌深度诸说不一,兹结合个人体会浅述之:供同道验证。 考:秩边穴,《甲乙经》载“在第二十一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针灸大成》“在二十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伏取之,《铜人》针五分,《明堂》灸三壮,针三分”《图翼》《金鉴》皆云:“去脊中三寸半”;  相似文献   

20.
王焘在《外台秘要》中否定针法,历代曾有争议,至今尚未澄清。近来,在《王焘的针灸学说》一文(以下简称该文)中又有:“王氏之所以不采针经,是不可厚非的。”说法。那么请问,既言“针灸学说”而“不采针经”将何以构成“针灸学说”呢?不言针就够不上“针灸学说”的格。既然在该文作者看来,“不采针经,是无可厚非的。”那么,推而言之,便是针道无用了;若针道无用,而作者又何以在《内经的针灸学成就》一文中写道:“《灵枢经》开宗明义第一篇还是强调了‘先立针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也指出:‘法往古者,先知针经’足见我国早期临床医学中针灸有着不寻常的地位。”(见针灸各家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