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五味理论又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中药五味药性的客观表征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钥匙,是阐释传统中药药性理论科学内涵的重要路径。基于五味药性的基本定义以及药物分子-味觉、嗅觉受体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的中药五味药性表征的技术方法和研究路径,并结合本课题组实验研究,从味觉、嗅觉感知的生物学机制、分子对接技术原理、同源模建过程以及受体选择与五味药性表达等方面进行系统论述,从中药"五味"的滋味、气味属性角度,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提供可参照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药五味是中药性能的一个方面,它不仅表示药物的实际性能,同时也反映着各种药物所具有的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若干规律性的联系。为使对中药药性理论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从药物来源及药用范围和药性等方面,对五味的分布规律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有关文献中中药的心血管系统毒性的报告及其与四气、五味、归经、有效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文献研究方法 ,对 10 3种具有心血管系统毒性的中药进行统计归类分析研究。结果 :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及其有效成分与心血管系统毒性有一定的相关性。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主要集中在四气属性中寒、热两类药物 ;五味属性中苦、甘、辛三类药物 ;归经属性中归肝、脾、肺、胃四经的药物和有效成分中含生物碱类及甙类成分的药物方面。结论 :中药药性理论及有效成份与其心血管系统毒性之间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中药五味的物质基础为切入点,结合现代医学科研及临床实践,论述五味理论的文献记载及实验研究等方面情况。认为五味不仅代表药物的真实滋味,而是药物产生作用的基础,更是五行哲学思想在中药药性理论的升华。  相似文献   

5.
中药基本理论的核心是性味理论,包含四性、五味,五味反映了药物功效的粗犷分类,每味都具有其共性物质存在的基础.对五味内的辛味药物研究思路予以浅析,通过研究辛味药物的功效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探究现代化学技术与药理作用对辛味药物的基础及筛选方法,以建立一种探究中药性味理论的方法学,为其它药性理论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运用现代药物研究结合传统中医药学理论,从中药物质基础、作用于人体的生物学效应等方面,结合中药配伍与复方整体性研究,分析中药四气五味的物质基础与中药功效的相关性,评价四气五味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四气五味理论以临床证候为基础,通过探讨与药物成分、机体反应、生物代谢等因素的相关性,实现中医理论与现代临床医学的联合运用。中药药物成分对药性归属产生的影响尚不明确,且现代医学物质相关研究与传统五味界定存在差异,其主要成分与功效不完全相关,需进一步探索及完善。  相似文献   

7.
冯文战  李光霞  张林  高立  刘代群  李陶  彭艳 《光明中医》2016,(19):2783-2785
四气五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神农本草经》到后世的本草著作中均有中药四气五味的论述,《黄帝内经》中有大量篇幅将中药五味理论与临床治疗结合起来,将中药的五味功能化,用于指导临床治疗。中药五味理论的临床运用在后世医家的论著里未能得到系统总结和发展。现将中药五味理论与藏象理论及脏腑升降理论相结合,用于指导内科杂症的治疗选药,效果显著,从五味理论的理论渊源、临床应用,初步探讨五味理论的临床应用,并附医案3则。  相似文献   

8.
五味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开运 《北京中医药》2008,27(9):722-724
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从五昧理论的产生、作用及其局限性三个方面探讨五味理论,分析药物真实滋味与作用标志--"五味"的关系,五味对五脏调节作用及作用的规律,正确认识五味理论的局限性.为完善五味理论,探讨五味的本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五味是中药主要药性之一,中药五味现代研究的重点是五味的实质,但五味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理论,应在进一步加强文献整理的基础上,着眼于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将“味”的物质基础(药物的化学成分)、功能、药效结合起来深入研究,丰富其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0.
姜开运 《北京中医》2008,(9):722-724
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从五味理论的产生、作用及其局限性三个方面探讨五昧理论,分析药物真实滋味与作用标志——“五味”的关系,五味对五脏调节作用及作用的规律,正确认识五味理论的局限性。为完善五味理论,探讨五昧的本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药四气五味和化学成分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中药的四气五味是反映药物能量的 ,而化学反应中的电子得失和能量有关 ,因此可以用广义酸碱原则和前线分子轨道理论中的电子得失来解释中药四气五味 ,探寻中药四气五味的规律、电子得失是中药现代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中药是独特的药学系统,有三个子系统:药物学子系统包括“四气五味”、“君臣佐使”等中药传统理论;药效学子系统有“升降浮沉”等理论;隶属人体生命功能的子系统有“药物归经”。本文讨论了本草学术系统呈三元结构性。  相似文献   

13.
张卓  张卫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3):548-552
中药五味是中药的基本属性之一。然而,历史上对于中药五味的标定十分混乱。宋金元时期是中药五味标定方式上的一个转型期,该文通过系统研究该时期的中医药文献,得出宋金元时期的药味标定规律,即中药药味经历了北宋前中期的口尝五味标定,后期的以类相推以及以药物功效反推的药物药味,后一种标定方式在金元时期达到了高峰。这种规律的总结为中药药味的标准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作为药性理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五味理论自身有着丰富的内涵,对临证组方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历代医家对于五味理论的理解、阐述及发挥,使得五味理论的内涵及应用日趋丰富及完善。该研究通过对历代重要古医籍中有明确记载的中药五味理论进行整理,从中提取出有关五味作用的文献资料,分析总结出五味的作用,并例举药物进行说明,以期为临床合理的遣药组方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从中药五味概念、五味与四气、归经、升降沉浮、功效的关系以及临证配伍等方面对传统中药五味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和辨识。以仿生模型为基础,结合化学分析手段、受体理论、生物效应评价模型、药动学方法等对五味、功效、四气、归经、升降浮沉等中药性味研究,提出现代化学生物学表征路径。最后,从系统论和还原论的角度探讨了五味药性研究的思路方法。  相似文献   

16.
五味最早起源于饮食,而与医学理论相关的五味理论最早源于《黄帝内经》。但从《神农本草经》到《证类本草》,"五味"理论并未与药物的具体功效发生联系,直到寇宗奭开此先河。通过从五味的起源、《黄帝内经》五味理论、寇宗奭对五味理论的阐释及应用等方面系统论述"五味"理论的发展,反映寇氏运用《黄帝内经》五味理论及临床实践阐释药物功效、解释仲景医方之法,此法对金元医家亦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五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后,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层出不穷,1977-1985年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蓬勃发展期,其后药性理论一直成为科研工作者密切关注的课题.“五味”理论经多个时代医家的不断深化,已具有一定的成型体系和医疗方法.另外,明代之前的“五味”理论在当时已发展得非常健全,为后世留下了诸多重要信息.研究明代之前中药“五味”理论系统及其溯源,对现阶段的中医药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姜开运  梁茂新 《新中医》2020,52(11):201-204
五味理论的现代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五味标定方法的研究;二是中药五味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经考察发现,前者忽视了传统中药药味多元确定方法;后者出现了以药效指标解读药味及以偏概全解读药味的思维混乱问题,使得五味理论的现代诠释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笔者认为,明确传统药味确定的多元属性,根据药味确定的多元方法分类归纳药物是开展五味理论现代研究的基本前提,再基于不同药味分类开展实验研究,才可能逐步找到五味理论与现代研究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9.
中药性味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药理论中的核心内容。其中,中药的四性五味作为中药的核心药性在中医临床诊治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近年,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先后立项支持性味理论相关项目的深化研究,旨在进一步从分子水平解析中药四性五味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医临床和药学体系。本文对近20年来有关中药四气五味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从生物效应、物质基础等方面对中药四气五味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概述,结合课题组中药药性研究中的发现和体会,剖析了目前中药药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深入开展中药性味理论的科学实质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药性味归经理论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不应满足于找出并认识药物四气定性的某些内在规律,还需借助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多层次、多靶点、多因素、动态地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从本质上揭示其科学内涵;中药五味现代研究的重点是五味的实质,但五味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理论,应在进一步加强文献整理的基础上,着眼于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将“味”的物质基础(药物的化学成分)、功能、药效结合起来深入研究,丰富其科学内涵;中药归经的进一步研究应该是全面探讨归经的物质基础,并从分子水平阐明这一理论所涉及的现代生理、生化、药理、病理等问题,揭示其归经之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