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观察了40例高血压病Ⅱ期患者及43例正常人24时动态血压及6、12、18、24时四个时间的血β-内啡肽(β-EP)、亮-脑啡肽(L-EK)浓度.将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常规投药组,用卡托普利常规每日3次给药;时程投药组,根据动态血压峰值投以相同剂量卡托普利.结果:时程投药组降压效果比常规投药组更佳.高血压病人血β-EP、L-EK明显低于正常人,两组病人治疗后血β-EP、L-EK均升高,而以时程投药组更为明显,说明卡托普利的降压作用部分通过血β-EP、L-EK升高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诊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可行性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6月我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甲组与乙组。甲组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进行治疗;乙组采用急诊PC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乙组患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比甲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治疗后1周、半年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比甲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可行性高,可有效改善患者左心室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心肌缺血时会出现心绞痛、心电图上ST段改变和产生无氧代谢的终末产物。其中以胸痛的可靠性最小,因为:(1)心肌梗死可无疼痛;(2)无症状病人极量活动踏板运动试验后ST段可压低,这些病人中的相当一部分在2.5年内将有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表现;(3)心绞痛病人施行心房调搏可引起ST段改变而无胸痛;(4)变异型心绞痛病人无论有无胸痛均可出现ST段抬高。应激试验阳性的多数心绞痛病人,经活动时心电图监视常发现一时性无痛性ST段压低。一时性ST段压低在不伴胸痛者比伴有胸痛者持续时间短,心率较慢,而ST段压低程度无差异,疼痛与病人活动亦无关。这提示,病人心肌缺血程度可不同,程度轻者可为“无痛性”。  相似文献   

4.
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典型的心绞痛史。但心肌缺血而不出现疼痛以及无疼痛的 ST 段偏移,提示可能有无症状的冠心病存在。日常活动时发现的临床无症状的 ST 段偏移的发生率及意义至今尚不清楚。本文报道50例经冠状血管造影证实有和无冠心病患者在日常活动时出现 ST 段偏移的程度,并分析其与冠心病严重程度以及与心室功能和心率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对应导联压低对患者诊治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我院心内科冠心病监护病房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存在对应性压低的患者共102例,选取同期心电图提示相似心肌梗死部位,且临床特征具有可比性的无明显对应性压低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02例作为对照。观察两组患者冠脉闭塞部位、左室射血分数及心肌肌钙蛋白I和NT-proBNP水平,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的严重心肌梗死并发症和死亡事件。分析存在对应性ST段压低与无显著压低对照组患者的冠脉闭塞部位、心脏功能及临床心血管事件的差异。结果: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伴有对应性ST段压低的患者,其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大于不伴有对应性压低的患者,其心脏左室功能、心肌梗死并发症及存活率均显著低于不伴对应性压低的患者。且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同时伴有的对应性导联压低对冠脉闭塞部位具有较好的判断作用。结论:临床上应高度重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对应性ST段压低,是评估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和预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aVR导联ST段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75例,均经再灌注治疗及冠状动脉造影,依据心电图aVR导联ST段变化将病例分为抬高组、无偏移组和下移组。结果前降支再灌注TIMI分级0~1级在ST段抬高组、无偏移组、下移组分别为15例(78.9%)、31例(91.2%)、21例(95.5%),后两组与ST段抬高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相对2~3级血流也类似情况,ST段抬高组与后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犯罪血管为左主干病变的ST段抬高组、无偏移组、下移组分别为4例(21.1%)、1例(2.9%)、3例(13.6%),有显著差异(P<0.01);病变范围为前降支近端至S1,病变范围为前降支近端至D1,三组无明显差异,多支病变和侧支循环形成2级以上ST段抬高组与无偏移组,下移组与无偏移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早期临床情况显示ST段抬高组和ST段下移组的血清BNP和cTnI明显高ST段无偏移组(P<0.05);ST段抬高组和下移组行CABG和IABP应用明显高于无偏移组(P<0.01),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如果aVR导联ST段抬高或下移可能提示有严重的左主干病变,左前降支病变或严重的多支病变,且有大面积的心肌梗死,心肌收缩功能损害明显,应用IABP或急诊CABG比率增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冠状动脉(冠脉)急性血栓完全闭塞一般表现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但临床发现部分冠脉急性闭塞并未伴有相应导联的ST段抬高,影响此类患者的评估及治疗决策。本文拟探讨此类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其早期识别能力。方法:收集我院心血管内科冠心病监护病房急性心肌梗死无显著ST段抬高,且冠脉影像分析为急性单支冠脉完全血栓闭塞的患者40例,另选取同期住院的典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40例及典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40例作为对照。比较3组患者的胸痛持续时间,高峰心肌损害标记物肌钙蛋白Ⅰ、冠脉造影发现及介入诊治结果,以及严重临床事件及死亡率。结果:无明显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完全闭塞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多以回旋支、较大的对角支或钝缘支闭塞为主,占比72.5%,右冠后三叉后左室后支闭塞占10%,此部分患者梗死部位在后侧、高侧及后壁,此部位心电图检测敏感性差,且患者梗死面积相对较小,无相应ST段抬高,小部分患者为小右冠闭塞造成的孤立性右室梗死和左主干闭塞。无明显ST段抬高的急性单支冠脉完全闭塞心肌梗死患者胸痛持续时间类似典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但明显长于典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无明显ST段抬高的急性单支冠脉完全闭塞心肌梗死心肌损害标记物显著高于典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但同时亦低于典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无明显ST段抬高的急性单支冠脉完全闭塞总体预后好于典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及典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结论:无明显ST段抬高的急性单支冠脉完全闭塞心肌梗死多为供血后侧、高侧及后壁的冠脉急性闭塞为主,其临床特征类似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对缺乏ST段抬高但缺血时间显著延长,心肌损害标记物显著升高的心肌梗死患者,应高度警惕存在急性单支冠脉完全闭塞,并尽早行血运重建治疗。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塞特别是急性Q波心肌梗塞常伴有远隔导联ST段压低,据文献报告,其发生率可达48~100%。然而关于其临床意义及发生机制却争论颇多。本文对此作一综述。一、急性心肌梗塞时远隔导联ST段压低对预后的影响急性心肌梗塞发生远隔导联ST段压低时,急性下壁梗塞的发生率高于急性前壁梗塞的发生率,故对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合并心前导联ST段压低的研究报告较多。Goldberg等发现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合并V_1-V_4ST段压低者,其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无ST段压低者。Salcedo等报告,下壁梗塞  相似文献   

9.
<正>日常心电图检查中常会遇到一些ST-T改变,包括ST段水平型、下垂型或下斜型压低,或者T波低平、倒置,以这些改变来判断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部分患者并无ST段偏移,而仅表现为ST段的时间延长,伴或不伴QT及QTc间期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非ST段抬高性心梗(NSTEMI)的心电图变化特点及首诊误诊原因.方法 对比分析我院近10来误诊的45例NSTEMI和50例冠脉供血不足冠心病病人的心电图资料,并对两组病人的首诊误诊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病人首诊ECG均以ST、T缺血性改变为主要表现,与对照组相比,NSTEMI组病人同时出现ST、T改变、单纯ST段下移、单纯T波低平或倒置、ST-T正常以及心律失常的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ST段下移多≤0.1 mV),NSTEMI组ST段下移多≥0.2m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STEMJ组病人出现误诊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心内科专业医生的误诊率低于其他内科专业医生(P<0.05),而对照组内误诊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TEMI的心电图有ST、T动态改变的特点,但表现常不典型,临床误诊率较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心电图对应导联ST段压低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治及预后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对应导联ST段压低的患者35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对应导联ST段无压低的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心肌肌钙蛋白I、左心室射血分数、NTProBNP等相关的实验室数据。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结论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对应导联ST段压低患者的临床诊疗中,应当着重注意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对应导联ST段压低现象,该现象是对心肌梗死患者病情评估与预后制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a VR导联ST段改变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梗死相关血管(IRA)的判定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30例临床确诊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依据心电图a VR导联ST段变化将病例分为A组(ST抬高组)、B组(ST下移组)和C组(ST无偏移组)。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结果:ST抬高组左主干病变、左前降支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ST下移组和ST无偏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下移组左回旋支病变及右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ST抬高组和ST无偏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抬高组和ST下移组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ST无偏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 VR导联ST段抬高组、下移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明显高于ST无偏移组(P0.05)。结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如果伴有a VR导联ST段抬高或下移可能提示梗死相关血管为左主干病变、左前降支病变、左回旋支病变、右冠状动脉病变或严重的多支病变,且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高。a VR导联ST段改变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梗死相关血管的判定及临床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急诊介入术后ST段回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12导联动态心电图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l)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术(PCI)后24h内心电图ST段的回落,探讨ST段不同程度的回落对预后的影响。方法62例ST段抬高急性心梗(STEMl)患者,发病12h内进行急诊冠脉介入术治疗,术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流达TIMl3级,分析其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中ST段的回落程度,结果分成ST段回落组(ST段回落>50%)及ST段无回落组(ST段回落<50%)。平均随访半年,比较二组的临床事件及预后。结果本组ST段回落主要发生于术后120min内,其中发病至冠脉介入术的时间、再灌注时间以及发病至CK-MB达峰值时间在ST段回落组均短,与ST段无回落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进一步分析显示,该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总心脏事件发生率低于ST段无回落组,半年死亡率低于ST段无回落组。结论急性心梗发病至心肌再灌注的间期对ST段的充分回落十分重要,ST段早期及充分回落患者近远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ZEEK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92例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使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4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未使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4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冠脉TIMI血流、无复流发生率、术后ST段回落率、左心室射血分数和随访6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冠脉TIMI血流、无复流发生率、ST段回落率、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3.0%和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段抬高心肌梗死在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可以改善心肌再灌注,减少无复流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既往变异型心绞痛的临床诊断主要根据疼痛不典型,其心电图主要表现为ST段抬高及对应导联ST段压低。有时,在心绞  相似文献   

16.
aVR导联ST段抬高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心电图aVR导联ST段抬高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首次入院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57例,对其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心电图aVR导联ST段变化分为抬高组、无偏移组。结果梗死相关血管为左主干病变的ST段抬高组、ST段无偏移组分别为5例(21.7%)、1例(2.9%),两组统计有显著性差异(p〈0.01);病变范围为多支病变ST段抬高组、ST段无偏移组分别为10例(43.4%)、8例(23.5%),两组统计有显著性差异(p〈0.05);发生心脏事件ST段抬高组、ST段无偏移组分别为8例(34.8%)、3例(8.8%),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VR导联ST段抬高对预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价值,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46例非ST段抬高性ACS患者,观察替罗非班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肌缺血改善程度及出血事件、血小板计数的变化.结果 替罗非班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心肌缺血改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小板计数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在非ST段抬高性ACS患者的治疗中不但能显著控制心绞痛发作,改善心肌供血,近而可改善其近、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国产盐酸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介入治疗患者左心室射血功能的影响。方法100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均采用非介入治疗方案,根据入院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替罗非班治疗,对照组则不应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硝酸甘油用量、血小板变化、出血事件以及心肌梗死后30天的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两组患者的出血事件、血小板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硝酸甘油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天后比较左心室射血分数,观察组虽然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盐酸替罗非班用于非介入治疗方案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能够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硝酸甘油用量,且安全性较好,但对患者左心室功能影响不明显,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及凝血功能参数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 ( ACS)患者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的改变。方法 以血小板分析仪及全自动血凝仪对 60名健康人及 74例 ACS患者进行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检测。结果  ACS组内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无显著差异 ,凝血酶时间 ST段抬高组明显短于无 ST段抬高组 ,与对照小组相比所有数据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ACS患者血栓形成中有血小板参与 ,凝血活性增强 ,纤溶活性降低 ,且 ST段抬高组较无抬高组更低 ,与临床干预对策一致  相似文献   

20.
富路  张师义  屈昌芝 《心脏杂志》2009,21(4):547-549
目的 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cute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AIMI)伴有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8月~2007年8月住院的AIMI患者91例。按胸前导联ST段是否压低将患者分为4组:胸前导联ST段无压低组(n=27);胸前导联仅V1~4 ST段压低组(n=26);胸前导联仅V5~6 ST段压低组(n=12);广泛胸前导联ST段压低组(n=26)。结果 AIMI伴有胸前导联V1~4 ST段压低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呈负相关,ORⅢ=0.38,无统计学意义;AIMI伴有胸前导联V1~6 ST段压低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呈正相关,ORⅣ=5.25,P<0.0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胸前导联V1~6 ST段压低组与其他组相比较,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差异显著(P<0.05);该组前降支病变率高(73.1%),但与其他3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AIMI伴有胸前导联V1~6 ST段压低提示多支病变,且心功能不全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