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神经节苷脂GMl对大鼠脑液压伤后行为和记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脑液压伤后GM1与学习记忆、脑内一氧化氮、突触素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液压损伤法建立大鼠脑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损伤组和对照组.观察伤后学习记忆改变,检测一氧化氮合酶(NOS)、一氧化氮(NO)、突触素和海马、皮质及基底节区细胞凋亡指数.结果治疗组学习记忆成绩高于损伤组,NOS、NO明显降低,治疗组海马CA1区突触素显著增多,皮质、海马和基底节的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结论GM1能减少海马和皮质细胞凋亡,可能有利于促进脑损伤后神经行为和记忆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FK506对大鼠脑液压伤后神经行为和记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FK506对大鼠脑液压伤后神经行为和记忆的影响。方法 通过液压损伤法建立大鼠脑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损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图象分析技术,检测突触素在皮质、海马和基底节的表达,并用流式细胞仪法检测上述部位的凋亡细胞数。结果 治疗组神经行为与记忆实验成绩高于损伤组。治疗组海马CA1、CA3区突触素表达显著增高(P<0.01)。海马、基底节和皮质的凋亡细胞数较损伤组明显减少。结论 FK506能促进突触素表达,减少海马和皮质细胞凋亡,有利于促进脑损伤后神经行为和记忆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L-NIL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选择性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抑制剂L-N6-亚氨乙基-赖氨酸(L-NIL)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模型中对大鼠伤后学习记忆功能、海马神经元的影响.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创伤性脑损伤组、创伤性脑损伤组、非选择性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L-NNA)组、选择性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IL组.其中L-NNA组、L-NIL组分别于伤后即刻、24 h、48 h经腹腔注射L-NNA或L-NIL.进行避暗回避试验以评价伤后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恢复情况.伤后第7 d处死大鼠取脑,采用Nissl染色及神经元抗核抗体(NeuN)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测量伤侧海马CA2区锥体细胞层面积.结果①L-NIL组避暗回避试验结果显著好于创伤性脑损伤组(P<0.05).②L-NIL组海马CA2区锥体细胞层面积与创伤性脑损伤组比较显著增加(P<0.05).③L-NIL组避暗回避试验结果及海马CA2区锥体细胞层面积值均优于L-NNA组.结论适当地应用选择性iNOS抑制剂L-NIL可促进大鼠脑损伤后学习记忆功能的恢复,保护海马神经元,其效果优于非选择性NOS抑制剂.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对大鼠脑内神经元的损害及一氧化氮合酶(NOS)在损害中所起的作用,探讨重症肌无力(MG)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机制。方法将AchRab IgG或健康人的IgG注入大鼠侧脑室。HE染色、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皮质、海马及杏仁核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变化。结果2周后实验组皮质、海马及杏仁核凋亡细胞明显增多,对照组仅见少量凋亡。实验组皮质、海马及杏仁核nNOS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实验组及对照组脑内细胞均来见iNOS表达。结论AchRab脑内注射可诱导神经元凋亡;损伤皮质。海马及杏仁核nNOS神经元;但未能诱导脑内细胞iNOS表达。神经元凋亡损害参与了AchRab对中枢神经损害的机制;nNOS神经元的减少,可能与MG认知功能障碍有密切关系;而神经元的损伤可能与NO的毒性作用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鼠不同程度弥漫性脑损伤后脑组织的凋亡变化过程及亚低温治疗对脑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大鼠Marmarou颅脑创伤装置制作弥漫性脑损伤模型,然后将128只Wistar大鼠分为未损伤组(对照组)、重度损伤组、轻度损伤组和亚低温治疗组.通过电子显微镜、组织切片原位末端标记DNA片段(TUNEL染色)、琼脂糖凝胶电泳(DNA Ladder法)等方法,观察和比较不同程度脑损伤后,大鼠脑皮层及海马区凋亡细胞的形态、特点和数量.结果(1)损伤后24~48 h,皮层及海马区可见大量细胞皱缩、核碎裂、核不规则等细胞凋亡现象,48 h较24 h更为严重;亚低温治疗后24~48 h,电子显微镜观察皮层及海马区未见细胞皱缩、核碎裂等细胞凋亡现象.(2)TUNEL染色结果显示,随着损伤程度的加重凋亡明显加重,损伤后48 h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轻度损伤组细胞凋亡主要限于海马CA2和CA3区;重度脑损伤组细胞凋亡涉及整个海马结构,同时还广泛累及额顶区皮质.损伤后第24、48、72 h,皮层及海马区的凋亡细胞数量较同期未治疗组明显减少.(3)重度损伤后48 h,海马和皮层区细胞琼脂糖电泳可见典型的DNA梯状带,其他时间未见梯状带.亚低温治疗组、轻度脑损伤组及未损伤组亦未见梯状带.结论轻度弥漫性脑损伤后,脑细胞凋亡多发生于海马CA2和CA3区;重度脑损伤后皮层及海马区细胞可发生广泛凋亡.细胞凋亡随着损伤程度的加重而加重,高峰位于伤后第2 d.亚低温治疗可有效地抑制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 用大鼠脑外伤模型研究谷氨酸氧化毒性在脑外伤后继发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用自由落体致伤的方法制作大鼠重型颅脑外伤模型,D609为治疗药物;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外伤组和治疗组,各组内均分为三组,分别检测实验性外伤后24h的脑皮质谷胱苷肽(GSH)含量、脑组织含水量、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 治疗组伤侧皮质GSH含量显著高于外伤组(P<0.01),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脑水肿显著低于外伤组(P<0.01),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组织TUNEL染色显示,外伤组伤侧海马见大量凋亡细胞,治疗组伤侧海马凋亡细胞明显减少,显著低于外伤组(P<0.01),外伤组及治疗组对侧海马和对照组海马均未见凋亡细胞.结论 谷氨酸氧化毒性是引起大鼠颅脑外伤后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外伤后癫痫大鼠脑内突触素和苔藓纤维的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通过研究液压脑损伤后突触索和苔藓纤维在外伤后癫痫和非癫痫的大鼠脑内的不同变化,以探讨外伤后癫痫的发病机制.方法 应用液压脑损伤复制脑损伤动物模型并记录脑电图和行为学变化,3个月后应用突触素免疫组织化学、Timm染色和汁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分析皮质区突触索及海马区苔鲜纤维的不同变化.结果 突触素在皮质损伤区表达癫痫组(n=11)高于非癫痫组(n=20,P<0.05),苔藓纤维出芽在癫痫组CA3区始层明显增多(P<0.05).结论 突触素的表达增强和苔藓纤维出芽与外伤后癫痫天系密切,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一氧化氮对沙土鼠缺血性脑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沙土鼠前脑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分组、分剂量进行。结果:小剂量N~G-硝基-L-精氨酸(LNNA)能明显减轻缺血性损伤后脑含水量。脑损伤后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明显升高,LNNA能抑制NOS活力,抑制程度与剂量相关。缺血性损伤后海马神经元严重缺失。中、小剂量LNNA能减轻海马神经元缺失,而大剂量LNNA能加重神经元缺失。结论:脑缺血后NOS活性明显增加,加重缺血性脑损伤。适当降低脑组织NOS活性能明显减轻脑水肿和海马细胞坏死。提示NO对脑损伤毒性作用和保护作用与NO浓度相关。  相似文献   

9.
亚低温抑制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鼠不同程度弥漫性脑损伤后脑组织的凋亡变化过程及亚低温治疗对脑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大鼠Marmarou颅脑创伤装置制作弥漫性脑损伤模型,然后将128只Wistar大鼠分为未损伤组(对照组)、重度损伤组、轻度损伤组和亚低温治疗组。通过电子显微镜、组织切片原位末端标记DNA片段(TUNEL染色)、琼脂糖凝胶电泳(DNA Ladder法)等方法,观察和比较不同程度脑损伤后,大鼠脑皮层及海马区凋亡细胞的形态、特点和数量。结果:(1)损伤后24-48h,皮层及海马区可见大量细胞皱缩、核碎裂、核不规则等细胞凋亡现象,48h较24h更为严重;亚低温治疗后24-48h,电子显微镜观察皮层及海马区未见细胞皱缩、核碎裂等细胞凋亡现象。(2)TUNEL染色结果显示,随着损伤程度的加重凋亡明显加重,损伤后48h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轻度损伤组细胞凋亡主要限于海马CA2和CA3区;重度脑损伤组细胞凋亡涉及整个海马结构,同时还广泛累及额顶区皮质。损伤后第24、48、72h,皮层及海马区的凋亡细胞数量较同期未治疗组明显减少。(3)重度损伤后48h,海马和皮层区细胞琼脂糖电泳可见典型的DNA梯状带,其他时间未见梯状带。亚低温治疗组、轻度脑损伤组及未损伤组亦未见梯状带。结论:轻度弥漫性脑损伤后,脑细胞凋亡多发生于海马CA2和CA3区;重度脑损伤后皮层及海马区细胞可发生广泛凋亡。细胞调亡随着损伤程度的加重而加重,高峰位于伤后第2d。亚低温治疗可有效地抑制大鼠弥漫性脑损伤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创伤性脑损伤(TBI)后,FK506对血浆一氧化氮合酶(NOS)、一氧化氮(NO)、脑组织炎症介质、自由基生成、兴奋性氨基酸(EAAs)水平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采用液压损伤法制备脑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损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于伤后5min开始,一次性腹腔注射FK506(3mg/kg)。伤后30min、6h、24h测量血浆NO、NOS和伤灶及周围脑组织的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髓过氧化物酶(MPO)、兴奋性氨基酸(EAAs)水平。结果 与损伤组相比,治疗组中NOS活性和NO水平显著降低,IL-6、TNFα完全被清除,SOD损耗减少,MPO活性减低,伤后30min组EAAs释放明显减少。结论 FK506能抑制伤后NO升高,减少EAAs释放,清除炎症介质,减少自由基生成,对减轻TBI后继发性脑损伤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同步考量脑损伤后大鼠与认知功能较为密切的脑区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DAR1)表达与认知功能的变化。方法参照Feeney法建立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伤后1d,2d,4d,7d1).2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大鼠额叶皮质、海马区、基底前脑区NMDAR1表达,以行走实验、平衡实验及记忆功能测定评估大鼠认知障碍变化。结果轻、中型脑损伤组大鼠于伤后2d认知障碍最严重,分别于伤后3,7d基本恢复正常。轻型、中型脑损伤组脑额叶皮质、海马区、基底前脑区NMDAR1均于伤后1d升高,于2d降至较低水平后再呈缓慢增高趋势,与认知障碍变化趋势呈同步变化,且中型脑损伤组NMDAR1表达高于假手术组与轻型脑损伤组(P〈0.05)。结论大鼠经创伤性脑损伤后,额叶皮质、海马区、基底前脑区细胞中的NMDAR1含量和损伤后认知障碍的变化趋势有相似性;创伤性脑损伤后表达增加的NMDAR1对大鼠认知功能有加重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后海马CA3区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Bcl-2、Bax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探讨亚低温脑保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单纯脑损伤和脑损伤后亚低温治疗3组,应用改良Marmarou方法制作大鼠TBI模型,分别用流式细胞仪(FCM)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动物脑海马CA3区细胞凋亡率和Bcl-2、Bax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大鼠TBI后海马CA3区细胞凋亡率及Caspase-3表达增高(P<0.05),Bcl-2/Bax表达比下降(P<0.05).亚低温治疗后,大鼠脑海马CA3区细胞凋亡率及Caspase-3表达较单纯脑损伤组降低(P<0.05),而Bcl-2/Bax表达比升高(P<0.05).结论亚低温对TBI的脑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干预伤后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并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养血清脑颗粒对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的神经细胞凋亡及突触结构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慢性缺血组、慢性缺血+养血清脑颗粒治疗组、慢性缺血+养血清脑颗粒预防组.应用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方法制备慢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透射电镜和图像分析观察并测定大鼠海马及皮质突触的形态参数.结果 流式细胞术显示脑缺血14天后,细胞凋亡明显增多,养血清脑颗粒可明显抑制细胞凋亡;缺血组可导致突触结构参数变化,而慢性缺血+养血清脑颗粒治疗组和慢性缺血+养血清脑颗粒预防组可明显减轻这一变化.结论 养血清脑颗粒对慢性脑缺血细胞凋亡及突触结构改变的抑制作用有可能对慢性脑缺血的病理改变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测定实验性脑损伤后血浆中一氧化氮含量、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研究其与脑水肿之间的关系.方法 大鼠随机分组,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中NO含量、NOS活性,及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并行还原型辅酶Ⅱ依赖性黄递酶(NADPⅡ-d)组化染色检测皮层及脑底NOS阳性细胞.结果 (1)TBI后血浆内NO含量、NOS活力即有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2)脑组织含水量在外伤后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与血浆中NO含量、NOS活力变化趋势一致.(3) NADPⅡ-d组化染色显示TBI皮层NOS阳性细胞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伤灶脑底也出现了染色块及浓染的细胞群与阳性纤维束.结论 大鼠TBI后NO含量、NOS活性的升高,与脑水肿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天冬氮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抑制剂对大鼠脑损伤后脑水肿、细胞凋亡和IL-18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17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损伤组、治疗组。用改良的Feeney方法制备损伤模型。治疗组分别于损伤前后30min经右侧脑室注射Caspase-1抑制剂——z-YVAD—fmk。损伤组与治疗组分别于脑损伤后6、24、72、168h点断头取脑。检测脑组织含水量、Caspase-1与IL-18表达及细胞凋亡。结果伤后6、24、72及168h,损伤组脑损伤周围皮质组织含水量、Caspase-1与IL—18的表达及细胞凋亡较正常组明显增多(P〈0.05),但伤后6、24及72h,治疗组脑损伤周围皮质组织含水量、Caspase—1与IL-18的表达及细胞凋亡虽明显高于正常组,但与损伤组相比则明显降低(P〈0.05)。结论Caspase-1及其激活的细胞因子IL—18在创伤性脑损伤后脑水肿和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Caspase-1抑制剂对脑创伤后神经细胞损害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GM1对Aβ诱导的AD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分为3组:假模型组、盐水对照组、GM1治疗组。用立体定向技术向大鼠双侧海马CA1区局部注射Aβ25~35 10μl(1μg/μl)建立大鼠AD模型,用GM1腹腔局部注射给予干预。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大鼠空间分辨及学习记忆能力,用TUNEL染色法观察AD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Bcl-2、Bax蛋白含量。结果Aβ25~35诱导的AD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明显,并可见Bax表达明显增强,Bcl-2少许表达。GM1治疗组海马结构比较完整,可见少量神经元凋亡,而Bcl-2蛋白表达增强、Bax蛋白表达下降,与盐水对照组相比,上述变化在两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Morris水迷宫实验也提示GM1对AD大鼠模型的学习、空间记忆能力有明显的改善(P<0.01)。结论 (1)GM1能抑制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起到脑保护作用,从而改善大鼠空间分辨及学习记忆能力。(2)GM1可促使Bcl-2高表达、Bax表达下降,这可能是其减少海马神经细胞凋亡,产生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单侧液压脑损伤(FPI)对大鼠双侧海马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和CA1区突触传递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单侧液压脑损伤模型,脑标本分为对照组(包括正常对照和假手术对照)、FPI损伤同侧组和FPI损伤对侧组。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水平切片GFAP表达,对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进行细胞内记录。结果FPI大鼠双侧海马齿状回门区和CA1区GFAP表达均比对照组明显增强。FPI损伤同侧组兴奋性输入-输出关系曲线的斜率比其他两组显著增大(P<0.05);FPI损伤同侧组和对侧组双脉冲易化(PPF)比值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幅值均比对照组显著减小(P<0.05);FPI损伤同侧组和对侧组双脉冲抑制(PPD)比值均比对照组显著增大(P<0.05)。结论大鼠单侧液压脑损伤对双侧海马均可产生影响,导致双侧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传递增强,抑制性突触传递减弱。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氯美噻唑对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112只,随机分为脑出血组和脑出血+氯美噻唑(CMZ)组,两组各分为(出血前和出血后4h、6h、12h、24h、72h、7d)7个时间点.利用化学方法测定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NO含量、NOS活性;利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测定出血周边组织中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NO含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一氧化氮合酶(NOS)4h开始升高(P<0.05),24h到7d显著升高(P<0.01),大约72h左右NO、iNOS、NOS达峰值.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6h出现凋亡细胞,12h上升显著(P<0.01),3d凋亡细胞达峰值,与NO、iNOS、NOS峰值对应,7d时仍存在较多凋亡细胞.氯美噻唑干预后,NO含量、iNOS和NOS活性及凋亡细胞数量与脑出血组对应时间点比较显著下降(P<0.01).结论 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NO含量增高,iNOS、NOS活性增强,脑出血周边组织神经细胞存在长时间凋亡,NO、iNOS可以促进其凋亡;氯美噻唑干预后NO含量降低,iNOS、NOS活性下降,减少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脑组织匀浆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活性以及与脑水肿之间的关系.方法 SD大鼠52只,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和手术组(n=30),手术组按受伤到处死的不同时间(6、24、72、120、168 h)分成5个亚组,每亚组6只,各组取脑组织匀浆检测NO、NOS及测定脑组织含水量.16只随机分4组,正常对照组、伤后6h、72 h、168 h各4只,行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黄递酶(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 diaphorase,NADPHd))组化染色检测皮层及脑底NOS阳性细胞.结果:TBI后脑组织内NO含量、NOS活力即有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NO含量比较F=468.89,NOS活力比较F=84.32,P< 0.05).脑组织含水量在外伤后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F=1963.51,P<0.05).NADPHd组化染色显示TBI皮层NOS阳性细胞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伤灶脑底也出现了染色块及浓染的细胞群与阳性纤维束.结论 大鼠TBI后损伤灶外确实发生了NO、NOS的升高,伤后1周内持续存在;NO含量、NOS活性与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为临床治疗脑水肿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脑创伤后bcl—2蛋白的神经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液压脑损伤后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变化规律及bcl—2基因在创伤性脑损伤后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观察大鼠中型液压脑损伤伤前及伤后6h、12h、1d、3d、7dbcl—2蛋白表达情况,应用TUNEIL和电镜观察伤后细胞死亡的形态。结果 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主要位于伤侧大脑半球皮质、皮层下白质、海马CAl、CA3及齿状回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以海马CA3区最为显。在高倍镜下,表达Bcl—2蛋白的神经细胞胞核形态正常,很少见到凋亡或坏死的形态特征。伤后早期(6h),打击侧海马CA3区Bcl—2蛋白表达显下降;Bcl—2早期改变出现在伤后6h,比细胞凋亡提前表现;伤后l—3h,Bcl—2的表达下降相对缓慢。结论 bcl—2蛋白在抑制脑创伤后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bcl—2可能是一种可诱导的神经保护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