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许琳  张爱军 《河北医学》2000,6(9):811-813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和抗凝血酶-Ⅲ(AT-Ⅲ)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D-二聚体采用ELISA法,AT-Ⅲ采用免疫散射浊法。结果: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人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并随肝功能减退而升高,而AT-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并随肝功能减退而升高,而AT-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并随肝功能减退而降低。结论:肝硬化病人抗凝和纤溶指标均有异  相似文献   

2.
D-二聚体(D-Dimer)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其水平的增高反映继发性纤溶活性的增强[1]。本文采用乳胶颗粒凝集试验(latex)检测90例不同肝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表明其存在不同程度的纤溶亢进,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检测对...  相似文献   

3.
4.
吕小平 《医学文选》2001,20(2):209-210
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是严重肝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原因与凝血因子活性异常、纤溶活性的增强、血小板功能异常有关[1],与血管内皮因子与凝血因子的活性、血小板的膜受体也有关[2,3];D-二聚体与体内高凝和继发性纤溶有关[4,5],而且与癌变过程有很密切联系[6],为目前研究的热点。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 VWF是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重要标志物,主要是由内皮细胞合成并贮存于其胶质的Weibel-palade 小体中,当内皮…  相似文献   

5.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测定52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5),在肿瘤组中以胃癌最高,依次为食管癌,原发性肝癌和大肠癌,胃癌与大肠癌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余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19例肿瘤患者术后D-二聚体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提示动态测定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肿瘤患者的病情判断和疗效观察具有重  相似文献   

6.
7.
血浆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乳胶凝集法检测正常人及各种疾病患者血清中D-二聚体浓度,结果表明此检测对血栓与止血,血栓形成性疾病有早期,快速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9.
血浆中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永强  何冰 《武警医学院学报》2001,10(2):164-164,168
D 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 ,在正常人体血浆中含量很低 ,但在很多病理状态下 ,其含量将升高 ,这对某些疾病的诊断治疗起着很重要的参考价值。1 D 二聚体的产生人体内存在着纤溶系统 ,其作用是溶解纤维蛋白 ,防止和清除血管内由于纤维蛋白沉着而引起的阻塞现象。在凝血酶作用下 ,纤维蛋白原先从α链上裂解出FPA ,生成纤维蛋白Ⅰ ;接着 ,从 β链上裂解出FPB ,生成纤维蛋白Ⅱ。纤维蛋白Ⅰ和纤维蛋白Ⅱ可以自行聚合成非交联的纤维蛋白 ,经ⅩⅢ因子作用后 ,形成交联纤维蛋白。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  相似文献   

10.
D—二聚体检测在肝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脏疾病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Latex法,分别测定30例正常人和119例肝病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结果:119例不同类型的肝病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升高(X^2检验:P<0.01),按阳性率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为慢性肝炎(32.2%),急性肝炎(48%)、肝硬化(70%)、肝癌(76.5%)、重症肝炎(83.4%)和肝硬化失代偿期(100%)。结论:不同类型肝病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与病情的严重和蔼呈正相关,表明严重肝病患者体内处于高凝状态和可能伴有隐匿型DIC,动态观察肝病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临床分型,估计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东亚希森美康公司提供的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287例常见的疾病:冠心病(30例)、脑梗死(32例)、肺栓塞(30例)、肝硬化(24例)、糖尿病(46例)(血糖Bs≤10mmol/L和BS〉10mmol/L)、肾病综合征(30例)、妊娠(50例)(早孕、中孕和晚孕)、胆石症(15例)、胃癌(10例)进行D二聚体检测。结果分3组:第1组为脑梗死、肺栓塞和肾病综合征组,其D二聚体均明显升高,在3mg/L以上,阳性率各为53.5%、38.7%和33.3%;第2组为冠心病、胃癌、妊娠、肝硬化和糖尿病,D二聚体结果在0.5-3mg/L之间,阳性率10%-30%;第3组为普通高血压和非手术的胆石症,D二聚体结果在0.5mg/L之内。结论D二聚体结果符合临床第1组者可确定诊断,第2组提示诊断并应注意连续监测,第3组可排除与凝血纤溶激活的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等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确诊的72例不同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患者作为试验组,4 9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美国ACL -Futura全自动凝血仪测定PT、APTT、Fbg及D- 二聚体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PT和APTT明显延长(P <0 .0 1) ,Fbg明显减少(P <0 .0 5 ) ,D -二聚体量明显升高(P <0 .0 1) ;且肝硬化患者的Fbg和D- 二聚体含量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其他两项指标(P <0 .0 5 )。结论:对肝硬化患者进行PT、APTT、Fbg及D -二聚体等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有助于准确地评价肝硬化患者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判定,并对预防肝硬化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等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输血前Rh血型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受血者输血前 Rh血型结果 ,提高受血者输血的安全性。方法 :抽取 36 0 9例受血者输血前静脉血 3ml检查 Rh血型。结果 :在 36 0 9例受血者的血样中发现 5例 Rh血型抗 D阴性。结论 :对受血者输血前进行 Rh血型检测 ,可以防止免疫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提高受血者用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小板及其参数在肝硬化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xt-1800i五分类血球分析仪检测71例肝硬化患者(其中出血37例,无出血34例)及50例正常对照组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平均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肝硬化患者PL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出血组PLT与无出血组比较有降低(P〈0.05),伴随Child-pugh积分的增加,PLT降低程度明显。MPV、PDW在肝硬化出血组和无出血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随Child-pugh积分的增加,早期肝硬化时MPV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肝硬化患者与正常组比较MPV显著降低(P〈0.01)、PDW显著升高(P〈0.01)。结论血小板的参数变化有助于判断肝硬化患者的出血倾向和肝功能损害的程度,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5.
检测红细胞RHD抗原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检测红细胞上RhD抗原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常规和确认试验检测受血者红细胞上RhD抗原。结果 :对 6 86 5 0例受血者进行了检测 ,其中 2 0 9例受血者未检测出红细胞RhD抗原 ,其阴性率为0 .3%。结论 :对受血者进行红细胞RhD抗原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它能确保输血安全 ,降低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和预防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库存血浆胆碱酯酶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库血保存天数与血浆胆碱酯酶 (cholinesterase,CHE)水平变化关系 ;探讨急性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 (acuteorganophosphoruspesticidepoisoning ,AOPP)抢救中合理选择用于换血疗法或者输入的血源。 方法 选取志愿供血者 1 0名 ,各抽取全血 2 0 0ml,完全按库血条件保存 ;逐日每份抽取血浆 2ml,快速测定血浆CHE值 ,重复2 1d ,血液中心当日抽血后即刻测定的血浆CHE值作为对照组。CHE测定用Roch公司的胆碱酯酶试剂盒 ,BeckManCx 9全自动分析仪测定。结果 库血保存天数为 1 1d以内与第 1 3天的血浆CHE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1 2d以上的其他各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且定基比均 <80 %。保存天数与血浆CHE值呈负相关 (r =- 0 .96 2 5 ,P <0 .0 1 )。曲线回归 y =0 .3835x3 - 1 0 .84 1x2 3.0 1 2 9x 41 6 1 .4 ,R2 =0 .96 1 7。结论 随采血后库血保存天数的增加 ,血浆CHE值逐渐下降。在重度AOPP抢救中 ,以使用保留天数为 1 1d以内新鲜血浆为宜 ,尤以保存天数最短者为优。本报告为强调输入新鲜血浆 ,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检测了5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活性水平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IL2的能力。二者分别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48±0.95U/ml,66.07±7.49U/ml;急性粒细胞白血病4.08±0.52U/ml,59.14±5.15U/ml,均较对照组(1.45±0.15U/ml,32.52±10.65U/ml)明显增高(P<0.05)。血清IL2活性水平>5U/ml者疾病进展迅速,存活期明显短于<5U/ml者。提示IL2在白血病的发生或发展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谷氨酰转肽酶(GGT)和甲胎蛋白(AFP)的变化。方法应用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治疗6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前后测定血清中GGT和AFP的水平。结果未转移组治疗前后,GGT和AFP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恶化组,治疗前后GGT和AFP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测定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GGT和AFP对于评价TACE的效果和估计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窒息新生儿甲状腺激素的变化及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5 3例窒息新生儿根据窒息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 ,同时设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甲状腺激素。结果 :窒息新生儿中血清T3 、FT3 均值均低于对照组 (P <0 .0 1)。但血清T4 、FT4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且重度窒息血清T3 、FT3 、T4 、FT4 与轻度窒息组比较也无明显差异。T3 与FT3 之间呈正相关系 (r=0 .5 6 70 ,n =5 3)。本组病例以低T3 综合症为多见 ,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其发生率分别为 37.7%、2 8.3% ,其次为低甲状腺素血症 ,高T4 综合症。结论 :窒息新生儿甲状腺激素的变化与窒息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窒息越重变化越明显 ,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已致敏的脐血红细胞与新生儿溶血病临床发病率的关系。方法 :将母婴ABO血型不合的脐血致敏红细胞发生率与高胆血症的发病率进行对照。结果 :脐血致敏红细胞发生率高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结论 :脐血红细胞已被致敏者并不一定有临床表现 ,诊断是否为新生儿溶血病应该将临床症状和该实验室检查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