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分析探究影响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9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40例非肝移植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入院后28 d和90 d存活情况进行分组(28 d:生存组164例,死亡组76例;90 d:生存组140例,死亡组100例)。收集患者发病诱因、肝功能指标、MELD评分、MELD-Na评分和出现的并发症等资料。计量资料用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h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根据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采用约登指数确定临界值,HBV-ACLF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HBV-ACLF患者的诱因主要包括HBV自发激活(55.6%)、核苷类似物停药或耐药引起HBV激活(25.2%)等。依28 d存活情况分组,基线资料中年龄、PTA、NLR、血钠、MELD评分、MELD-Na评分、TBil水平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400、-6.015、-5.070、-5.103、-5.044、-7.430、-6.637,P值均<0.05);依90 d生存情况分组,基线资料中年龄、PTA、NLR、血钠、MELD评分、MELD-Na评分、TBil、胆固醇水平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205、-7.728、-3.335、-4.015、-6.053、-7.908、-6.655、-3.607,P值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TBil>260.20 mmol/L、PTA<24.8%、NLR>5.63、血钠<130.8 mmol/L、MELD>17.84分、MELD-Na>25.1分是影响患者28 d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4.572(1.321~15.823)、8.934(3.026~26.374)、2.632(1.126~6.152)、27.467(6.113~123.423)、4.303(1.048~17.663)、3.453(1.614~7.387),P值均<0.05];TBil>260.20 mmol/L、PTA<25.5%、血钠<135.3 mmol/L、MELD>17.84分、MELD-Na>25.1分是影响患者90 d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5.148(1.918~13.822)、15.718(5.161~47.866)、10.080(3.244~31.323)、11.157(2.580~48.254)、4.391(2.057~9.372),P值均<0.05]。240例患者中160例(66.7%)90 d内发生感染,其中细菌感染140例、病毒感染12例,真菌感染8例。160例出现感染的患者其90 d病死率显著高于无感染的患者(46.3%vs 32.5%,χ^2=6.720,P=0.010)。240例患者中176例28 d内出现腹水,44例出现胸腔积液,36例发生急性肾损伤,60例发生肝性脑病,12例发生消化道出血,2组间急性肾损伤、Ⅲ~Ⅳ度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4.088、29.811、7.797,P值均<0.05)。结论HBV-ACLF患者基线TBil、PTA、血钠、MELD评分、MELD-Na评分是影响患者28 d和9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BV激活引起的肝脏炎症坏死是ACLF的始动因素,而感染、急性肾损伤、肝性脑病和消化道出血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5):1070-1074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联合血小板/白细胞比值(PWR)在预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短期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9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3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入院后90 d的预后分为生存组(n=53)和死亡组(n=70)。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入院24 h内患者TBil、ALT、AST、GGT、ALP、SCr、Alb、前白蛋白(PAB)、INR、WBC、淋巴细胞计数(LY)、单核细胞计数(MO)、中性粒细胞计数(NE)、Hb、PLT,并计算PWR和MELD评分。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与HBV-ACLF预后的关系,并建立MELD评分联合PWR的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约登指数、临界值、敏感度、特异度,比较单独MELD评分和MELD评分联合PW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两者评价HBV-ACLF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两组患者TBil、ALT、SCr、INR、WBC、MO、NE、Hb、PLT、PWR和MEL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TBil、SCr、INR、WBC、MO、NE、MELD评分对HBV-ACLF患者的预后有影响(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WR(OR=0.883,95%CI:0.798~0.977,P=0.016)和MELD评分(OR=1.442,95%CI:1.225~1.698,P0.001)为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MELD评分联合PWR(AUC=0.895,95%CI:0.827~0.943)对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高于单独MELD评分(AUC=0.842,95%CI:0.765~0.9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LD评分联合PWR可以提高MELD评分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2014年ACS住院患者489例,测定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根据FT3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FT3组和低FT3组,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死亡率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低FT3组患者的总胆固醇、载脂蛋白E、空腹血糖及肌酐水平均高于正常FT3组[(6.79±3.17)mmol/L比(4.57±2.92)mmol/L,P0.01;(4.53±1.47)mmol/L比(4.03±1.06)mmol/L,P0.01;(6.64±3.82)mmol/L比(5.88±2.24)mmol/L,P0.01;(116.64±43.20)μmol/L比(97.99±30.85)μmol/L,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正常FT3组[(0.98±0.17)mmol/L比(1.03±0.26)mmol/L,P=0.04]。与正常FT3组患者相比,低FT3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更低(54.74%±10.03%比58.71%±7.96%,P0.01),脑利钠肽水平更高[739(304,4 922)pg/ml比140(62,462)pg/ml,P0.01],三支病变的患者比例高(73.3%比43.8%,P0.01)。1年随访结果显示,低FT3患者的总死亡率(13.1%比5.9%,P=0.03)、再次血运重建率(15.4%比7.6%,P=0.02)及MACE发生率(27.4%比14.0%,P0.01)均高于FT3正常组。Kaplan-Meier分析显示,低FT3组1年无MACE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正常FT3组(72.6%比86%,log rank P0.01)。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低FT3是MACE的预测因素(HR=0.010,P=0.01)。结论血清FT3水平降低在ACS患者中常见,FT3降低的ACS患者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分析白蛋白相关比值[总胆红素/白蛋白比值(TAR)、肌酐/白蛋白比值(CAR)、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白蛋白比值(IAR)、中性粒细胞计数/白蛋白比值(NAR)和红细胞分布宽度/白蛋白比值(RAR)]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2017年6月—2022年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收治的354例HBV-ACLF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随访3个月时的转归分为生存组(n=272)和死亡组(n=82),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并发症以及入院后首次的血常规、肝功能、凝血等检验指标,同时计算白蛋白相关比值、MELD评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白蛋白相关比值与MELD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MELD评分、TAR、CAR、IAR、NAR和RAR与不良预后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白蛋白相关比值及MEL...  相似文献   

5.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10):2316-2319
目的探讨影响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0年10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收治的119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90 d的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与生存组。抗病毒方案为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收集治疗基线时患者ALT、AST、ChE、Alb、CHO、AFP、HBV DNA水平等临床指标及重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计算MELD评分。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90 d预后的影响因素,并构建新的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评估新预测模型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诊断效能。结果在90 d内,33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27.7%。生存组与死亡组相比,年龄、ALT、Alb、ChE、MELD评分以及肝性脑病、原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时肝性脑病(OR=10.404,95%CI:2.522~42.926,P=0.001)、血清Alb水平(OR=0.853,95%CI:0.764~0.952,P=0.005)、MELD评分(OR=1.143,95%CI:1.036~1.261,P=0.008)是影响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将这3项指标联合建立新的预测模型,ROC曲线结果显示新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833,高于MELD评分的0.672。结论对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90 d预后评估,肝性脑病、Alb水平联合MELD评分建立的新模型较单纯MELD评分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12周)生存预后的预测因素,建立新型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5年4月-2018年8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确诊HBV-ACLF的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确诊后12周随访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n=28)和死亡组(n=39)。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TBil、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肌酐(Cr)、血清钠、PLT、ALT、AST、Alb、血清胱抑素C(CysC),是否有急性肾损伤(AKI)。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的比较采用DeLong法。结果死亡组患者的年龄、TBil、INR、CysC、MELD评分均高于生存组,合并AKI患者的近期生存率明显低于无AKI者(P值均<0.05)。TBil[比值比(OR)=1.013,95%可信区间(95%CI):1.003~1.024,P=0.014]、INR(OR=6.857,95%CI:1.449~32.449,P=0.015)、CysC(OR=2.826,95%CI:1.001~7.983,P=0.050)、PLT(OR=0.982,95%CI:0.964~1.000,P=0.048)是HBV-ACLF患者短期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TBil、INR、CysC和PLT联合建立TICP模型,TICP模型的AUC(95%CI)为0.879(0.776~0.946),MELD评分的AUC(95%CI)为0.760(0.644~0.859),两者比较有差异统计学意义(Z=2.708,P=0.007)。TICP预测HBVACLF患者短期生存情况的准确度(87.05%vs 67.16%)、敏感度(84.62%vs 56.41%)、约登指数(0.70 vs 0.42)均优于MELD评分。结论TBil、INR、CysC、PLT是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四者联合建立的TICP预测模型对患者短期生存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IL-32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92例HBV-ACLF患者,根据确诊后3个月随访情况分为存活组(n=40)和死亡组(n=5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患者的血清IL-32水平。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合并基础疾病、主要并发症、WBC、PLT、红细胞比积(HCT)、TBil、ALT、AST、Alb、SCr、PT、INR、HBV DNA等。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IL-32与其他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IL-32联合MELD评分对HBV-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AUC的比较采用正态性Z检验。结果2组间HCT、PLT、TBil、SCr、PT、INR、HBV DNA、IL-32、MEL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IL-32与TBil(r=0.952,P<0.001)、MELD评分(r=0.850,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IL-32(OR=1.137,95%CI:1.040~1.243,P=0.005)和MELD评分(OR=1.055,95%CI:1.001~1.109,P=0.025)是HBV-ACLF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IL-32联合MELD评分对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最高(AUC=0.992,95%CI:0.981~1.000),优于IL-32(AUC=0.984)和MELD评分(AUC=0.87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265、3.182,P值均<0.05)。结论IL-32、MELD评分均能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两者联合则预测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PLT及PLT参数在不同分型、不同病因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中的差异,评估PLT和PLT的动态变化对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8年12月在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就诊的364例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肝功能、PLT及PLT参数,比较不同分型及病因的ACLF患者PLT水平与PLT参数(PLT分布宽度、平均PLT体积),分析其对于ACLF患者90 d死亡率的影响,分析基线、入院后7 d、14 d PLT动态变化与患者预后的关系。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生存分析用Kaplan-Meier法,预后相关参数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 Cox回归分析,PLT动态变化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根据PLT水平及总生存情况绘制ROC曲线。结果 C型ACLF患者PLT水平在明显低于A型及B型ACLF患者(P值均<0.001);相比于乙型肝炎组ACLF患者,自身免疫性肝病的ACLF患者平均PLT体积降低(P=0.035);根据ROC曲线得出临界值,PLT...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抗凝血酶Ⅲ活性与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生存情况、发生出血和血栓的相关性,探讨抗凝血酶Ⅲ活性对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1日于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住院的130例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入院时肝功能指标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观察患者90 d生存情况。监测入院时和入院后2、4、8周的抗凝血酶Ⅲ活性值,记录患者粪便隐血和股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生存情况的风险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结果入院后观察90 d,130例患者中死亡56例,20例(15.38%)出现粪便隐血阳性,15例(11.54%)有股静脉血栓。死亡组患者的基线抗凝血酶Ⅲ活性为(17.89±13.68)%,低于生存组的(36.03±1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45,P<0.01)。粪便隐血阳性患者和粪便隐血阴性患者的基线抗凝血酶Ⅲ活性分别为(18.26±11.52)%和(25.06±10.97)%;有股静脉血栓患者和无血栓形成患者的基线抗凝血酶Ⅲ活性分别为(17.55±10.33)%和(32.48±11.88)%,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746、8.090,均P<0.01)。动态监测患者抗凝血酶Ⅲ活性发现,死亡组患者抗凝血酶Ⅲ活性呈下降趋势,生存组患者呈上升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82、0.401,均P>0.05)。Cox回归分析提示INR[比值比(odds ratio,OR)=1.364,95%CI 1.078~1.726,P=0.010]和基线抗凝血酶Ⅲ活性(OR=0.930,95%CI 0.906~0.954,P<0.01)是影响ACLF患者90 d生存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抗凝血酶Ⅲ活性预测患者90 d生存结局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06(95%CI 0.773~0.952,P<0.01),临界值为25%。抗凝血酶Ⅲ活性≥25%的患者累积生存率高于抗凝血酶Ⅲ活性<25%的患者(χ^2=58.20,P<0.01)。结论抗凝血酶Ⅲ活性可能与患者发生粪便隐血阳性和股静脉血栓有关。抗凝血酶Ⅲ活性是预测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当抗凝血酶Ⅲ活性<25%时,患者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年龄和D-二聚体(D-D)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111例HBV-ACLF患者,根据确诊后90 d预后分为生存组(n=49)和死亡组(n=62)。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基础肝病、ALT、AST、TBil、Alb、D-D、PT、纤维蛋白原(FIB)、PTA、INR、SCr、血清钠(Na),并计算MELD评分。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D水平。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用于评估预测变量的准确性。ROC曲线下面积(AUC)的比较采用Delong法。结果两组间年龄、TBil、D-D、PT、PTA、INR、SCr、Na、MEL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088...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严重度简易评分系统。方法收集620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肝性脑病、血清肌酐、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感染、肝脏大小、腹水液平等7个临床指标,应用统计学方法并结合临床实际,确定各指标从0~4分评分界点,并累计总分。据此建立模型并确定诊断界点,对此评分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对HBV-ACLF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交互卡方检验确定各指标评分分值并建立模型。将500例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两组间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8,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0.963,最佳临界值9.5,灵敏度0.98,特异度0.83。120例患者对其进行验证,≥10分预后差,病死率为84.3%,≤9分组预后好,病死率为3.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2,P0.001)。结论本评分系统可用于HBV-ACLF预后评估,具有简易、敏感、客观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是目前脂肪性肝病领域的热议话题,它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预计在未来的20年内,MAFLD及相关肝硬化的发病率仍将不断增加,成为新的全球性健康问题。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指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短期内发生的急性或亚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状态,以腹水、黄疸、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在有限的资料基础上,对MAFLD-ACLF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治疗管理策略等问题进行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13.
肝脏作为人体最重要的代谢脏器,是营养物质合成、储存的重要场所。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常由于多种营养物质的代谢异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又可在一定程度上加速肝病的发生发展,进一步恶化疾病的预后。因此早期的营养评估和营养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尽管有多种营养不良的评价方法,但针对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特别是针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营养评估方法仍有一定的缺陷。现就该类患者的营养评估及临床管理加以阐述,旨在为相关临床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抗病毒药拉米夫定(LAM)和恩替卡韦(ETV)对 HBV 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福州市传染病医院2004年1月-2010年12月的445例 HBV 相关 ACLF 住院患者(其中 LAM治疗333例,ETV 治疗112例)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并发症、临床生化指标、凝血指标、抗病毒药使用情况、人工肝治疗及24周生存情况,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患者24周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单因素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及 Mann -Whithey U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AM组的球蛋白(Glb)、TBil、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肌酐(Cr)、终末期肝病评分模型(MELD 评分)较 ETV 组高,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较 ETV 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死亡组的年龄、肝硬化、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肺部感染、霉菌感染、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等发生率、TBil、INR、白细胞(WBC)、MELD 评分较存活组更高,白蛋白(Alb)、GGT、胆固醇、胆碱酯酶、血钠、PTA、甲胎蛋白(AFP)、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HBeAg 阳性率较存活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死亡组与存活组抗病毒药物使用(LAM∶ET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1)。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胆碱酯酶及PTA 降低、直接胆红素(DBil)升高是24周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人工肝治疗是保护性因素。结论抗病毒药 LAM和 ETV 之间的选择并不影响 HBV 相关 ACLF 患者的短期预后,年龄、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胆碱酯酶及 PTA 降低、DBil 升高是影响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人工肝治疗是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一类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以急性肝功能失代偿、肝外器官损伤和高短期死亡率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严重临床综合征。欧美国家慢性肝病基础疾病以酒精性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为主,而我国及亚太地区以慢性乙型肝炎为主。尽管东西方肝脏基础疾病存在差异,但大多数ACLF患者发病的共同病理基础通常以长期慢性肝损伤导致的肝纤维化或肝硬化为主。目前,关于ACLF的研究正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但由于地域、患病人群及疾病诱因等多方面的差异,在ACLF定义、诊断标准及疾病管理等方面始终没有达成东西方共识。旨在从ACLF的定义、发病机制和疾病管理等方面展开阐述,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能改善患者预后的新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6.
慢加急性肝衰竭表现为肝功能急性恶化且伴随一个或多个器官衰竭的临床症候群,其短期病死率高。近年来,一些反映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新标志物不断涌现,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简述了反映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临床常用的以及新型标志物的相关研究,旨在完善现有的预后评估系统,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影响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其预后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在我科收治的178例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x 2和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年龄、腹水、感染、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甲胎蛋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不同预后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血浆外泌体中的差异蛋白,分析其功能及生物学过程,为患者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7月—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确诊的ACLF患者10例,随访90 d,患者死亡或肝移植归入肝移植/死亡组(n=5),患者存活归入生存组(n=5),两组一般资料指标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采用非标记(Label-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血浆外泌体蛋白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筛选差异蛋白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使用R-3.5.1软件对差异蛋白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分析其参与的生物学过程。结果外泌体蛋白质组学分析共鉴定出860种蛋白,以倍数上调>1.2倍或下调>1.2倍且P<0.05的标准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116种,与肝移植/死亡组相比,生存组上调蛋白62种、下调蛋白54种。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蛋白主要参与了免疫反应、信号转导、囊泡介导的转运、细胞死亡和增殖等生物学过程,并与炎症反应、糖类和氨基酸代谢、肝细胞损伤及再生等信号通路密切相关。结论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出的差异蛋白可能作为ACLF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的血清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