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单纯性脑震荡(pure cerebral concussion,PCC)致伤后大鼠海马膜结合型前列腺素E2-合酶1(membrane-associated prostaglandin E synthase-1,mPGES-1)在EP2受体抑制剂(AH6809)干预后的表达变化,探讨AH6809对mPGES-1的干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金属单摆闭合式脑损伤打击装置制备PCC模型,分别于致伤后即刻和12 h腹腔注射AH6809,然后随机分为1、2、3 d和7 d组(n=5),另设相应生理盐水对照组(n=5)。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方法,观察PCC+AH6809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海马(CA1~4和上、下齿状回)内m PGES-1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显示:在AH6809干预前后均可观察到mPGES-1阳性产物表达于海马CA1~4和上、下齿状回的神经元胞体,呈圆形或卵圆形,胞核不着色,胞浆为棕黄色。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AH6809干预后2 d组均出现mPGES-1阳性表达相对减弱,染色渐浅且细胞轮廓不清,3 d组下调最为明显,其中3 d组和7 d组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mPGES-1蛋白出现相似的规律性变化,下降的低峰出现在7 d组,其中2、3、7 d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AH6809对PCC大鼠海马mPGES-1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干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单纯性脑震荡(pure cerebral concussion,PCC)大鼠脑内海马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的反应和变化,探讨小胶质细胞是否参与脑损伤后的病理变化以及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清醒状态下自制金属单摆闭合式脑损伤打击装置制备PCC模型,致伤后随机分为3 h、12 h、1 d、2 d、3 d、7 d组(n=5),另设正常对照组(n=5)。采用小鼠抗鼠OX-42单克隆抗体(MG特异性标记物)进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streptavidin-peroxidase,SP)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PCC组和正常组大鼠海马CA1~4区和上、下齿状回OX-42的表达变化。结果:正常状态下,OX-42表达很少甚至很难发现,PCC组大鼠海马CA1~4区和上、下齿状回的OX-42的表达呈现伤后逐渐增高趋势,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7 d后有下降趋势,但仍高于正常组。结论:PCC损伤早期海马MG出现激活后的形态和数量的变化,提示MG参与PCC致伤后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单纯性脑震荡( pure cerebral concussion, PCC )大鼠海马脑区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 )的表达变化,探讨iNOS表达变化规律及其与PCC之间的病理联系。 方法 采用单摆闭合式脑损伤打击装置制造PCC大鼠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3 h、12 h、1 d、2 d、3 d、7 d 六个损伤组( n=5 ),另设正常对照组( n=5 )。采用iNOS单克隆抗体(鼠)进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PCC组和正常组大鼠海马( CA1~4及上、下齿状回 ) iNOS表达的定位及定量情况。 结果 正常生理状态下,海马iNOS阳性细胞染色较浅、轮廓不清,且iNOS蛋白表达较弱,致伤后3 h组iNOS阳性表达开始增强,在3 d组出现表达高峰,iNOS蛋白表达高峰出现在2 d组,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随后均出现下降,至7 d均仍高于正常组。 结论 PCC损伤早期海马脑区出现iNOS表达增强,提示iNOS是参与PCC继发性病理损伤的主要炎症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单纯性脑震荡(pure cerebral concussion,PCC)模型大鼠室管膜区小胶质细胞(microglia MG)的反应和时程变化规律,探讨MG、室管膜区和PCC之间的病理关系和意义。方法:采用金属单摆闭合式脑损伤装置制备PCC模型,致伤后随机分为六个损伤组,即3 h、12 h、1 d、2 d、3 d、7 d(n=5),设正常对照组(n=5)。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免疫荧光单标染色法,观察PCC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脑室管膜区OX-42(MG特异性标记物)的表达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脑室管膜区OX-42阳性的小胶质细胞轮廓不清,数量较少,并且OX-42免疫阳性产物的表达很少。PCC组大鼠脑室管膜区OX-42阳性细胞的数量和阳性产物的表达呈现逐渐增高趋势,3 d组达高峰,7 d组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各时间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CC损伤早期大鼠室管膜区的MG出现一系列形态学变化的激活表现,提示脑室管膜区的MG在PCC致伤后的病理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单纯性脑震荡(pure cerebral concussion,PCC)大鼠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PC)、颞叶皮质(temporal cortex,TC)和梨状皮质(piriform cortex,Pir)内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的反应和时程变化规律,探讨小胶质细胞与脑损伤之间的病理联系。方法:采用自制金属单摆闭合式脑损伤打击装置制备清醒状态下PCC模型,随机分为伤后3 h、12 h、1 d、2 d、3 d、7 d六个损伤组(n=5),另设正常对照组(n=5)。采用OX-42单克隆抗体(MG特异性标记物)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PCC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PC、TC和Pir中OX-42的表达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PC、TC和Pir内OX-42免疫阳性产物的表达很弱,OX-42免疫阳性的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少而轮廓不清。损伤后OX-42免疫阳性产物的表达和阳性细胞的数量逐渐增加,3 d时达高峰,7 d后有下降趋势,但仍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PCC损伤早期PC、TC和Pir中MG出现激活的形态学变化,提示MG可能参与了PCC致伤后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海马CA1区脑红蛋白(Ngb)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方法:选用60只新生7日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sham组(n=6),正常对照组(n=6)和HIBD组(n=48)。HIBD组新生大鼠建立HIBD模型,分别于HIBD后3h、6h、12h、24h、48h、72h、7d、14d取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各组海马CA1区Ngb及Bcl-2、Bax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1)与sham组相比,HIBD组Ngb阳性细胞数于缺氧缺血后3h开始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h、12h、24h呈逐渐下降趋势,阳性细胞数量已明显低于sham组;到48h时达最低水平;14d时Ngb阳性细胞数量基本恢复至sham组水平。(2)与sham组相比,HIBD组于缺氧缺血3hBcl-2阳性表达细胞开始显著增多,于12h达到高峰,24h时开始逐渐下降,14d时略高于sham组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与sham组相比,HIBD组Bax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目于缺氧缺血后3h时开始增加,12h时明显增多,于48h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7d时阳性细胞数基本恢复至sham组水平,14d时未见Bax蛋白的阳性表达。(4)新生大鼠海马CA1区内,Ngb阳性细胞数与Bcl-2阳性细胞数无相关;与凋亡相关蛋白Bax阳性细胞数呈负相关(r=-0.697,P0.01)。结论:Bcl-2与Bax基因参与了HIBD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Ngb可能通过抑制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从而减少神经细胞的凋亡,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观察慢性脑缺血时海马CA1区中BDNF的表达变化,探讨缺血性脑损伤及修复机制。我们将Wistar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制成慢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慢性脑缺血30d和120d组。分别于术后30d和120d处死动物,行BDNF免疫组化染色,计数各组大鼠海马CA1区中的阳性神经元数。结果显示:(1)在对照组的海马CA1区可见BDNF较强的表达;(2)在慢性脑缺血30d时,海马CA1区BDNF的表达高于缺血120d组及对照组(P<0.05)。而120d时,海马CA1区BDNF的表达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1)在正常大鼠海马CA1区有BDNF表达,能维持神经元的存活;(2)慢性脑缺血时,BDNF在海马CA1区的表达先升后降。  相似文献   

8.
慢性脑低灌注状态再灌注后大鼠海马p21和p53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慢性脑低灌注模型,探讨慢性脑低灌注状态再灌注后大鼠海马p21和p53蛋白的表达。方法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5),模型不灌注组(n=20),模型再灌注组(n=20),模型再灌注组大鼠按再灌注压后不同时间点分组(12h、24h、48h、72h组),每个时间点各5只(n=5)。采用右侧颈外静脉—颈总动脉端侧吻合和双侧颈外动脉及对侧横窦引流静脉结扎的方法,建立慢性脑低灌注动物模型,术后3个月阻断颈部动静脉分流造成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再灌注。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和显微图像分析方法检测慢性脑低灌注状态再灌注后大鼠海马CA1区p21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p21和p53蛋白在对照组大鼠海马CA1区无表达,在模型不灌注组中弱表达,模型再灌注组于术后12h开始有表达,48h达高峰,72h后逐渐降低。模型再灌注组海马CA1区p21和p53蛋白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大于模型不灌注组(P<0.01)。结论慢性脑低灌注状态再灌注后,海马CA1区p21和p53蛋白的表达上调,二者可能对正常灌注压突破(NPPB)后迟发性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早期海马生长相关蛋白(GAP-43)的变化,探讨GAP-43在糖尿病脑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方法:本实验将SD雄性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及糖尿病组,用STZ复制糖尿病动物模型,饲养5d后测血糖,4周后进行灌注固定,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糖尿病组和正常组的大鼠海马CA1、CA2、CA3和CA4区GAP-43的表达情况。结果:糖尿病组大鼠的海马各区GAP-43的表达明显增高,尤以CA1和CA3区的表达增高最为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结果表明,在糖尿病早期海马内GAP-43已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与记忆有关的CA1和CA3区,提示GAP-43的改变可能与糖尿病脑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DTC)对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大鼠海马区NF-κB和C-myc表达水平的调控及对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经水迷宫实验筛选后的150只成年健康SD雄性大鼠分为空气对照组(NC组),CO中毒组(CO组),CO中毒+PDTC组(PCO组),每组50只。采用分次腹腔注射纯品CO气体法制备DEACMP大鼠模型,PCO组于首次注射CO气体后0.5 h腹腔注射PDTC稀释液,1次/d,直到处死。于染毒后1 d、3 d、7 d、14 d、21 d,从三组中分别选取10只大鼠,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验证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荧光法检测海马CA1区NF-κB和C-myc蛋白的动态表达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及TUNEL荧光染色检测海马CA1区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NC组对比,染毒后14~21 d CO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减少(P0.01);CO组海马CA1区NF-κB和C-myc蛋白表达增多(P0.05),在染毒后1 d即明显升高,于染毒后3~7 d达峰值(P0.05);CO组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明显(P0.05),在染毒后7 d达高峰(P0.05)。PCO组大鼠行为学改变介于NC组和CO组之间,海马CA1区NF-κB、 C-myc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在染毒3 d以后较CO组明显减少(P0.05),但仍高于NC组(P0.05)。结论:NF-κB、C-myc持续过量表达可加剧急性CO中毒所致的神经细胞凋亡,PDTC通过阻断NF-κB信号通路,减少凋亡因子C-myc的表达,减轻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从而达到改善DEACMP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