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患者,男,30岁。2004年3月中旬无意中发现左侧腮腺部有一拇指头大小肿块,无红肿疼痛,生长缓慢,未诊治;同年9月又发现左耳后下方有2个明显肿大淋巴结;近3个月来腮腺区肿块增大迅速,并同时发现同侧颈后区多个大小不等淋巴结肿大。于2005年3月5日在门诊作腮腺肿块及耳后淋巴结细胞学穿刺检查,见大量各类淋巴细胞及正常腮腺细胞,偶见嗜酸粒细胞。考虑为慢性腮腺炎伴淋巴滤泡形成,抗炎治疗1周无效,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30岁,因发现双侧颈部肿块8年入院。2003年发现双侧乳突部肿块,直径约5mm,无发热、肿痛,质地硬,表面无破溃,就诊于当地医院,考虑淋巴结结核,给予异烟肼、利福平抗结核治疗,疗效欠佳。因肿块逐渐增大,2006年3月来我院行双侧乳突肿块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示: 相似文献
3.
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特征:附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嗜酸性淋巴肉芽肿3例。表现为软组织边界不清的瘤样肿块,常伴局部淋巴结肿大。病理特征为软组织的血管淋巴巴管增生紊乱伴嗜酸细胞浸润,淋巴结有显著的生发中心和嗜酸性淋巴滤泡。末梢血嗜酸细胞和血清IgE增多。治疗以抹为主,其对放疗敏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累及耳部及腮腺的颌面部嗜酸淋巴肉芽肿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56岁。右耳周出现肿块,渐进性发展25年。发病无明显诱因,肿块逐渐增大而无明显症状,故未经任何治疗。2006年2月患者来我院就诊,入院后检查,见右侧耳周富含扩张血管的分叶状巨大肿块,侵及同侧耳轮角及耳屏,遮蔽耳廓外侧面凸凹结构及外耳道开口,但耳轮及对耳轮标志尚存。 相似文献
5.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即 Kimura's病 ( KD)是一种少见的、原因不明的、多累及头颈部浅表淋巴结及软组织的慢性肉芽肿病变。 1 90 9年日本学者片山最早发现此病 ,但因年代久远而资料不全。我国学者金显宅于 1 937年也曾有报道“嗜伊红血球增多性淋巴母细胞瘤”,后发现为非肿瘤性病变 ,又于1 957年更名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1 948年日本另一学者木村哲二 ( Kimura)对此病作了详细报道 ,引起学术界重视 ,之后此病又被命名为 KD。此病命名曾较混乱 ,有“类似慢性肉芽肿伴嗜酸性细胞增多症”、“软组织嗜酸性肉芽肿”、“嗜酸性淋巴滤泡病”、…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13岁,因双侧颈部包块渐进性生长5年入院.体检:双侧胸锁乳突肌上段前缘分别可触及一约4 cm×6 cm和4 cm×5 cm的肿物,肿物质韧、活动度差,无搏动感及波动感,触痛(一),未闻及血管杂音,四肢皮肤可见多处抓痕. 相似文献
7.
骨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 of bone,EGB)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缓慢进展的可侵犯全身骨骼的溶骨性病,在单发病灶中以颅骨最多见,其中又以额骨居多,其次为顶骨和枕骨。颞骨嗜酸性肉芽肿发病年龄多在1~4岁,男女发病率约为2∶1,病因目前仍不十分明确,颞骨嗜酸性肉芽肿临床上少见,现报道1例。 相似文献
8.
9.
患儿,女,3岁,2004年9月发现右耳乳突区阵发性疼痛,未作处理,同年10月出现右耳流脓,在我院按“中耳炎”治疗,15d后发现右外耳道后壁膨隆,右耳后乳突区出现包块,且逐渐增大,清洗耳道时可引起歪嘴,但无闭目不全等其他面瘫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道一种少见的头颈部慢性炎性疾病(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临床以及病理资料。结果男女各2例,年龄14~43岁,平均27岁。表现为耳周或颈部包块,血常规为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均行手术治疗,病理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1例手术加术后放疗者对侧出现新的病变,再次手术;其余3例手术切除术后复发2例。结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具有典型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单纯手术疗效不理想,需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1.
程庆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24(19)
患儿,男,7岁,右耳后包块伴疼痛1个月.1个月前患儿突然右耳后肿胀、疼痛,拒触摸,口服抗生素后好转.停药后很快复发,耳后包块渐长大.查体:右耳后肿胀,无青紫,皮温高,无波动,拒按.耳道及鼓膜正常. 相似文献
12.
13.
1临床资料患者,男,65岁,因左面颊部隆起1年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左面颊部可扪及皮下深层肿块,约1.5cm×2.3cm,质中等,触痛(-),表面皮肤未见充血,无着色,唇龈沟扪诊肿块固定于上颌窦前壁,双侧颈部未触及淋巴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耳后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治疗及护理。方法术前完善化验检查,双侧耳后肿物手术切除后送病检明确诊断,术后饮食、切口、疼痛及舒适的护理。结果该患者耳后肿物行手术切除,预防感染,无并发症发生,配合优质护理,痊愈出院。结论病理检查是诊断的主要依据,术后护理也是患者痊愈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LG)的病理、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ELG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10例主要临床表现为颌下、面颊部、耳周腮腺区、耳后乳突区无痛性多发肿块,多发颈部淋巴结肿大,肿块处的皮肤瘙痒及色素沉着;外周血象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和计数明显升高。其中合并有肾病综合征1例。1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术后复发5例,予以放射治疗随诊3年未复发1例,予以再次手术治疗控制4例。结论 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具有典型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切除、小剂量放射治疗以及类固醇类药物。 相似文献
16.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15岁,主因"发现双耳后肿物10年"于2018年08月18日入院,患者家属诉10年前发现患者双耳后有肿物,无红肿、疼痛,无耳鸣、耳流脓、听力下降等不适,其后肿物逐渐增大,遂来我院就诊.体查:生命体征正常,神志清楚,双耳后乳突区可触及约2.0×2.0cm大小肿物,质韧,边界不清,活动可,无压痛,...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46岁.以"发现右耳后肿物6年,左耳后肿物2年"为主诉于2010年9月3日入我院.该患者6年前无意中发现右耳后肿物,初始为花生米大小,逐渐缓慢增大,偶有搔痒.无肿痛,无破溃流脓. 相似文献
18.
病人男性,29岁,因鼻根部肿物8年于1999年12月20日入院.自1991年发现鼻根部有一软组织肿块,生长缓慢,无特殊不适.3年前在当地医院对肿物切开活检,但未明确诊断.术后肿物生长迅速.无视力下降、复视、溢泪、眼球突出、鼻塞、脓涕、头痛、发热等症状.检查:鼻根部软组织肿块,无破溃,肿块质韧,上平眉弓,两侧达内眦,下至鼻背及上颌骨额突;鼻腔内未见异常.鼻窦CT及三维重建扫描:各鼻窦正常,鼻根周围骨质无破坏,排除脑膜脑膨出,考虑软组织肿块. 相似文献
19.
病人,男,53岁,因左面部肿物2年,于2004年3月 10日入院。病人2年前无意中发现左面部有一肿物,约花生 米大小,无疼痛、发热,肿物生长缓慢,未曾治疗。3个月前左 面部肿物生长加快,约鸡蛋大小。检查:一般情况可,心、肺、 腹部检查未见异常。左面部耳垂前可触及一肿物,约 4cm×3cm×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