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氢醌(HQ)对体外培养L-02肝细胞DNA损伤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将L-02肝细胞用不同浓度(0、5、10、20、40、80、160和320 μmol/L)的HQ作用24 h,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L-02肝细胞的相对存活率,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检测细胞DNA的损伤状况,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状况.结果 在0~80 μmol/L的范围内,HQ对L-02肝细胞的存活率没有明显的影响(P>0.05);当染毒剂量超过160μmol/L时,其存活率则明显地下降(P<0.01).随着HQ作用浓度的升高,L-02肝细胞DNA链的断裂程度也随着逐渐增加.0~80μmol/L范围内的HQ作用24h后,L-02肝细胞的细胞周期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表现为S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G1期细胞的比例下降.结论 HQ对L-02肝细胞DNA具有损伤作用,并且在体外能够引起明显的S期细胞阻滞.  相似文献   

2.
何以平 《现代预防医学》2005,32(9):1082-1084,1094
苯可致人类白血病,生物学分析也表明可引起各种场所动物的肿瘤…。文献报道大量的研究是关于苯和它的代谢物的DNA反应性、致突变性和致畸性,但苯导致肿瘤的苯遗传毒性的机制还未建立。大多数有关苯和它的代谢物的遗传毒性综述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表的,最近综述大多是苯代谢物、氢醌(HQ)、酚(PH)和邻苯二酚(CAT)。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苯及其代谢产物氢醌对外周血人淋巴细胞周期阻滞与凋亡的影响,探讨苯的细胞毒性作用机制.方法 离体培养人淋巴细胞24h后加S9液,设置苯低、中、高浓度(0.25、3.5、50 μmol/L)和氢醌低、中、高浓度(50、150、450 μmol/L)的染毒组,另设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相对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分布状况,荧光检测细胞存活率的含量,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DNA断裂.结果 苯与氢醌剂量依赖性降低人淋巴细胞存活率,诱导人淋巴细胞阻滞于S+ G2/M期,并明显促凋亡且随着染毒浓度升高细胞内活性氧含量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苯与氢醌高浓度组彗星尾长分别为(26.45±7.96)、(30.28 ±6.07)μ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苯及其代谢物氢醌在体外可导致人淋巴细胞存活率降低,细胞周期紊乱,其机制与细胞内活性氧产生及DNA -蛋白质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氢醌(Hydroquinone,HQ)对体外培养正常鼠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 用0,1,2.5,5,10和25μg/ml的氢醌处理鼠角质形成细胞,检测氢醌对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率、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丙二醛(MDA)含量,并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还原性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的活力进行测定。结果 氢醌可引起角质形成细胞活力剂量-时间依赖性降低;角质形成细胞用0,1,2.5,5,10和25μg/ml氢醌处理4,8,12,24 h后,LDH释放率呈明显的时间-剂量-反应关系;同样剂量的氢醌处理角质形成细胞,12 h后可引起ROS、MDA含量呈浓度依赖性增加(最低浓度为5μg/ml),而SOD及GSH-Px活力呈浓度依赖性抑制(最低浓度为2.5μg/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氢醌可通过脂质过氧化和氧化应激对鼠角质形成细胞产生明显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氢醌(HQ)对体外培养人支气管上皮细胞DNA损伤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将HBE细胞用不同浓度(0、5、10、20、40、80、160、320μmo/lL)的氢醌作用24 h,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16HBE细胞的相对存活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检测细胞DNA的损伤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结果在0~40μmo/lL范围内HQ作用24 h后,16HBE细胞的存活率未见明显变化(P>0.05);当染毒剂量超过80μmo/lL时,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P<0.01)。SCGE显示随着HQ浓度的升高,16HBE细胞的DNA断裂程度加重。HQ作用浓度在10~320μmo/lL范围内,16HBE细胞的细胞周期表现为G2期阻滞,G1期比例下降。结论 HQ会对16HBE细胞的DNA产生损害,并且引起G2期细胞阻滞。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氢醌(hydmquinone,HQ)对L-O2人肝细胞中跨损伤合成DNA聚合酶η(Pohη)表达及DNA损伤的影响,探讨Polη在DNA损伤耐受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L-O2人肝细胞用不同浓度(0、5、10、20、40、80和160 μmol/L) 的HQ作用24 h之后,采用噻唑蓝(MTY)比色法测定细胞相对存活率;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DNA损伤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 技术检测Polη在mRNA 和蛋白质水平上的表达.结果 在0~80 μmol/L 的范围内,HQ对L-O2人肝细胞的存活率没有明显的影响;当染毒剂量超过160 μmol/L 时,其存活率则降为(79.20±7.94)%,与对照组(100.00±3.7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11,P<0.01).随着HQ作用浓度的升高,L-O2人肝细胞DNA链的断裂程度也随着逐渐增加.在HQ染毒剂量0~80μmol/L 的范围内,Polη在mRNA水平(相对定量值依次为1.00±0.00、1.20±0.09、2.02±0.19、2.37±0.10、2.67±0.16和4.40±0.18)和蛋白质水平(相对定量值依次为0.22、0.24、0.34、0.44、0.45和1.25)上的表达均有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80 μmol/L 处达到峰值;当HQ的剂量达到160 μmol/L时,Polη的表达则有所降低,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相对定量值分别为2.32±0.16和1.20,高于对照组.结论 Polη可能参与了HQ所致L-O2 人肝细胞DNA损伤的耐受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NA聚合酶β(polβ)的表达水平在氢醌(HQ)遗传毒性中的作用。方法以polβ野生型(polβ+/+)、polβ缺陷型(polβ-/-)及polβ高表达型(polβoe)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四氮唑盐比色法检测HQ对3种细胞的毒性效应;2’,7’-二氯双氢荧光素双乙酸酯(DCFH-DA)法检测不同浓度HQ染毒后细胞内活性氧(ROS)的含量;彗星试验分析HQ诱导的3种细胞的DNA损伤及修复效应的差异;体外微核试验检测3种细胞微核率。结果随着HQ浓度的增加,3种细胞的存活率均下降,IC50以polβoe细胞最高,polβ+/+细胞次之,polβ-/-细胞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细胞内ROS水平随HQ浓度的增加而上升,相同HQ浓度下polβ-/-细胞内ROS水平显著高于polβ+/+细胞(P<0.05);彗星试验显示HQ作用后3种细胞均有不同程度DNA损伤,在相同HQ染毒剂量下polβ-/-细胞损伤较polβ+/+细胞和polβoe细胞严重,而polβoe细胞损伤最为轻微;损伤修复效应显示polβoe细胞修复最快,polβ-/-细胞更不易修复;HQ可诱导3种细胞微核率增加,在相同HQ作用剂量下polβ-/-细胞的微核率最高,polβ+/+细胞次之,polβoe细胞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Q可诱导细胞内ROS的产生,从而导致DNA和染色体水平的氧化损伤,表现出其遗传毒效应,polβ可以提高细胞应对氧化损伤的能力,从而对HQ的遗传毒性效应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苯的两种代谢产物氢醌、1,2,4-苯三酚对人外周淋巴细胞的DNA损伤。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氢醌、1,2,4-苯三酚与联合对人外周淋巴细胞染毒1h,观察其对DNA损伤程度。结果 氢醌、1,2,4-苯三酚单独染毒与联合染毒时,彗星尾长、尾矩、尾部DNA含量%、矩迁移比(RM)与惯量迁移比(R1)各指标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但联合染毒与两种代谢物单独染毒之间比较,呈显著性增高,表明这两种代谢物之间存在协同作用、结论 氧醌、1,2,4-苯三酚可致人外周淋巴细胞DNA损伤,两者之间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低浓度氢醌的细胞毒性及DNA损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氢醌(HQ)细胞毒性及DNA损伤作用,探讨HQ遗传毒作用的机制。方法用噻唑蓝(MTT)法检测低浓度HQ对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V79细胞)作用2 h后,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检测不同浓度HQ处理V79细胞2 h后DNA的损伤情况,并观察修复2 h和4 h后彗星图像的变化。结果HQ对V79细胞生长产生明显抑制作用,并呈剂量反应关系。单细胞凝胶电泳结果显示,在设置的5个浓度范围内,彗星细胞拖尾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0.405 mmol/L浓度组,尾长、Olive尾矩、彗星矩和尾/头长4个彗星损伤形态学指标随着修复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低浓度HQ能明显抑制V79细胞的增殖并呈浓度依赖关系,并能引起DNA损伤,主要是单链断裂,这种损伤部分可自身修复。  相似文献   

10.
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监测及其遗传毒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目的比较燃煤污染型城市(太原市)和燃煤与汽车尾气混合污染型城市(北京市)细颗粒物(PM2.5)污染水平并研究其遗传毒性。方法采用滤膜法采集太原市和北京市大气中细颗粒物,并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以人肺泡上皮细胞(A549)作为靶细胞,测定细颗粒物对细胞DNA的损伤。结果北京市冬季大气中PM2.5为0.028~0.436mg/m3,太原市为0.132~0.681mg/m3。细颗粒物在5、50、200μg/ml浓度内染毒12h和24h均可引起人肺泡上皮细胞DNA损伤,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其拖尾率和尾长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且存在剂量-反应关系。结论细颗粒物具有一定程度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1.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形态与铅苯的遗传效应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铅、苯接触者及非接触毒物者各110名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及微核形态观察的结果。结果表明:接触组微核率中位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铅组大微核率与苯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铅组的多微核率也比苯高,两组有显著意义(P<0.05)。结果提示:铅的遗传负荷比苯大。  相似文献   

12.
沙尘暴细颗粒物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遗传损伤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沙尘暴细颗粒物(PM2.5)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遗传损伤.方法用采集自内蒙古包头市和甘肃武威市的沙尘暴和正常天气PM2.5不同浓度(0、33、100、300μg/ml)提取物染毒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用染色体畸变试验和胞质阻断法进行畸变率和微核率统计.结果包头、武威沙尘暴和正常天气PM2.5提取物的100、300μg/ml剂量组人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均高于其对照组(均P<0.01).包头、武威沙尘暴300μg/ml剂量组和正常天气PM2.5提取物的100、300μg/ml剂量组人血淋巴细胞核分裂指数均低于其对照组(P<0.05或P<0.01);染毒剂量与微核率呈正相关,与核分裂指数成负相关.不同浓度沙尘暴PM2.5提取物染毒能引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结构畸变,主要表现为染色体及染色单体断裂、缺失、成环、形成双着丝粒(染色体桥)、断片等,同时也明显增加了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且存在剂量-反应关系(P<0.01).结论沙尘暴PM2.5能引起淋巴细胞遗传损伤,其遗传毒性主要与染毒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苯对大鼠的生殖毒性和胚胎的体内发育毒性。方法以浓度分别为0、5、10、15mg/m3的苯给雌雄性大鼠静式吸入染毒,观察雄性大鼠精子畸形和雌雄交配受孕情况、受精卵着床数、活胎数、死胎数、吸收胎数及胚胎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苯染毒组大鼠精子畸形率高于空白对照组,随着苯染毒浓度的增加,畸形率有增加(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中、高剂量苯染毒可抑制胎盘和胎仔生长发育,吸收、死胎发生率增加(P0.05)。结论苯具有雄性生殖毒性,并对胚胎有一定的致畸性作用和发育毒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月见草油一次大量食用是否安全;是否具有遗传毒性.方法 按照GB15193-2003的程序和方法,采用急性经口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及小鼠精子畸形试验,观察小鼠急性中毒症状和死亡情况;原核细胞、体细胞、生殖细胞的致突变作用.结果 月见草油的急性经口LD50>20.0 g/kg.bw;三项遗传毒性试验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月见草油属无毒级,未见对原核细胞、体细胞、生殖细胞具有遗传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离体培养的方法,选用微核和染色体畸变作观察指标,来探讨氟的遗传毒作用以及氟和镁联合作用时对氟遗传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氟在大剂量时可使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增高,而一定剂量的镁可使氟所致的高微核率和高染色体畸变率下降,提示氟具有遗传毒作用,镁可拮抗氟的遗传毒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甲醛与苯对小鼠外周血红细胞、骨髓细胞微核的诱发效应。方法甲醛、苯及两者联合作用分高、中、低三个剂量组,采用静吸式染毒方法,每天2h,连续染毒15d,考查微核率的变化。结果染毒后小鼠外周血红细胞、骨髓PCE细胞微核率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结论甲醛和苯均可不同程度的影响小鼠外周血红细胞和骨髓细胞的微核细胞率,并呈现剂量效应关系,联合作用时效应最强。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评价雄黄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为临床提供毒理学依据。方法急性毒性:设3.50、2.98、2.53、2.15、1.83、1.55g/kg剂量组灌胃,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Sodium Carboxymethyl Cellulose,CMC)。Ames试验:设雄黄浸出液原液、1:1、3:1、7:1和15:1稀释作为中、低、次低和最低剂量组,各剂量组均加不同浓度的雄黄浸出液0.5ml,观察加或不加S9混合物对TA97、TA98、TA100、TA102、TA1535菌株的影响。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设1、0.5、0.25g/kg三个剂量组,2次灌胃后,24h制片,镜检。CHL细胞染色体畸形试验:设雄黄浸出液1:15、1:31、1:63稀释液三个剂量,加药后将细胞放入CO2培养箱中37℃培养24-48小时。终止培养前4小时,每只细胞培养皿中加入秋水仙素溶液0.1ml,收获细胞,制染色体标本、镜检。结果急性毒性试验表明:本次实验雄黄的LD50为2.069g/kg。Ames试验:为阴性结果,雄黄有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雄黄对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有致突变作用和对CHL细胞染色体有致畸变作用。结论本次试验中该批次的雄黄有一定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期接触苯对母鼠及其子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40只孕鼠被随机等分为空气对照组和5.0、10.0、15.0mg/m3三个不同浓度的苯染毒组,各组从孕7d开始,连续染毒至分娩,每天染毒2h。分别在分娩后的1d及7d,每组取5只母鼠和5只子鼠处死,取脾制备脾淋巴细胞;检测母鼠和子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力、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结果在分娩后1d及7d,中、高浓度苯染毒组母鼠及子鼠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力均低于对照组(P〈0.05),并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P〈0.05);子鼠与母鼠的淋巴细胞增殖抑制存在较好的相关性。中、高浓度苯染毒组母鼠和子鼠脾脏G0/G1期淋巴细胞数高于对照组(P〈0.05),S期淋巴细胞数低于对照组(P〈0.05);各浓度苯染毒组母鼠、子鼠的脾脏淋巴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结论妊娠期鼠吸入苯可诱导母鼠及其子鼠脾脏淋巴细胞凋亡,淋巴细胞分裂被阻止在G0/G1期,并抑制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使母鼠和子鼠免疫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苯的两种代谢产物氢醌、1,2,4-苯三酚对人外周淋巴细胞的染色体损伤。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氢醌、1,2,4-苯三酚与联合对人外周淋巴细胞染毒72h,计算1000个双核细胞中含有微核的细胞数(BNMN/1000)。结果 大于50μmol/L染毒剂量的氢醌、1,2,4-苯三酚BNMN/1000与染毒剂量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联合染毒与两种代谢物单独染毒之间比较,呈显著性增高,表明这两种代谢物之间存在协同作用。结论 氢醌、1,2,4-苯三酚可致人外周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两者之间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