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肖甫  李雁青  智艳芳  张琳琳  沈勇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7):1655-1657,1667
目的探讨宫颈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09年9月~2011年3月间行高危型HPV(HR-HPV)筛查的门诊或病房患者阳性病例306例,27例HPV-DNA阴性作为对照组,用杂交捕获二代法(HC2)检测HPV-DNA,所有患者均填写HPV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调查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调查信息进行分析。结果经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收入,第一次结婚年龄、被动吸烟、曾经怀孕、人工流产、使用避孕套、第一次性生活年龄、性伴侣数与HPV感染存在相关性(P﹤0.05)。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家庭人均收入,被动吸烟,使用避孕套,第一次性生活年龄有关(P﹤0.05)。结论被动吸烟、人工流产、性伴侣数多是HPV感染的危险因素(OR﹥1),受教育程度高、经济收入多、使用避孕套、第一次性生活年龄大是HPV感染的保护因素(OR﹤1)。因此应加强对HPV易感人群的卫生宣教与管理,从而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在宫颈鳞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前后阳性率变化,以及对引发宫颈鳞癌的主要高危型HPV亚型的探讨。方法对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278例患者按照数学随机抽选的方式选取94例进行同步放化疗,在治疗前后10个月,采集宫颈内脱落细胞并检测计算其高危型HPV的阳性率;在入院时已确诊为高危型HPV DNA阳性患者中随机抽选68例进行检测,分析其HPV亚型。结果94例患者中治疗前HPV-DNA阳性90例,其中高危型高达86例,阳性率为91.5%;在治疗后10个月的94例患者复查中,4例阴性患者无改变仍为阴性,而86例高危型HPV-DNA阳性患者中有71例转阴,余15例仍为阳性且为高危型,经过治疗后高危型HPV-DNA阳性率仅为16.0%;在68例高危型HPV-DNA阳性患者的检查中发现HPV16和HPV18较高,分别占72.0%和13.2%。结论经过宫颈鳞癌同步放化疗高危型HPV-DNA阳性率明显降低,HPV16是引发宫颈鳞癌的主要高危型HPV亚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宫颈疾病与生殖道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感染的相关性,以期为诊断与预测宫颈疾病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9月诊治的232例宫颈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第二代基因杂交捕获法(HC-Ⅱ)对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DNA (HPV-DNA)含量进行定量检测,病毒载量用相对荧光光度值(RLU)/阳性定标域值(CO)表示,并行阴道镜多点定位活检,所选患者以病理组织学结果为确诊标准,根据宫颈病理组织学结果和HR-HPV病毒含量作分组,分析宫颈疾病与生殖道HR-HPV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232例患者中HR-HPV阳性检出72例,阳性率31.03%,其中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CINⅡ、CINⅢ和宫颈癌患者HR-HP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7.14%、61.54%、81.82%和100.00%,明显高于慢性宫颈炎患者10.27% (P<0.01);CIN和宫颈癌患者HR-HPV病毒载量显著高于慢性宫颈炎患者(P<0.01),但不同宫颈疾病病变程度与HR-HPV病毒载量大小各组分布不完全相符.结论 生殖道HR-HPV感染与慢性宫颈炎的发生关系不大,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是影响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宫颈持续性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在不同宫颈病变患者的感染状况、基因型分布及干预对策,为临床诊断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导流杂交技术检测2010年4月-2013年6月在妇产科接受诊治的148例不同宫颈病变患者高危基因型,并制定相关的干预措施,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48例宫颈病变患者中发生高危型HPV感染106例,感染率71.62%;106例高危型HPV感染患者宫颈分泌物中检出9种高危型HPV,主要包括HPV-16、HPV-18、HPV-33、HPV-52、HPV-58,其中HPV-16最为常见,检出率为44.34%;106例高危型HPV感染患者单一感染75例占70.75%,多重感染31例占29.25%,多重感染所占比例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上升而呈现上升趋势。结论 HPV-16是最常见的高危型HPV感染基因型,致使宫颈癌变的主要原因是高危型HPV多重感染与持续性感染。  相似文献   

5.
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DNA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临床资料观察研究,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DNA检测在子宫颈癌筛查程序中的应用效能。方法选择2003年6~12月在本院宫颈门诊就诊的18~60岁、宫颈细胞学检查(液基细胞检查方法)结果为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或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的病例,采用Digene基因杂交捕获法(HC2)检测高危型HPVDNA,同时进行阴道镜活组织检查。结果共对335例病例进行高危型HPVDNA检测,阳性率为62.09%;其中<30岁年龄组阳性率(79.04%)高于≥30岁年龄组(45.24%)(P<0.01)。阴道镜活组织检查,中重度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2或CIN3)阳性率为35.22%(118/335),其中<30岁年龄组阳性率(43.11%)高于≥30岁年龄组(27.38%)(P<0.01)。高危型HPVDNA检测诊断CIN2/CIN3的灵敏度为93%,特异性为55%,阳性预测值为53%,阴性预测值为94%。结论在宫颈细胞学涂片检查结果为ASCUS/LSIL的病例中,高危型HPV感染作为CIN2/CIN3的标志物是可靠的,高危型HPVDNA检测是子宫颈癌筛查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襄垣县妇女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4,自引:3,他引:74  
目的 了解我国宫颈癌高发区妇女生殖道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状况,研究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关系。方法 应用第二代杂交捕获试验对山西省襄垣县1997名35-45岁巳婚妇女自己采集的阴道细胞和医生采集的宫颈细胞,检测13种高危型HPV脱氧核糖核酸(DNA)。采用多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PV感染与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关系。用卡帕(kappa)系数衡量两种标本HPV检测的符合度。结果 该人群的高危型HPV DNA总检出率为20.8%。HPV DNA检出率随病变程度加重呈趋势性增高(X^2=444.04,P=0.000)。两年龄组(35-39岁和40-45岁)妇女的宫颈HPV DNA检出率几乎一样(20.9%:20.6%,X^2=0.03,P=0.86)。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PV感染与宫颈上皮内高度病变及癌症(≥CINⅡ)和低度病变(CIN I)的发生高度相关(OR=254.2和OR=26.4),归因危险非分比(ARP)分别为98.1和83.6%。自我取样HPV检测的灵敏度低于医生取样HPV检测(84%:98%,X^2=5.92,p=0.015),特异度差异无显著性(86%:85%,X^2=0.00,P=0.997),但两种标本HPV检测的符合度较好(kappa=0.74)。结论 女性生殖道高危型HPV感染是当地宫颈癌CIN流行的主要危险因素,提示宫颈癌的防治重点应放在防止HPV感染、对HPV感染的筛查和密切监测巳感染高危型HPV的对象。自我取样HPV检测是一种较实用的宫颈癌初筛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甘肃省宫颈癌高发区妇女子宫颈上皮内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状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于2005年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以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30~49岁、有性生活史的农村女性人群进行HPV感染状况调查、宫颈脱落细胞HPV DNA检测及细胞学和病理学诊断。所有女性按年龄分层入组,进行问卷调查、宫颈脱落细胞采集、第二代杂交捕获试验检测HPV。结果:2 052例受检者中,HPV总感染率为7.89%(168/2 052),其中,宫颈正常人群HPV感染率为5.49%(108/1 968),CINⅠ妇女HPV感染率为47.06%(16/34),CINⅡ及以上病变的妇女HPV感染率为78.13%(25/32)。随着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程度增加,HPV感染率明显上升(χ2=17.996,P<0.001)。HPV感染与丈夫婚外性行为、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尿路感染、阴道滴虫感染等因素有关。结论:武都区30~49岁妇女中HPV感染率为7.89%;随着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程度的增加,HPV感染率增加;影响HPV感染率的危险因素有丈夫婚外性行为、妇女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尿路感染、阴道滴虫感染等。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保妇康栓局部应用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为其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1月宫颈hr-HPV感染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分别给予保妇康栓、干扰素栓局部应用,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宫颈液基细胞学(TCT)、经杂交捕获二代技术(HCⅡ)检测结果,宫颈炎指标积分变化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后,两组宫颈炎积分及HPV-DNA相对光化学值/临界值(RLU/CO)均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且观察组宫颈炎积分及RLU/CO值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HPV感染及宫颈炎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5.0%及90.0%,均优于对照组的75.0%及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妇康栓治疗宫颈hr-HPV感染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有效清除了hr-HPV,消除或改善了宫颈炎症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优于干扰素局部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妊娠期及产后妇女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妊娠期及产后妇女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DN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HC-Ⅱ检测妊娠及产后711例宫颈分泌物的HR-HPV-DNA.结果 711份标本中,HR-HPV感染率15.07%,孕期及产后分别为15.92%,10.11 0A;<30岁13.43%,>30岁17.53%;5个年龄组分别为17.65%、13.01%、14.88%、21.57%、46.67%.结论 HR-HPV感染率与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比较,结果一致;产后比妊娠期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各年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妊娠期宫颈癌筛查是安全可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疆维、汉族妇女原发性阴道癌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为新疆维、汉族妇女原发性阴道癌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1998年12月~2010年8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并诊断为原发性阴道癌的52例病历资料(汉族31例,维族2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52例患者平均年龄52.6岁,社会地位较低、文化程度以小学及文盲为主,年龄和文化程度民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维吾尔族妇女以农民为主,职业在两民族之间有统计学差异。②18岁以前结婚12例(23.1%),均为维族,初婚年龄在两民族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生育次数3次及以上共28例(53.8%),两民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③出现症状超过3个月就诊者29例(55.8%),两民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④临床期别中汉族患者Ⅰ~Ⅱ期占本民族患者的48.4%,Ⅲ~Ⅳ期占52.6%,维族Ⅰ~Ⅱ期占本民族患者的42.9%,Ⅲ~Ⅳ期占57.1%,临床期别在两民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鳞癌45例(86.5%),其中汉族24例、维族21例,腺癌6例(11.5%)均为汉族,腺鳞癌1例亦为汉族,病理类型在两民族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组织分化程度为中分化37例(71.2%),汉族22例、维族15例,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新疆维、汉族妇女原发性阴道癌相关危险因素中文化程度、生育次数、就诊时间、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在两个民族女性间无统计学差异;职业、初婚年龄、病理类型有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江门地区职业女性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状况,为宫颈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8年10月~2009年10月期间,采取高危型HPV病毒基因多重荧光PCR检测技术对江门地区1 300名职业女性进行免费检查,并对高危型HPV感染者的年龄阶段、取材生理周期、宫颈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 300名女性共检出高危型HPV阳性者103例,平均年龄为(39±9)岁,感染率为7.92%;其中20岁~、31岁~、46岁~、61岁~年龄组间,31岁~年龄组的感染率最高9.50%(67/705),它们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情况方面,发生Ⅲ度宫颈糜烂者感染率最高31.58%(12/38),它们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性HPV感染者取材生理周期的分布中,黄体期、排卵期、卵泡期和绝经期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江门地区职业女性高危型HPV感染率相对较低,高危型HPV的感染与年龄阶段、宫颈糜烂程度密切相关,应该积极开展高危型HPV的筛查工作,有效降低该人群宫颈癌的发生率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13.
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在卒中预防中的应用   总被引:38,自引:5,他引:38  
项目名称 :卒中预警和预防策略研究起止时间 :1994~ 2 0 0 1年大众预防和高危人群预防是脑卒中的一级预防策略 ,但对于医疗资源尚不丰富的我国 ,科学的高危人群预防策略 ,在现阶段能获得更好的成本效果。高危人群预防策略的效果取决于敏感而特异的筛检方法和有效的干预手段。目前国内外尚缺乏便于在人群中实施并能够准确识别人群中卒中高危个体的检测手段和方法 ,干预措施除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和服用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外目前未见有其他突破性进展。本课题组 1994年开始在国家“八五”课题、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上海市和军队有关基金的资助下 ,…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深圳市成年女性生殖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患病情况。方法 2006年4月至2010年4月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深圳市罗湖、福田、南山、龙岗和保安区20~59岁有性生活史的女性开展宫颈癌筛查。受筛查妇女均行宫颈脱落细胞液基细胞学检查(LCT)或者新柏氏液基细胞学检查(TCT)和第二代杂交捕获技术(HC-Ⅱ)。对HPV阳性,且细胞学≥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和/或LCT/TCT≥低度鳞状上皮内瘤样病变(LSIL)的妇女均行阴道镜下活组织病理检查,以确定有无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或宫颈癌。结果 共筛查10210名妇女,其中10017人检验结果完整,高危型HPV-DNA的总检出率为16.29%,其中20、30、35、40、45和50~59岁组的检出率分别为17.37%、15.59%、16.3%、14.74%、17.16%和17.98%。年龄别HPV感染率曲线呈“W”形。25~和50~59岁组HPV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各年龄组(x2=4.50,P=0.03);CIN Ⅰ、CINⅡ/Ⅲ、宫颈癌的现患率分别为5.32%、2.21%和0.12%,CIN Ⅰ明显高于CINⅡ/Ⅲ(x2=134.15,P<0.001),45~岁组宫颈癌现患率最高,为0.12%。深圳市各区HPV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81,P=0.03),其中福田区和罗湖区HPV感染率高于南山、宝安和龙岗区;宝安区CIN现患率最低,其他各区CIN现患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84,P=0.18)。结论 深圳市成年女性宫颈癌患病率较低,宫颈病变多处于发病早期,重点应预防HPV感染和治疗CIN。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环芳烃(PAHs)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交互效应。方法 从建立的自然人群队列中选取2014年6-12月经病理学确诊的正常宫颈(NC)妇女208例,低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Ⅰ)患者154例,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Ⅱ/Ⅲ)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其尿中1-羟基芘(1-OHP)的浓度(反映PAHs内暴露情况),应用导流杂交技术检测HPV感染状态及感染类型。利用SPSS 22.0软件进行资料的χ2检验、χ2趋势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Nemenyi秩和检验、Spearman秩相关分析,采用相加模型评价两因素间交互作用。结果 NC、CIN Ⅰ、CIN Ⅱ/Ⅲ组HR-HPV感染率分别为27.9%、37.0%、58.9%,尿1-OHP浓度(μmol/molCr)分别为0.07±0.09、0.11±0.10、0.17±0.15。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HR-HPV感染率(趋势检验χ2=29.89,P<0.001)和PAHs高暴露率(趋势检验χ2=27.94,P<0.001)均逐渐升高。HR-HPV感染与尿中1-OHP浓度呈正相关(r=0.680,P<0.001)。CIN Ⅱ/Ⅲ组中HR-HPV感染与PAHs高暴露存在正相加交互作用,而在CIN Ⅰ组中未发现存在类似交互作用。结论 HR-HPV感染和PAHs高暴露均可增加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患病风险,两者在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发生发展中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贵州省黔南州布依族和水族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选择宫颈癌患者196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证实。按民族将其分为布依族组100例和水族组96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病理分期、宫颈形态、病理分型、组织学分级、临床表现以及预后生存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①布依族宫颈癌患者宫颈形态以糜烂型为主,临床分期以Ⅱ期为主,病理分型以鳞癌为主,组织学分级分化程度高。宫颈肌层浸润深度大多<1/2肌层,淋巴管累及、盆腔淋巴结转移少;水族宫颈癌患者宫颈形态以溃疡型为主,临床分期以Ⅲ~Ⅳ期为主,病理分型多表现为腺癌和腺鳞癌,组织学分化程度低,宫颈肌层浸润深度大多≥1/2肌层,淋巴管累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病例较多。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宫颈癌患者肿瘤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布依族宫颈癌患者总预后情况与水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布依族宫颈癌患者5年生存率较水族高,总预后情况优于水族患者。③复发相关因素: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的患者、病理分型为腺癌、宫颈肌层浸润深度全层等因素是影响两民族宫颈癌患者复发的因素。结论:布依族和水族宫颈癌患者具有各自特定的临床病理特点,临床诊疗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宫颈癌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宫颈癌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成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从医院收集99人确诊的宫颈癌病例,以年龄为匹配条件,从体检中心选择对照。设计问卷,面访调查。结果:居住地、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孕次、食用腌制食品、被动吸烟、性生活后阴道冲洗等变量进入回归模型。结论:社会经济地位、多孕次、常吃腌制食品、性生活卫生等因素与罹患宫颈癌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影响子宫颈癌预后的高危因素。方法:对2003年1月~2008年12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科收治的116例子宫颈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进一步探讨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与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临床分期(P=0.022)、病理类型(P=0.003)、组织学分级(P=0.000)、盆腔淋巴结转移(P=0.008)与宫颈癌预后显著相关;年龄(P=0.236)、肿瘤直径(≤4 cm vs>4 cm)(P=0.491)、宫颈肌层浸润深度(P=0.270)与预后无显著相关。COX回归多因素分析,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对生存时间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理类型、组织学低分化、淋巴结转移、期别晚是提示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