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药金叶败毒制剂(简称中药)对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EL)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用HCMVAD169感染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分别用金叶败毒制剂和更昔洛韦(GCV)干预后,采用MTT法检测HCMV感染及药物干预后HEL细胞的增殖活性,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EL、HCMV感染及药物干预后细胞凋亡指数。结果:在HCMV感染48h内,细胞增殖及凋亡指数与细胞对照组无明显差异。HCMV感染72h后,细胞增殖明显受抑制,凋亡指数明显增高;而两种药物干预后,72h后明显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结论:金叶败毒制剂可能通过促进HCMV感染细胞的增殖,抑制感染细胞的凋亡而发挥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体外研究中药金叶败毒制剂对小鼠巨细胞病毒感染细胞热休克蛋白70(HSP 70)表达的影响,为研究金叶败毒(JYBD)抗小鼠巨细胞病毒(MCMV)的分子机制开辟新途径。方法:体外培养小鼠胚肺细胞,加入病毒吸附2 h,弃病毒液,加入最大无毒浓度(TD0)的金叶败毒,分别作用2、4、8、12、24、72、120 h,收获细胞,另设正常细胞对照组、病毒感染组、更昔洛韦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热休克蛋白70表达情况。结果:金叶败毒组:4 h HSP 70表达增强,8~12 h继续升高,16~24 h降低,72 h变为逐渐上升,120 h达最高点。与正常细胞对照组比较,各时相HSP 70表达强度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与病毒感染组比较,4、8、12、16、24 h 5个时相HSP 70表达强度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更昔洛韦组:与金叶败毒组作用类似,可增强病毒感染细胞内HSP 70表达。结论:金叶败毒能增强病毒感染细胞HSP 70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药金叶败毒制剂(简称中药)对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宿主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用HCMV AD169感染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EL),用金叶败毒制剂干预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CMV感染及中药干预后宿主细胞P16蛋白的表达,并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HCMV感染及药物干预后宿主细胞周期。结果:在HCMV感染48h后,金叶败毒制剂能明显抑制宿主细胞P16蛋白的表达。经中药干预后,在病毒感染24h后,宿主细胞处于S期细胞明显减少;病毒感染48h后,宿主细胞处于G2/M期的细胞明显增多;在HCMV感染72h后,宿主细胞均表现为S期细胞明显减少,G2/M期细胞明显增多,而G0/G1期细胞亦明显增多。结论:金叶败毒制剂可能通过抑制HCMV感染细胞P16蛋白的表达,促进感染细胞从S期进展到G2/M期,促进细胞周期进程而发挥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土茯苓体外抗HCMV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用细胞病变法和MTT法,检测土茯苓体外抗人巨细胞病毒的最大无毒浓度、最小有效浓度和治疗指数,并与更昔洛韦、复方中药金叶败毒进行比较。结果:更昔洛韦、金叶败毒、土茯苓的最大无毒浓度分别为10μg/ml、3000μg/ml、30000μg/ml,最小有效浓度分别为10μg/ml、300μg/ml、300μg/ml,治疗指数分别为1、10、100。结论:土茯苓细胞毒性略低于金叶败毒,大大低于更昔洛韦;抗HCMV效果与金叶败毒相同,略低于更昔洛韦;治疗指数最高,有可能成为治疗HCMV活动性感染的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探讨巨细胞病毒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以及药物对线粒体膜电位的保护作用。方法:制备细胞飞片,用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正常对照组、病毒组、金叶败毒组和更昔洛韦组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结果:正常对照组各时相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变化。病毒组12h线粒体膜电位增高,48h线粒体膜电位开始降低,72h膜电位明显降低,部分细胞脱落。金叶败毒组和更昔洛韦组与正常细胞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与病毒对照组比较24h、48h和72h3个时相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豚鼠巨细胞病毒感染可以导致线粒体膜电位降低,诱导细胞凋亡;金叶败毒和更昔洛韦对豚鼠巨细胞病毒所诱导的线粒体膜电位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黄素体外抗人巨细胞病毒(HCMV)的作用并探讨其抗病毒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大黄素与更昔洛韦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存活率及其对HCMV抑制率的影响,采用曲线回归计算药物浓度与细胞存活率、病毒抑制率的回归方程,计算药物的半数毒性浓度(TC50)和病毒半数抑制浓度(IC50),以及治疗指数(TI),建立HCMV病毒感染细胞模型,予以更昔洛韦及大黄素干预,分为病毒对照组、大黄素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细胞感染后0.5h!2h!24h即刻早期基因(ul122)!早期基因(ul54)与晚期基因(ul83)mRNA动态表达情况。结果大黄素与更昔洛韦的TC50分别为75.96μg/ml和167.43μg/ml,IC50分别为7.31μg/ml和26.50μg/ml,TI分别为10.39和6.31;病毒感染后三个时间点检测大黄素组ul122mRNA表达量(0.61±0.06、1.62±0.16、2.16±0.18)与ul54mRNA表达量(0.82±0.04、4.23±0.08、970.33±52.04)均低于病毒对照组与更昔洛韦组;24h后大黄素组ul83mRNA表达量(1529.33±107.06)低于病毒对照组与更昔洛韦组。结论大黄素的治疗指数高于更昔洛韦,大黄素具有良好的抗人巨细胞病毒HCMV的临床应用前景,同时大黄素在细胞水平上可抑制HCMV AD169株的即刻早期、早期、晚期基因的转录水平,表明大黄素对HCMV病毒基因的早期干预是其抗病毒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汪辉  李天  凌霞珍  闻良珍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1):1550-1552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NF-KB)在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宿主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HCMV AD169株感染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EL),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HEL细胞不同时相NF-kB和bcl-2蛋白的表达及NF-KB P 65 mRNA的表达,同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指数.结果:HCMV感染后48 h细胞核表达NF-KB蛋白阳性数最多,96 h后逐渐减少,120 h无阳性细胞,NF-KBp 65 mRNA表达水平在24h达到最高,bd-2的表达与NF-kB的活性改变一致.HCMV感染在72 h前抑制宿主细胞凋亡,在120 h可诱导宿主细胞凋亡.结论:NF-KB在宿主细胞中的动态表达与HCMV的生活周期及致病有关.  相似文献   

8.
张璋  赵瑞  王江涛 《现代保健》2012,(16):144-145
目的 探讨新生儿血小板减少与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ILSA) 对82 例诊断明确的血小板减少患儿的外周血做人巨细胞病毒特异性IgM(HCMV-IgM) 检测.结果 82 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HCMV-IgM 阳性31 例(37.8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所有患儿接受地塞米松(DEX) 静脉用人丙种球蛋白(IVIG) 常规治疗,其中20 例HCMV 感染患儿加用更昔洛韦(GCV) 治疗,疗程14 d,应用更昔洛韦治疗后患儿病程明显缩短,且无复发.结论 新生儿HCMV 感染与血小板减少密切相关,对HCMV 感染的患儿加用更昔洛韦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对绒毛外细胞滋养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绒毛外细胞滋养细胞株HPT-8进行研究,体外培养时加入HCMV,免疫荧光法检测HCMV PP65,MTT法检测不同浓度HCMV、不同作用时间对HPT-8增殖的影响。结果:病毒感染组HPT-8细胞内可见大量红色HCMV PP65抗原信号;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0~100μl病毒液作用12 h HPT-8增殖均无异常(P>0.05),70μl和100μl病毒液作用24 h HPT-8增殖明显抑制(P<0.05),20、30、40、50μl病毒液作用48 h HPT-8增殖均明显抑制(P<0.05),10μl病毒液作用72 h HPT-8增殖明显抑制(P<0.05);其中,48 h和72 h时间点,20μl、30μl、40μl病毒液导致的细胞增殖异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MV可感染HPT-8并在细胞内复制,抑制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秦巴山区人巨细胞病毒(HCMV)先天性感染对婴儿的影响及更昔洛韦对症状性患儿干预性治疗的效果.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孕妇和其所生子女血清中HCMV-IgM,PCR法检测新生儿生后2周内血清中HCMV-DNA.收集病例组中婴儿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患儿给予更昔洛韦治疗2周,追踪其疾病变化及转归.结果 秦巴山区孕期HCMV宫内传播率为36.49%(27/74);孕期HCMV活动性感染与婴儿先天性感染之间关系密切(χ2=17.58,P<0.001).HCMV先天性感染可对新生儿各系统器官造成损害.有症状患儿经更昔洛韦治疗2周后HCMV转阴率为64.29%(9/14),患儿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氨酰转移酶、谷丙转氨酶等肝功指标明显降低.结论 HCMV先天性感染对婴儿损害严重,更昔洛韦对有症状患儿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孕期干预减少宫内感染所致出生缺陷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孕期干预减少人巨细胞病毒 (HCMV)和弓形虫 (TO)宫内感染所致出生缺陷的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 ,检测 3 0 95例有异常孕产史的孕妇外周血中的 HCMV和 TO特异性抗体 Ig G和 Ig M,对 HCMV Ig M阳性者再检测 HCMV晚期 m RNA。对 119例 HCMV Ig M和 HCMV m RNA均阳性者服用中药金叶败毒颗粒 ,12 9例作为对照 ;给 13 1例 TO Ig M阳性者服用西药螺旋霉素 ,13 9例作为对照。结果 中药金叶败毒颗粒可使孕妇 HCMV Ig M和 HCMV m RNA转阴率从自然状态下的 42 .64 % (5 5 / 12 9)提高到 71.43 % (85 / 119) (χ2=2 0 .87,P=0 .0 0 1) ,宫内传播率从自然状态下的 47.5 0 % (19/ 40 )下降到 2 0 .0 0 % (15 / 75 ) (χ2 =9.47,P=0 .0 0 1) ,并大大减少了流产、死胎、先天畸形等子代生长发育异常。西药螺旋霉素可使孕妇 TO Ig M转阴率从 3 5 .2 5 % (49/13 9)提高到 72 .5 2 % (95 / 13 1) (χ2 =3 7.63 ,P=0 .0 0 1) ,宫内传播率从自然状态下的 2 4.2 4% (8/ 3 3 )下降到 7.3 5 %(5 / 68) (χ2 =5 .65 ,P=0 .0 0 2 )。结论 筛选孕期 HCMV Ig M和 HCMV m RNA阳性以及 TO Ig M阳性的妇女 ,分别给予金叶败毒颗粒和螺旋霉素可减少因因宫内感染所致的出生缺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生物工程方法在原核系统内可溶性表达巨细胞病毒gp52蛋白并进行纯化,获得可以用于检测巨细胞病毒特异性抗体的重组抗原. 方法 利用PCR扩增获得巨细胞病毒gp52核酸序列,然后克隆至pET-DsbC核融合表达载体中,在原核系统进行诱导表达并纯化,用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其抗原性及实用性. 结果 表达纯化的Ds-bC-gp52融合蛋白分别经酶标记建立IgM捕获ELISA方法,检测60份抗巨细胞病毒IgM阳性血清和60份阴性血清.其中用酶标记DsbC-gp52蛋白建立的捕获ELISA法阳性检出率达96.6%,阴性检出率100%. 结论 融合蛋白DsbC-gp52在大肠杆菌中主要以可溶性表达形式存在,获得的高纯度融合蛋白抗原性和特异性强,利用其建立的IgM捕获ELISA方法,可用于临床检测风疹病毒的早期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广州地区先天性感染患儿体内人巨细胞病毒(HCMV)临床低传代分离株的鉴定及其UL148基因的序列特征分析。方法:收集广州地区感染HCMV的新生儿尿液标本,从中分离低传代临床病毒株,应用多重PCR方法鉴定,对其进行UL148基因全序列扩增,扩增产物克隆到pMD18-T载体后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成功分离出3株HCMV低传代病毒株(D2、D3、D52),经鉴定后的UL148基因序列被GenBank收录,序列号为:DQ180380,DQ180363和DQ180354。序列分析显示,3株临床分离株中UL148序列高度保守;在UL148全基因序列951个核苷酸中,所有变异均为碱基替换,无插入及缺失突变;编码蛋白由31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氨基酸序列也比较保守,各分离株中变异率为0.3%~1.9%;编码蛋白翻译后修饰位点包括细胞黏附相关的特征序列、PKC磷酸化位点、酪氨酸激酶II磷酸化位点、cAMP和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等;其编码蛋白等电点为9.17~9.37。结论:广州地区HCMV UL148基因核苷酸序列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极为保守,但仍具有一定的多态性,提示UL148 ORF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功能基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umancytomegalovirusHCMV) 感染对人早孕绒毛及蜕膜组织的内分泌影响。方法: 采用体外培养早孕绒毛及蜕膜组织技术, 给予HCMV感染建立体外HCMV感染早孕绒毛及蜕膜模型,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HCMV感染后早孕绒毛及蜕膜组织培养上清液中hCG和PRL的水平。结果: ①正常早孕绒毛培养液中hCG分泌峰值在培养后第7天。给予高浓度HCMV干预后, hCG水平显著下降(P<0 .01 ), 给予中浓度HCMV干预后, hCG水平明显下降(P<0. 05 ),给予低度HCMV干预后, hCG水平于培养的第1~3天有所下降, 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别(P>0 .05)。②正常蜕膜培养液中PRL分泌峰值在培养后第5天达峰值, 给予高浓度HCMV干预后, PRL水平显著下降(P<0 .001), 给予中浓度HCMV干预后,PRL水平明显下降(P<0 .01), 给予低度HCMV干预后, PRL水平于培养的第1~5天明显下降(P<0. 05) 后渐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 HCMV感染可影响早孕绒毛及蜕膜组织的hCG和PRL的分泌, 导致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婴幼儿人巨细胞病毒(HCMV)活动性感染的临床表现,以及与糖蛋白B(gB)基因型的关系。方法:ELISA法检测HCMV-IgM确定的HCMV阳性的婴幼儿51例,对其不同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对其中43例患儿使用套式PCR(nPCR)法加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进行HCMV gB基因分型。结果:在51例HCMV感染患儿中全身性感染和单脏器感染分别占25.49%和74.51%,HCMV包涵体病和肝炎分别占25.49%和21.57%。43例患儿HCMV gB的基因分型结果为,gBI型20例,gB II型7例,gB III型9例,gB I、II混合型4例,gB I、III混合型2例,gB II、III混合型1例,未发现gB IV型。gB I型占46.51%。结论:婴幼儿HCMV感染临床表现种类多样;HCMV感染者以gB I型HCMV占多数。  相似文献   

16.
李丹  李力  李霞  闻良珍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5):3580-3582
目的:从细胞及基因不同水平观察育龄妇女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的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RT-PCR及ELISA法检测2860例育龄妇女HCMV-IgM及HCMV-mRNA阳性率,流式细胞仪免疫荧光法检测其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含量。SPSS11.5软件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结果:HCMV-IgM(+)组CD4+、CD4+/CD8+、NK细胞显著降低,与HCMV-IgM(—)组比较,P<0.05;HCMVmRNA(-)组与HCMVmRNA(+)组比较,P<0.01;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病毒活动性感染时会一定程度地抑制机体的细胞免疫系统发挥正常功能,患者外周血T亚群细胞比值变化与病毒的复制活跃程度有明显关系。对指导育龄妇女感染的临床治疗、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