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在出生缺陷产前诊断中的研究价值。方法:收集110例经正常分娩和引产的出生缺陷的患儿,所有胎儿均在妊娠时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超声产前检测对各类先天畸形的漏诊率。结果:在110例先天畸形胎儿中,产前超声诊断检出94例,其中82例属于胎儿六大畸形,12例属于微小畸形;漏诊16例,均为微小畸形,对于六大畸形的检出率为100.00%,无漏诊患儿;对于微小畸形的漏诊率为57.14%。产前超声对于六大畸形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微小畸形(P<0.01)。结论:产前超声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胎儿严重畸形,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率,但对于微小畸形的诊断因其病变结构在超声图像上不明显,导致漏诊率较高,诊断较为困难,需掌握检查时机。  相似文献   

2.
李威  贾淑文  吕祥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8):1290-1292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检查对胎儿畸形的诊断价值,以便为临床处置提供依据。方法:总结超声检查的中晚期妊娠孕妇8 417例,采用常规胎儿超声检查、系统胎儿超声检查及针对性胎儿超声检查,最后确定诊断的一组产前胎儿畸形及异常病例。结果:8 417例孕妇计8 452例胎儿中,产前超声诊断、经引产或出生后证实的胎儿畸形病例共94例,占检查总数1.1%,其中16例为多系统畸形,产前超声检查对产前胎儿畸形诊断符合率为100.0%。本组共有9例畸形漏诊,占检查总数0.1%。结论:产前超声检查对产前胎儿畸形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是应注意合并其他系统畸形问题,减少漏诊病例。  相似文献   

3.
胎儿畸形的超声诊断价值和漏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胎儿畸形的诊断,探讨发现胎儿畸形超声检查的最佳时机,旨在提高产前B超对畸胎的确诊率。方法:对24655例孕12周至产前的孕妇行常规超声检查,发现胎儿畸形声像予以测量记录,并追踪随访,引产或足月产后对照。结果:217例胎儿畸形,超声检出210例,检出率97%(210/217),漏诊7例,漏诊率3%(7/217)。结论:超声检查方法简便、无创、可多次重复进行,可观察子宫内胎儿各部位,能早期作出胎儿畸形的诊断,实现优生优育,是检查胎儿畸形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杨铁山  李艳丽  海萍 《现代保健》2010,(10):122-122
目的分析产前超声检查对胎儿畸形筛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496例孕妇进行产前筛查,检查出胎儿畸形67例,并追踪随访,引产后对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7例胎儿畸形孕中期产前超声诊断58例,检出率87%;孕晚期检出7例,检出率10%;漏诊胎儿畸形2例,漏诊率3%。结论孕中期产前超声筛查胎儿畸形具有重要意义,重要意义,已成为早期诊断胎儿畸形有效方法之一,可有效降低胎儿出生缺陷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产前超声检查在胎儿畸形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5年12月间8200例孕妇产前超声检查情况,观察宫中胎儿发育及畸形胎儿类型。结果有26例胎儿畸形,畸胎发生率3.2‰,经超声检查确诊24例,诊断符合率92.3%,漏诊2例,漏诊率7.7%。结论产前超声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胎儿畸形,诊断符合率高,是产前胎儿畸形筛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李红梅 《现代保健》2010,(32):148-149
目的探讨胎儿畸形的声像图特征和产前超声检查对胎儿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600例孕妇行产前常规超声检查,发现胎儿畸形声像图予以测量并记录,最后通过临床分娩或引产证实。结果胎儿畸形56例,其中产前超声诊断胎儿畸形52例,超声诊断符合率92.86%;漏诊4例,漏诊率7.14%。胎儿畸形以神经系统畸形(24例,占42.86%),消化系统畸形(10例,占17.86%),泌尿系统畸形(8例,占14.28%),颜面部畸形(6例,占8.92%)最为常见。结论产前超声检查安全方便,无创伤,重复性好,对产前超声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是临床产前诊断胎儿畸形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超声对胎儿畸形的诊断符合率,避免漏诊。方法:对2006年1月~2010年8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女儿童医院产前超声检出的畸形胎儿进行追踪随访,经分娩、引产或尸检证实畸形。结果:超声共检查孕妇158 649例,检出胎儿畸形1 670例,共2 055个畸形,畸形检出率为10.53‰;共检出致死性畸形156例,严重畸形1500例,轻微畸形14例,产前诊断与产后完全符合1 646例,符合率为98.56%;部分符合24例;漏诊27个畸形,畸形漏诊率为1.31%。羊水穿刺检出染色体核型异常78例,畸形排名位于前三位的分别是胎儿水肿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及颜面部畸形。结论:产前超声筛查是目前诊断胎儿畸形的首选方法,部分胎儿畸形检出时间可提前到孕12周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九步骤顺序扫查法在胎儿系统超声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分娩和引产且最终诊断有畸形的334例新生儿和引产儿的资料,以产后最终诊断为金标准,比较九步骤顺序扫查法与产前常规超声检查胎儿畸形的检出率与漏诊率,评估九步骤顺序扫查法在胎儿畸形筛查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本组九步骤顺序扫查法与产前常规超声检查胎儿畸形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1%(86/2786),9.9‰(191/19247);胎儿畸形的漏诊率分别为5.5%(5/91),21.4%(52/243),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九步骤顺序扫查法能显著提高胎儿畸形的检出率,明显降低胎儿畸形的漏诊率,对降低出生人口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红红 《现代保健》2011,(26):125-126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诊断在胎儿先天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56例孕妇进行产前超声检查,对胎儿畸形声像图进行分析诊断及随访。结果1856例孕妇中,超声诊断胎儿畸形24例,漏诊5例,主要漏诊病例表现为较微小畸形和缺陷。结论基层医院对孕妇开展规范化产前超声检查,能够发现绝大多数胎儿畸形,提高产前胎儿畸形诊断率,降低漏诊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检查在胎儿泌尿系统畸形诊断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方法以2015年7月-2018年7月该院收治的4 600例孕妇作对象,施予产前超声检查,记录泌尿系统畸形诊断结果,并与产后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产后确诊有70例泌尿系统畸形胎儿,发生率1.52%。产前超声检查发现73例,出现2例漏诊及5例误诊,产前超声技术符合率99.85%(4 593/4 600),特异度99.89%(4 526/4 531),灵敏度97.10%(67/69),阴性预测值99.96%(4 526/4 528),阳性预测值93.06%(67/72)。结论产前超声检查在胎儿泌尿系统畸形诊断中的应用可获得较高准确率,可作为胎儿泌尿系统畸形预后评估及处理的重要依据,而且对于提升胎儿泌尿系统畸形检出率、降低其出生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超声诊断单脐动脉与胎儿先天异常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诊断单脐动脉与胎儿先天异常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为产前咨询和临床处理提供依据。方法:在2007年1月1日~2010年6月30日没经过筛选的52 760例孕妇中进行系统的产前超声检查,检测单脐动脉的发生情况、类型及与胎儿畸形的关系,回顾分析合并畸形种类以及与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结果:52 760例孕妇中,检出单脐动脉208例(0.39%),其中孤立性单脐动脉120例(57.69%),伴发胎儿畸形88例(42.31%),其中22.7%为心血管系统异常,21.6%为中枢神经系统异常,20.5%为泌尿系统异常,12.5%为消化系统异常。1/3的病例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畸形。65例(31.25%)左脐动脉缺失,16例(24.61%)伴发畸形;143例(68.75%)右脐动脉缺失,72例(50.35%)伴发畸形。孤立性单脐动脉接受染色体检查的43例中,1例24岁孕妇为18-三体综合征,1例35岁孕妇为21-三体综合征,1例为染色体多态性(46,XY,9qh+)。在单脐动脉伴发胎儿畸形接受染色体检查的33例中,发现7例为18-三体综合征,1例为47,XX,+M[4]。结论:42.31%的单脐动脉合并其他畸形,心血管畸形为最多,右脐动脉缺失型多于左侧,且伴发畸形的发生率较左侧高,合并畸形的胎儿染色体异常可能性高。因此,单脐动脉胎儿行胎儿超声心动图及染色体检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08年-2010年台州市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毒力基因分布情况及分子分型特征,为建立台州市副溶血性弧菌的DNA指纹图谱数据库提供基础。方法:利用PCR方法对52株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检测主要毒力基因(tdh、trh、tlh、ureC、T3SS-2(vscC2、vcrD2)),并用PFGE分析部分菌株的基因分型特征。结果:在52株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中检出同时携带tdh基因和vscC2基因1株;25株菌被分为25种PFGE图谱,聚类分析显示菌株间呈现明显多态性。结论:台州市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主要毒力基因携带率低,菌株间基因呈多态性,没有发现优势菌群,提示本地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不存在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13.
王超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4):999-1000
[目的]分析泰州市2009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的特征,评价AEFI监测系统运转情况。[方法]通过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收集全市2009年报告的AEFI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性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泰州市2009年共报告AEFI524例,其中一般反应471例(89.89%),异常反应45例(8.59%),心因性反应8例(1.52%)。一般反应以发热、红肿、硬结为主,异常反应以过敏性皮疹为主,心因性反应主要是晕厥和癔症。全市对发生的AEFI均能及时报告和流调,AEFI个案完整率为100%。[结论]监测结果表明全市AEFI监测系统运转正常,免疫规划疫苗安全性与预防接种服务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泰州市2005 - 2010年20岁以下人群肺结核报告特征,探讨青少年儿童肺结核病流行趋势,为控制肺结核在青少年儿童中的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从年龄、性别、报告时间和痰菌检测结果等方面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泰州市2005 - 2010年20岁以下人群肺结核相关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泰州市2005 - 2010年20岁以下人群肺结核报告病例861例,男女比例1.47:1,为同期全人群平均报告肺结核病例的3.8%,2005、2010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3.06/10万、7.12/10万,2010年比2005年下降45.48%.2005 -2010年20岁以下人群中,15岁以下人群发病率低于8/10万,15~19岁出现发病突增现象;肺结核报告集中在3~10月,报告病例数占78.4%,且涂阳病例构成比在33.9%~45.7%之间波动,平均为37.5%,低于同年全人群报告涂阳病例构成比45.9% ~59.3%,平均为53.1%.结论 3~10月是肺结核高发季节.20岁以下人群肺结核发病率远低于全人群,2007年后呈下降趋势.涂阳病例构成比低于全人群,15岁以下人群低发,15~19岁组发病机会增加,其中男性较女性高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台州市2016 - 2017年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对控制减少聚集性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6 - 2017年台州市9个县(市、区)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相关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台州市2016 - 2017年共有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238起,病例数820例,64.28%的疫情发生在农村,高峰期在4 - 6月,9 - 10月出现小高峰,平均每起发病人数以2~5例为主,年龄集中在3岁和4岁年龄组,60.92%的疫情持续时间不超过5 d,疫情发生场所为幼托机构57.98%,社区(26.47%)次之。采集病例标本172例,阳性99例,阳性率57.56%,以EV71和其他肠道病毒为主,不同年份手足口病流行优势菌株不同。结论 应继续加强手足口病发病监测,提高幼托机构报告意识,同时加强手足口病病原监测工作,了解病原变异情况。  相似文献   

16.
张中芳  李冰  谢慧贞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9):2616-2619
目的:探讨枕后位产程活跃期停滞时孕妇改变体位对纠正胎方位、提高阴道顺产率的效果。方法:以胎方位为枕后位,在发现产程活跃期停滞开始孕妇采取与胎儿脊柱同方向的同侧俯卧位的的正常初产妇共150例作为观察对象,以孕妇与胎儿脊柱相反方向的对侧俯卧位150例及随意卧位150例分别作为对照组。结果:产程加速阶段及最速阶段停滞始孕妇采取同侧俯卧位时,胎方位的纠正率分别为78%及80%,产程减速阶段停滞时,同侧俯卧位纠正胎方位的机会为52%,总的胎方位纠正率为70%,总顺产率为69.3%;相应地,对侧俯卧位的胎方位的纠正率分别是58%、62%和34%,胎方位的总纠正率为51.3%,总顺产率为45.3%;随意卧位胎方位纠正率分别是30%、32%和18%,总纠正率为26.7%,总顺产率为26.7%。不论产程停滞在加速阶段、最速阶段还是减速阶段,孕妇采用同侧俯卧位组的胎方位纠正率、阴道顺产率均比采取对侧俯卧位的相应的对照组高,也比随意卧位的相应的对照组高(所有P值均<0.05);持续性枕后位及剖宫产的发生率均比对侧俯卧位相应的对照组及随意卧位相应的对照组低(所有P值均<0.05)。结论:枕后位在活跃期出现了产程停滞,孕妇需采取与胎儿脊柱同方向的侧俯卧位可有效地纠正胎方位,提高阴道顺产率,方法简单、孕妇依从性好,易于在任何医院推广使用,有助于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2010年浙江省台州市麻疹发病情况并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根据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专病管理系统资料,对2010年台州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0年台州市确诊麻疹病例99例,主要发生在4~6月,年龄小于1周岁组为麻疹高发年龄组,占总病例数的33.33%,20~40岁年龄组存在发病小高峰.无免疫史者和免疫史不详者占76.76%.流动人口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23.23%,麻疹病例院感史例数占26.26%.结论 年龄小于1周岁婴儿为麻疹控制中的重点人群.应尽可能提高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的及时性,加大查漏补种工作的力度,提高外来流动儿童的免疫覆盖率,并加强疫情监测,预防控制麻疹暴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2006-2018年泰州市水痘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水痘报告病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布特征。结果 2006-2018年泰州市共报告水痘病例29990例,平均发病率为48.67/10万,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主城区年均发病率130.49/10万,高于非主城区年均发病率40.61/10万。月发病高峰为4-6月(占比22.89%)、11月-次年1月(占比46.37%);发病年龄以15岁以下人群为主,占总病例73.57%;发病人群以学生(占比53.77%)、托幼儿童(占比20.54%)和散居儿童(占比10.62%)为主;共报告水痘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93起,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的57.77%,均发生在学校;2016年水痘疫苗接种率最低(18.85%),之后呈现上升趋势。结论 泰州市水痘发病率较高,儿童是发生水痘的主要人群,学校应加强水痘的疫情监测和管理,建议将2剂次水痘疫苗纳入免疫规划。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泰州市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及病原体分布。方法 对采集的食源性疾病患者的粪便样本,依照国标进行病原体分离及鉴定。结果 2015年泰州市共采集464份粪便样本,食源性病原体的总检出率为21.12%,其中致病菌的检出率为11.21%,病毒的检出率为9.91%。不同年龄、季度食源性病原体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泰州市食源性疾病致病菌主要以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感染为主,婴幼儿患者以病毒感染为主,今后应重视食源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和高发季节,进一步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NIPT)对高龄孕妇行产前胎儿染色体异常筛查结果。方法:对2018年9月-2020年1月来本院自愿要求行NIPT检测的高龄孕妇98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NIPT检测提示染色体异常者行羊膜腔穿刺,并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或基因芯片检测。电话随访妊娠结局。结果:984例NIPT检测染色体异常14例(1.42%),其中21-三体4例、18-三体3例、13-三体2例、性染色体异常4例,其他染色体异常1例。对14例行产前诊断检出染色体异常10例,其中21-三体3例、18-三体2例、13-三体2例、性染色体异常3例、其他染色体异常0例;NIPT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5.0%、66.7%、100%、75.0%、0%。经随访,产前诊断明确染色体异常10例中有9例选择引产终止妊娠,其中3例21-三体高风险(47,XN,+21),2例18-三体高风险(47,XN,+18)、2例13-三体高风险(47,XN,+13),1例X高风险(45,X)及1例XXY高风险(47,XXY);1例XXX高风险(47,XXX)坚持正常妊娠,产后新生儿状况正常。其余4例产前诊断结果正常(46,XN),新生儿状况正常。结论:NIPT应用于高龄孕妇有较好筛查价值,但提示异常者仍需进行介入性产前诊断,从而避免假阳性或非必要引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