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EB病毒感染与人大肠癌发生的关系。方法用原位分子杂交法对130例人大肠癌标本中EB病毒小分子RNA片段进行检测。结果130例标本中有6例(4.48%)癌组织呈阳性反应,其中4例为男性,4例有明显淋巴细胞浸润。结论EB病毒感染可能与我国部分大肠腺癌的发生有关,肿瘤细胞间质中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可能是EB病毒感染的重要病理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胃癌组织中EB病毒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EB病毒感染与人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用原位分子杂交的方法对63例人胃癌标本中EB病毒小分子RNA片段(EBER1)进行检测。结果:63例标本中有7例癌组织呈阳性反应(11.9%),EB病毒阳性的7例中,男性5例,有明显淋巴细胞浸润的4例,7例阳性标本均为腺癌,高分化腺癌3例,中低分化腺癌各2例,结论:EB病毒感染与我国部分胃腺癌的发生有关,癌间质中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可能是EB病毒感染的重要病理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EB病毒与大肠肿瘤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换新  丁彦青  蔡俊杰 《广东医学》2002,23(11):1151-1153
目的:探讨人类大肠肿瘤组织中是否存在EB病毒感染及EB病毒是否参与了致瘤作用。方法:将130例大肠肿瘤标本分为5个组,其中腺瘤26例,腺瘤伴不典型增生23例,腺瘤癌变22例,结肠癌36例,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HNPCC)23例,分别进行免疫组化标记和PCR扩增,结果:130例标本中,免疫组化阳性7例,PCR检测阳性26例例,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人类大肠肿瘤组织中存在EB病毒感染,并有可能参与大肠肿瘤的发病过程,但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人胃癌及胃间质细胞肿瘤Epstein-Barr病毒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Epstein-Barr病毒感染对人类胃肿瘤发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 取冰冻组织及石蜡切片提取DNA,用PCR方法扩增EBV-DNABamHI-W片段,阳性者提示有EBV感染,分析EBV阳性胃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细胞浸润和淋巴转移情况。结果 109例胃癌中共有18例检出EBV-DNA(阳性率为16.5%),3例胃间质细胞肿瘤中有1例EBV-DNA阳性(阳性率为33.3%)。EBV阳性胃肿瘤分化程度低,淋巴结转移率低(r=-0.176,P=0.031)。富于淋巴细胞浸润,结论 EB病毒感染可能参与胃肿瘤的发生。Epstein-Barr病毒感染与淋巴结转移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EB病毒感染与大肠癌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6例大肠癌和50例大肠良性病变黏膜组织中EB病毒 LMP-1的阳性率.结果 EB病毒 LMP-1的阳性率在大肠癌组为13.63%,在大肠良性病变黏膜组为2%,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01).EBV LMP-1的表达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淋巴转移无关(P>0.05).PCR分析在大肠癌与良性大肠病变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 癌组织中PCR分析发现EB病毒感染也达15%.结论大肠癌在鼻咽癌(NPC)高发区的发生与EB病毒感染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EB病毒(EBV)感染与人直肠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对100例人直肠癌组织标本中EBV编码小分子RNA(EBER)进行检测。结果100例直肠癌标本中癌细胞EBER均为阴性,有1例直肠癌组织间质中浸润的淋巴细胞EBER阳性。结论EBV感染与直肠癌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液及癌组织中EB病毒的感染状况,研究EB病毒感染与肺癌的相关性。方法:应用ELISA方法和PCR技术对40例肺癌患者的血液及新鲜肺癌组织标本进行EB病毒检测.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肺癌患者血液EB病毒VCA-IgG抗体检出率高于非癌胸部疾病患者(P〈0.01)。同病理类型肺癌EB病毒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B病毒感染可能与肺癌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EB病毒感染肝脏损伤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EB病毒感染导致肝脏损伤患者40例,EB病毒感染无肝脏损伤患者40例,正常健康对照组4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所有对象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包括CD3+CD4+、CD3+CD8+、CD4+/CD8+、自然杀伤细胞(NK)。结果EB病毒肝脏损伤的患者,其CD3+CD4+降低,CD3+CD8+升高, CD4+/CD8+降低,NK细胞降低,与EB病毒无肝脏损伤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EB病毒感染无肝脏损伤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D4+/CD8+降低,NK细胞降低,CD3+CD4+降低,CD3+CD8+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B病毒感染肝脏损伤患者有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提示EB病毒感染肝脏损伤患者有免疫功能的失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EB病毒感染在间质性肾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PCR及原位杂交法对12例间质性肾炎及10例微小病变肾病患者的肾穿刺组织行EB病毒检测。结果:在间质性肾炎患者肾组织中存在较高的EB病毒阳性率。结论:EB病毒感染与间质性肾炎的发病有密切的联系,在不同类型的间质性肾炎中EB病毒感染可能有不尽相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咽癌高发家系的EB病毒感染状况及其与遗传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酶法分别检测鼻咽癌高发家系成员527人和自然人群874人的IgA/VCA抗体。结果:高发家系成员中,IgA/VCA阳性率一级亲属为29.28%,二级亲属为18.75%,非血缘亲属为8.11%,均显著高于自然人群的4.23%(P<0.05)。结论:EB病毒感染也有家族聚集现象,鼻咽癌的发生可能是EB病毒与遗传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TLR4、MyD88和ERK1/2的表达与EB病毒感染结直肠癌的相关性。 方法 通过336例结直肠癌和103例正常肠黏膜组织制备组织芯片,运用原位分子杂交检测EBER表达,分析EBER表达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相关性,并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TLR4、MyD88和ERK1/2表达,分析三因子与EB病毒感染结直肠癌的相关性。 结果 在336例结直肠癌患者中,TLR4、 MyD88、ERK1/2、EBER阳性均较正常黏膜组(对照组)升高(P<0.05)。EBER阳性与女性、浸润浆膜、有淋巴结转移和临床TNM Ⅲ、Ⅳ 分期呈正相关(P<0.05)。对336例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分析发现EBER阳性与患者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低水平密切相关(P<0.05)。同时,在25例EBER阳性结直肠癌组织中,TLR4、MyD88、ERK1/2分别在22例(P=0.025)、25例(P=0.028)、19例(P=0.092)中阳性表达。 结论 EB病毒感染阳性与结直肠癌进展密切相关,特别是女性患者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TLR4、MyD88表达上调可能在EB病毒感染结直肠癌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结直肠癌组织CD4+、CD8+ T淋巴细胞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并评估其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第三医院肛肠科收治的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109例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的CD4+、CD8+ T淋巴细胞水平,并依此高低分组。运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比较其临床特征和预后。同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临床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D8+ T细胞浸润高水平78例,低水平31例;CD4+ T细胞浸润高水平56例,低水平53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D4+、CD8+ T淋巴细胞水平与肿瘤分期、浸润深度密切相关(P<0.05)。随访分析显示,高水平CD8+及CD8+/CD4+结直肠癌患者的DFS和OS预后较好(P<0.05)。高水平CD4+结直肠癌患者的DFS、OS与低水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示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CD8+及CD8+/CD4+均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DFS和OS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D8+及CD8+/CD4+水平对判断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胃癌FHIT基因转录、Fhit蛋白表达以及EB病毒(EBV)的感染情况,探讨EBV感染对FHIT基因异常表达的影响及其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巢式RT-PCR法检测30例胃癌组织和30例配对正常胃黏膜组织中FHIT基因的表达,并对异常转录本进行测序;Western杂交法检测10例胃癌Fhit蛋白的表达;PCR法检测50例胃癌(包括RT-PCR检测30例)EBV的感染情况.结果:正常胃黏膜组织中均检测到正常大小转录本,11例(36.7%)胃癌检测到异常转录本;测序结果1例异常转录本缺失FHIT外显子5~7,1例缺失FHIT外显子4~7;4例(40.0%)Fhit蛋白表达缺失或降低;5例(10.0%)EBV阳性,其中4例(80.0%)同时存在FHIT基因的异常转录本.结论:FHIT基因及其产物Fhit蛋白的缺失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EBV感染可能通过引起FHIT基因的异常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癌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ER2)和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在结直肠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1例结直肠癌组织和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HER2、Ki-67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HER2在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32.4%)高于癌旁组织(10.0%),Ki-67在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85.9%)高于癌旁组织(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R2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数目、TNM分期有关(P<0.05);Ki-67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数目、TNM分期有关(P<0.05).HER2、Ki-67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r=0.515,P=0.001).HER2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术后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8.4% 、8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高表达患者和低表达患者术后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6.5%、8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R2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60.9%、8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高表达患者和低表达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63.9%、8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数目、TNM分期、HER2和Ki-67表达情况与患者的预后均有关(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浸润深度、TNM分期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伴随着HER2和Ki-67的表达,HER2和Ki-67阳性者5年无病生存率及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大肠癌及大肠腺瘤组织中miR-451及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大肠癌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25对大肠癌组织和大肠癌旁组织,10例大肠腺瘤组织,应用RT-PCR方法检测miR-451的表达水平(以U6为对照),应用免疫组化检测MIF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二者与大肠癌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miR-451在大肠癌及大肠腺瘤组织中明显下调(P < 0.01,P < 0.05)?其中在大肠癌组织中上调6例,下调19例,下调比率76%(19/25)?在大肠腺瘤组织中上调3例,下调7例,下调比率70%(7/10)?MIF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18例,阳性率72%,在大肠腺瘤组织中阳性表达5例,阳性率50%;癌旁组织阳性表达8例,阳性率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并且miR-451与MIF表达水平与大肠癌的分化相关(P < 0.05),与年龄?性别?Dukes分期?组织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无明显相关?结论:miR-451在大肠癌组织及大肠腺瘤组织中低表达,可能通过抑制MIF负向调控了大肠癌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杨诚  孙少杰  薛伟山  宋修岐 《河北医学》2007,13(10):1135-1140
目的:研究VEGF-C、VEGF-D及其受体Flt-4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探讨其与大肠癌浸润特点、淋巴转移等生物学特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45例大肠癌组织中VEGF-C、VEGF-D及Flt-4表达情况,评估VEGF-C、VEGF-D及Flt-4的表达与大肠癌生物学特性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研究发现大肠癌组织VEGF-C和VEGF-D及其受体Flt-4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并且VEGF-C/VEGF-D表达与Flt-4蛋白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1)。VEGF-C、VEGF-D及Flt-4的表达在有无淋巴管浸润组、有无淋巴结转移组及不同Dukes分期中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45例大肠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53.3%。其中VEGF-C、VEGF-D和Flt-4阳性患者5年生存率均分别低于阴性患者组(P<0.05)。结论:在大肠癌组织中VEGF-C和VEGF-D与其受体Flt-4的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管的发生及促进肿瘤细胞经淋巴管转移可能起一定作用,VEGF-C和VEGF-D表达的检测可作为预测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辅助指标;VEGF-C和VEGF-D蛋白高表达与大肠癌患者预后相关,可能成为今后大肠癌预后评估的分子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人大肠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大肠癌分化、浸润及转移的关系。同时观察大肠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和CD44V6表达的相关性,以进一步探讨黏附分子及基质金属蛋白酶对肿瘤浸润转移的影响,为临床完善治疗大肠癌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60例大肠癌石蜡标本进行分组。根据病理分级分为三组:高分化组20例,中分化组32例,低分化组8例;根据浸润深度分为两组:≥浆膜41例,≤肌层19例;根据Ducks分期分成两组:A+B期24例,C+D期36例;根据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分为两组:淋巴结转移(+)33例;淋巴结转移(-)27例。HE染色,光镜观察病变;通过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图像分析系统对组织内的阳性抗原进行定位及定量分析。结果:基质金属蛋白酶-13在大肠癌组织间质细胞中表达,主要在纤维细胞胞核及胞浆中染色,棕黄色,大体呈条索状,环绕癌组织腺体走形,肿瘤细胞中表达不明显或无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13表这量与大肠癌的病理分化程度不相关,而与肿瘤细胞的浸润深度、Duck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密切相关。CD44V6主要表达在肿瘤细胞胞浆和细胞膜上,呈强阳性表达。其表达量也与大肠癌的病理分化程度不相关,同样与肿瘤细胞的浸润深度、Duck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密切相关。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大肠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和CD44V6的表达可能具有相关性。结论:基质金属蛋白酶-13在大肠癌基质中有表达;其表达与大肠癌的部位及分化程度无关,而与大肠癌浸润深度、Ducks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基质金属蛋白酶-13和CD44V6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可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