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临床上神经痛十分普遍,其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占各种神经痛的10%。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糖尿病(DM)患者DPN发生率为7.5%~24%[1-2],并随年龄增加和病程延长而增高,且与血糖控制水平密切相关[3]。DPN的发病与长期严重的高血糖及由此导致的代谢障碍、微循环异常、神经营养因子缺乏、氧化应激自由基增多和自身免疫紊乱等因素有关[4],目前缺少特异性治疗方法。本文对其发病机制和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应用周围神经松解术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其发病率高达60%-90%。DPN主要表现为四肢末端手套袜套样分布区域的麻木、疼痛及感觉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并且尚无预防的方法,DPN是足部溃疡、感染和截肢发生的主要原因心。目前,除严格控制血糖外,临床尚缺乏特异的疗效满意的治疗方法。我院自2004年采用周围神经松解术治疗DPN患者57例,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目前DPN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临床上无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传统治疗方法是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应用B族维生素治疗。近年来,我们在临床上应用前列地尔联合疏血通治疗DPN患者,疗效较好;另外,目前氧化应激理论在DPN发病机制中的地位倍受关注。因此,本研究通过应用前列地尔联合疏血通治疗老年DPN,观察其疗效,并进一步探讨其抗氧化机制。  相似文献   

4.
试从“久病入络”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和主要致残因素之一。DPN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对中医络病理论的学习,结合现代医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机认识从而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符合中医的“久病入络”的病理特性,神经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也和中医的络脉相似。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可以归结于“络病”范畴。从“久病入络”的角度来探讨DPN的发病机理旨在完善和丰富DNP的中医病机理论,为DNP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丁咯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将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丁咯地尔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丁咯地尔注射液对DPN病人症状及肌电图影响。结果治疗组显效率60.0%(18/30),总有效率为90.0%(27/30);对照组显效率20.0%(6/30);总有效率为60.0%(18/30);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丁咯地尔注射液治疗DPN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 )是糖尿病患者临床上最常见和最复杂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患病率高达60%~90%,病变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自主神经,出现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发病机制复杂,存在多个致病环节,迄今尚无理想的疗法。笔者在糖尿病基础治疗同时,采用当归四逆汤加减与a-硫辛酸联合治疗 DPN 72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通络舒筋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70例,随机分治疗组38例用通络舒筋胶囊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传统的西医疗法,用维生素B1、B12注射液,口服他巴唑30天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症状消失的总有效率为86.12%,体征好转有效率为60.26%,对照组的症状消失总有效率为58.68%,体征好转有效率为31.15%。两组治疗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络舒筋胶囊能明显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临床症状、体征,提高神经传导速度,舒筋胶囊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靠的药物,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吕祖英  汉吉洪  管仁莲  刘芬 《重庆医学》2006,35(14):1258-1260
目的观察阿魏酸钠与弥可保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疗效,探讨DPN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将76例DP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应用阿魏酸钠和弥可保联合治疗,对照组应用脉络宁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为34.2%(两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魏酸钠与弥可保联合应用能有效地修复DPN,改善DPN传导速度,是治疗DPN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上也无特异性药物和治疗方法。众多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DPN上取得了较大进展,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DPN的近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当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观察当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的疗效,将47例DPN患者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17例,结果:①治疗组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有效9例,无效8例,有效率52.9%,两组间疗效有显著差异(P<0.01)。提示当归治疗DPN疗效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三种电生理方法单独及联合使用的比较,寻找较敏感且创伤性小的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PN)的方法,以利DPN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分别测定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20例健康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交感皮肤反应(SSR),三者均为无创性检查。结果SSR异常率72.5%,其中下肢异常率72.5%,上肢异常率39.2%;SCV异常率为64.2%,MCV异常率59.2%,SCV及MCV下肢异常率64.2%,上肢异常率56.7%;SSR与SCV、MCV联合异常率87.5%。结论MCV、SCV和SSR均可作为DPN的诊断指标,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DPN的检出率,下肢较上肢异常检出率高,应着重下肢检查。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患病率可达40%~60%,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其发病率也逐渐增高。目前缺乏特异性治疗。代谢异常及血管损害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有重要的作用。我们用扩张血管的消心痛配合温阳散寒、养血通脉的中药制剂治疗DPN,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脑苷肌肽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守军 《中国医刊》2006,41(8):37-38
目的研究脑苷肌肽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脑苷肌肽注射液16ml静脉滴注,而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饮食控制、降血糖、补充B族维生素等)。观察其临床疗效及测定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N)。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5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同时治疗组治疗前后MNCV、SNCN指标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苷肌肽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peri 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在有症状者可达50%~70%甚至更高。DP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足溃疡和截肢的危险因素。现将中医药对该病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抗神经节苷脂抗体(anti-GS-ab)与微量白蛋白尿及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关系。方法:将受者分3组,糖尿病无微量白蛋白尿组(NDN组)33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组(EDN组)22例,正常对照组(N组)30例,采用固相酶酶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anti-GS-IgM-ab、anti-GS--IgG-ab,用放免法测定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采用美国Nicolet Viking IV型肌电图仪测定神经传导速度,并分析它们的相互关系,结果:EDN组anti-GS-IgM-ab及DPN发生率 明显高于N组和NDN组。相关分析显示,UAER与anti-GS-IgM-ab及DPN分级(DPNC)呈显著正相关;DPN临床分级与anti-GS-IgM-ab、anti-GS-IgG-ab,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糖尿病肾病和糖尿周围神经病变存在机的发病机制,anti-GS-ab与糖尿病肾,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关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Lipo PGE1)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探讨机制。 方法:采用前列腺素E1(Lipo PGE1)治疗确认DPN20例,给予前列腺素E1(Lipo PGE1)10μg/天共2周,同时与丹参治疗的20例DPN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天共2周)作对照,观察患者主观症状和体征的改变以及肌电图的改变。 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55.00%,对照组为20.00%(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45.00%,(P〈0.01)。治疗组在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药物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结论:前列腺素E1(Lipo PGE1)治疗DPN有较好的疗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选择作用于病变血管,改善微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据统计,糖尿病病程较长者发生周围神经病变者可达40%。笔者于2002年5月。2007年5月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DPN4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陶琪  毛樱 《中国现代医生》2023,61(32):50-53
目的 研究骨代谢标志物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绍兴市人民医院肌电图室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就诊的糖尿病患者187例,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入DPN组,没有合并DPN的入NDPN组。最终DPN组入组70例,NDPN组入组117例。所有入组患者均测量身高、体质量;测定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血清钙(Ca)、血清磷(P)、25羟维生素D[25-hydroxy vitamin D,25(OH)D]、骨钙素、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amino-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Ⅰprocollagen,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type Ⅰcollagen carboxy terminal peptide β special sequence,β-CTX);记录患者出生年月、年龄、糖尿病病程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与NDPN组相比,DPN组的患者年龄大、糖尿病病程长,此外,高血压的患病率、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比例也更高(P均<0.05)。DPN组的患者25(OH)D、Ca显著低于NDPN组患者。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年龄、病程、高血压及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病率与DPN呈正相关(P<0.05),25(OH)D、Ca水平与DPN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显示,糖尿病病程、Ca偏低是DPN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骨代谢标志物中25(OH)D、Ca与DPN呈负相关,Ca偏低是DPN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糖尿病患者积极监测25(OH)D、Ca的变化或可为DPN的预测提供参考,补钙或许能够对糖尿病患者的周围神经起到保护作用,延缓DPN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凯时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凯时(前列腺素E1脂微球制剂,lipo,PGE1)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及观察其不良反应。方法: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给予Lipo PGE1 10μg/d,共2周。对照组44例,应用维生素B1100 维生素B12 500μg/d,共2周。结果:治疗组痛觉过敏,痛觉减退,肢体麻木,肢体疼痛,腱反射减弱治疗后有效率达79%,65%,95%,86%,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43%,60%,50%和34%(均P<0.05)。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治疗后均有一定提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差异(均P<0.05)。结论:lipo PGE1是一种治疗DPN较为理想且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筛选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靶向基因与蛋白,探讨DPN发病机制。方法:利用基因芯片分析2例2型糖尿病伴有DPN患者、2例2型糖尿病不伴周围神经病变(DM)患者以及2例正常对照(CON)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差异;利用蛋白芯片技术比较50例DPN患者、50例DM患者以及15例CON者血清蛋白质谱的差异,寻找DPN可能的致病因子。结果:与DM患者和CON者比较,DPN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上调基因4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