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对腹股沟疝的分型鉴别及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21年3月于宁国市人民医院外科收治的102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分析多层螺旋CT检查斜疝、直疝、股疝的类型,多层螺旋CT诊断与手术结果对比,多层螺旋CT检查的诊断效能,多层螺旋CT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的诊断符合率,多层螺旋CT检查腹股沟疝的影像学征象。 结果102例患者中单纯性斜疝70例,单纯性直疝20例,单纯性股疝5例,左侧复发性腹股沟直疝2例,右侧嵌顿性腹股沟股疝5例。CT诊断与手术结果相符的斜疝占64.71%(66/102),直疝占16.67%(17/102),股疝占6.86%(7/102)。多层螺旋CT诊断斜疝的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33%、91.67%、91.67%;直疝的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5.00%、85.00%、85.00%;股疝的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30.00%、70.00%、70.00%。多层螺旋CT冠状位的诊断符合率为99.02%,稍高于矢状位的98.04%(P>0.05);冠状位的诊断符合率为99.02%,明显高于横断位的75.49%(P<0.05);矢状位的诊断符合率为98.04%,明显高于横断位的75.49%(P<0.05)。102例患者共有疝囊105个,斜疝患者有72个疝囊,直疝患者有23个疝囊,股疝患者有10个疝囊。93.06%(67/72)的斜疝疝囊的腹股沟管内环扩大,直疝及股疝疝囊的腹股沟管内环均正常;斜疝及直疝疝囊均无股三角填塞,股疝疝囊均股三角填塞;斜疝及股疝疝囊均无侧新月征,82.61%(19/23)的直疝疝囊具有侧新月征;斜疝及直疝疝囊位于腹股沟韧带的前方,股疝疝囊均位于腹股沟韧带的后方;90.28%(65/72)的斜疝疝囊壁位于腹壁下动脉的外侧,直疝疝囊壁位于腹壁下动脉的内侧,股疝疝囊壁位于腹壁下动脉的后下方。 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有助于腹股沟疝的诊断,与临床对腹股沟区解剖结构的了解相结合,对腹股沟直疝、斜疝及股疝的分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腹壁疝(ventral hernias)包括腹腔内的任何疝,但目前多指发生在前腹壁的疝。腹壁疝因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腹部疝和腹股沟疝。依据部位可分为:腹壁疝、白线疝和脐疝等;后者则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和闭孔疝等。人们对腹壁疝认识的较早,但有效的治疗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没有一种方法令人十分满意,用著名疝外科学家Nyhus的名言概括即为:迄今为止,没有一种疝修补术是完美的,尚无“金标准手术”。  相似文献   

3.
重视腹外疝手术的正确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外疝是一组常见外科疾病,包括最多见的腹股沟疝,其次是股疝,还有切口疝、白线疝等等,均表现为突出于体表外的肿块。还可以并发嵌顿或较窄。不仅有碍于生活、工作与健康。还可危及生命,因而绝大多数腹外疝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的要点是回纳进入疝囊的常态肠段、封闭疝门、切除或旷置远端疝囊、修补内环、加固发生疝的原腹壁解剖上的薄弱区,使其变坚强有力。如果手术能做到以上各点,可彻底治愈疝并杜绝其复发。  相似文献   

4.
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腹股沟疝复发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引起腹股沟疝复发的因素。方法 对我院199l一2001年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其入院方式(急诊、平诊),疝的类型(斜疝、直疝、股疝),手术方式(传统的疝修补术与无张力疝修补术),以及手术后的并发症与手术后复发的危险关系。结果 199l一2001年,我院共施行腹股沟疝修补术l082例次,其中初发疝占88.9%,复发疝占11.2%。与传统的疝修补术相比,无张力疝修补术对复发疝再手术的相对危险度低,手术后存在并发症和腹股沟斜疝是手术后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影响腹股沟疝术后复发的因素较多,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可降低复发性腹股沟疝的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的临床经验。方法使用美国Bard公司伞形疝环充填式网塞及成形补片,对9例腹股沟复发疝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治疗。对手术时间、术后病人自主能力的恢复、术后切口疼痛、并发症、住院时间进行观察。结果与传统疝修补手术相比具有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结论疝环充填式疝修补术是一种符合人体解剖结构和病理生理的手术方法,具有传统手术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尤其适合复发疝,是目前较理想的疝修补方法。  相似文献   

6.
摘要:为比较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笔者将79例腹股沟斜疝或直疝患者随机分成2组,I组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II组行传统疝修补术。结果示I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疼痛、并发症发生率等均优于II组患者。提示无张力疝修补术较传统疝修补术效果优越,是治疗腹股沟疝的好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近年,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在我国迅速推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并发症,现就其并发症的防治谈一点看法。术后复发Rutkow等[1]报道,2403例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后6年复发率约0.5%。近3年,我们分析了重庆市及县、区医院施行该手术术后复发的13例病人,复发原因包括网塞自疝环口下滑、疝内容物自网塞旁疝环口脱出、疝内容物通过两个网塞间从疝环口脱出、网片位置过高、网片卷曲和移位、疝内容物从自制网塞中央脱出等。其原因是手术者经验不足,对腹股沟区的解剖不熟悉,没有按手术原则操作。该术式是不打开疝囊,…  相似文献   

8.
腹壁疝和原发性腹壁疝有不同的含义,本文原发性腹壁疝是指非手术引起的位于腹前外侧壁和后腹壁的腹外疝(不含腹股沟疝和股疝)。原发性腹壁疝患者无手术切口,更愿意接受微创治疗,其腹壁组织完整,也有利于微创新技术的开展。原发性腹壁疝的疗效显著优于切口疝。目前,微创术式众多,在原发性腹壁疝中可最大程度体现各自的优势。腹腔镜腹腔内补片修补术(IPOM)和微创非腹腔内补片修补术(MINIM)理念不同,技术互补,共同目标是追求微创和腹壁功能重建。MINIM的主要术式是各类腔镜腹膜外修补术(EER),大多从原发性腹壁疝起步,逐步发展并扩大其适应证。另一类术式是腔镜辅助肌前修补术(onlay),在中线位原发性腹壁疝中发挥特有的作用。脐疝、腹直肌分离、原发性耻骨上疝、半月线疝和原发性腰疝等是较常见的原发性腹壁疝,本文逐一讨论,阐述其定义、特点及微创术式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总被引:315,自引:9,他引:315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plugmeshherniarepair)是近年来在美国及欧洲国家广泛开展的一个疝手术,被称为疝手术的里程碑。一、定义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以一个Marlex补片为原料的锥形物填充在疝环内,另一补片置于精索后加强腹股沟后壁的疝修补术。二、历史Usher于1958年首先使用Bardmesh修补疝,但是这个合成补片是在传统疝修补的张力缝合后做再加固用。1974年Lichtenstein用Marlex补片做成一个圆柱形的充填物,将其填充在股疝和复发性疝的疝环内以修补疝环的缺损。1986年他又第一个正式使用无张力疝修补术(Tension-freeHer…  相似文献   

10.
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修补术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我院自1996年6月至2007年1月行Bassini法疝修补术60例,行无张力疝修补术65例,术后随访记录6~48个月。行无张力疝修补术为治疗组,行Bassini法疝修补术为对照组,治疗组中男性63例,女性2例;年龄27~82岁,平均54.5岁;斜疝53例,其中复发性斜疝5例,直疝10例,骑跨疝2例;对照组中男性50例,女性10例;年龄18~72岁,平均45岁;斜疝54例,其中复发性斜疝5例,直疝5例,骑跨疝1例。  相似文献   

11.
股疝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股疝占腹外疝的5%,股管是股疝发生的解剖薄弱区,当有增加腹内压的因素存在时,就容易发生股疝。股管狭窄,三面韧带,硬而无弹性,一旦股疝形成,极易嵌顿.并迅速发展成绞窄性疝,后果严重。一、诊断要点1.股疝有别于其他的腹外疝:疝块小.常因无明显不适而被忽略,肥胖患者尤其如此;疝块呈半球形,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扩大时也可表现在腹股沟韧带上方.仔细触摸有蒂样结构源于腹股沟韧带下方;疝回纳困难.冲击感小;腹内脏器移动试验阳性。2.股疝绞窄后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①无痛性疝块。患者原有股内侧区肿块史,绞窄后局部无…  相似文献   

12.
造口是为了使肠内容物或尿液排出体外,而将肠道或输尿管经腹壁的人造间隙放置于体外的方法。但这会导致腹腔内脏器经人造间隙穿出腹腔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的发生称之为造口旁疝。相关的造口旁疝有结肠造口旁疝、回肠造口旁疝、空肠造口旁疝、尿道造口旁疝。造口旁疝通常存在两种情况:肠造口滑动性疝和造口旁疝,而绝大部分发生的是造口旁疝,是造口手术后最常见的晚期并发症,早期发生率约1%,晚期则高达10%~50%。  相似文献   

13.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我院自1996年6月至2007年1月,行Bassini法疝修补术60例,行无张力疝修补术65例,术后随访记录6—48个月。行无张力疝修补术为治疗组,行Bassini法疝修补术为对照组,治疗组中男性63例,女性2例,年龄27~82岁,平均54.5岁,斜疝60例,其中复发性斜疝5例,直疝10例,直疝合并斜疝2例,巨大疝1例:治疗组多为老年患者,合并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增生者13例,占15.29%;对照组中男性50例,女性10例,年龄18~72岁,  相似文献   

14.
腹股沟疝在外科疾病中是一种常见疾病,一般包括斜疝、直疝及股疝。斜疝发病率最高,约占全腹外疝的75%~90%,男性患者占大多数,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15:1。股疝的发病率约占腹外疝的3%~5%,并多发于40岁以上的女性…。同侧腹股沟斜疝合并股疝的患者临床上更不多见。现将河南省漯河市疝外科医院收治的1例男性患者同时患有以上2种疾病的诊治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肠造口疝的无张力修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造口是为了使肠内容物或尿液排出体外.而将肠道或输尿管经腹壁的人造间隙放置于体外的方法。但这会导致腹腔内脏器经人造间隙穿出腹腔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的发生被称之为造口疝。相关的造口疝有结肠造口疝、回肠造口疝、空肠造口疝、尿道造口疝。肠造口疝通常存在两种情况:肠造口滑动性疝和肠造口旁疝,而绝大部分发生的是肠造口旁疝,是肠造口手术后最常见的晚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复发疝中的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疝环填充式疝修补术在腹股沟复发疝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复发疝病人48例,观察术后疼痛、并发症、复发率。结果 病人术后疼痛反应轻,6例出现尿潴留,3例出现阴囊积液。术后4~5天出院,随访12~3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复发疝,手术安全、术后恢复快、痛苦小、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7.
应当注意避免疝修补术的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疝修补术是普外科常见手术,但若不注意,无论何种术式都可能发生某些并发症,有的是很严重的。沿用的疝修补术并发症大致可分为感染性、损伤和疝复发,我们应当注意避免其发生。一、切口感染会阴部的清洁度较差,皮肤常驻细菌多为G杆菌和金葡菌,疝修补术的切口感染率较其他部位一类切口略高。切口感染的严重性还在于愈合后疝复发率可高达45%~50%。疝修补术一般不必用抗生素,但在行疝成形术、嵌顿疝和复发疝修补时,在术前1小时静推小容量、足量、针对性强的抗生素,使在手术时血液和切口内达到有效药物浓度,可起到确实预防效果。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腹膜前间隙补片疝修补术和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两种术式及疗效的对比,总结出两种手术方法优缺点。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24例,分别施行腹膜前间隙补片疝修补术和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观察两组之间疗效差别。结果腹膜前间隙补片疝修补术组在手术时间、局部异物感、伤口麻木感等方面优于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组。结论腹膜前间隙补片疝修补术能更好地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不适。  相似文献   

19.
补片修补因其疼痛轻、复发率低等优势,已经取代了传统疝修补术,成为腹壁疝修补的主流,但在临床实践中,对补片修补是否放置引流,仍存在争议,对此,我们回顾分析近2年来在我院所作的腹股沟斜疝、腹白线疝、切口疝、脐疝患者的资料,一组术中放置引流,另一组未放置引流,进行观察对比,以期明确引流在腹壁疝修补术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00年5月至2010年7月我科共收治各种腹外疝患者并行开放无张力修补手术734例,合并局部感染、疝补片暴露患者7例,均经保守治疗保留了疝补片而治愈。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合并局部感染、疝补片暴露的病例包括结肠造口疝3例,腹壁切口疝2例,腹股沟区斜疝2例,患者最大年龄77岁,最小年龄34岁,男5例,女2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