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时机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确定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时机对术后30d死亡率的影响。方法233病例分为心肌梗死和心绞痛两组,对多个风险因素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分析,以确定AMI后不同时段手术是否为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233例中男176例(75.4%),女57例(24.5%)。年龄34~86岁,平均(65.6±9.2)岁。平均移植血管(3.46±0.89)支,137例(58.8%)应用乳内动脉137根。总死亡率4.3%(10/233例)。AMI距手术时间≤3d者,手术死亡6例(14.6%,6/41例),较心绞痛组3例(2.3%,3/130例)显著增高(P=0.033);4~10d者1例(2.7%,1/37例)与心绞痛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11~30d者无手术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3d后行冠脉旁路移植术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04年12月27例冠心病合并COPD患者接受CABG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分为非体外循环CABG组(off—pump组,18例)和体外循环CABG组(on—pump组,9例),并在不同时间点对两组患者的氧合指数(PaO2/FiO2)、呼吸功能相关指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变化及肺泡灌洗液中中性粒细胞数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手术死亡;术后14d off—pump组死亡1例,死于呼吸衰竭;on—pump组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较off—pump组多。体外循环(CPB)30min后/手术开始on—pump组患者的PaO2/FiO2高于off—pump组,而在术后6h和12h却明显低于off—pump组(P〈0.05);手术开始/CPB30min到术后24h血浆中ICAM-1的浓度off—pump组均低于on—pump组(P〈0.05);肺泡灌洗液中中性粒细胞数on—pump组均高于off—pump组(P〈0.05)。结论 Off—pump CABG对肺的气体交换功能损伤较小,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因此更适合于冠心病合并COPD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E-CABG)的治疗效果,探讨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孙逸仙心血管医院自1999年6月至2009年12月行E-CABG患者21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24~81岁。AMI发生时间〈6 h 6例,6 h~3 d 7例,3~30 d 8例,包括心源性休克8例,室间隔破裂穿孔合并心源性休克1例,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致冠状动脉破裂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频发性室性心律失常8例,发生心室颤动、心脏停搏1例,心脏外伤术后1例,10例安放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采用体外循环CABG(on-pump)12例,非体外循环CABG(off-pump)5例,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CABG(on-pump-beating)4例。结果早期死亡5例,病死率23.8%,E-CABG的病死率明显高于CABG总体病死率(23.8%vs.3.1%,χ2=21.184,P〈0.05),其中AMI发生时间〈6 h者死亡2例,6 h~3 d者死亡2例,3~30 d者死亡1例,病死率分别为33.3%、28.6%和12.5%。3 d后的病死率明显较低(P〈0.05)。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围术期心肌梗死(MI)和败血症,其中行off-pump和on-pump-beating手术患者中各死亡1例。出院16例,随访6个月~10年,晚期死亡6例,5例死于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1例死于非心脏因素;生存10例,其中5例生活质量较差。结论 AMI发生3 d以内行E-CABG病死率高,如果通过IABP等支持治疗,待AMI发生3 d后手术,合理采用off-pump和on-pump-beating手术方法,将有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70岁以上老年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ABG)的临床效果。方法68例70岁以上老年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off—pump组(40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组(28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两组各死亡1例,off—pump组中1例死于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on—pump组中1例死于肺部感染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off—pump组的移植血管数、术后使用正性肌力药物时间〉24h、机械通气时间〉24h、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和二次开胸止血的比率均少于或低于on—pump组(P〈0.05);术后肺部感染、心房颤动、伤口并发症的发生率、住ICU和住院时间低于或短于on—pump组(P〈0.05)。off—pump组随访36例,on—pump组随访24例,随访时间3个月至2年,两组患者均存活,心绞痛症状消失。结论对70岁以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行off-pump手术,有手术创伤小、死亡率低、术后并发症少和安全有效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02年2月完成的CABG218例,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CABG)152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PCAB)66例,对手术方法、主要并发症和围术期治疗进行分析。结果:院内死亡5例。1例术后第14天死于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术后第3天死于心肌梗死;1例术后第2天死于急性肺梗死;2例因ARDS、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余213例治愈出院。随访有6例复发心绞痛,药物治疗有效。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充分的术前准备、手术技巧的完善、良好的心肌保护及加强围术期处理是提高CABG早期疗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同期施行瓣膜和冠状动脉手术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u JS  Zhang JQ  Bo P  Meng X  Gu CX  Huang FJ  Li WB  Wang SY  Zhang HJ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8):1238-1240
目的探讨行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同时行心脏瓣膜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2月至2005年1月间126例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同期行瓣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性别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男84例,女42例。采用胸骨正中切口,2组都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完成搭桥和瓣膜手术。结果2组患者术前体重、糖尿病及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等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尖瓣置换手术女性明显多于男性(P〈0.05),男性组术后死亡5例,其中心脏衰竭1例,应激性高血糖昏迷1例,严重心律失常2例,心。肾肺多脏器衰竭1例;女性组术后死亡7例,其中心脏衰竭1例,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大出血1例,严重心律失常3例,心肾肺多脏器衰竭2例。结论CABG同期行瓣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女性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高于男性,这与女性的低体重及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病变等构成独立的危险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临床效果和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2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133例AMI患者于发病30d内行CABG治疗的临床资料和结果,其中男104例,女29例;年龄46~84岁(67.12±8.90岁);急诊/紧迫性手术39例,心肌肌钙蛋白I(cTnI)转归正常后行cABG94例。观察AMI后手术时间、手术死亡率、移植血管数、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采用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术前、术后cTnI的变化和持续时间。结果移植血管1~5支(2.72±1.06支),AMI后手术时间4h~29d(10.56±7.05d),围术期死亡14例,死亡原因主要为低心排血量、多器官功能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等,总死亡率10.53%(14/133)。行急诊/紧迫性手术患者的手术死亡率高于cTnI正常后手术患者(30.77%VS.2.13%,P=0.000);使用IABP(58.97%VS.1.06%,P=0.000)、心律失常、低心排血量、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和住Icu时间均大于或长于cTnI正常后手术患者(P〈0.05)。随访115例,随访时间1~46个月(23.50±12.20个月),失访4例;l例急诊/紧迫性手术患者于术后2年死于脑血管意外;cTnI正常后手术患者在随访期间无晚期死亡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机械并发症或左主干严重病变患者应紧急手术;对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的AMI患者cTnI正常后尽早手术,可明显提高AMI的治疗效果,cABG对AMI患者是有效和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80岁以上冠心病病人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80岁以上冠心病病人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6月至2007年3月80岁以上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者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80~89岁.均行非体外循环不停跳下CABG(OPCAB).结果 术后出现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呼吸功能衰竭、多脏器衰竭、胸骨哆开各1例.死亡3例.平均住院29d.术后1例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1例应用左心辅助装置(BVS5000),1例术后3 d再次行OPpcABG术.结论 CABG手术治疗高龄冠心病者有效.全身脏器功能衰退是高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上升的主要原因.采用OPCAB可有效地降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07—2013-12间收治的需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6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法将2组患者分为CABG组(实施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OPCAB组(实施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每组30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效果。结果 OPCAB组在手术时间、术后ICU治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旁路移植支数及治疗费用上均明显优于CABG组(P<0.0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与CABG相比,OPCAB手术操作时间短,患者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比较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ABG,on—pump)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off—pump)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2003年12月-2005年1月间我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95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术中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on—pump组和off—pump组。并对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临床资料、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术后off—pump组发生并发症17例,on—pump组26例(P=0.000);off-pump组住院死亡2例,on—pump组死亡6例(P=0.025)。结论 在多支左主干病变中,off—pump和on—pump在再血管化的应用上无差别;off—pump后的心电图改变、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on—pump患者低,但是合并瓣膜病或严重的3支血管病变、左主干病变、室壁瘤形成的患者更适宜采用on—pump,off—pump不能取代on—pum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