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观察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斜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小儿斜疝患者75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8例,选用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对照组37例,选用传统方法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复发情况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1.9±11.7)min,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49.1±16.3)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切口长度为(6.0±2.4)mm,对照组平均切口长度为(43.1±12.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复发率为2.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6%,对照组术后复发率为13.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2%,两组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斜疝的临床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2.
欧荣册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8):2734-2735
目的:观察小儿腹股沟斜疝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改良,降低小儿斜疝术后复发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06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传统的经腹股沟小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基础上的改良疝囊高位结扎术,术中将腹膜外脂肪分离,向里再分离2—3cm,将疝囊颈往上提直至将疝囊后壁收紧为止。结果:全部病例均行此改良疝囊高位结扎术,随访无复发。结论:小儿腹股沟斜疝采用改良疝囊高位结扎术,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明显降低了术后复发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横切口经腹疝囊口旷置于腹腔外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小儿斜疝患者8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经腹疝囊口旷置于腹腔外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方法经腹股沟疝高位结扎术治疗。比较2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小儿斜疝采用横切口经腹疝囊口旷置于腹腔外手术治疗不仅效果显著,且切口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可减少患儿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造硬膜外针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7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35例患儿采用常规疝囊高位结扎,观察组35例患儿采用改造硬膜外穿刺针腹腔镜高位结扎,对比两组患儿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均得到临床治愈,观察组患儿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存在差异,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造硬膜外穿刺针腹腔镜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中的应用效果确切,手术创伤更小,手术效果可以保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短期内复发率较低,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以及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外一科在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诊治的小儿腹股沟斜患者400例进行分析,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的200例小儿腹股沟斜患者采取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观察组的200例小儿腹股沟斜患者采取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与排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4例腹股沟斜疝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腹股沟斜切口入路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研究组采用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比较两组患儿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术后随访期间均无复发病例。结论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创伤小,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联合圣环包皮术治疗小儿L腹股沟斜疝及包茎、包皮过长的可行性与优点。方法:对21例斜疝、包茎或包皮过长患儿行腹腔镜下疝囊内环处高位结扎联合圣环包皮术。结果:患儿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内环高位结扎术和圣环包皮术。术后恢复顺利,随访1—12个月,斜疝无复发。结论:两孔法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较传统手术具有创伤小、美观、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康复快等优点,联合圣环包皮术术后容易清洗、护理,避免了两次手术和麻醉,减少了患儿的痛苦及治疗费用,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4年1月应用腹腔镜疝囊结扎治疗56例小儿腹股沟疝患者,对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阴囊肿胀、复发率)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手术全部成功完成,与传统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低。结论腹腔镜治疗小儿疝,安全,手术简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脐单切口与双口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临床应用,总结出各自的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2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70例,随机选取35例行经脐单切口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另外35例行双口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并对两组患者的术后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单切口组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双口组(P〈0.05),美容效果好;双口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单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脐单切口与双口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都是可靠、有效的,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术者的经验和手术熟练程度以及患者的综合条件选择术式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经脐单孔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6例腹股沟斜疝患儿电脑随机分成A组和B组,38例/组。A组经脐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B组行开放式疝囊高位结扎术。比较两组的围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和疾病复发情况。结果 A组的手术用时为(31.25±4.68)min,切口长度为(1.26±0.38)cm,住院天数为(4.11±1.05)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63%,上述指标均较B组更令人满意(P<0.05),在治疗费用方面,A组(3546.25±514.58)元高于B组(P<0.05)。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在临床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内环口结扎加脐正中襞覆盖在儿童腹股沟疝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14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将其随机分为两组:60例采用腹腔镜内环口高位结扎加脐正中襞覆盖疝环口治疗的患儿为腹腔镜组,80例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的患儿为传统手术组;比较两组手术后恢复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为(20.8±6.5)min,传统手术组的为(33.5±10.6)min,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住院时间腹腔镜组为(2.4±1.5)d,传统手术组为(4.2±1.3)d,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腹腔镜组阴囊水肿、疝复发、异时疝发生率均明显少于传统手术组(P〈0.05)。结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脐正中襞内环口覆盖加强腹壁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安全可行,恢复快,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12.
小儿腹股沟疝1263例腹腔镜手术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疝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治疗中,不同手术方式对手术并发症的防治体会。方法收集2003年8月至2012年8月株洲市三三一医院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患儿1263例病历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采用微创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631例)和对照组(6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通过注射器注水实验,紧贴腹壁下动脉外侧切开腹股沟管,缝合时先环绕输精管一侧腹膜,再环绕精索一侧腹膜,排除阴囊内积气,腹腔镜口可吸收线内翻缝合等方法预防并发症。比较2组患儿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0.3%(2/631)和0.8%(5/632),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发生血肿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0.3%(2/631);对照组线结反应2例、血肿4例、切口疝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8/632)。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规范的操作能够最大限度减少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囊高位结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田丹  赵普 《中国医药科学》2012,(14):226-227
目的探讨简易二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双侧腹股沟斜疝的价值。方法 2010年6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对156例双侧腹股沟斜疝患儿实施简易二孔法腹腔镜手术。结果 156例患儿在腹腔镜下成功完成双侧疝囊高位结扎术,0.5~2岁患儿51例,平均手术时间(35.0±2.2)min;2~7岁患儿105例,平均手术时间(26.5±2.5)min。术后未见阴囊水肿、睾丸疼痛及缺血性坏死。随访1~6月者95例,6~12月者30例,12~15月者23例,均无腹腔粘连,1例单侧复发(0.6%)。结论二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双侧腹股沟斜疝的操作简单,具有切口美观、手术安全、疗效可靠、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的优点,是理想的手术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斜疝这一常见疾病手术的最佳方式、操作要点及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对比分析经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与经腹疝囊高位结扎术,两种常用方法术中、术后情况。结果经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手术250例,平均(30±10)min,术后复发1例,术后阴囊水肿25例;经腹疝囊高为结扎术350例,平均(20±5)min,术后复发1例,阴囊均未出现肿胀;结论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可优先考虑经腹疝囊高位结扎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选择355例来我院就诊的腹股沟斜疝患儿予以腹腔镜下及予传统手术行斜疝高位结扎术。结果全组患儿均无不良反应,两组患儿相比较腹腔镜组的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手术中出血量少等,该术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基础护理的负担。结论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是保证患儿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腹腔镜行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方法、疗效及优缺点。方法 2006-07~2008-12对124例小儿腹股沟斜疝实施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其中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69例(腹腔镜组),传统的经皮切开手术55例(传统组)。结果腹腔镜组较传统组手术时间短,术后需用镇痛药的例数少,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高。结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术式相比,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无切口瘢痕等优点,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疝复发的原因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2010年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小儿腹股沟复发疝24例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儿手术后随访1个月5年,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确切的疝囊高位结扎,宽大内环口>1.0 cm实施缝缩术,可有效地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脐内侧韧带在预防大疝囊小儿腹股沟斜疝术后复发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具有较大疝囊的小儿腹股沟斜疝17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在小儿腹腔镜下内环口高位缝扎后将同侧脐内侧韧带缝合覆盖内环口以进一步加强.结果 所有病例均于术后1~2 d治愈出院,随访3~18个月,术后无复发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小儿腹腔镜下应用脐内侧韧带加强覆盖内环口治疗大疝囊小儿腹股沟斜疝可进一步减少术后复发,该手术方法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