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口蹄疫又称手足口病或发疹性水疱性口炎,是一种由柯萨奇A组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手足口病主要是通过与病人、病畜及无症状带毒者的直接接触引起发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头痛及口腔、颊面、齿根、舌边缘、手掌、足底出现丘疹水疱,部分病人可含并细菌感染。此病以农村多见,城市较少出现,预后较好。我科收治1例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的病人,经积极抗炎对疗治疗及护理痊愈出院。现将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手足口病为柯萨奇A16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较多,易在托幼机构及小学内发生。该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和健康带毒者,以发病第一周传染性最强。患者的唾液和咽部分泌物中的病毒可经空气飞沫传播,被带有病毒的疱疹液、唾液或粪便污染的手、食物、餐具、洁具、玩具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可经口感染。发病初期先有发热、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类似上呼吸道症状,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反应,以后可出现厌食、口痛,口腔粘膜、舌、腭部出现小疱疹,继而小溃疡,周围有红晕。1~2d手足口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多分布在手指、足趾和背部及指趾的褶处,一般在一周内消退。此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以对症治疗和护理为主。因此,在该病流行期应加强对托幼机构儿童及小学生的晨检,一旦发现,应尽快在家庭隔离、治疗,同时家长也应积极配合,做好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3.
4.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引起手足口病的人类肠道病毒主要为柯萨奇病毒A组(cox-A)A组16、4、5、7、9、10型,B组2、5型;埃柯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coxA16型最常见。患儿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5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多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信阳市手足口病实验室检测结果,掌握手足口病流行趋势,为本地区手足口病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采集临床880份诊断为手足口病病例的咽拭子、粪便和肛拭子、疱疹液,应用real time RT-PCR技术检测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通用型肠道病毒(EV)。结果 880份检测标本中,肠道病毒总体检出率为74.32%,其中肠道病毒EV71型、CA16型和其它肠道病毒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4.66%、17.27%和20.11%。不同病毒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7.45,P<0.01)。880份检测标本中,从发病至采样0~3d病毒核酸检测率最高(83.54%),其次是4~7d(76.87%)。咽拭子、粪便、肛拭和疱疹液阳性率分别为8.33%、78.01%、66.15%和75%。粪便与其它样本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05,P<0.01)。病例发病集中在4~7月份,以EV71感染为主,病毒感染率以<1岁组最高,男女病毒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P=0.73)。结论信阳市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是EV71,其流行具有明显的年龄、季节界限。 相似文献
6.
手足口病(HFMD)1958年首先由Robinson报道,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其中柯萨奇病毒A16型是较常见的一种,此外柯萨奇病毒A的其他株或肠道病毒EV-71型也可引起手足口病。多发于5岁以下小儿,以手足口、口腔和臀部等部位出现疱疹或破溃成溃疡为特征,可通过口、手、空气飞沫、污染的水源等多种途径传播,部分可引起发热。全年均可有发病,但3月份至11月份多见, 相似文献
7.
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病毒A16及肠道病毒71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5岁以内婴幼儿,好发于夏秋季,病程在1周左右,若合并病毒性心肌炎、无菌性脑炎或肺水肿等,则病程长,病情重,甚至危及生命。我院2000-2012年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538例,其中合并病毒性心肌炎48例,现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9.
自从1948年Dalldorf在美国纽约州格林县的柯萨奇镇(Coxsackie New York)的患儿中发现并描述了一种后来被命名为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以来,直到1960 Alsop将由萨科奇病毒引起的疾病命名为手足口病(HFMD),随后在世界各地均发现存在手足口病的流行。我国于1980年首次报告手足口病,广西于1989年第一次发现并报告了该病,自2008年手足口病列为国家法定丙类传染病以来,广西对手足口病的病原体的基因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显示其中肠道病毒71型(EV71)占41.70%,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阳性8.50%。同时证实广西分离的EV71与国内其他省流行的EV71流行株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同属于C4基因亚型C4b分支。资料显示手足口病在国内呈现自然流行消长趋势,尽管该病的疫苗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但离现场应用仍然存在多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聊城地区手足口病(HFMD)的病原构成及临床特点。方法采集2010年6月聊城地区240例HFMD患者(包括23例重症患者)咽拭子并提取病毒RNA。采用real—timeRT—PCR方法,以肠道病毒5’UTR区通用引物及探针对病毒RNA进行初步筛查,初筛阳性标本进一步采用CA16及EV71VP1区特异性引物及探针进行型别鉴定。结果普通患者EV71阳性143例、CA16阳性6例、其他肠道病毒阳性21例;重症患者中EV71阳性率达82.6%(19/23),CA16感染未见引起重症。结论聊城地区HFMD患者以1~3岁儿童为主,男性高发于女性,农村高发于城市;HFMD的病原包括EV71、CA16及其他肠道病毒,主要病原为EV71,且EV71感染容易引起重症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该院手足口病病原体分布情况,为其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1 84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咽拭子、疱疹液、粪便、肛拭子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荧光探针体外扩增法检测肠道病毒通用型(EV)、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结果 1 848例标本中病毒核酸阳性率为60.71%(1 122/1 848),其中EV71阳性占1.43%(16/1 122),Cox A16阳性占1.87%(21/1 122),EV阳性占57.93%(650/1 122)。男女感染比例为1.69∶1,男性感染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小于3岁的患儿占84.94%(953/1 122),4~6月为高发季节,10~12月出现1个次高峰。结论该院手足口病病原体以除EV71、Cox A16外的其他肠道病毒为主,以小于3岁的患儿为主,男性多于女性。 相似文献
12.
<正>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传播途径通常为呼吸道、消化道和密切接触[1]。近年来HFMD发病数一直居高不下,虽然2011年稍有回降,但仍成为当前5岁以下儿童罹患率最高和最重要的致死病因之一[2]。目前临床上多以普通型手足口病为主,而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中山火炬开发区2009年2012年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掌握其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9年2012年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掌握其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9年2012年国家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报告的居住于中山火炬开发区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09年2012年国家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报告的居住于中山火炬开发区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09年2012年共报告2146例,其中男1379例,女767例,男女比例1.8∶1,发病年龄以5岁以下特别是3岁以下为主,5岁以下儿童占病例96.60%,散居儿童及托幼儿童分别占72.32%及25.54%;发病时间呈双峰型,42012年共报告2146例,其中男1379例,女767例,男女比例1.8∶1,发病年龄以5岁以下特别是3岁以下为主,5岁以下儿童占病例96.60%,散居儿童及托幼儿童分别占72.32%及25.54%;发病时间呈双峰型,47月为发病高峰,2010年、2012年9月出现小高峰、2011年11月出现小高峰;实验室确诊病例73例,占3.40%,重症病例35例,占发病1.63%,重症病例中EV71病毒感染25例、Cox16感染1例,其他肠道病毒感染5例,未做病原体检测4例。结论我区的手足口病在季节、人群、地区分布方面有之显著的差异,必须根据疫情特点找出适合我区手足口病疫情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医药科学》2016,(10):159-162
目的探讨托幼机构儿童手足口病发病影响因素。方法 2013年4月~2016年1月共选择200例托幼机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研究,调查的因素包括:班级对手足口病防控的重视程度、相关制度的制定及落实、晨检午检情况、病例隔离情况、教职工、学生和家长对手足口病防控的态度、相关知识知晓率、预防行为的践行情况、教室等公共场所通风情况、消毒情况、教室每学生人均占有面积等。结果 31例儿童感染了EV71或Cox A16。晨检午检情况、隔离情况、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知晓率、预防行为的践行情况、教室等公共场所通风情况、消毒情况、教室每学生人均占有面积均为托幼机构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社会及学校应加强力度宣传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及有效预防措施,使家长及托幼机构对幼儿的健康状况更加重视,积极践行预防行为,做好消毒工作,教室等公共场所保持通风换气,严格托幼机构的晨检午检,一旦手足口病的发生及时隔离,以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手足口病4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有明显特征的出疹性疾病,可以由柯萨奇病毒及肠道病毒71感染引起,近2年来,由于肠道病毒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日益增多,且可以伴有神经系统感染:脑炎,脑膜脑炎,脑膜炎以及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而备受关注,本科自2008年7月至2009年8月共收治手足口病患者住院治疗45例,今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011年致白城市手足口病流行的肠道病毒特点,为白城市手足口病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2011年白城市174份手足口病临床诊断标本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白城市174份手足口病临床诊断标本实验室检测阳性标本为89份(51.15%),其中8份柯萨奇病毒A16(4.6%)、43份肠道病毒71型(24.71%)、38份肠道其他病毒(21.84%)。结论 2011年致白城市手足口病主要病原体为EV71。 相似文献
17.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重症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亲密接触等途径传播。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医药科学》2017,(15):23-26
目的分析莱西市2011~2015年手足口病(HFMD)流行病学情况并探讨托幼机构儿童手足口病发病影响因素。方法汇总全市2011~2015年HFMD病例,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并选择3所托幼机构300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分析研究HFMD的发病影响因素。结果莱西市2011~2015年共报告手足口病例共412例,发病率为54.21/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病例以儿童为主,0~4岁375例,占91.02%。托幼机构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因素较多,且各因素均可进行干预。教职工、学生和家长对手足口病防控的态度、相关知识知晓率;教室每学生人均占有面积;班级对手足口病防控的重视程度;相关制度的制定及落实;消毒情况;晨检午检情况;预防行为的践行情况;病例隔离情况;教室等公共场所通风情况等均为托幼机构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莱西市2011~2015年手足口病流行强度基本稳定,4岁以下儿童是发病主要人群,季节分布存在差异。家长及托幼机构应积极践行预防行为,一旦发生手足口病应及时隔离,以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的病原因素,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对在我院诊治的286例儿童手足口病患儿的咽拭子标本进行检测。结果本组肠道病毒阳性患儿197例(68.88%),其中EV71阳性患儿156例(54.55%),Cox A16阳性患儿22(7.69%),其他未分型肠道病毒阳性19例(6.64%),EV71阳性率显著高于Cox A16阳性率和其他未分型肠道病毒阳性率,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重症组患儿的EV71阳性率显著高于轻症组患儿的EV71阳性率,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轻症组患儿均治愈出院;重症组72例患儿中治愈56例,好转14例,死亡2例。结论加强对儿童手足口病病原体流行趋势的监测,对指导儿童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判断预后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手足口病为自限性疾病(即疾病在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能自动停止,并逐渐恢复痊愈),多数患者感染后预后良好,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常见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消化道传播(食物和水)、接触传播,其中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