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锦葵科植物黄蜀葵Abelmoschus manihot采收药用部位花冠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组织器官(根、茎、叶和花)中的主要资源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评价,为其资源化利用提供支撑。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法(UPLC-TQ/MS)分析黄蜀葵不同组织器官中黄酮类、核苷类及氨基酸类资源性化学成分组成及其含量;分别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粗纤维测定法(Weende)分析黄蜀葵不同组织器官中可溶性多糖类及总纤维含量。结果显示,黄蜀葵花中富含黄酮类资源性化学成分,主要组成为金丝桃苷、异槲皮苷、棉皮素-8-O-葡萄糖醛酸苷、杨梅素、槲皮素-3'-O-葡萄糖苷、芦丁和槲皮素,总量为25.450 mg·g~(-1),叶片亦有少量黄酮类资源性化学成分分布。黄蜀葵不同组织器官均富含可溶性多糖类组分和总纤维,其中茎中总多糖量较高,达19.76%,根中总纤维量较高,可达29.88%。在黄蜀葵植物中共检出21种氨基酸类和9种核苷类资源性化学成分,其中花中氨基酸类化学成分种类及含量较为丰富,达4.737 mg·g~(-1);叶中核苷类化学成分含量较为丰富,为1.474 mg·g~(-1)。黄蜀葵植物中含有丰富的资源性化学成分,且不同组织器官中所含成分的组成和含量有所差异,研究结果为黄蜀葵植物采收花后不同组织器官的精细化利用与产业化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期酸枣叶中多类型资源性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为酸枣叶适宜采收期的确定及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UPLC-TQ/MS法和HPLC法分别建立酸枣叶中19种核苷类和23种氨基酸类,以及黄酮类成分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的分析方法,并比较不同生长期酸枣叶中上述组分的组成及含量变化趋势。结果:不同生长期酸枣叶中多类型资源性化学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其中,核苷类化学成分随生长期变化总体含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后再降低的双峰变化趋势;氨基酸类化学成分总量总体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黄酮类化学成分总体表现为含量由高渐低的变化趋势。3类化学成分均以6月28日所采集样品含量相对较高。结论:综合分析,酸枣叶以制茶为主要利用目的其适宜采收期应为6月下旬。本研究结果为酸枣叶适宜采收期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酸枣叶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双边栝楼果实各部位(皮、瓤、种子)中核苷类、氨基酸类化学成分的分析评价,为其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UPLC-MS/MS方法分析安徽产双边栝楼果皮、果瓤和种子中的氨基酸类、核苷类化学组成及含量。结果:从双边栝楼果实各部位中检测到氨基酸19种,所测得氨基酸类成分含量为栝楼果皮(3.23%)栝楼瓤(2.22%)栝楼子(0.591%),果瓤中精氨酸、瓜氨酸、丝氨酸、脯氨酸约占所测得氨基酸总量的62%,果皮中瓜氨酸、精氨酸、赖氨酸、谷氨酰胺约占所测得氨基酸总量的81%;种子中除精氨酸含量较高外,其他氨基酸含量均低于0.1%。各部位中胸苷和胞苷总量为栝楼果皮(116.9μg·g~(-1))栝楼瓤(38.09μg·g~(-1))栝楼子(23.38μg·g~(-1))。结论:双边栝楼果实各部位均含有较为丰富的游离氨基酸和核苷类化学成分,具有潜在的药用和营养保健价值;尤其是作为产地初加工废弃物的果瓤,值得深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
潘宪伟  赵余庆 《中草药》2012,43(8):1641-1646
侧柏叶具有凉血止血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生发护发和各种内脏出血症;其含有鞣质、黄酮及萜类等化学成分,其中黄酮类化合物为其主要活性成分,在质量标准研究中常以槲皮素和槲皮苷作为品质评价的指标成分.侧柏果实中也含有大量的黄酮类和二萜类化合物,具有加快血液循环和增强记忆的作用.主要对侧柏叶和果实的黄酮类和萜类成分及其药理作用,以及侧柏叶中2种成分的定量方法、提取纯化工艺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深入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阐明豆科植物补骨脂果皮、种子中化学成分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四批生补骨脂果皮、种子中香豆素、黄酮、单萜等化合物,计算各化学成分在补骨脂果实中的相对含量。[结果]补骨脂苷、异补骨脂苷主要分布在补骨脂种子中,其相对含量≥89.63%;补骨脂甲素、新补骨脂异黄酮、Corylifol A、Corylifol C、补骨脂查尔酮、补骨脂酚等黄酮和单萜酚类成分主要分布在果皮中,其相对含量≥80.86%,其中Corylifol C仅分布于果皮中;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补骨脂定、4″,5″-去氢异补骨脂定等香豆素类成分在种子和果皮中均有分布,其相对含量相当。[结论]补骨脂苷和异补骨脂苷主要存在于补骨脂种子中,黄酮和单萜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果皮中,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等脂溶性香豆素在果皮和种子中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晰黄芪花中资源性化学成分组成,探讨其资源潜在利用价值。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对黄芪花中总多糖、水溶性蛋白进行分析评价;采用HPLC-PDA/ELSD法对黄芪花中单糖寡糖组成及含量进行分析;采用GC-MS法对黄芪花中挥发性成分及脂肪酸类成分和含量进行分析;采用UPLC-TQ-MS法对黄芪花中核苷类及氨基酸类组成及含量进行分析。结果黄芪花中含有多糖类(47.02 mg/g)、水溶性蛋白质(470.66 mg/g)、果糖(45.46 mg/g)、葡萄糖(8.71 mg/g)、蔗糖(1.05 mg/g)营养物质;检测出黄芪花中32种挥发性成分,其中以含氧衍生物为其主要组成成分;6种核苷类和15种游离氨基酸类资源性化学成分,总量分别达2.77和6.52 mg/g。在黄芪花中还检出8种脂肪酸类成分,其中肉豆蔻酸、棕榈酸和油酸为其主要组成成分。结论阐明了黄芪花中各类型营养成分的组成及含量,为黄芪花的系统利用与精细化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瓜蒌皮药材中五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收集地瓜蒌皮药材中芦丁、异槲皮苷、槲皮苷、槲皮素、山奈酚的含量,并以各成分作为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不同收集地瓜蒌皮药材中黄酮类各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异槲皮苷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5. 514%,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安徽1的瓜蒌皮药材质量最好。结论:以异槲皮苷为公共因子变量,对瓜蒌皮药材进行含量测定可以更好地控制瓜蒌皮药材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砂仁不同部位及近缘种中槲皮苷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砂仁不同部位及近缘种中槲皮苷含量的差异。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槲皮苷的含量。结果槲皮苷质量百分浓度线性范围为0.1226~1.226μg,线性回归方程为:Y=316.01X-29.98,r=0.9999(n=6),平均回收率为96.85%。结论砂仁不同部位及近缘种中槲皮苷的含量有明显的差异。砂仁不同部位槲皮苷含量高低顺序为:种仁〉果实〉果皮。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罗布麻和混淆品白麻不同部位(叶、花、茎、根)指标成分的含量,对药材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罗布麻和白麻不同部位中指标成分金丝桃苷、异槲皮苷、三叶豆苷、山柰酚-3-O-芸香糖苷、紫云英苷、芦丁、白麻苷、新绿原酸、绿原酸等14种黄酮和3种酚酸类成分含量。基于各组分进行聚类、主成分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并比较各组样品。结果:罗布麻和白麻不同部位样品主要活性成分为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金丝桃苷、异槲皮苷、三叶豆苷等。聚类和主成分分析显示,根中主要成分类似,叶、花中黄酮与酚酸含量均较高;罗布麻和白麻的差异成分主要表现在绿原酸、山柰酚-3-O-芸香糖苷、金丝桃苷、白麻苷、山柰酚、表儿茶素、隐绿原酸、紫云英苷、三叶豆苷、异槲皮苷。结论:罗布麻与白麻主要成分差异显著,研究结果可为评价罗布麻属药材成分差异和罗布麻传统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以苦参花资源化利用为目的,分析苦参花不同物候期中生物碱类、黄酮类资源性化学成分的含量,以期发现苦参花资源的潜在利用价值。采用UPLC-TQ-MS联用技术,对山西长治产苦参花中7个生物碱类及7个黄酮类成分进行分析测定。结果显示不同花期中都含有金雀花碱、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槐定碱、N-甲基金雀花碱、苦参碱、槐果碱7种生物碱,各碱总和为花蕾1.47%、半开花1.34%、盛开花1.17%、败花1.01%,其中主要生物碱为N-甲基金雀花碱、氧化槐果碱、氧化苦参碱,约占总生物碱量的83%;所测定的芦丁、木犀草素、槲皮素、异槲皮苷、三叶豆紫檀苷、苦参酮、苦参醇7种黄酮类成分,各黄酮总和花蕾495.2μg·g-1、半开花313.7μg·g-1、败花224.2μg·g-1、盛开花193.0μg·g-1,其中木犀草素的含量相对较高,约占所测总黄酮量的89%~94%。结果提示苦参花所含的喹诺里西啶类生物碱是其主要的资源性化学成分,可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1.
对重庆市仙女山昆明山海棠从种子雨及土壤种子库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昆明山海棠的成熟种子年内分布数量以10月最多,种子雨散落从9月下旬到11上旬,散落高峰期集中在10月份,千粒重最重期、生活力最高期也出现在10月份。土壤种子库以距灌丛中心2~5 m分布最多,主要集中在1.5~3.5 m。土壤种子库主要分布枯枝落叶层,种子寿命较短。昆明山海棠种子以风为外力进行传播,其传播能力较强,但在自然繁衍过程,成熟饱满种子率较低、土壤种子库种子种子寿命不长等因素严重影响昆明山海棠种群更新。  相似文献   

12.
以采自云南省马关县的当年成熟通关藤种子为实验材料,分别研究了不同浓度的KNO3-KH2PO4 (K-K),GA3,PEG-6000,NaCl 4种试剂引发处理对通关藤种子在高盐胁迫(0.8%NaCl)逆境下发芽及幼苗素质的影响,分别测定了发芽势、发芽率、 发芽指数、根长、茎长以及侧根数.并测定了通关藤叶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0.80%NaCl胁迫下,通关藤种子萌发受到显著抑制,经不同浓度的4种试剂引发处理后,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盐胁迫条件下通关藤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等指标,均显著提高了SOD,CAT活性、增加了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降低了叶片中MDA量.其中,经1.20% KNO3-KH2PO4 溶液引发处理的效果最好,引发处理后,通关藤种子发芽率从52.67%提高到87.33%,SOD活性从138.01提高到219.44;其次是300 mg·L-1GA3溶液引发处理的种子,其发芽率从52.67%提高到80.67%,SOD活性从138.01提高到444.61.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赤霉素浓度、赤霉素浸种时间对太子参种子解除休眠及其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考察10个赤霉素浓度、5个赤霉素浸种时间结合低温层积的方法破除太子参种子休眠,测定不同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幼苗株高、主根长、鲜重和干重.结果:500~600 mg·L-1的赤霉素浸种24 h后层积至45 d,发芽率均达80%,其他浓度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00 mg·L-1的赤霉素浸种6h后层积至40 d,发芽率达84.17%,幼苗鲜重和干重显著高于其他浸种时间及对照组,其他浸种时间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500~ 600 mg·L-1的赤霉素浸种6h结合-2~3℃砂藏层积可明显缩短太子参种子打破休眠的时间.  相似文献   

14.
肖雪峰  郭巧生  刘丽  李超  王平理  杨生超  杭悦宇 《中草药》2016,47(23):4264-4270
目的研究通关藤Marsdenia tenacissima种子检验方法,为制定通关藤种子检验规程及质量分级提供依据。方法以当年采收的不同产地通关藤种子为材料,参照国际植物种子检验规程和中国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对其质量进行检验,探索通关藤种子质量检验的方法。结果通关藤种子净度分析送检样本至少900 g,实验样品至少90 g;种子千粒质量测定选用五百粒法;含水量测定选用高恒温(133±2)℃烘干法,烘干时间为6 h;发芽前自来水浸种24 h,于砂中在30℃光照条件下做发芽实验,发芽计数时间为1~8 d;生活力测定采用0.1%TTC溶液染色,于恒温35℃黑暗条件下染色3 h。结论初步建立了包括扦样、净度分析、真实性鉴定、千粒质量、发芽条件、含水量及生活力7项指标在内的通关藤种子质量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草果果仁、果壳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的差异,为其开发及应用提供基础.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草果果仁及果壳的挥发油,并计算其含量;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分析鉴定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组成及结构.结果:从3个不同批次的草果中共鉴定出75个成分.其中从草果仁挥发油样品中分别鉴定出35,48,42个组分,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94.8%,95.6%,93.7%;从果壳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55,70,68个组分,分别占其挥发油总量的94.5%,91.5%,91.4%.其中果仁挥发油共有成分有33个,果壳挥发油共有成分有54个;果壳与果仁挥发油成分大部分相同,其共有成分主要有1,8-桉油素、α-蒎烯、β-蒎烯、α-松油醇、橙花叔醇等29个成分,分别占果壳和果仁挥发油总成分的69.27%~77.29%,91.56% ~93.88%.草果果壳挥发油的特有成分有β-桉叶醇、葑醇、反式-松香芹醇、δ-杜松烯、(-)-桃金娘烯醇等18个化合物,果仁挥发油中无此类成分.结论:草果果壳挥发油含量约为果仁的1/4,果壳及果仁的挥发油成分大部分相同,均含有较高含量的1,8-桉油素和α-松油醇,但两者成分仍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粗茎秦艽种子萌发过程中马钱苷酸和龙胆苦苷的含量变化。方法:建立粗茎秦艽种子中马钱苷酸和龙胆苦苷高效液相色谱(HPLC)含量测定方法:Cat C18色谱柱(4.6 mm×150 mm,3.5μm),流动相为乙腈(A)-0.04%乙酸水(B),梯度洗脱,流速0.8 m L·min~(-1),检测波长为254 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5μL。测定种子不同萌发时期马钱苷酸和龙胆苦苷的含量。结果:马钱苷酸和龙胆苦苷的线性范围分别为35.5~761.5 mg·L~(-1)(r_1=1.000 0),4.8~103.1 mg·L~(-1)(r_2=0.999 9),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30%(RSD 1.9%),99.85%(RSD 2.6%);粗茎秦艽种子在萌发过程中,马钱苷酸的含量呈不断降低的趋势,龙胆苦苷的含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结论:粗茎秦艽种子萌发过程中,龙胆苦苷和马钱苷酸的含量动态变化呈负相关性趋势,且相关性程度与种子的发芽率有关。  相似文献   

17.
常用中药牡丹和芍药种子中含有茋类成分,具有多种药理活性,为了开发和利用牡丹种子资源,该文选择种子中含量相对较高的10种茋类成分suffruticosol A,suffruticosol B,suffruticosol C,trans-resveratrol,cis-ε-viniferin,trans-ε-viniferin,cissuffruticosol D,cis-gnetin H,trans-suffruticosol D和trans-gnetin H为指标进行含量测定。采用HPLC-DAD,YMC-pack ODS-A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以甲醇-水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 L·min-1;柱温25℃;检测波长为230 nm。同时采用清除DPPH自由基的方法初步评价其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能够同时测定10种茋类成分的含量;牡丹和芍药种子中的茋类成分主要集中于种皮部位(总质量分数达16.7%以上),种仁中含量很低(总质量分数不到0.3%),种皮提取物富含茋类成分,总含量达75%以上。种皮提取物及10种茋类成分多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潜力。该文对牡丹和芍药资源的综合利用,特别是种皮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谭玲玲  胡正海 《中草药》2013,44(4):468-472
目的 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KNO3、KMnO4、H2O2、GA3以及蒸馏水浸种不同时间,对桔梗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层滤纸培养法,在25恒温,12 h光照的光照培养箱中将浸种后的种子进行培养,观察记录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及幼苗的根长和苗高,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0.150 g/L GA3浸种24 h是打破桔梗种子休眠促进桔梗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最佳浸种处理方法;此外,5 mg/mL KNO3浸种处理12 h也是有效的浸种处理方法。结论 筛选出桔梗种子萌发的最适浸种试剂及浸种时间,对桔梗的种子育苗及人工栽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与比较红车轴草和白车轴草种子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法萃取挥发性成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其组成,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红车轴草种子中鉴定出46种化合物,挥发性成分总峰面积为3. 48×109。其中相对质量分数较高的化合物为1-辛烯-3-醇(30. 24%),正己醇(11. 94%),2,2,4,6,6-五甲基庚烷(11. 00%),壬醛(7. 74%),辛醛(6. 79%)和己酸(6. 04%)。白车轴草种子中鉴定出44个化合物,挥发性成分总峰面积为6. 37×109。其中相对质量分数较高的化合物为1-辛烯-3-醇(42. 98%),十七烷(14. 47%),3-辛醇(9. 42%),己酸乙烯酯(8. 82%)和5-甲基-4,6-二羟基嘧啶(6. 59%)。红车轴草和白车轴草种子共有20种成分相同,但各成分的含量具有较大差异。1-辛烯-3-醇为共有成分中含量最高的物质。红车轴草种子有26种特有成分,占挥发性组分的54. 85%。白车轴草种子有24种特有成分,占挥发性组分的46. 79%。结论:红车轴草和白车轴草种子中含有较为丰富的挥发性成分,两品种之间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峰面积和相对含量具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该文基于中药资源化学及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的研究思路及开发策略,以苦参种子资源化利用为目的,采用UPLC-QTOF-MS和UPLC-TQ-MS联用技术分析了苦参成熟干燥种子中生物碱类资源性化学成分的组成及其含量,并与同属近缘植物苦豆子成熟干燥种子进行比较,以期发现苦参种子的潜在资源利用价值。研究结果显示:苦参种子与苦豆子种子所含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组成具有高度相似性;苦参及苦豆子种子中7种生物碱总量分别为11.203,15.506 mg·g-1。其中,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槐定碱在苦参种子中的含量较为丰富,提示苦参种子可作为获取苦参碱类生物碱的重要原料资源加以开发利用。研究结果为苦参种子的资源化利用及产业化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创新苦参资源价值,提升苦参资源的利用效率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