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肿瘤转移是肿瘤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大量研究显示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在肿瘤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循环肿瘤细胞簇(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lusters,CTC clusters)与单循环肿瘤细胞相比转移能力更强。分离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深入研究循环肿瘤细胞簇提供了便利。本文就循环肿瘤细胞簇在肿瘤转移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膀胱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CTC)数目,探讨其对膀胱癌复发和转移的早期监测、临床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选取87例膀胱癌患者及40例同期膀胱良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肿瘤浸润深度将87例膀胱癌患者进一步分为非肌层浸润组(55例)和肌层浸润组(32例),膀胱良性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40例)。采用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芯片分选法检测外周血中CTC,比较各组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的CTC数量,比较不同CTC数量患者治疗后1年复发率。结果治疗前,对照组患者外周血中未检出CTC,非肌层浸润组患者CTC检出数为(9.38±11.35)/10 ml,明显少于肌层浸润组患者的(23.28±11.74)/1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过程中两组膀胱癌患者CTC检出数均逐渐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检出CTC的非肌层浸润组患者1年复发率低于检出CTC的非肌层浸润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C检出数为(0~20)/10 ml及≥21/10 ml的肌层浸润组患者的1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中的CTC是膀胱癌预后不良的重要标志,对膀胱癌临床疗效评价、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世超  姜军 《齐鲁肿瘤杂志》2012,(16):1272-1275
目的:总结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相关的研究进展。方法:以“乳腺肿瘤、循环肿瘤细胞和微转移”为关键词,系统检索PubMed、Ovid、EMBASE、WebofScience的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医学数据库(2000-01—2011—12)。纳入标准: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根据纳入标准,符合分析的文献34篇。结果: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具有高度异形性,细胞增殖活性低,表达激素受体、血管生成相关分子等多种标志,且与上皮细胞间质化、肿瘤干细胞及肿瘤自身种植等密切相关。循环肿瘤细胞具有与原发灶、转移灶内肿瘤细胞明显不同的生物学特征。结论: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具有自身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进一步深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有助于加深对肿瘤播散和转移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乔媛媛 《现代肿瘤医学》2011,19(9):1877-1880
肿瘤细胞血液播散至远处器官和后来形成的转移灶是上皮来源恶性肿瘤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对恶性肿瘤发生远处转移和复发等研究认为是由外周血中存在的循环肿瘤细胞所致(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CTCs存在于外周循环中,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大部分肿瘤细胞被机体免疫系统所识别难以生存,只有小部分细胞继续在循环中,穿透基底膜,侵出血管在远端形成肿瘤转移灶。CTCs是肿瘤发生远处转移的必要条件,深入研究循环肿瘤细胞有助于对肿瘤的转移机制有更多的了解。本文对CTCs的分离与鉴定技术方法和CTCs与肿瘤复发转移的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转移是导致肺癌患者死亡的首因,而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在形成远处转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近年研究显示,CTCs可能成为肺癌诊疗的新兴标志物及治疗新靶点,本文从诊断与临床分期、转移与复发、个体化治疗与预后等方面阐述肺癌CTCs的临床意义,以期为肺癌治疗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6.
循环肿瘤细胞的播散是乳腺癌转移与复发的重要事件.检测循环肿瘤细胞,对判断患者预后、评价治疗效果、监测转移复发、指导治疗等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完善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技术,研究循环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机制,是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研究需要解决的主要难题.目前,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研究在检测技术及其指标的联合应用、低增殖活性循环肿瘤细胞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7.
肿瘤细胞血液播散至远处器官和后来形成的转移灶是上皮来源恶性肿瘤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对恶性肿瘤发生远处转移和复发等研究认为是由外周血中存在的循环肿瘤细胞所致(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CTCs存在于外周循环中,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大部分肿瘤细胞被机体免疫系统所识别难以生存,只有小部分细胞继续在循环中,穿透基底膜,侵出血管在远端形成肿瘤转移灶。CTCs是肿瘤发生远处转移的必要条件,深入研究循环肿瘤细胞有助于对肿瘤的转移机制有更多的了解。本文对CTCs的分离与鉴定技术方法和CTCs与肿瘤复发转移的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早期乳腺癌hMAM mRNA阳性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 巢式RT PCR检测5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后辅助治疗前外周血hMAM mRNA阳性细胞,随访。24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志愿者作对照。 结果 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后辅助治疗前外周血有核细胞hMAM mRNA阳性率26.0%,与良性乳腺疾病患者(4.2%)、健康体检志愿者(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25、P=0.012);其hMAM mRNA阳性率与癌组织HER2过表达相关(P=0.037);13例阳性患者中8例(61.5%)随访出现复发转移(P=0.004),中位无瘤生存期明显降低(P=0.002)。 结论 hMAM mRNA是检测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较为理想的分子标记物。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后辅助治疗前hMAM mRNA阳性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可能是预测复发转移和预后不良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早期乳腺癌外周血中CEAmRNA阳性循环肿瘤细胞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5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24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CEAmRNA阳性细胞。[结果]早期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为14.0%,CEAmRNA阳性率与TNM分期(P=0.004)、肿瘤大小(P=0.027)、血清CEA(P=0.000)水平异常升高显著性相关。CEAmRNA阳性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期为18个月,与阴性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CEAmRNA阳性循环肿瘤细胞可能是早期乳腺癌患者监测复发转移的重要指标和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局限性肾癌患者行根治或部分切除术后循环肿瘤细胞和循环肿瘤内皮细胞数量变化在预测肿瘤复发转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52例局限性肾癌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7.5 mL外周血和20例健康者7.5 mL外周血。术后循环肿瘤细胞数量和循环肿瘤内皮细胞数量高于术前者纳入阳性组,反之纳入阴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终点事件为肿瘤复发转移,最长随访时间21个月。结果:CTC阳性组复发转移率为61.9%(13/21),明显高于阴性组19.4%(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CTEC阳性组复发转移率为57.1%(12/21),阴性组复发转移率为22.6%(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双阳性组复发转移率为75.0%(12/16)。结论:术后3个月循环肿瘤细胞计数高于术前的肾癌患者易出现复发转移,若同时术后循环肿瘤内皮细胞计数高于术前,则提示患者复发转移率可能会更高。循环肿瘤细胞和循环肿瘤内皮细胞数量变化可作为较好的肾癌术后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12.
13.
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是由实体肿瘤细胞释放到循环系统中的基因组小片段,来源于机体内所有肿瘤部位,其携带的基因组信息与肿瘤组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能克服常规肿瘤组织活检所无法突破的肿瘤异质性问题.通过外周血ctDNA检测可以进行肿瘤相关基因的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研究,如基因突变、异常扩增、杂合性缺失等,还可以进行定量,追踪机体内特异性基因的状态变化.ctDNA检测是一种新兴技术,相对于传统的肿瘤组织活检具有简单、易行、高重复性等优点,更易被患者接受.目前主要的技术及平台包括PCR技术和二代测序法,两者各有所长,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需求可以进行调整.ctDNA检测在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动态监测、耐药评估以及个体化精准治疗中具有深远意义及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趋化因子(chemokine,CK)和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在肿瘤定向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CK通过诱导肿瘤细胞上调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降解细胞外周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抵抗失巢凋亡(anoikis)和免疫逃避等机制,最终形成CTC,发生“信号”归巢和器官定植,其中每一个步骤都有不同CK的正向或反向参与,其中有共性,也有差异.本文综合阐述CK在CTC的形成及其完成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分析CK在CTC中的作用差异;探讨靶向CK信号轴个体化治疗肿瘤的研究现状及主要方向;为建立基于靶向CK信号轴治疗肿瘤的个体化治疗模式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继程序死亡分子(PD-1)与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抗原-4(CTLA-4)之后,CD28家族的新成员B、T淋巴细胞弱化因子(BTLA)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BTLA表达谱介于PD-1和CTLA-4之间,它不仅表达于T细胞,在B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中也有表达。BTLA与其配体结合传递共抑制信号,在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发挥负性调节作用,并与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相关,可能成为肿瘤生物治疗潜在的靶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纳米基底富集分离及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CTC数目变化和CTC-Her2表达,分析CTC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CTC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43.9% vs 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C检测与乳腺癌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类型、淋巴结转移及激素受体ER和PR表达无关(P>0.05)。CTC检测与脉管内查见癌栓相关(P<0.05)。组织学Her2阳性与CTC-Her2阳性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CTC可能反应乳腺癌的转移能力,CTC检测可以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新指标。CTC-Her2检测可能有助于实时Her2状态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Finding a clinical tool to improve the risk stratification and identifying those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recurrenc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he presence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 in peripheral blood can be a strong marker of poor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disease, but the prognostic role of CTC in non-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is less clear. The aim of this review is to examine the possibl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in non-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TNM-stage I-III) with the primary focus on detection methods and prognosis.

Methods

The PubMed and Cochrane database and reference lists of relevant articles were searched for scientific literature published in English from January 2000 to June 2010. We included studies with non-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TNM-stage I-III) and CTC detected pre- and/or post-operatively in peripheral blood.

Results

Nine studies qualified for further analyses. Detection rates of CTC in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with non-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varied from 4% to 57%. Seven studies applied RT-PCR and two studies used immunocytochemical methods. Seven studies found the presence of CTC to be a prognostic marker of poor disease-free survival.

Conclusion

The presence of CTC in peripheral blood is a potential marker of poor disease-free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non-metastastic colorectal cancer. The low abundance of CTC in non-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requires very sensitive and specific detection methods. An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choice of detection method and markers, is warranted before incorporating CTC into risk stratification in the clinical setting.  相似文献   

18.
李熳  张志广  刘霞  罗丹 《中国肿瘤临床》2014,41(22):1442-1445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临床意义。  方法  采集45例胃癌患者的外周血,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并比较其临床病理意义。  结果  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CK19阳性肿瘤细胞即为CTCs。45例胃癌患者中27例为CTCs阳性,CTCs阳性与淋巴结转移(P=0.007)、远处转移(P=0.035)和复发密切相关(P=0.03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和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 0.05)。  结论  CTCs与胃癌的不良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缓解期患者外周血髓系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s)的变化,并探讨其原因及可能的意义。方法:分别抽取22例儿童B-ALL行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和强的松(VDLP)方案化疗后缓解期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儿童的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和分析CD33+HLA-DR-/CD33+细胞比例、以及CD14+CD33+HLA-DR-和CD15+CD33+HLA-DR-两群MDSCs细胞比例的变化,统计分析B-ALL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之间MDSCs的差异。结果:儿童B-ALL缓解期患者外周血CD33+HLA-DR-MDSCs所占CD33+细胞的比例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单核细胞来源的CD14+CD33+HLA-DRMDSCs的比例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粒细胞来源的CD15+CD33+HLA-DR- MDSCs比例亦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4)。结论:儿童B-ALL患者行VDLP方案化疗后完全缓解期患者外周血MDSCs的比例明显下降,其低水平的MDSCs可能与化疗后机体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正常建立相关。  相似文献   

20.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发病率及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确诊时大多数NSCLC患者已到疾病晚期,导致患者5年生存率低.随着肿瘤个体化治疗的进展,早期诊断以及对患者病情实时监测尤为重要.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作为肿瘤血源性转移的生物学标志物之一,是“液体活检”的重要指标,可用于肿瘤患者实时动态监测.检测CTC有助于早期发现NSCLC微转移、重新确定临床分期、实时监测抗肿瘤治疗疗效、评估预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不仅如此,对其进一步分子鉴定有助于阐明肿瘤的生物学进程及转移机制.然而,由于检测标准不统一、检测阳性率低等多种因素,现阶段CTC仍较难应用到临床工作中.本文对CTC的发展历程及其在NSCLC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新近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