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陵版《本草纲目》引《孟诜食疗本草》出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草纲目》所引《孟诜食疗本草》资料多数来源于《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用《大观本草》、《政和本草》同《本草纲目》核对,发现《本草纲目》引《孟诜食疗本草》有些资料出处,与《大观本草》、《政和本草》不尽相同。表现为《本草纲目》注“孟诜食疗”文为其他文;《本草纲目》注其他文为“孟诜食疗”文,《本草纲目》所引“孟诜食疗”文不见于《证类本草》。这可能由于当时李时珍所参考《本草大观》、《政和本草》版本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2.
《本草纲目》所引《孟诜食疗本草》资料多数来源于《大观本划》。用《大观本草》、《政和本草》同《本草纲目》核对,发现《本草纲目》引《孟诜食疗本草》有些资料出处,与《大观本草》、《政和本草》不尽相同。表现为《本草纲目》注“孟诜食疗”文为其他文:《本草纲目》注其他文为“孟诜食疗”文,《本草纲目》所引“孟诜食疗”文不见于《证类本草》。这可能由于当时李时珍所参考《本草大观》、《政和本草》版本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3.
金陵版《本草纲目》引《日华子本草》误注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草纲目》是以《政和本草》为蓝本编撰的,所引《日华子本草》资料均来源于《政和本草》。用《大观》、《政和》同《纲目》核对,发现《纲目》所引《日华子本草》很多资料出处均与《大观》、《政和》不相同。表现为《纲目》误注“日华子”文为其他文;《纲目》误注其他文为“日华子”文;《纲目》引“日华子”文脱漏标记;《纲目》所引“日华子”文不见于《证类本草》。这是由于当时李时珍所参考《政和本草》版本不同所致,或因抄录或因刻版所误。这些讹误容易以讹传讹,造成文献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4.
《本草纲目》与《本草备要》均为明清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本草类著作,二者在成书背景、版本系统、编撰体例等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点。版本方面,《本草纲目》以"金陵本""江西本""合肥本"三大版本系统为主;《本草备要》则由原著者汪昂增订而成《增订本草备要》,并以此两者为母版,延伸出两大版本系统。体例方面,《本草纲目》论述详实,所列药物项目完备;《本草备要》由博返约,所列药物款目更偏重于实用。二书一繁一简,一全一便,一注重广博,一长在实用,既同且异。  相似文献   

5.
晦明轩本《政和本草》与刘甲本《大观本草》的药图在继承《本草图经》药图的基础上,展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通过对2个版本《证类本草》中矿石、植物、动物三大类药部图谱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在南北殊域的影响下,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刊刻者秉持的不同刊刻态度,呈现出外轮廓形似而具体细节存在差异的特点;在刻工艺术水平的影响下,呈...  相似文献   

6.
《政和本草》在明代曾大量刊行,其中有文献记载的书坊刻本有正德十四年书林刘氏日新堂刊本、万历六年书林归仁斋杨先春刻本和金陵唐氏富春堂刻本。其中,日新堂刻本以成化四年本为底本;杨先春归仁斋刻本又以日新堂本为底本,承袭了成化本的错讹、脱漏,其校勘粗滥,讹误百出;唐氏富春堂刻本以归仁斋本为底本,但校勘更为粗滥,几乎每页均有错讹。除校勘粗滥之外,书坊为招揽顾客,每标新立异,改头换面,去《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之名,改为《大观本草纲目全书》或《大观本草》等。  相似文献   

7.
《证类本草》在流传过程中形成多种版本系统,其中有《大全本草》版本系统。《大全本草》始刻于金代。其后,元、明、清皆有刊刻,形成了金·贞祜二年刊本、元·大德壬寅宗文书院刊本、明·王秋尚义堂刻本、明·籍山书院刻本、明·彭端吾重印本、清·杨必达补刻本、清·柯逢时刻本等一系列版本。其中以王秋尚义堂《重刊经史证类大全本草》为代表。王氏刻本以元宗文书院刻本为底本,药图则承袭自《政和本草》。  相似文献   

8.
一、唐慎微之生平、里籍北宋蜀医唐慎微对祖国医药学卓有贡献,留有名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传世。唐慎微之生平、里籍,初为人所不知。故大观二年(1108)艾晟在《经史证类大观本草》序中谓:“慎微姓唐,不知为何许人?传其书者失其邑里族氏,故不及载云”。后人对唐慎微的了解,源于两处记载。其一为金刻《证类本草》宇文虚中跋。其二为《宾  相似文献   

9.
《绍兴本草》是继《大观本草》、《政和本草》之后,对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的又一个校定整理本。由于此书仅存两种残卷本,又都在日本(见龙伯坚《现存本草书录》),学人未易得睹,加之有关史料记载零散,且多牴牾,故有关此书的校定编撰年代、卷数、所载药品数、所用底本及编撰整理者等问题,还不十分明瞭,笔者查阅到有关史料,似可借以弄清上述问题,谨述如次。一、校定编撰年代问题关于《绍兴本草》的编撰年代,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作“绍兴二十九年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本草全书》收录的《本草发明》,所据影印版本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明刊本,为残本.除此版本外,《本草发明》另有上海图书馆藏明刊本及日本抄本,均为足本.上海图书馆藏明刊本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明刊本实为同一版本,仅书中“明《本草》类辨”一文所在位置不同.日本抄本当为据明刊本抄成.  相似文献   

11.
《本草品汇精要》系明孝宗敕命太医院院判刘文泰等人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编修的宫定本草。由于历史原因,书成以后秘藏内府未获刊行。本文鉴于目前尚少见对其专门研究报道。拟就其版本源流、内容特色及药物品种三个方面作一较系统的考察。1 版本及其源流考察1.1 版本考察虽然《本草品汇精要》弘治原本藏于明清两朝内府近四个多世纪未获刊行。但目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证《履巉岩本草》所载药物蜜蜂草的植物基原,挖掘其药用价值,并探讨《履巉岩本草》的价值。[方法]通过查阅古今本草文献、植物资源志要及实地考察等,从植物的形态特征、产地分布、性味功效以及药名考释等方面对蜜蜂草进行综合考证,并探讨蜜蜂草及《履巉岩本草》的价值。[结果]通过本草文献与植物学形态之对比,发现《履巉岩本草》蜜蜂草与今唇形科植物小野芝麻[Galeobdolon chinense(Benth.) C.Y. Wu]特征相符;实地考察发现小野芝麻在低海拔的路旁及疏林下广泛分布,符合《履巉岩本草》取材范围的生境;小野芝麻与蜜蜂草性味功效相近,主治用法相通;小野芝麻为草本植物,花叶具蜜香且全株密被柔毛,与蜜蜂体被绒毛相似,恰合“蜜蜂草”一名。[结论]小野芝麻的药用历史可追溯至1220年南宋时期的《履巉岩本草》之蜜蜂草,是治疗毒疮、外伤出血、肺结核等疾病的良药。《履巉岩本草》全书彩色药图精美生动,对该书的研究,既是为重续药史守正创新,更是对中医药文化精华的传承。  相似文献   

13.
五毒草载于《本草拾遗》,后诸多本草学虽有记载,但皆存混乱之象,《本草纲目》在赤地利项下李时珍曰:“五毒草即赤地利。”这一结论对明以后的本草学影响较大,以此延误至今,莫衷一是,现考证如下。1五毒草与金荞麦的本草记载五毒草载于《本草拾遗》,藏器曰:“五毒...  相似文献   

14.
历代医家对本草歌赋的价值褒贬不一。根据被引频次和现存版本数量两个判断指标,列出流行的本草歌赋主要有《药性赋》、《本草蒙筌》、《本草便读》,得出本草歌赋价值的三条评估标准:适合初学记诵、切合临床实用、记录中药新知。  相似文献   

15.
《滇南本草》的版本与作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滇南本草》是一部记载研究地方性本草的巨著。几百年来,在长期实践中,证明了《滇南本草》所载的中草药性味、疗效及用药方法,绝大部份是可靠的,省内各民族奉为医药至宝。它不仅流传全国各地,且远播国外。它在医药上的贡献之大,影响之深,是其它地方性本草著作无可比拟的。然而,《滇南本草》的传本及作者,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各具不同的看法。我们在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作了一些探索和考证。1 《滇南本草》版本渊源《滇南本草》的版本,现已发现的有13种,其中刊本6种(含铅印2种、石印1种),抄本7种,现分述于下。1.1 《滇南本草图说》残卷,存三至十二卷。收载药物274种,其中238种有水墨写生图,78种药物为其他版本未收载。系兰茂著释,明·嘉靖丙辰滇南范洪  相似文献   

16.
考历代综合本草,不难发现一个很明显的规律,即:我国古代本草学基本上采取累积方式,形同滚雪球一样不断向前发展的。新的本草著作往往保存了旧本草的内容,並比原有的更加丰富完善,从而取代旧的本草。比如《本草经集注》出现后,《神农本草经》就失传了,《新修本草》出现后,《本草经集注》也就失传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出现后,宋以前的本草,甚至宋初期的《开宝本草》、《嘉祐本草》也都失传了。然而不同的是,《证类  相似文献   

17.
《救荒本草》是中国历史上第1部救荒类本草专著,开创了可食用植物研究的新领域。该书大约在17世纪中后叶传人日本,受到日本著名本草学家的重视,不同传本系统的版本都在日本流传。其后,一些日本名家先后从传到日本的《农政全书》中析出《救荒本草》的内容单独校刻刊行,使《救荒本草》在日本得以更广泛地流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证《履巉岩本草》收载刺酸草的基原,以便深入研究其药性药理,同时更深入挖掘地方本草资源。[方法]通过古今文献和植物学形态比较研究,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药物名称、植物特征、产地分布、功效主治等因素进行考证。[结果]通过比较本草文献和植物学形态特征,发现《履巉岩本草》中刺酸草的药图所绘主体特征符合杠板归Polygonum perfoliatum L.,但也带有同属植物刺蓼Polygonum senticosum (Meisn.) Franch. et Sav.的部分特征。结合实地考察,杠板归与刺蓼所处生境普遍,分布较广,常见于《履巉岩本草》所绘药图取材范围内;两者植物形态相似,性味功效相近,药物名称等方面均与刺酸草的特点相符。[结论]《履巉岩本草》中所载的刺酸草为蓼科植物杠板归Polygonum perfoliatum L.,同属植物刺蓼Polygonum senticosum (Meisn.) Franch. et Sav.亦可一起作为刺酸草的民间用药资源拓展。  相似文献   

19.
一、两药基原不同,名称各异,汇总内容新述如下: 1.王不留行一名,最早出自《神农本草经》。随着年代的递增,成数地耕作者、侠义鉴行者、关注留言者记载了有关王不留行的一些素描,譬如《吴普本草》的不留行、王不留行,《日华子本草》的禁宫花、剪金花,《稗史》的金剪刀草,《纲目》的金盏银台,《甘泉县志》的麦蓝子等等。究其基原,此为石竹科植物麦蓝菜的干燥成熟种子,其原植物属在《救荒本草》中被定为麦蓝菜,外文命写为Vaccaria segetalis(Neck)Gareke,又名曰道灌草、大麦牛、兔儿草、麦加菜、王牡牛。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本草备要》成书时间、载药情况、版本情况、编撰特点、学术思想、后世影响近30年来的研究概况进行分析,发现其成书年代模糊、载药数量分歧大,其学术渊源和版本源流尚不清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