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替罗非班及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冠状动脉狭窄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应用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替罗非班及DES治疗冠脉分叉病变56例的临床疗效。结果:56例冠脉分叉病变患者采用支架植入术,手术成功率达到100%,术中无急性血栓形成。临床随访1~2年无死亡和AMI发生。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替罗非班及DES治疗冠脉狭窄病变包括分叉病变的近期临床疗效十分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替罗非班联合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疗效.方法 初发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拟行直接PCI术病人131例,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组(n=32),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n=99).分析PCI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TIMI血流灌注分级(TMPG)分级和ST段回落,评价PCI术后心肌微循环再灌注.观察住院及随防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及出血等并发症.结果 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相比,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组梗死相关动脉(IRA)狭窄程度较轻[(68.7±11.0)%vs (86.5±7.8)%,P<0.05].PCI术后TIMI3级血流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组高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96.8% vs 78.8%,P<0.05),TMPG3级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组高于B组(62.5% vs 32.3%,P<0.01).治疗期间轻度血小板减少和出血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组高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9.4% vs 1.0%,P<0.05).随访30 d,两组死亡率无差异,但MACE发生率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组低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6.3% vs 29.3%,P<0.01),进一步分析严重心绞痛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组较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显著降低(6.3%vs 25.3%,P<0.05).结论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基础上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减少STEMI再灌注后无再流或慢血流的发生,改善心肌微循环再灌注及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替罗非班复合药物涂层支架预防支架内血栓和再狭窄的疗效及机制。方法8只小型猪随机分为单纯雷帕霉素涂层支架(RES)组和雷帕霉素-替罗非班复合药物涂层支架(RTES)组,每只动物于冠状动脉中置入支架2枚。术后RES组服用阿司匹林30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3个月;RTES组服用阿司匹林300 mg/d,3个月,氯吡格雷75 mg/d,1个月。实验期间对动物行为学和出凝血障碍等并发症进行观察。3月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处死动物,取出支架血管段,行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①两组均未发现急性、亚急性和远期血栓,无出凝血等并发症发生。②支架部位血管腔面积:雷帕霉素涂层支架组为(4.89±0.46)mm2,雷帕霉素-替罗非班复合涂层支架组为(4.96±0.35)mm2;新生内膜面积:雷帕霉素涂层支架组为(1.05±0.09)mm2,雷帕霉素-替罗非班复合涂层支架组为(1.12±0.10)mm2;管腔面积丢失率:雷帕霉素涂层支架组为(21±7)%,雷帕霉素-替罗非班复合药物涂层支架组为(19±9)%。结论①雷帕霉素-替罗非班复合药物涂层支架可有效预防PC 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②雷帕霉素-替罗非班复合药物涂层支架防治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与单纯雷帕霉素支架无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盐酸替罗非班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选取北京军区总医院心研所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收治的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共104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48例,年龄50~72岁,平均年龄(61.73±6.43)岁。随机分为对照组(n=52)及盐酸替罗非班治疗组即强化组(n=52)。对照组给予介入治疗,低分子肝素、口服阿司匹林片皮下注射、氯吡格雷片、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或ACEI类药物。强化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盐酸替罗非班冠脉内注入及静脉维持治疗。评估两组PCI术后30 d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检测术后肌钙蛋白I(TNI)、手术前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记录术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及出血、血小板减少等情况。结果强化组TNI和△hs-CRP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11±0.05)ng/ml vs.(1.22±0.83)ng/ml]、[(1.59±0.58)mg/L vs.(5.68±1.34)mg/L],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强化组无MACE发生,对照组发生1例于15 d时不明原因猝死,1例亚急性支架血栓形成致急性心肌梗死。两组均有心绞痛发生,强化组明显低于对照组(1.9%vs.15.4%),有统计学意义(P=0.031)。术后TIMI血流3级比例强化组高于对照组(100%vs.88.5%),TIMI血流2级比例强化组低于对照组(0%vs.1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强化组发生1例轻微出血,为出血点,停用替罗非班后,出血点减少。2例小出血,分别是血尿和鼻出血。对照组2例轻微出血,为眼结膜充血和牙龈出血。1例小出血为术后穿刺部位出血。强化组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1.81±0.565)g/L vs.(1.62±0.530)g/L],但无统计学意义(P=0.078);血小板减少症(GIT)仅在强化组发生1例,并且为轻度减少。结论盐酸替罗非班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介入治疗中疗效和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冠心病(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及慢性冠状动脉病)患者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48例冠心病择期PCI术患者分为替罗非班组85例和非替罗非班组63例,治疗组在PCI术中即刻经冠状动脉推注替罗非班。慢性冠状动脉病患者术前、术后均服氯吡格雷片、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片;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加用低分子肝素钙。非替罗非班组除不用替罗非班外,治疗均与治疗组相同。观察PCI治疗前后手术血管心肌梗死溶栓实验(TIMI)血流、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主要包括急性血栓形成、冠状动脉夹层、慢血流/无复流、术后出血并发症及术后4周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替罗非班组虽有1例穿刺处血肿、假性动脉瘤形成,但出血并发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中出现急性血栓、冠状动脉夹层、慢血流/无复流、缺血性胸痛、术后MACE事件与替罗非班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较高危亚组使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仍可能是有益的。结论冠心病患者择期PCI中预防性使用替罗非班是安全的,但择期PCI术中常规使用替罗非班并不能减少急性血栓、冠状动脉夹层、慢血流/无复流、缺血性胸痛及术后4周MACE事件的发生,但对较高危患者使用仍可能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剂量盐酸替罗非班在老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药物保守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96例诊断明确的NSTEACS老年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均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等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小剂量替罗非班,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用药后7d及30d复合心血管事件(顽固性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死亡)均减少(P0.05)。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降低更明显(P0.01)。对照组和观察组主要不良事件均为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35%和6.0%(P0.05)。结论:在非介入治疗老年NSTEACS患者中,小剂量替罗非班能有效加强抗血小板作用,不增加出血风险,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合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邱炜炜 《山东医药》2010,50(41):71-72
目的观察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5例ACS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普通肝素、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5 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盐酸替罗非班静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30 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明显降低,5 d内进行介入治疗术的比例显著下降,轻度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普通肝素、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盐酸替罗非班可明显降低ACS患者MACE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依诺肝素联合替罗非班,对比普通肝素联合替罗非班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过程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56例,随机分为依诺肝素组129例,普通肝素组127例,两组都联合应用替罗非班、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30 d内总死亡、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及支架内血栓等临床事件;并比较两组患者72 h内出血并发症及血小板变化情况。结果:30 d内总死亡、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及支架内血栓等临床事件,依诺肝素组较普通肝素组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2 h内出血并发症,依诺肝素组较普通肝素组稍高,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h前后血小板数量下降程度,依诺肝素组较普通肝素组低(P<0.05)。结论:相对于普通肝素,依诺肝素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冠状动脉血流恢复的影响。方法入选2013年1月~2014年10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就诊的STEMI患者452例,其中男性277例,女性175例,年龄范围50~76岁。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151例)、替罗非班组(151例)及联合治疗组(150例)。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术前嚼服阿托伐他汀钙20 mg。替罗非班组术前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静脉推注10 ml(0.5 mg),随后以0.4μg/(kg·min)泵入,30 min后改为0.1μg/(kg·min),持续24 h。联合治疗组在替罗非班组基础上阿托伐他汀钙改用80 mg顿服。成功置入支架后1 min、5 min以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分级标准及TIMI帧数判断冠状动脉血流情况。术后即刻及术后2 h所有患者均行心电图检查,记录ST段抬高幅度。结果联合治疗组支架置入后1 min、5 min TIMI分级较常规治疗组和替罗非班组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支架置入后1 min和5 min,与常规治疗组和替罗非班组比较,联合治疗组TIMI帧数减少,数值为[(89.2±13.4)桢vs.(66.5±8.9)桢],[(77.8±10.9)桢vs.(66.5±8.9)桢],[(62.9±10.1)桢vs.(49.8±7.5)桢],[(55.3±9.1)桢vs.(49.8±7.5)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急诊PCI术后即刻和2 h,联合治疗组ST段抬高幅度较常规治疗组和替罗非班组回落,[(0.25±0.12)m V vs.(0.32±0.13)m V],[(0.25±0.12)m V vs.(0.27±0.11)m V],[(0.16±0.08)m V vs.(0.20±0.12)m V],[(0.16±0.08)m V vs.(0.18±0.09)m 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替罗非班联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较单独替罗非班及常规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冠状动脉血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对冠脉复杂病变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对药物洗脱支架内亚急性血栓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连续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住院并行冠脉介入治疗的复杂冠脉病变患者289例,根据围手术期替罗非班使用率的多少分为第一阶段(即使用率较少组)171例和第二阶段(即使用率较多组)118例,分别记录两个不同阶段患者的临床特征、冠脉病变情况、支架植入情况、替罗非班使用率、出血并发症及亚急性血栓发生情况,观察并分析替罗非班对复杂冠脉病变行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对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的影响情况。结果两个阶段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两个阶段冠脉病变为B2和C型病变的患者分别为108、63例比78、40例,无统计学差异,两个阶段平均植入支架的数量分别为(3.1±1.3)枚和(2.9±1.2)枚,平均植入支架的总长度分别为(34.4±14.3)mm和(36.5±16.3)mm,均无统计学差异。两个阶段替罗非班使用率分别为15.2%比62.7%,有显著性差异。两个阶段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4.67%和4.23%,无统计学差异。两个阶段支架内亚急性血栓的发生率分别为1.75%和0%,无统计学差异,但有减少的趋势。结论复杂冠脉病变植入药物洗脱支架的围手术期使用替罗非班是安全的,且降低了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发生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血栓弹力图评价半量替罗非班治疗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效果。方法: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高龄ACS患者126例被随机分为替罗非班半量组和全量组,各63例。两组均常规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手术前开始应用替罗非班。监测两组术前、术后12h的血栓弹力图变化。观察两组住院期间的不良反应(出血、血小板减少)及30d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死亡、再梗死、靶血管重建、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2ha角[半量组:(61.3±14.7)。比(38.5±8.2)°,全量组:(58.7±12.8)°比(36.1±5.7)°]、曲线最大幅度(MA值)[半量组:(49.3±17.8)mm比(24.8±12.5)mm,全量组:(54.2±19.6)mm比(21.4±13.6)mm]均显著下降(P均〈0.01);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半量组:(27.5±14.3)%比(69.3±18.2)%,全量组:(32.4±15.2)%比(72.6±20.3)%]显著增加(P〈0.01)。术前及术后12h两组间各血栓弹力图参数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住院期间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11.1%比17.5%)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9.5%比11.1%),全量组轻度增多,但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期间两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15.9%比14.30.4,P〉0.05)。结论: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半量替罗非班相对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术前静脉注射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并接受急诊PCI的60例急性STEMI患者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术前静脉注射替罗非班(观察组,30例)和术前不用替罗非班(对照组,30例)两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前的基本情况,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前向血流、ST段回落、血清心肌标志物及出血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间基础临床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梗死相关动脉前向血流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IMI 0-1级13 vs 15,TIMI 2级12 vs 11,TIMI 3级5 vs 4,P>0.05),但术后即刻前向血流,观察组好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IMI 0-1级0 vs 2,TIMI 2级2 vs 8,TIMI 3级28 vs 20,P<0.05)。两组ST段回落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7.32%±18.36%) vs (71.18±19.22%),P>0.05]。观察组术后6h血清心肌标志物值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18.4±55.8) vs (178.8±63.2)U/L, P<0.05;心肌钙蛋白T(cTnT):(2.18±0.69) vs (3.21±0.46)ng/L,P<0.05]。术后出血并发症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vs 6.67%,P>0.05)。结论急诊PCI治疗急性STEMI时,在术前静脉应用替罗非班可以改善术后患者的心肌灌注,且不增加出血风险,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急诊PCI的老年ACS患者1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静脉内使用替罗非班负荷量)和研究组(冠状动脉内使用替罗非班负荷量),每组各59例患者。比较两组PCI术后即刻冠状动脉造影结果,PCI术后7、30 d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发生率间的差异。结果 PCI结束后共有115例患者入选。研究组(58例)与对照组(57例)比较,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栓积分(0.7±0.2比1.6±0.5,P<0.01)、TIMI血流分级(TIMI 3级:51%比41%,P<0.05)及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 3级:49%比38%,P<0.05)均明显改善,远端血管栓塞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1.7%比14%,P<0.05)。PCI术后30 d时研究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明显改善[(67.4±6.2)%比(60.7±4.6)%,P<0.05]。研究组PCI术后7 d时总MACE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5%比17.5%,P<0.05),但PCI术后30 d时两组总MACEs的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比7.0%,P>0.05)。两组患者用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急诊PCI的老年ACS患者,与静脉内使用替罗非班相比,冠状动脉内应用安全,且更有利于改善PCI术后冠状动脉血流、心肌灌注,7 d时MACE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0 d时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国产替罗非班在75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应用的剂量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入院并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且年龄≥75岁患者共81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按电脑数字随机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试验组(n=41)。对照组按药物说明书标准剂量使用国产替罗非班,试验组根据血小板聚集率调整国产替罗非班剂量,维持48h。监测两组血小板聚集率,观察血小板减少症、住院期间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替罗非班静脉注射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92±0.020)μg·kg-1·min-1vs.(0.150±0.010)μg·kg-1·min-1,P0.05]。术后血小板聚集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18.2%±3.1%vs.7.3%±3.6%,P0.05),但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43.9%(18/41)vs.15%(6/40),P0.01]。结论标准剂量的国产替罗非班在≥75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围术期应用可能会增加出血事件的发生,根据血小板聚集率调整剂量对老龄患者更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on S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NST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时,不同时机应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指导下不同性质冠状动脉斑块应用旋磨加药物支架植入术近期预后情况。方法将40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及64排螺旋CT指导组。CT指导组在斑块CT值大于200 HU时的钙化病变行旋磨加药物支架植入,常规治疗组根据临床经验选择药物支架植入术或补救性旋磨术,观察两组患者12个月后的临床预后。结果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2%vs.9.2%,P=0.739;1.5%vs.0,P=0.249;3.9%vs.2.0%,P=0.382;7.3%vs.5.6%,P=0.547)。两组支架内血栓总的发生率及早、晚期的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个月造影随访提示支架内及血管段再狭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支架内最小直径及血管段最小直径常规治疗组均较CT指导组有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3±0.56)mmvs.(2.67±0.62)mm,P=0.032;(2.49±0.50)mm vs.(2.57±0.57)mm,P=0.021)];而支架内管腔晚期丢失及血管段管腔晚期丢失CT指导组均比常规治疗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9±0.07)mm vs.(0.22±0.06)mm,P<0.001;(0.22±0.09)mm vs.(0.25±0.07)mm,P=0.003)]。结论通过无创64排螺旋CT了解钙化病变性质,提前合理分类,术中有效结合旋磨术及药物支架植入术,将有效提高即时手术成功率,减少不良并发症的出现,是处理重度钙化病变的较佳办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冠心病(CHD)合并糖耐量受损患者应用金属裸支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CHD合并糖耐量受损患者在我院行支架植入术的资料,依据植入支架种类分为:金属裸支架(BMS)组(36例),药物涂层支架(DES)组(32例)。术后6月复查冠脉造影,比较两组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临床试验血流分级及 Gensini冠脉病变积分的差异。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再狭窄发生率、急性血栓形成、亚急性血栓形成、血运重建率及猝死率等并发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 TIMI分级及 Gensini 冠脉病变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与DES组比较, BMS组的急性血栓形成(6.25%比2.78%)、亚急性血栓形成(15.63%比5.56%)及猝死率(6.25%比2.78%)均明显降低(P均<0.05),两组患者再狭窄发生率及血运重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受损患者应用金属裸支架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且预后较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合并糖尿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糖尿病组36例,非糖尿病组51例)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患者接受PCI治疗的临床资料,比较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行冠状动脉左主干PCI治疗的方法、疗效和随访结果。结果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外糖尿病组左主干合并前降支病变的比例高于非糖尿病组外,两组病变部位及合并病变冠状动脉分支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支架植入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36/36)vs.98%(50/51),P0.05]。两组介入治疗的各项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CI治疗后1年各项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均未发现左主干支架内有局部血栓的影象学表现。共83例患者随访到2007年12月,临床随访率95.4%(83/87),随访时间(31.8±6.3)个月。至随访结束,2例死亡,病死率2.4%(2/83),共有7例复发心绞痛,4例经造影证实为左主干支架内再狭窄。结论合并糖尿病的左主干病变患者,在血管内超声指导下进行介入治疗可以获得与非糖尿病患者相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时血栓抽吸预防无复流现象的疗效。方法:60例急性STEMI行急诊PCI患者被随机分为血栓抽吸+替罗非班治疗组(血栓抽吸组30例)和常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替罗非班治疗组(常规PCI组,30例),观察两组PCI术前后心肌梗死血栓溶解(TI—MI)积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及达到其峰值时间、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MPG)、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等的变化及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与常规PCI组治疗后相比,血栓抽吸组治疗后血栓积分[(1.82±0.78)分比(1.02±0.55)分]明显下降(PG0.001),球囊扩张次数[(3.06±0.83)次比(1.68±0.95)次]、靶血管平均植入支架数[(1.95±1.32)个比(1.16±0.83)个]明显减少(P〈0.001,〈0.01),支架直接植入率(O比36.6%)、术后ST段回落〉50%率(50%比76.7oA)、术后3个月LVEF[(55.3±12.7)%比(62.6±13.8)%]明显升高(P〈0.05),CK—MB达到峰值时间更早[(13.18±3.28)h比(10.35±2.72)h3、峰值更小[(358.6±231.9)U/L比(253.2±156.5)U/L],TIMI血流[(2.25±0.83)级比(2.83±0.67)级]、MPG明显改善[(2.23土0.76)级比(2.77±0.61)级],P均G0.05;两组MACE发生率及出血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CI血栓抽吸可减少血栓,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心肌灌注和左室收缩功能,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