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心房颤动致犬肺静脉肌袖缝隙连接蛋白40表达降低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时犬肺静脉肌袖缝隙连接蛋白40和43(Cx40,Cx43)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17只杂种犬随机分为心房颤动组(11只)和对照组(6只),房颤组经颈外静脉将电极置入右心耳快速起搏(400次/分)8周复制房颤模型,开胸取右上肺静脉近心房1cm内组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缝隙连接蛋白40和43(Cx40,Cx43)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结果房颤组和对照组犬肺静脉肌袖组织Cx40和Cx43的mRNA表达无显著性差异,房颤组Cx40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x43蛋白表达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房颤可使肺静脉肌袖Cx40蛋白表达降低,缝隙连接发生重构,从而促进房颤的维持和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心房颤动(房颤)对人心房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及心肌组织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 (CaMKⅡ)表达的影响。 方法: 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对急性分离的慢性风湿性心脏病伴慢性房颤或窦性心律患者的心房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进行测定,同时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心房肌组织CaMKⅡ表达的变化。 结果: 慢性风湿性心脏病伴慢性房颤患者心房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显著高于窦性心律患者[(276.38±38.12)nmol/L vs (122.28±45.63)nmol/L, P<0.05]。慢性风湿性心脏病伴慢性房颤患者心房肌CaMKⅡ的表达明显强于窦性心律患者(10.14±0.31 vs 6.86±0.89, P<0.05)。 结论: 慢性房颤患者心房肌细胞内存在钙超载,Ca2+/CaMKⅡ信号转导途径可能是维持慢性房颤重要的病理生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ATO)对快速起搏兔房颤模型心房电重构、心房肌离子通道蛋白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防治心房颤动的电生理机制。方法: 30只新西兰大白兔开胸植入心房起搏和测试电极,采用特制动物心脏起搏器快速起搏心房的方法建立兔房颤模型,将其分为对照组、起搏组和药物组。药物组预先给予阿托伐汀钙片2 mg·kg-1·d-1灌胃7 d,起搏组和药物组快速起搏心房48 h,期间药物组持续给药处理,分别于0 h、8 h、16 h、24 h、32 h、40 h、48 h测量心房有效不应期,计算心房频率适应性,观察心脏大小及心功能的变化,比较各组心房肌细胞离子通道蛋白CaLα1和Kv4.3的表达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药物组和起搏组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频率适应性下降,心房肌细胞离子通道蛋白CaLα1及Kv4.3表达水平降低(P<0.05),其中以起搏组变化最为明显。快速起搏心房48 h后,起搏组和药物组左房较对照组增大(P<0.05),而左心室大小及射血分数起搏前后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短期快速心房起搏可引起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导致心房频率适应性不良,阿托伐他汀预处理可有效改善快速起搏诱导的兔心房电重构,而对心脏结构影响不大。进一步研究发现阿托伐他汀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心房肌钾、钙离子通道蛋白水平降低,这可能是其改善电重构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快速心房起搏对兔肺静脉心肌袖细胞膜钾通道及其亚型(Kv4.3、Kir6.2)基因表达的影响及胺碘酮的干预作用。方法: 新西兰兔30只,随机分为3组(n=10),Ⅰ组:对照组;Ⅱ组:快速心房起搏组;Ⅲ组:心房快速起搏+胺碘酮组。3组均经颈内静脉将电极置入右心房,其中Ⅰ组不予心房起搏,Ⅱ组和Ⅲ组以600 beats/min连续起搏右心房7 d;同时Ⅲ组按100 mg·kg-1·d-1给予胺碘酮灌胃,Ⅰ组和Ⅱ组则给予等量无药物成分的糖片(安慰剂)7 d。剪取3组兔的肺静脉心肌袖组织,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以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为内参照,测定肺静脉心肌袖细胞Kv4.3、Kir6.2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Ⅱ组Kv4.3钾通道mRNA表达低于Ⅰ组45%(P<0.01),Ⅲ组低于Ⅰ组73%(P<0.01),Ⅲ组低于Ⅱ组51%(P<0.01),Kir6.2mRNA的表达Ⅱ组比Ⅰ组高32%(P<0.01),Ⅲ组与Ⅰ组无明显差异(P>0.05),Ⅲ组低于Ⅱ组22%(P<0.05)。结论: 快速心房起搏可引起兔肺静脉心肌袖细胞钾通道基因表达变化,后者可能是肺静脉心肌袖接受电刺激后钾离子通道重构的分子基础,肺静脉心肌袖钾通道可能是胺碘酮的作用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梗死心肌组织钙蛋白酶(calpain)系统的调节作用。 方法: 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复制心肌梗死模型,术前7 d起用ACEI雷米普利(rampril)(1 mg·kg-1·d-1)。术后1、3、7、14 d分别检测左心室游离壁(LVFW)、室间隔(IS)、右室壁(RV) calpainⅠ、Ⅱ及钙蛋白酶抑制剂(calpastatin)蛋白表达。 结果: 室间隔calpainⅠ蛋白表达于心肌梗死14 d增加; 左室游离壁calpainⅡ蛋白表达于心肌梗死3 d达高峰。雷米普利可抑制心肌组织calpainⅠ和Ⅱ的上调,减少心梗面积和间质纤维化,calpastatin蛋白表达不受ACEI的影响。 结论: CalpainⅠ参与梗死心肌组织的晚期重塑,calpainⅡ参与缺血心肌组织的早期损伤作用。心肌梗死病理过程中,ACEI的心脏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calpainⅠ、Ⅱ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兔房颤模型心房肌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的表达,并探讨三者与房颤时心房结构重构的关系。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开胸后于左心房植入起搏电极,随机分为2组:快速心房起搏组(RAP组)以600 min-1的频率快速起搏心房3周;假手术组(sham组)不予起搏。起搏前、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心房和心室的结构和功能,行心房burst刺激检测房颤诱发率;起搏后采用Masson染色评价心房的间质纤维化程度,采用RT-q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心房MPO、MMP-2和MMP-9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起搏3周后,与sham组相比,RAP组兔左心房明显扩张伴收缩功能障碍,左心室的结构和功能变化不明显;RAP组房颤诱发率和间质纤维化百分比均明显增加,且心房MPO、MMP-2、MMP-9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结论:持续快速心房起搏兔房颤模型会出现明显心房结构重构,心房MPO、MMP-2和MMP-9表达上调可能是其潜在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甲状腺素对犬心房电生理特征和连接蛋白Cx43表达及分布的影响,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发生房颤的机制。方法 健康成年杂种犬1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实验组(n=10)。给实验组犬腹腔注射左旋甲状腺素(L-Thy)80μg/(kg·d),持续8个月,以建立犬甲亢动物模型,分别于0、2、4、6和8个月测定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Western blot检测心房连接蛋白Cx43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x43表达及分布的改变。 结果 和对照组相比,L-Thy组犬第4、6、8个月AERP明显缩短(P<0.05),左右心房Cx43表达显著下降(P<0.01),两组左房Cx43的表达量的差值显著高于两组右房Cx43表达量的差值(P<0.05),左右心房分布于细胞两端的Cx43显著减少(P<0.01)。结论 甲状腺激素导致的心房电重构和连接蛋白的重构是甲状腺激素所致心房重构过程的一部分,参与促成了甲亢性心脏病房颤的发生、发展及维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螺内酯(SP)对慢性房颤模型兔心房结构重构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新西兰兔开胸后于左心房植入起搏电极,随机分为快速心房起搏组(RAP组)、螺内酯组(RAP+SP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RAP组和RAP+SP组持续心房起搏3周,分别给予安慰剂和螺内酯20 mg·kg~(-1)·d~(-1)灌胃,sham组不起搏,不给药。起搏前、后评价心房结构和功能,检测房颤诱发率;起搏后评价心房间质纤维化程度,检测心房胶原蛋白(collagen)Ⅰ、collagenⅢ、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结果:起搏3周后,与sham组相比,RAP组和RAP+SP组兔左心房明显扩张且伴收缩功能障碍;RAP+SP组与RAP组相比,左房结构和功能无明显差异。Sham组、RAP组和RAP+SP组各7只兔分别有0只、7只、5只诱发持续性房颤。与sham组相比,RAP组和RAP+SP组兔心房纤维化程度及collagenⅠ、collagenⅢ、MMP-2和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RAP+SP组与RAP组相比,心房纤维化程度和上述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P0.05)。结论:螺内酯能够抑制慢性房颤模型兔心房间质纤维化和胶原蛋白表达,抑制心房结构重构,这可能与螺内酯抑制心房MMP-2和MMP-9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心房快速起搏犬模型心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的表达。方法: 选用成年健康杂种犬13条,随机分为2组:快速起搏组7条,假手术组6条。2组均开胸于右心耳缝植AOO型起搏器,快速起搏组以400 beats/min起搏6周,假手术组不起搏。在实验结束时,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测定左心耳、左心房的SDF-1 mRNA表达水平,同时进行左心房的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快速起搏组犬的左心耳、左心房的SDF-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分别增高18.5%和22.4%;病理结果示快速起搏组犬左心房心肌细胞变性;免疫组化测定显示快速起搏组犬的左心房SDF-1表达明显多于假手术组,主要分布在心内膜下的心肌细胞内。结论: 心房快速起搏可引起犬心肌组织SDF-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增高。SDF-1可能参与心房损伤时心肌组织的修复过程,并对心肌的重构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连接蛋白2(JP2)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在房颤介导心肌病(AMC)兔中的表达规律。方法 通过左心房快速起搏法建立心房颤动(AF)模型,4周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射血分数下降>10%纳入AMC组,否则为AF组,对照组只植入起搏器不起搏。最终成功建立AF动物模型11只,其中AF组6只,AMC组5只,对照组6只。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JP2和FGF23水平。处死动物后,取心房组织,Western blot和RT-qPCR检测JP2和FGF23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MC组左房内径、右房内径、右室内径增大,LVEF降低,与AF组相比,AMC组LVEF降低,主动脉增宽,右室扩大。与对照组相比,AF组左房心肌细胞FGF23(P<0.001)、JP2(P<0.01)的表达均明显增加,而AMC组JP2表达降低(P<0.001)。与AF组相比,AMC组FGF23和JP2的表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AF组FGF23和J...  相似文献   

11.
 目的:持续高频起搏犬左心房,观察房颤(AF)发生率、心房重塑以及窦房结、房室结传导功能。方法: 健康比格犬15只随机分为起搏组(P组,n=9)和对照组(N组,n=6)。2组均在左心房心外膜缝合固定一起搏电极,P组以400 min-1的频率起搏,N组不起搏。采用程序起搏技术测定电生理参数。结果: (1) 4周后P组阵发性AF和持续性AF的诱发率与N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5,P<0.01),P组第2周2只犬自发AF,第4周AF诱发率达100%,且持续性AF的发生率高。 (2) P组4周后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在不同基本起搏周期(250 ms、300 ms和350 ms)时均较N组缩短 (P<0.05);房室结文氏点(AVN-Wen) 较N组有意义延长[(294.44±26.03)min-1 vs (328.33±24.01)min-1, P<0.05];房室结有效不应期(AVERP)在不同起搏周期均明显延长 (P<0.01)。(3) 与N组比较,P组4周后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和校正恢复时间(cSNRT)均延长(P<0.01);P波时限2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 P组2周后心脏超声与N组比较显示左心房前后、上下、左右径都有明显增大(P<0.01),右心房上下增大(P<0.05)。结论: 持续4周心房高频起搏后房颤发生率高,心房肌、窦房结和房室结电生理发生特征性的相应改变,左、右心房不同程度扩大,提示电重塑、结构重塑与房颤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快速起搏心房3周建立慢性兔房颤模型,探讨阿托伐他汀(ATO)对该模型心房电重构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开胸,于左心房植入起搏和测试电极,随机分为3组:模型(model)组和ATO组持续心房起搏3周,分别给予安慰剂和阿托伐他汀2.5 mg·kg~(-1)·d~(-1)灌胃;假手术(sham)组不起搏,不给药。起搏前后用电生理刺激仪检测心率、P波宽度、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和房颤诱发率的变化;起搏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心房Cav1.2、Kv4.3和髓过氧化物酶(MPO)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Sham组、model组和ATO组分别有0、5和4只兔诱发持续性房颤。起搏3周后,与sham组相比,model组和ATO组兔心率和P波宽度均增加,AERP缩短(P0.05);ATO组与model组相比,AERP增加(P0.05),心率和P波宽度无明显变化。与sham组相比,model组和ATO组兔心房Cav1.2和Kv4.3的蛋白表达水平下降,MPO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ATO组与model组相比,Cav1.2的表达增加,MPO的表达下降(P0.05),Kv4.3无明显变化。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通过抑制慢性兔房颤模型心房Cav1.2蛋白表达下降和AERP的缩短,抑制心房电重构,其潜在机制可能是阿托伐他汀抑制了心房MPO蛋白的高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时心房肌细胞2型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SK2通道)功能的改变及蛋白激酶A(PKA)相关途径对SK2通道电流的调节。方法:从体外循环手术中获取右心耳组织,应用改良的急性酶分离法获得人心房单个心肌细胞,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模式进行SK2通道电流记录。对比窦性心律(SR)组和AF组SK2通道电流密度及其在混合电流中所占比例的变化。观察PKA特异性抑制剂H-89对SK2通道电流的作用。采用BCA法和ELISA法检测心房组织总蛋白和PKA的含量。结果:(1)SR组和AF组的SK2通道电流均呈现内向整流特性。AF组SK2通道电流密度明显增高,且在混合电流中所占比例增加。在-130 mV钳制电压下,SR组和AF组SK2通道电流密度分别为(-2.61±0.14) pA/pF和(-6.21±0.59) pA/pF,在混合电流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0.01±1.44)%和(42.87±1.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H-89能够降低SR组和AF组SK2通道电流密度,且对AF组SK2通道电流密度的抑制更明显。在-130 mV钳制电压下,H-89对SR组和AF组SK2通道电流密度的抑制率分别为(39.27±4.08)%和(76.32±2.94)%;SK2通道电流在混合电流中比例亦下降,抑制率分别为(37.48±4.77)%和(56.40±3.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AF使PKA含量下降。SR组和AF组PKA含量分别为(511.91±7.22) ng/L和(444.09±7.88)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F患者心房肌细胞SK2通道电流密度及其在混合电流中比例升高,是AF发生和维持的基础之一,电流改变参与了心房电重构过程。PKA能够通过一定途径调节SK2通道功能,且对AF心房肌细胞SK2通道的调节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钙网织蛋白促进心脏瓣膜病患者心房重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明确钙网织蛋白的异常表达与分布能否促进心脏瓣膜病患者心房重构的发生。方法: 从78位进行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中获得左右心房的标本。患者被分为窦性节律组、阵发性房颤组和持续性房颤组(房颤持续超过6个月),检测心房组织中钙网织蛋白、整合素α5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蛋白表达情况。同时使用免疫共沉淀法测定钙网织蛋白与钙调磷酸酶B及整合素α5的结合情况。结果: 房颤组的钙网织蛋白、整合素α5和TGF-β1的蛋白表达均高于窦性节律组,特别是在二尖瓣疾病患者的左心房中。免疫共沉淀显示钙网织蛋白可以与钙调磷酸酶B和整合素α5结合产生相互作用。整合素α5的表达水平与TGF-β1的表达具有明显相关性,钙网织蛋白表达水平与整合素α5和TGF-β1的表达水平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在相同心功能分级情况下,钙网织蛋白的表达水平在持续性房颤组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结论: 房颤患者心房组织中的钙网织蛋白、整合素α5和TGF-β1表达增高,并与房颤类型有关,这提示钙网织蛋白参与了心脏瓣膜病房颤患者的心房重构。  相似文献   

15.
背景: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因子在心房组织中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平衡与心房纤颤的发生及维持密切相关。 目的:构建持续性心房纤颤犬模型,观察其心房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其组织抑制因子1的基因表达与心房纤颤及心肌纤维化的关系。 方法:采用慢性快速心房起搏诱发持续性心房纤颤犬模型,并设置假手术组。通过Masson三色法染色计算胶原容积分数来评估纤维化程度,左心房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组织抑制因子1的mRNA水平表达使用反转录聚合酶联反应检测,其蛋白水平表达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测定。 结果与结论:与假手术组相比,持续性心房纤颤模型组心房肌纤维化程度明显增高,胶原容积分数明显增加(P < 0.01),且基质金属蛋白酶9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 < 0.01),组织抑制因子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        (P < 0.01)。结果证实,心房纤颤心房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抑制因子1基因表达的调控失衡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活性的增高与组织抑制因子1活性降低可能是影响胶原代谢、促进或抑制心肌纤维化,造成心房纤颤时心房结构重构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右心房梗死伴左心房高频起搏新型慢性心房颤动(AF)模型并探讨其电生理特性。方法: 24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起搏组(P)、心房梗死+起搏组(I)。C组:在左心房外膜缝合固定一起搏电极,但不起搏;P组:在左心房外膜缝合固定一起搏电极并以1 000 beats/min的频率高频起搏;I组:结扎右冠状动脉心房分支,并在左心房外膜缝合固定一起搏电极,以1 000 beats/min的频率高频起搏。采用心外膜程序起搏技术测定心房肌的电生理特性。结果: (1) I组:起搏3周后AF诱发成功率高达100%。(2) I组、P组在起搏1 h、1周、3周后心房有效不应期(ERPA)均缩短;I组、P组、C组:起搏3周后在基本起搏周期(PCL)200 ms时的ERPA分别为(87.5±12.8) ms、(81.3±12.5) ms、(115.0±7.6) ms,I组、P组与C组比较,显著差异(P<0.01)。(3)在频率适应性方面,I组、P组均表现为频率适应不良,在术后3周时表现明显,与C组比较差异显著(分别P<0.01,P<0.05)。 (4) I组在起搏3周后P波时限延长与P组、C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P<0.01)。(5)I组:快速起搏后1 h至3周,均表现为ERPA缩短、心房相对不应期(RRPA)延长与C组比较显著差异(P<0.01)、房间传导时间(IACD)延长与P组、C组比较显著差异(均P<0.01)。结论:右心房梗死+左心房高频起搏建立兔慢性AF与传统的单纯心房起搏相比,AF诱发成功率高并且稳定,其电生理参数有特征性意义,表现为ERPA缩短,频率适应不良,RRPA延长,IACD延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AF)患者心房肌细胞内向整流性钾电流(Ik1)密度及Kir2.1(编码Ik1)mRNA表达水平,初步探讨慢性AF患者心房肌电生理重构机制。方法: 胶原酶Ⅱ两步酶解法分离心房肌细胞,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法记录离子电流;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心房组织Kir2.1 mRNA表达水平。结果: (1)AF患者心房肌细胞Ik1在超极化状态显著高于窦性心律(SR)组,在膜电位-120 mV时AF组Ik1增加34.04%(P<0.05),在-30 mV-+10 mV时其外向电流成分显著增加;(2)以GAPDH为内参标基因,AF组和SR组心房肌Kir2.1 mRNA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AF患者右心房肌细胞Ik1密度在超极化状态显著增加是其电生理重构的重要离子基础之一;AF患者心房肌Kir2.1 mRNA表达水平无显著改变,推测Ik1重构为转录后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