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两份脐血联合移植治疗成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两份非亲缘供者脐血联合移植治疗成人血液系恶性肿瘤患者的造血重建及移植相关性并发症 ,对 1例成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进行两份非亲缘供者脐血联合移植。预处理采用白消安 /环磷酰胺 (Bu/Cy)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的预防采用霉酚酸酯 (MMF)联合环孢霉素 (CsA)和短程氨甲喋呤 (MTX )方案。移植总单个核细胞数为 4.63× 10 7/kg ,CD3 4 + 细胞数为 8.3 4× 10 5 /kg。采用PCR法测定患者外周血细胞短串重复序列 (STR)获取植入证据。结果表明 :患者于移植后 2 3天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0 .5× 10 9/L ,移植后 3 3天外周血血小板 >2 0× 10 9/L ,移植后 47天血小板 >50× 10 9/L。移植后 ,患者Ph染色体转阴性 ,bcr/abl融合基因阴性。移植后 3 1天 ,46天及 71天查外周血STR显示其中 1份脐血完全植入。患者于移植后 13天出现Ⅱ度急性GVHD ,经治疗后消失。结论 :脐血联合移植可用于成人恶性血液病的治疗 ,多份脐血联合移植可能是解决单个核细胞数偏低问题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流式细胞术测定血小板的实验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红娟  陈瑛  徐华 《检验医学》2005,20(6):547-549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CM)计数血小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FCM的红细胞与血小板比值法(RBC/PLT-R法)计数血小板并与参考方法(手工法)及电阻法进行比较.结果 3种方法计数血小板均有相关性(P<0.001),血小板计数在(1~805)×109/L范围时相关系数>0.97;血小板计数在(1~89)×109/L范围时相关系数>0.84.与参考方法比较,血小板计数>89×109/L时2种方法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95;血小板<89×109/L时,相关系数为>0.97、>0.84.但是对部分病例标本,FCM与电阻法存在较大的误差.结论 FCM法计数血小板优于电阻法,特别对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白血病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发生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被认为能减少白血病复发率,作者对晚期造血系统肿瘤骨髓移植病人,改变预防GVHD方案以增加其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观察是否能减少白血病复发(所谓过继性免疫治疗)。共109例晚期造血系统肿瘤病人,其中白血病105例,淋巴瘤4例;移植HLA匹配同胞未经处理的骨髓。预处理方案为:环磷酰胺60mg/kg/日×2天,分次全身放疗,2.25Gy/日×7天。根据移植后免疫抑制治疗的方案不同,将病人随机分为3组:Ⅰ组(n=44)应用标准疗程的氨甲喋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HLA不全相合非亲缘供者脐血移植 (CBT)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造血及免疫重建情况及移植相关并发症。方法 对 2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患儿进行HLA 1个位点不合非亲缘供者的CBT。预处理方案 :例 1采用白消安、环磷酰胺 (BU CTX)方案 ,例 2采用BU CTX+卡氮芥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的预防采用环孢菌素A(CsA) +霉酚酸酯 (MMF)方案。移植有核细胞数 (NC)例 1为 14.6× 10 7 kg ,例 2为 16 .2 4× 10 7 kg ,CD3 4+细胞例 1为 7.2 4× 10 5 kg ,例 2为2 1.11× 10 5 kg。结果 例 1和例 2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0 .5× 10 9 L的时间分别为移植后第 5天和第7天 ;血小板计数 >5 0× 10 9 L的时间分别为移植后第 5 3天和第 46天 ;全血细胞恢复正常的时间分别为移植后第 6 0天和第 5 2天。例 1、例 2分别于移植后第 6 0天和第 30天免疫功能开始恢复 ,移植后第134天和第 12 2天免疫功能恢复正常。移植后第 19天和第 17天DNA指纹图提示供者型。例 1供者为男婴 ,移植后第 49天外周血及骨髓染色体检查均为供者型 :46 ,XY ,10 0 %嵌合。例 1和例 2分别于移植后第 2 6天和第 2 1天出现Ⅱ度急性GVHD。 2例受者已无病生存 2 1个月和 16个月余。结论 CBT造血重建与免疫重建快而稳定 ,移植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HLA不全相合非血缘脐血移植(CBT)治疗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Bruton病)的疗效;观察其造血及免疫重建过程。方法为1例男性14岁Bruton病患儿行HLA1个位点不相合的非血缘CBT。预处理方案为Bu/Cy(白消安/环磷酰胺)加抗CD3单抗。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采用环孢菌素A+霉酚酸酯+甲氨蝶呤方案。移植有核细胞数0.42×108/kg,其中CD34+细胞0.35×106/kg。结果移植后30天(+30天)中性粒细胞数0.5×109/L,BPC20×109/L,显示造血重建。+45天性染色体检测46,XX∶46,XY为4∶1。+100天性染色体均为46,XX;受者血型由AB型转为O型(供者型);IgG从1.1g/L升高到3.5g/L;成熟B细胞在外周血中从0上升到占0.05,显示免疫重建。随访360d,患者血常规、骨髓象正常,IgG13.5g/L及成熟B细胞在外周血中占0.10,均为正常水平,未发生急、慢性GVHD,显示造血功能、免疫系统稳定重建。结论本例为首例非血缘CBT治疗Bruton病获得成功;HLA不全相合非血缘CBT治疗非恶性血液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无关供者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unrelatedallo CBSCT)治疗成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 )。方法 用HLA配型 6个位点全相合无关供者allo CBSCT治疗 1例成人重型再障患者。脐血由广州市脐血库提供 ,输入的单个核细胞 (MNC)数为 1.89× 10 7/kg(按患者体重 6 0kg计 ) ,CD34 阳性细胞占 0 .0 0 9,CFU GM为 1.8× 10 4 /kg。预处理方案由环磷酰胺 (CTX)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ALG)组成 ,CTX总用量为 6 0mg/kg;ALG按 12 0mg/kg给予。用甲氨蝶呤 (MTX)和环孢菌素A(CsA)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 ,CsA用至 8个月逐渐减量停药。结果 输入脐血后白细胞最低值为 0 .6× 10 9/L ,血小板最低值为 12 .0× 10 9/L ,中性粒细胞于移植后第 10天大于 0 .5× 10 9/L ,血小板于移植后第 2 0天大于 5 0 0× 10 9/L。移植后 8个月时出现皮肤局限性GVHD。微卫星法DNA指纹图示稳定的供、受体混合嵌合状态 ,但迄今ABO血型仍为受者型。结论 此例为国内首例采用allo CBSCT治疗成人重型再障 ,并获得成功 ,脐血造血干细胞已长期植入。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非亲缘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UD-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可行治疗方案和疗效,应用高分辨HLA配型(HLA-A、-B、-DR)完全相合或1个位点不合的非亲缘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10例,预处理方案采用马利兰、环磷酰胺、阿糖胞苷、甲基环己亚硝脲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以霉酚酸酯、环孢素A加短疗程的甲氨喋呤、舒莱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回升>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3天,血小板回升>20×109/L的中位时间为17.5天;28天STR-PCR检测显示,10例均为完全供者型;急性GVHD3例(Ⅰ度1例自行缓解,Ⅲ度1例治愈,Ⅵ度1例死亡)。结论:在非亲缘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过程中采用上述预处理方案和GVHD预防措施是可行而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郝文革  孙新  刘莎  赵喆 《新医学》2002,33(4):207-208
目的评价白消安、环磷酰胺联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作为预处理方案用于儿童血液病异基因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方法对9例因血液病进行异基因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儿应用白消安、环磷酰胺联合ATG作为预处理方案.其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全匹配同胞异基因脐血移植(RDUCBT)治疗β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2例,HLA全匹配非同胞异基因脐血移植(UDUCBT)治疗β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1例,HLA不全匹配非同胞脐血移植治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3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NL)3例.输入脐血有核细胞(NC)中位数7.13×107/kg.结果全供者植入8例,全供者植入率8/9.合并症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Ⅳ度1例,Ⅲ度1例,Ⅱ度3例,Ⅰ度3例,0度1例.晚发性出血性膀胱炎4例.预处理时多伴腹泻、发热、寒颤、皮疹等反应,但未发现肝静脉栓塞综合征、间质性肺炎及继发肿瘤.结论该预处理方案用于儿童血液病异基因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较好,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探讨含氟达拉滨的清髓性预处理造血干细胞移植对高危的白血病的疗效。用氟达拉滨,马利兰和环磷酰胺组成新的预处理方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25例难治、复发的急性白血病,其中非血缘供者10例,血缘供者15例,供受者HLA配型相合者15例,配型不全相合10例。GVHD防治采用环孢素A+甲氨蝶呤联合方案,非血缘供者移植和HLA不相合移植时加用吗替麦考酚酯和抗胸腺T淋巴细胞球蛋白(ATG)。结果显示,10例非血缘供者移植全部成功植活,植入成功率100%,15例亲缘移植14例植活,1例HLA4/6相合者植入失败死亡,植入成功率93.3%。造血重建时间: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大于0.5×109/L的中位时间是13(11-19)天,血小板计数大于20×109/L的时间为14(12-20)天。3例发生Ⅱ-Ⅳ度急性GVHD(12.5%),9例发生慢性GVHD(47.4%)。移植后原发病复发死亡率42.1%,随访6到84个月,3年无病生存47.1%。结论:含氟达拉滨的清髓性预处理方案用于高危白血病的异基因移植是安全、有效的,它减少了移植后GVHD发生率和预处理相关的毒副作用,但是移植后恶性疾病复发较高,需要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清除性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后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是否能减少移植相关并发症、相关死亡和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否能增强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方法荷L615白血病的615(H-2k)小鼠,于接种白血病细胞后第3天接受60Coγ射线全身照射(TBI,5Gy),照射当天移植供鼠BALB/c(H-2d)小鼠的骨髓细胞(3×107)和脾细胞(1×107),移植后第2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200mg/kg),分别于移植后第14天和第21天输注供鼠脾细胞(2×107)或移植后第14天输注经氢化可的松(HC)和环孢菌素A(CsA)处理后的供鼠脾细胞(5×107),观察其抗白血病作用.结果移植后第21天输注供鼠淋巴细胞组和移植后14天输注经HC、CsA处理后的淋巴细胞组小鼠生存期明显延长,分别为(45.1±12.8)d和>50d,而非清除性allo-BMT组为(26.2±3.6)d,第14天输注供鼠淋巴细胞组为(29.3±3.7)d,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无明显GVHD发生.结论非清除性allo-BMT后早期输注经HC和CsA处理的供者淋巴细胞或延迟加用DLI可在减轻移植相关并发症的基础上,增强GVL效应,提高长期无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探讨同一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输注(DMNCI)治疗单倍相合骨髓移植后白血病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3例单倍相合骨髓移植后白血病复发患者接受G-CSF动员的DMNCI治疗,其中例1和例2骨髓移植前分别为ph+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伴中枢神经系统侵犯部分缓解及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变部分缓解,在骨髓移植后这两例均血液学复发,各接受单次DMNCI,单个核细胞剂量分别为8.25×10^8/kg和5.24×10^8/kg;CD3^+细胞剂量分别为1.87×10^8/kg和1.14×10^8/kg。第3例骨髓移植前为CML急性变,治疗后并达缓解。移植后分子水平复发,接受逐渐提高单次细胞数量的分次输注,首次DMNCI剂量为2.0×10^7/kg,CD3^+细胞剂量为1.1×10^7/kg。同时观察3例患者输注后白血病缓解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显示,3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疗效,2例血液学复发患者骨髓均暂时缓解,但分别于DMNCI后41、48天死于严重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复发及衰竭。分子水平复发患者分次接受DMNCI,输注2次后达分子水平缓解,STR-PCR测定证实为供者基因型。3例均发生急性GVHD,2例接受单次剂量输注者发生Ⅳ度以上GVHD,1例接受分次输注患者发生Ⅰ度GVHD。3例均未发生明显骨髓抑制,分子水平缓解者随访半年无病生存。结论:DMNCI可能具有抗白血病作用,可用于单倍相合骨髓移植后白血病复发的治疗,对分子水平复发者的疗效较对血液学复发者好;输注MNC为×10^8/kg后GVHD严重。DMNCI起始剂量×10^7/kg并逐渐提高单次剂量的分次输注方法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脐血移植( UCBT) 对恶性血液病的根治性治疗; 观察其长期造血重建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及移植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给1 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期的11 岁男性患儿移植HLA 配型相合的同胞脐血。预处理选用BU/CY 方案( 马利兰4 m g ·kg -1 ·d - 1 ×4 ,环磷酰胺60 mg ·kg - 1 ·d - 1 ×2) 。GVHD 预防用环孢霉素A(CsA) 。移植有核细胞为0 .35 ×108/kg ,CFUGM 1 .82 ×104/kg ,CD34 + 细胞2 .04 ×105/kg 。结果 + 14 天骨髓显示造血重建;+ 21 天中性粒细胞(ANC) > 1 .0 ×109/L;+ 60 天DNA 位点检测显示移植物植入成功;+ 100 天受者血型由O 型转为供者血型B 型。随访330 天,患者情况正常,未发生急、慢性GVHD。结论本例为国内首例异基因脐血移植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获得成功;开展同胞HLA 相合脐血移植安全、有效,适合中国国情,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There is great interest in the use of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 (PBSC) for allogeneic transplantation, based on the good results seen with autologous PBSC infusion. Reasonable caution exists regarding the use of allogeneic PBSC for transplantation because of donor toxicities due to rhG-CSF administration and the risk of graft-versus-host-disease (GVHD) in the recipient because of the large number of T-cell infused. We present preliminary data on allogeneic PBSC collections and transplantation in ten patients affected by advanced leukemia (eight patients), severe aplastic anemia (one patient) and sickle cell anemia (one patient). Seven donors were HLA-identical siblings, while the other three were mismatched for three, two and one locus, respectively. All donors received rhG-CSF at a dose of 12 micrograms/kg for a mean of 5 days. Leukaphereses were performed with the aim of collecting a minimum of 5 x 10(6)/kg (recipient's weight) CD 34+ cells. Collection timing was determined by monitoring CD 34+ cells in the donor's peripheral blood from the second day of rhG-CSF therapy. The PBSC collections yielded a mean of 10.05 x 10(8) MNCs/kg and of 10.48 x 10(6) CD 34+ cells/kg (recipient's weight). PBSC were immediately infused after collection in patients given myeloablative therapy. Engraftment was observed in each patient at a mean of 13.2 days for an 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 (ANC) more than 0.5 x 10(9)/L and of 26.5 days for a platelet count of more than 20 x 10(9)/L. Eight patients experienced no or moderate acute GVHD, whereas two patients died of grade 4 GVHD, notwithstanding GVHD prophylaxis with cyclosporine and prednisone. Two other patients died of viral and fungal infections, respectively, despite prophylaxis. The remaining six patients are alive between 58 and 430 days after transplant. Our results document that allogeneic PBSC are capable of engraftment after a myeloablative regimen. Controlled trials are necessary to compare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this approach with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降低预处理强度对HLA半相合异基因干细胞植入的影响。方法 用氟达拉宾 (30mg m2 × 6d)、白消安 (4mg kg× 2d)、环磷酰胺 [(30~ 6 0 )mg kg× 2d]组成FBC方案。将 12例白血病患者分成两组 ,HLA完全相合移植组 4例 ,移植前患者处完全缓解状态 ;HLA半相合移植组 8例 ,皆为难治性白血病 ,其中 1例HLA 3个位点不合 ,6例二个位点不合 ,1例一个位点不合 ,接受本处理方案后 ,进行G CSF动员的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并于移植后第 30天 (+30天 )、+6 0天、+90天输注供者淋巴细胞 ,观察异基因干细胞植入和长期植入情况。结果 HLA半相合组患者平均接受 4.87× 10 8 kg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其中CD3 4+细胞平均数为 4.5 8× 10 6 kg,HLA全相合组平均接受 4.85× 10 8 kg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其中CD3 4+细胞 4.47× 10 6 kg。HLA半相合组 7例白细胞升至 1.0×10 9 L的平均时间为 2 9d(11~ 90d) ,血小板升至 2 0× 10 9 L的时间为 36d(14~ 96d) ,1例HLA 3个位点不合的患者移植失败 ,但该患者于 +5 0天恢复自体造血。而HLA全相合的 4例患者白细胞升至 1.0×10 9 L平均需 14d(11~ 18d) ,血小板升至 2 0× 10 9 L平均需 15d(11~ 18d)。经STR PCR检测 ,两组患者除 1例表现为混合嵌合体 ,其余均呈完  相似文献   

15.
无血缘关系脐血移植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观察无血缘脐血移植 (UCBT)治疗儿童和成人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植入率、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的发生和生存情况。方法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 17例 ,其中儿童 13例 ,成人 4例。 12例接受单份脐血 (CB) ,5例接受 2份CB。脐血与受者HLA 6个位点相合 6例 ,4~ 5个位点相合11例。 10例患者移植时处于疾病稳定期 ,7例处于复发或难治白血病阶段。预处理多数采用BU CY或CY TBI方案 ,同时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GVHD预防采用环孢菌素A(CsA)为主的方案。结果 14例存活超过 4 0d的患者进行了脐血植入率的评价。至移植后 6 0天 ,12例 (86 % )患者白细胞达到了植入标准 ,植活时间为 (2 1.0± 1.3)d ;10例 (71% )血小板达到植活水平 ,植活时间为 (39.0± 10 .3)d。 4例患者发生Ⅱ度急性GVHD ,2例发生慢性GVHD。 17例患者 11例存活 ,其中无事件生存 (EFS) 8例。10例处于疾病稳定期患者 ,2年总生存概率 (OS)为 90 % ,无事件生存率 (EFS)为 70 % ;7例处于复发或难治白血病阶段的患者 ,只有 2例存活而无复发。 4例成人患者 2例达到了持久植入 ,目前EFS分别为 18和 14个月。结论 初步结果表明 ,HLA相合及 1~ 2位点不合的UCBT是可行的 ,尤其是移植前处于疾病稳定状态的患者。对于 1份脐血有核细胞不足的成人患者 2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输注 (GPBSCI)作为一种早期过继性免疫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2例高危白血病患者同胞配型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接受了G-CSF动员的预防性GPBSCI。allo-HSCT前患者的诊断包括2例Ph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首次完全缓解(ALL-CR1),1例ALL-CR2,1例ALL合并顽固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复发,1例AML合并CNSL,1例 AML-CR3,4例进展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及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幼稚细胞增多型(MDS-RAEB)。结果 12例患者共接受了16次GPBSCI,其中移植后90天( 90天)前接受 GPBSCI 5次,输注的单个核细胞(MNC)及CD3 细胞中位数分别为1.00(0.95-1.24)×108/kg和 0.53(0.39-0.63)×108/kg。 90天后接受GPBSCI 11次,输注两类细胞中位数分别为2.27(1.00- 4.30)×108/kg和1.15(0.55-2.10)×108/kg。输注后4例患者发生了Ⅰ或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1例患者发生Ⅲ度急性GVHD。7例患者发生了慢性GVHD,其中4例为广泛型。2例患者未发生输注相关GVHD。未观察到GPBSCI相关的全血细胞减少。中位随访563(415-728)d,12 例高危白血病患者中有10例无病存活,2例死于白血病复发。结论预防性GPBSCI可以增强移植物抗白血病作用,相关不良反应小,可能成为改善高危白血病allo-HSCT预后的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