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曹明芳 《实用医技杂志》2012,19(10):1101-1102
常规心电图(ECG)在临床上使用普遍、应用已久,但有它的局限性,结果只能记录检查者静息状态下较为短暂的心电变化.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使用动态心电图(DCG)检查,能更好地弥补ECG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
动态心电图(DCG)又称Holter心电图。自1957年Holter首创,并于1961年应用于临床,迄今30余年,无论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临床症状和疗效的评价等均明显优于常规心电图(ECG)[1-3].因为DCG是24小时长程心电监测,一般可以记录10万次以上的心动周期,心电信息量比ECG多1000倍以上,能够全面反映一天完整生物学周期的心电变化,特别是捕捉一过性复杂的心律失常,更具有优越性。DCG是在日常生活中动态监测,诊断是结合生活日记,故能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DCG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儿科领域中也不例外.小儿DCG中,心律失常并不少…  相似文献   

3.
动态心电图(DCG)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采集分析人体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变化的方法,可连续记录24h心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休息、活动、进餐、工作、学习和睡眠等不同情况下的心电图资料,能够发现常规ECG不易发现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可为临床分析病情、确立诊断、判断疗效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本文就DCG的临床应用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4.
动态心电图(DCG)是一种可将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的心电变化长时间连续记录并加以分析的方法,也称为Holter检测.我们比较96例患者的动态心电图与其相应的冠脉造影结果,旨在评价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常规心电图(ECG)在临床上应用已久,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但由于其只能记录受检者静息状态、较为短暂的心电变化.有其局限性.而动态心电图(DCG)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本文通过对住院老年病人的ECG与DCG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  相似文献   

6.
动态心电图(DCG)也称HOLTER心电图,是一种可以在活动的情况下,长时间连续记录的心电活动的方法。它能1次记录24小时心电信息,为临床与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我室用ECGLAB动态心电分析(HOLTER)系统对351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或自觉有阵发性心悸的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及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比较其检出结果,旨在说明对心律失常及ST-T改变动态心电监测较普通心电图更有临床诊断价值。对象与方法选择临床初步诊断患有心血管疾病或自诉有阵发性心悸而就诊的患者共有351例,其中男147例,女206例,年龄21~76岁,平均46.8岁。住院患者342例,门…  相似文献   

7.
动态心电图(DCG)是应用Holter技术在患者日常活动状态下用一种随身携带的记录仪连续监测体表24 h的心电变化,经信息处理分析及回放打印系统记录的长程心电图.  相似文献   

8.
心悸是病人的主观感觉,常规心电图因记录时间短,难以更多地发现有关心电图异常,尤其是心律失常,而动态心电图(DCG)记录的是病人日常生活中24小时的动态心电信息,能够确定心律失常与症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隐匿性心肌缺血是指临床上具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肌灌注显像及心肌代谢等的异常),但患者缺乏典型的胸痛等心肌缺血症状[1]。因其症状非常隐匿,容易被忽视,使病情进展,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2]。应用动态心电图(DCG)监测,能够较为完整系统的记录心电活动。旨在观察动态心电图(DCG)在隐匿性心肌缺血中的监测意义。  相似文献   

10.
动态心电图(DCG)也称Holter心电图,是一种可以在活动的情况下长时间连续记录心电活动的方法。特别有助于心律失常的诊断。我院于1995.7~1999.3月,对500例患者进行了24hDCG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22例于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接收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均进行动态心电图(DCG)与常规心电图(ECG)检查,观察心电图检查结果.结果 :DCG对室性早搏、房性早搏、ST-T改变、Ⅰ°AVB的检出率较ECG显著要高(P<0.05);DCG异常检出率较ECG显著要高(P<0.05).结论 :动态心电图可提高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律失常的检出率,能监测到常规心电图难以捕捉到的心电变化,从而提高疾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在围绝经期妇女心脏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200例以心脏病症状就诊的围绝经期妇女进行ECG和DCG检查,结合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心脏病组(73例)和非心脏病组(127例),将2组DCG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心电异常检出率心脏病组明显高于非心脏病组,单纯房、室性早搏的检出率心脏病组小于非心脏病组(P<0.001);心肌缺血、复杂性心律失常、复合性心电异常的检出率心脏病组明显高于非心脏病组(P<0.001)。结论DCG结合临床资料可对更年期心脏病患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动态心电图(DynamicElectrocardlogram或称DCG,Holier)检查先由磁带式或固态式心电记录器从体表连续不断地记录24小时心电信息后,通过计算机回放分析、编辑,再打印出DCG报告。这种检测方法是美国理学博士Norrnan.J.Holier在1957年首创,1961年开始应用于临床,第34届美国心脏病学年会上,Gilson等首次报告了DCG监测的临床应用【门。此后,它的诊断价值逐渐明确,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其检测设备不断更新,国内于70年代中期引进并开始研制,目前很多医院都开展了此项检查,积累了不少经验。1动态Its\电图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评价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妇女心脏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动态心电图的作用。方法 对189例以心血管病症状就诊的围绝经期妇女进行心电图(ECG)和动态心电图(DCG)检查,结合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心脏病组(67例)和非心脏病组(122例),将两组DCG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单纯房、室性早搏的检出率,心脏病组小于非心脏病组;心肌缺血、复杂性心律失常、复合性心电异常的检出率,心脏病组明显高于非心脏病组。结论 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围绝经期妇女心脏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使用动态心电图(DCG)了解老年患者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发生的特点,探讨动态心电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2年09月我院老年科住院病人193例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普通心电图检查,将其结果进行统计归纳,并结合文献对比分析。结果心律失常以房性多见,临床检出率为64.35%;同时可监测到症状隐匿的高危心律失常;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发生率高;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P<0.01)。结论老年多发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各种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应及时予以DCG检查,对高危心律失常及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由于患者心律失常发作的时间不定.故常规心电图的检出率不是100%。而动态心电图(DCG)24小时连续记录统计单个室上性早搏、室性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的总数,以及发作时间和次数,对于给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信息,以及患者的治疗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50例常规心电图检出早搏的患者进行动态心电监测。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由于体表心电图记录时间较短.很难更多地发现心悸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我所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可较多地发现心悸时心电变化及其规律性,用以提供临床诊断并指导治疗。资料与方法对我单位从1989年1月至1997年12月因反复心修而就诊的126名患者的常现12导联心电图摘记的基础上,再进行24小时DCG检查。其中男19例,女77例.年龄18~72岁(平均43.32岁)。除外麻黄素、阿托品、茶碱类、喘息定等药物所致心律失常。所有病例采用美国Wismagu型磁带式心电监测系统,CM1、CM5、CM3通道24小时连续记录,病人在监测期内发作心悸并…  相似文献   

18.
动态心电图(DCG)是由美国物理学家holter(1957)首创故又叫Holter心电图,从70年代引进我国至今,已成为临床心血管赛病诊断的一种重要手段。我院自1993年引进徐州安迪泰公司产DXJ-2001型动态心电监测仪,已检查患者千余例,从中随机抽取100余例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动态心电图(DCG)监测中停搏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所收治的心脏停搏者90例,依是否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将其分为两组,并行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结果器质性心脏病组患者各项生理参数均显示异常,阻断迷走神经后各项数据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HRV处中度降低状态。无器质性心脏病组患者阻断迷走神经前后各项心电生理参数存在显著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HVR处正常状态。结论针对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可深入了解患者心电生理参数的变化情况,为患者的有效治疗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动态心电图(DCG)能在患者自然生活状态下连续24h记录体表心电图,并能在患者活动以及身体和精神状态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进行,扩大心电信息量,对监测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能正确地确定时间[1],已被广泛运用于医学临床,是一种临床上常见心脏疾病的检查方法,是心血管疾病诊断、老年常规体检、患者术前检查等领域中实用、高效、无创、安全、准确、可重复性强的重要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