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穴位贴敷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调成糊状,或制成膏剂、饼剂等,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穴位疗法。穴位贴敷疗法在治疗肾脏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除可避免药物经肾代谢而加重肾脏负荷、减轻肾损伤外,还不经过胃肠道吸收,能避免对胃肠刺激而加重消化道症状。随着现代医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肾脏病所致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肾脏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温阳活血贴穴位贴敷,取穴:气海、肾俞、足三里。疗程2周。结果试验组水肿疗效总有效率(89.3%)高于对照组(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eGFR)、尿素氮(BUN)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肾功能改善不明显。结论温阳活血贴穴位贴敷可明显减轻慢性肾脏病患者水肿症状,疗效显著,但对改善肾功能疗效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夏季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进一步探讨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方法。方法随机选取门诊就医的慢性支气管炎病人56例,首先用梅花针打通双侧的肺俞、膏盲俞、心俞、膈俞等穴位;然后取白芥子、细辛各20 g,元胡、甘遂各12 g,研末分3次用;再取生姜适量,捣烂、取汁,调和药末;最后将调和好的药末分摊于油纸上,分贴于双侧肺俞、膏盲俞、心俞、膈俞等穴位上,外用胶布固定,4~6 h后取下。每年夏季治疗,治疗3次为1个疗程,每次治疗间隔10 d。根据病情需要治疗1~3个疗程。于治疗后的冬季观察其疗效。结果第1疗程后,有3例痊愈、46例好转、7例无效,有效率为87.5%;第2疗程后,有18例痊愈,36例好转,2例无效,有效率为96.4%;第3疗程后,有45例痊愈,11例有效,有效率为100%。与未治疗前相比,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夏季用中药白芥子、细辛、元胡、甘遂等组方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粘膜与粘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本病多呈反复发作慢性病程.笔者运用穴位贴敷配合中药灌肠治疗,取得令人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慢性支气管炎 (简称慢支 ) ,各种治法都有一定疗效 ,但是难以根治。现将近年来穴位贴敷治疗慢支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1 穴位的选择目前采用的贴敷穴位中 ,出现频率较高的主要有膀胱经的背输穴 (肺俞、心俞、膈俞、膏肓、脾俞、肾俞、大杼、厥阴俞 ) ,以及任脉的穴位 (天突、膻中、璇玑、神阙 )、督脉的穴位 (命门、大椎 )、肺经的穴位 (列缺、中府 )和经外奇穴 (百劳、定喘 ) ,这些穴位多具有止咳化痰之功效。宋氏[1] 和吴氏[2 ] 在选上述部分穴位的基础上分别外加身柱和督输穴亦取得满意疗效。李氏[3] 在选用上述部分穴位的基础上加用涌泉… 相似文献
6.
慢性结肠炎系临床常见疾病,我们近2年来,自拟健脾升阳散配合相应的穴位,用贴敷法,治疗慢性结肠炎60例,观察其腹痛、腹泻、腹胀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足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24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自 1 995~ 2 0 0 2年 ,采用穴位贴敷配合足浴疗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2 4 6例 ,获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 2 4 6例均为门诊病人 ,其中男 1 0 5例 ,女 1 41例 ;年龄最大 79岁 ,最小 6岁 ;病程最长 35年 ,最短1年 ;单纯型 1 45例 ,喘急型 1 0 1例。所有病例均符合《西医内科学》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和分型标准。2 治疗方法 穴位贴敷法 :用白芥子、玄胡、甘遂、细辛 ,前两味比后两味多 1倍量 ,共为细末 ,用鲜姜汁和蜂蜜调和 ,取直径为 3cm药饼置于 6cm方块胶布中央 ,分别贴敷于天突、大椎、肺俞 (双 )和膈俞 (双 ) 6个穴… 相似文献
8.
穴位贴敷是祖国医学所特有的一种外治法,近年来,很多医家将这种疗法应用于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上,取得良好疗效.本文就近年来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用药及药物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中医外治理论丰富,研究广泛,治疗方式多样,因其效、验、便、廉等诸多优点已向内外妇儿等多学科领域延伸与推广。因其毒性小,适应证广泛,不经肾脏排泄,避免内服药物对肾脏的影响,故在治疗一些常见肾病中具有显著优势。现从中医外治的溯源与发展、作用机制与特点等方面进行梳理,尤其是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促进中医外治法在临床中的推广应用,尤其在肾病治疗中的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肾脏病患病率逐年增高,目前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健康问题。研究发现,我国传统中医药在改善慢性肾脏病3~4期患者临床症状、提高肾小球滤过率、保护残余肾功能、延缓疾病进展等方面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对近年来中医药对慢性肾脏病3~4期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氧化应激在AD疾病发生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从健康人到AD疾病中,抗氧化系统与氧化系统失衡逐渐加重,调节氧化应激水平对AD疾病的进程有积极的意义。中药及复方可通过提高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减少自由基生成,来减少Aβ聚集,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及细胞毒性。本文通过综述中药及复方减少AD氧化损伤的研究进展,为临床防治AD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中药外敷治疗糖尿病足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血管内介入术后给予中药外敷治疗,对照组血管介入术后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90d后观察两组患者的变化情况。结果:中药外敷可以显著促进糖尿病足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溃疡创面愈合,提高患者踝肱指数,增加患者下肢动脉供血,改善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症状。结论:中药外敷治疗糖尿病足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能有效提高疗效,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脏病的中医证候分类研究内容较多,除了对中医证候概念标准化分类外,在临床实验室指标、临床证候分型、证候分布规律以及系统生物学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有效的研究工作,并且使用数学、蛋白组学、统计学、流行病学、计算机技术等手段开展了全面详实的研究工作,对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分类学研究提供了较大的帮助。为了借鉴以往的研究成果,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尝试将中医证候分类研究的内涵和外延,赋予创新、发展、科学、规范的思维方法。使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分类研究更加详尽、真实、可信,具有较好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使中医西医相结合,优势互补,融会贯通,充分发挥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研究的理论指导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研究苯那普利与祛风除湿中药单用及联合应用治疗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3期风湿内扰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CKD3期提供中西医有效治疗方案。方法将CKD3期中医辨证分为气阴(血)两虚、风湿内扰、肾络瘀痹、湿热内蕴4种证型,符合风湿内扰证挟或不挟其他3证为入组条件。采用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研究,共入组60例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CGN)患者,随机分为3组。西医组(23例)给予苯那普利10mg/d口服;中医组(20例)给予辨证选方组合;联合组(17例)采用上述两药合用,总疗程24周。观察3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3组患者中医证候均以风湿内扰挟气阴两虚、肾络瘀痹为多,其中中医组占75.0%,西医组占60.9%,联合组占82.4%。共54例患者完成整个试验,其中中医组19例,西医组19例,联合组16例。3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84.2%、78.9%、87.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4.7%、94.7%、100.0%)比较,联合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西医组血肌酐(SCr)治疗24周/治疗前比值明显高于联合组(P<0.05),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 glomerular filtrationrate,eGFR)治疗24周/治疗前比值明显低于联合组(P<0.05),而中医组与联合组之间SCr和eGFR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h尿蛋白定量治疗24周/治疗前比值联合组均值和中位数均小于其他两组,无一例出现尿蛋白>2.0g/d。与试验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西医组明显高于中医组(30.4%vs10.0%,P<0.05)。结论对于CGNCKD3期具有风湿内扰证患者使用苯那普利联合祛风除湿为主辨证组方中药具有良好的肾保护作用,延缓肾衰进展,提高临床总体疗效,患者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是治疗CGNCKD3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肾脏病属临床常见病,也为疑难病症。根据慢性肾盂肾炎、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竭临床不同表现,可分属中医"腰痛"水肿"虚劳"等范畴。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脾肾两虚是此类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临床表现为气阴两虚证最多见。根据"异病同治"之理,采用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此类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肾脏病临床试验的替代终点与中医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随着时间的迁延而不断进展,临床治疗的评价主要是观察肾功能减退速度和终末期肾衰竭的发生。为了使试验得以进行,需要引出“替代终点”,即:以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药物治疗以及其他科学证据为基础,用于代替临床终点(结局)的生物学标志,以预测有无临床效益或损害。本文旨在说明替代终点的定义,讨论慢性肾脏病可能使用的替代终点:如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下降、斜率以及结局发生时间分析。通过分析中医治疗慢性肾脏病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疗效观察方法需要改进,主要是引入替代终点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