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早在公元七世纪末期以前,我国寺院中盛行一种“俗讲”,记录这种俗讲的文字,名叫“变文”。变文是用接近口语的文字写成的,有不少是采用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铺演而成。敦煌莫高窟遗存的两万多卷子中多数是写本,年代从公元四世纪末到十世纪末。若干卷子中有不少敦煌民间变文,采用中医药名敷衍故事。今举敦煌遗书“伍子胥变文”(P.2794)中的中医药演唱一文,略窥其一斑。  相似文献   

2.
敦煌医学是敦煌学的重要分支,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之一。本草内容在敦煌医学中涉及广泛并被大量临床运用。通过整理的敦煌医学中毒性本草内容,了解汉末至五代时期中医对毒性本草记载特征,分析敦煌医学中毒性本草的运用特点。敦煌医学卷子中体现出了该时期医家对毒性本草的运用采取积极的态度,用毒、防毒、减毒、解毒思想已经出现并逐渐完善。文章从三个方面对敦煌医学毒性本草文献进行总结和归纳,为现代中医在临床上运用毒性本草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敦煌医学是敦煌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医理、诊法、本草、医方、针灸等方面,以隋唐医学卷子为主,经历名代医家的整理日趋完善。随着研究的深入,敦煌医学已广泛应用于教学、科研、临床等领域,对于发扬中医特色,促进人类医疗的发展意义重大。李应存教授是国内研究敦煌医学的知名专家,在20余年的工作中,致力于敦煌医学文献的发掘、整理和应用,成果丰硕。其将敦煌医学理论紧密地结合临床,运用敦煌遗书医学理论和医方治疗内外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敦煌遗书妇科相关古医方研究进展及成果。方法:通过分析近年敦煌遗书中妇科相关古医方的研究文献,分别从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综述了敦煌遗书中妇科相关古医方研究成果及应用,并提出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思路。结论:说明敦煌遗书妇科相关古医方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敦煌养颜面脂对老龄大鼠皮肤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SPF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及敦煌养颜面脂高、中、低剂量组.各组大鼠背部脱毛后,给药组涂抹敦煌养颜面脂,模型组涂抹敦煌养颜面脂基质,阳性组涂抹维生素E胶丸.连续涂敷30 d后,以生化分析方法测定皮肤组织中SOD、GSH-PX活性和MDA含量.结果 敦煌养颜面脂高、中、低剂量组中SOD、GSH-PX活性和MDA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敦煌养颜面脂高、中剂量组与阳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中剂量组效果最佳.结论 敦煌养颜面脂可显著升高老龄大鼠皮肤中SOD和GSH-PX活性及明显降低MDA含量,具有延缓皮肤衰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敦煌是古丝绸之路要冲,当年北、中、南三条丝路在敦煌才开始分叉,分别去往欧洲、中亚和南亚。但是今天到敦煌,须离开陇海线,往南再走个几十公里,才能到达——敦煌早已失去了它作为通商大衢的地位。敦煌,现在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因为那里有我们华夏民族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莫高窟。莫高窟在敦煌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目前共存有洞窟492个,向游  相似文献   

7.
剖析敦煌医学中三焦内容,包括三焦部位、三焦脉诊、三焦六部、三焦经脉等,旨在阐述"三才"思想与敦煌医学三焦理论的密切联系,并通过研习敦煌古籍来丰富中医学的三焦理论.  相似文献   

8.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敦煌古医书的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沿丝绸之路,广大学者将目光聚焦于敦煌遗书中医药部分,并开始对其进行研究,确立了敦煌中医药学在中医学领域的地位。众多中医学术界认为要充分发挥敦煌中医药的治疗优势,强化敦煌中医药的预防作用,提升敦煌中医药的康复能力,重视敦煌中医药的保健价值,强调敦煌中医药的传承创新。相信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加强敦煌中医药治疗学思想的探讨,对于中医临床处方用药思路和方法会有所裨益,尤其发挥敦煌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9.
敦煌遗书中记载的特色耳疗法,散在记载于敦煌遗书。笔者通过整理分析发现,其所载耳部施治特色鲜明,与现代耳针疗法有诸多不同。通过详细分析敦煌遗书特色耳疗法中灸阴会穴、耳尖青脉刺血疗法、灸耳孔的文献来源、临床应用范围及施治特点,分别详述此3种特色耳疗法,使敦煌特色耳疗法在临床中彰显其应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敦煌针灸写卷中敷贴疗法相关资料对研究早期敷贴疗法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史料价值。本文整理敦煌石窟医方中敷贴疗法相关内容,对比分析敦煌针灸医学文献中敷贴疗法与隋唐时期其他地区该疗法的发展状况,归纳敦煌医学文献中敷贴疗法的临床分类与应用、适用病症及应用特点,为敦煌敷贴疗法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敦煌汉简》与《居延汉简》医药简中药物制度进行探究,指出西北敦煌、居延边塞屯戍队伍中,有一整套药物制度:1)中央朝廷领导戍边队伍药物行政、药物官吏体系的主体制度;2)药物机构自成体系的制度;3)药物和成方供给、吏卒就医用药的免费制度;4)药物采购在财务上的支出制度;5)对基层亭燧药物备置及检查制度等。以上制度保障了吏卒的健康和战斗力不受影响,确保了汉朝王廷对西域地区的管辖。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初至上世纪70年代于我国西北敦煌、居延地区出土了数万枚汉代简牍,这些简牍是西汉至东汉时期戍边队伍的文书档案,它们全部出自于汉代人之手,具有准确的时代内容和极高的史料价值。其中有记载伤寒类疾病及治疗方药的医药简牍,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伤寒类疾病的认识水平。笔者试透过这些简牍内容探讨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论》产生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3.
以敦煌汉简图版为底本,参考《敦煌汉简》释文,对其中的20枚医药简进行解读,发现西汉末期中医学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理法方药体系,在外感伤寒病的辨证施治方面达到了一定水平,并且在汉简中首次出现了"黄帝"和"针"的名词。  相似文献   

14.
从粟特人的医药观、医药职业及就医环境3方面探讨敦煌地区粟特人的医药史,指出粟特人沿着丝绸之路东行,经商贸易,敦煌地区有很多粟特人聚集生活,在医药史方面,敦煌出土文书、吐鲁番出土文书、粟特人墓志铭以及唐代医事制度典籍均有零星记载,总体特征是在粟特人聚落没有专门的粟特人医药机构,粟特人医家也记载较少,这与当地官办、寺院医坊已相当完备有关,粟特人除在疾病方面注重医药治疗外,还注重神灵庇佑,加之因其经济相对宽裕而形成的养生保养习惯,使得粟特人中不乏长寿之人。  相似文献   

15.
窦迎春 《中医药学刊》2010,(8):1729-1731
清代的《伤寒论》研究,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对其理、法、方、药的阐发,都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对《伤寒论》证候、治法、方药的补充较前代更加丰富,临床各科的系统化、完善化,使《伤寒论》方剂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而温病学家对《伤寒论》方剂的化裁应用,充分证明了《伤寒论》确为百病立法,而方亦为百病制。  相似文献   

16.
十八卷本《黄帝内经》的成编下限是西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此书当毁于西汉末年的战火。公元121年成书的《说文解字》中不见《黄帝内经》之名,或《素问》、《九卷》之名,也不见"黄帝说"或"岐伯说"或其他医家之说。《黄帝内经》中的一些医学用语,《说文解字》没有收录,有些医学用语的释义两书也不相同或不尽相同。约成书于建安八九年前后(204—205)的《伤寒杂病论》中首次出现了《素问》、《九卷》之名,当是《素问》、《九卷》成编年代的下限。初步认定今本《黄帝内经》成编于《说文解字》之后《伤寒杂病论》之前的东汉末年。  相似文献   

17.
自西汉淳于意创立"诊籍",此后之中医名著皆有散在医案记载,至明清两代已有《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等医案专著问世,现代医家更有将临证心得整理成医案传世。《医理真传》指出:"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识症,而难识阴阳"。本医案以"首辨阴阳"为纲,以"再辨六经"为目,以"固护阳气"为魂;所用之理,源于《黄帝内经》,以"经"为宗;所用之法,源于《伤寒论》,以"论"为旨;所用方药,源于经方,以经方为范本;此模式可为医案研究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探讨宋代医家韩祗和今本《伤寒微旨论》之外的佚文。其内容散见于明代刘纯《伤寒治例》、朱橚《普济方》、王肯堂《伤寒证治准绳》、汪机《伤寒选录》、张卿子《张卿子伤寒论》、清代陆懋修《伤寒论阳明病释》、沈金鳌《伤寒论纲目》等医著中。经比较对照有些确属韩氏佚文,从内容看有些是对《伤寒论》原文的注释,故不能排除韩祗和或著有除《伤寒微旨论》之外医著的可能。沈金鳌《伤寒论纲目》所谓的韩氏注文,大多为张冠李戴需要正本清源。有些文字尚无出处需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19.
李婧  辛莉  吴立旗  徐凤芹 《吉林中医药》2014,(3):289-291,310
清宫医案是清朝太医院太医为满清皇室、贵族等治病的历史文献医案记载,反映了清代的中医临床学术水平,其中载有大量治咳嗽痰喘的临床医案,其辨证论治思路清晰、方法理论独特,方剂加减变化应用灵活,剂型的种类繁多,内容描写论述详尽。清宫医案中止咳类方药临证运用效果显著,归纳清宫医案治疗咳嗽经验,提出以下治疗原则:注重肺气的宣降,宣发肺气与化痰降气并重;加强对于肺脏与其他脏腑间的辨证;注重祛风化痰、活血化瘀止咳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韩诗外传》是西汉初年解《诗经》四家之中韩婴一派的著作,保留了汉初的大量语言材料。其中第三卷"人主之疾"一章,以"痿、蹶、逆、胀、满、支、膈、肓、烦、喘、痺、风"这十二种疾病来比喻君王治国的十二种过失。以医药喻政事得失,古已有之,但以不同疾病分喻不同的治国理政失当之处,却比较少见,为后世留下了独特的语言材料,亦可反观当时人们对这十二种疾病的理解。结合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献研究,试析、补正《韩诗外传》"人主之疾"中的"十二疾",既可校订《韩诗外传》"十二疾"的文字,又可考释这十二种病名在当时的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