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刘一明乃清代乾、嘉时期甘肃著名的道医,其医德高尚,医术高明,著述涉及医学、易学与道家经典,所著医书主要有<眼科启蒙>、<经验奇方>、<经验杂方>等.<眼科启蒙>是在明代眼科专著<审视瑶函>的基础上,按照"删繁为简,集乱为整,可录者录之,不可录者去之"的原则整理而成,堪称眼病论治的佳作;<经验奇方>是一部病症与方药相结合的内外、妇儿科的综合性专著;<经验录方>是对前代名医医方的具体应用与创新,大都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至今仍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陇上名医刘一明因病入道,道学十载,顿悟证道。其“道”与“医”,蕊蕚相承,大抵“道以医显”,以道寓医,以医显道,二者相得益彰。刘一明是中国历史上把医、道思想结合的最好的方家之一,其身上蕴藏的深厚医道思想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文章对刘一明医道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探析,对刘一明医道思想内涵作一阐释,发现其医道思想源于医学与道学两个方面,展现了“天人和通”的宇宙观,最终是要求实现人我共济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对甘肃最具影响的医家之一刘一明先生传略及其辑录的五部医学著作《眼科启蒙》《经验奇方》《经验杂方》《杂疫证治》《痧胀全书》做了概括性论述。  相似文献   

4.
总结清代名医沈金鳌辨治汗证的经验。沈金鳌认为汗者总属于心,肾又主五液,心阳虚不能固卫外,则外泄而自汗;肾阴虚衰,失于滋养和收藏,营血亏耗,阳亢于外,则内伤而盗汗。汗之病虽专属心,但与心、肾有密切关系。汗证病因病机繁杂,应辨脏腑、阴阳、部位、颜色、外因等。  相似文献   

5.
晚清浙江著名医家凌奂,系明代御医凌云第十一世孙。他仁术济世,立言垂教,堪称吾湖国医先哲之典型。他师从湖郡儒医吴古年先生,医术精湛,廿余岁即名满湖城,撰有《饲鹤亭藏书志》《医学薪传》《本草害利》《外科方外奇方》《饲鹤亭集方》《凌临灵方》等书。他喜藏书,收藏善本古籍万余卷;精翰墨,解音律,善拳术;向慕道,素笃奉金盖山龙门正宗,兼精正一五雷法。  相似文献   

6.
本刊“看养生。送健康”大型公益活动自去年11月份开展至今,已历时三个多月了,其间。我们接到了很多热心读者的电话,欲详尽了解足仙乐养足分子对于养生祛病的效果和使用方法。截止春节前。我们共收到读者来信8097封,同时北京地区的订户领赠“足仙乐养足分子”3156人次。从读者来电、来信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大家多年来对我们的信赖和支持。同时也能感受到大家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丁文 《河北中医》1984,(3):60-60
王清任一名全任,字勋臣,河北省玉田县鸦洪桥河东村人,生于清乾隆戊子三十三年(公元1768~1831),卒于道光辛卯十一年。为人性情磊落,精于医术,初年(1797)历游滦州奉天府等地,后在北京开设,“名知一堂”药铺。他治疗重视人体脏腑经络,认为“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曾亲自赴义冢观察犬食孩尸残余内脏,并向刽子手中观剖出心肝,以此知识来研究脏腑,因发现尸体隔膜上有多量血的存在,认为瘀血能致多种疾病,治疗上采用活血化瘀法,著书名《医林改错。》他重视实践,不盲从古人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王氏尚提到用畜来做实验,“后以畜牧之,遂喂遂杀之畜,网油满水铃铛,三四日不喂之畜杀之,无水铃铛”。用动物作实验,可谓中国解剖  相似文献   

8.
张璐,字路玉,晚号石晚老人,清,常州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卒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十一月至翌年(1699)十一月之间。幼年读书,旁通医术,少而颖悟,博贯儒业。尚谓:“余自束发授书以来,留心是道”(《医通》自序),可见张璐在十五岁时即对医药有浓厚的兴趣,在业儒之余,研习岐黄之道。  相似文献   

9.
朱晓林 《山西中医》2013,(12):35-35,39
收集整理清代角膜炎常用治疗方药34首,借助聚类分析技术,挖掘出11组聚类药物群,初步推断其遣方用药规律为:用药重视标本兼治,主要以清热、疏风、燥湿、泻下、退翳、明目、凉血、活血、化痰、解毒、平肝、清肝为法祛邪治标;以益气、养阴、补血为法扶正固本。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清代名医蔡宗玉的生平进行了考证,并对由此涉及到的陈修园与蔡宗玉的师生关系,《六经伤寒辨证》一书与蔡宗玉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类方研究在方剂现代研究中的意义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方剂现代研究中应该关注中医药理论的认识特点,深入探讨具有中医特色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使方剂现代研究更吻合于中医药治疗的认识思路,从而有效地反映中医药的优势所在。类方体系是认识中医组方思想和辨证方法科学依据的门径之一。分析了类方研究在方剂现代研究中的重要性,认为类方研究有益于方剂复杂体系的系统认知,有益于对方剂组成原则等核心问题的理解,通过探讨类方组成的灵活性可以为研创新药建立基础。按照中医理性思维认识类方、解读方剂并指导复方研究,将会为复方研究提供一些比较好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2.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期发病的痴呆性疾病,其病因至今不明,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没有其他特效疗法。文章介绍了天津中医学院刘公望教授对AD的认识与针灸治疗经验及病例。  相似文献   

13.
在方剂现代研究中应该关注中医药理论的认识特点,深入探讨具有中医特色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使方剂现代研究更吻合于中医药治疗的认识思路,从而有效地反映中医药的优势所在。类方体系是认识中医组方思想和辨证方法科学依据的门径之一。分析了类方研究在方剂现代研究中的重要性,认为类方研究有益于方剂复杂体系的系统认知,有益于对方剂组成原则等核心问题的理解,通过探讨类方组成的灵活性可以为研创新药建立基础。按照中医理性思维认识类方、解读方剂并指导复方研究,将会为复方研究提供一些比较好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4.
刘民叔先生学术思想撷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民叔(1897-1960),名复,四川成都华阳县人,近代著名中医,其生平事迹、学术思想俱载《中医人物词典》、《中医辞海》。刘师幼承庭训,19岁参加四川全省第一届中医考试,名魁榜首。后从学于经学大师廖季平,学术大进。其治学一生先后三变,先在明清,再宗岐黄,迨五十岁后始跳出《内经》圈子,直溯汉魏以上古医,一以古医经为正宗。其所以变者,盖追求真理,日臻完善,是为变也。1926年移居上海,深感西学东渐,中医学术日趋沉沦,乃于1937年创立中国古医学会,旨在发扬古医汤液。行医40余年,精于内科,兼通妇、儿。用药既简而赅,亦奇亦正,疑难大病多投峻利毒药,且剂量逾恒。治杂病以虚实为纲,治实重在攻邪,常施巴豆、甘遂、芫花、水蛭等峻烈之品;补虚重在温阳,每用附桂、乌头、硫磺、砒石等。著有《古医汤液丛书》、《蜀医丛书》、《鲁楼医学丛书》、《神农古本草经三品逸文考》、《考次伊尹汤液经》、《时疫解惑论》、《伤寒论霍乱训解》、《素问痿论释难》、《鲁楼医案》、《华阳医说》及《肿胀编》等。  相似文献   

15.
胃痞证是以患者自觉胃脘部痞塞不适,胸膈部满闷不舒,然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是中医病名,为脾胃系统疾病的常见证侯。刘师认为,对于该证中医的辨证论治常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故将胃痞证分为饮食内停、肝胃不和、脾胃虚弱、气滞血瘀、寒热错杂证五个证型,并善于巧用半夏泻心汤、丹参饮等经典名方。就刘华一教授治疗胃痞证的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6.
刘宝厚教授诊治肾病综合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宝厚教授认为诊断肾病综合征时应采用中西医双重诊断的手段,即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临证治疗时要将中西药有机结合,即根据不同的临床分期运用中药和激素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7.
刘教授作为国家著名中医专家,数十年潜心医疗,熟读经典,善以经方治病,以中医耳鼻喉科疾病见长,对内科杂病亦经验丰富、疗效显著。提出“无为而治”思想贯穿中医理论始终,并诠释了思想中医德为先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胃痞证是以患者自觉胃脘部痞塞不适,胸膈部满闷不舒,然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是中医病名,为脾胃系统疾病的常见证侯。刘师认为,对于该证中医的辨证论治常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故将胃痞证分为饮食内停、肝胃不和、脾胃虚弱、气滞血瘀、寒热错杂证五个证型,并善于巧用半夏泻心汤、丹参饮等经典名方。就刘华一教授治疗胃痞证的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9.
清末岭南医家治疗鼠疫的单方验方和外治法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岭南医家在应对清末鼠疫的医疗实践中,发掘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单方验方,积累了丰富的外治经验;单方验方以民间内服单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凉血功效的本地草药组成的民间内服验方,用于治疗危急重症的对症治疗为主;外治法主要用于体表结核和急救。  相似文献   

20.
出自《金匮要略》的甘麦大枣汤是治疗脏躁的基础方。刘持年教授认为其主治心阴不足、肝失所养、肝气不和之证,临床用以治疗脏躁、汗证、失眠等,取得良好效果。本着"辨治求精,同证异治;杂合以治,数方相合;明理活法,药精量当"的用方思路,刘教授临床强调精准辨证,针对异病同证、同病同证采取不同治疗方法;推崇数方合用,善于将功能、治证病机相同或相近的小方叠加配伍;选药时注意审度用量,并适当参考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